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幼兒園大班教案

時間:2022-07-14 09:26:54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匯編七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匯編七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目的:

  1.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并能清楚、連貫地講述故事。

  2.鼓勵幼兒創編故事情節。

  準備:

  幼兒人手一本小圖書,教師用的圖書一本。

  過程:

  1.我們最喜歡看《小狐貍的變身法》這本圖書了。今天,我們再一起來看這個故事。

  2.請幼兒說說哪些地方看不懂。

  3.教師根據幼兒提問找出相應的圖片指導幼兒,并請幼兒完整講述圖片內容,要求幼兒把圖中的背景和人 物的動作、表情講述清楚。如當幼兒提出“小狐貍為什么要學變身法”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

  (1)它用變身法捉弄了誰?它是怎樣捉弄小兔的?這個問題可以從哪幅圖片上找到答案?(第二幅。)

  (2)第二幅圖片講了什么?誰愿意講給大家聽?

  (3)教師小結圖片內容。

  4.請你們再看一遍這個故事,也可以邊看邊輕輕地給旁邊的小朋友講這個故事。

  5.故事里講了一件什么事?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講給大家聽?

  6.看了這個故事,你是怎么想的?

  小結:有了本領,只有去幫助別人,才會有快樂,才會有真正的朋友。

  7.假如不下雨,小狐貍會想什么辦法和小兔、小狗重做好朋友呢?

  8.下次我們把剛才講的故事編成《小狐貍的變身法》第二集,好嗎?

  附:小狐貍的變身法

  小狐貍得意地對爸爸說:“我學會了變身法,會變蘑菇,會變石頭,還會變其他許多東西呢!”爸爸翹起大拇指說:“你可真了不起。”

  正說著,小兔走過來了。小狐貍一瞧:嘻嘻,這肯定是只笨小兔,讓我“吱溜”變成個蘑菇來捉弄它吧。等它采的時候,我跳東跳西,讓它累得氣喘吁吁,暈頭轉向。哈哈,就這么辦!

  小兔一瞧有蘑菇就去采,誰知蘑菇跳來跳去,怎么也采不到。小兔正納悶,小狐貍恢復了原樣,得意地說:“瞧你這只笨小兔,上我的當了吧。這蘑菇是我變的呀,哈哈!”小兔聽了生氣地走了。

  正在這時,小狗走過來了。小狐貍一瞧:嘻嘻,這肯定也是只笨小狗,讓我“吱溜”變成塊石頭來捉弄它吧。

  小狗走著走著,忽然腳底下冒出塊石頭,把小狗絆倒了,小狗嗚嗚地哭了起來。小狐貍恢復了原樣,得意地說:“瞧你這只笨小狗,上我的當了吧。這石頭是我變的呀,哈哈!”小狗聽了很生氣。

  小兔、小狗都不理小狐貍了,小狐貍趴在地上想:為什么它們都不理我呀?一個人真沒勁,我得想個辦法,和它們重新做好朋友。

  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小狗、小兔都沒帶傘,正著急呢,小狐貍“吱溜”一下變成一把大傘,為小兔、小狗擋住了雨,它們又成了好朋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在貫徹《規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并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顒忧白層變撼醪礁兄蝮w、圓柱體能滾動的現象,然后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的探索欲望。

  3、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復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么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后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個?凑l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本課的教學從生活實際的情境出發,通過出示幾幅運動圖片讓學生分類并歸納出滑動與滾動的概念。然后,可以讓學生找找身邊相關的滑動與滾動現象,加深對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理解。為了引出探討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的關系,我向學生介紹古人是如何利用滾木將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讓他們猜測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滾動摩擦力較小,但還是存在部分反對的聲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過科學實驗得出數據來證明。繼而進入本堂課的重點探究環節,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的關系。在試驗設計時學生只注意了變量,卻忽視了需要保持不變的因素。提醒學生關注僅僅通過一個因素的改變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變化。學生很快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控制變量。接下來提出問題:怎樣根據現有的小車進行改變使其分別進行滑動和滾動呢?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討論,很多同學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車的輪子固定住,小車運動時就是滑動摩擦了。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贊成。于是,每個小組都以此方案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得出了本節課的重要結論:滾動摩擦要比滑動摩擦小得多,從實驗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滑動摩擦大約是滾動摩擦的5倍。實驗得到真知,同時也可以用此結論解釋生活中的某些常見現象,如:為什么剎車后很快會停下來,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時要在底下墊幾根管子等等。緊接著又給學生介紹自行車上的滾珠軸承,通過演示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因為內外圈間有滾珠,這樣只有外圈轉動,靈活輕便。在課堂結尾部分請同學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們都在減少摩擦力,有沒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舉例并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更好地將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所用。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各種洗滌用品的外形、特征。

  2、在嘗試、操作中了解各種洗滌用品的作用。

  3、對日常生活洗滌用品有觀察興趣。

  活動準備:

  1、請幼兒自帶2—3種洗滌用品,并請家長告訴幼兒洗滌劑的名稱。

  2、兒帶一塊臟手帕。

  3、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4、在每一張桌子上放3個碗,肥皂,潔廁靈,84消毒液,衣領凈等。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出洗滌用品。

  四四方方一塊糕, 像糖不是糖,

  不能吃來不能咬, 能用不能嘗,

  幫你洗衣又洗澡, 見水吐泡泡,

  講究衛生少不了, 去油又去臟。

  教師:肥皂、洗衣粉有什么用處呢?早日常生活中,除了肥皂、洗衣粉,還有哪些洗滌用品?

  2、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洗滌用品。

  讓幼兒展示自己帶來的洗滌用品,并向大家介紹洗滌用品的名稱以及用途。

  3、進一步感知各種洗滌用品,了解洗滌用品的狀態、顏色氣味。

  指導幼兒在碗里倒入3種洗滌用品(粉狀、固體、液體),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說:他們是什么狀態的?是什么顏色、是什么味道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覺?

  4、教師引導幼兒認識幾種洗滌用品:潔廁靈、衣領凈、消毒液。(幼兒沒有帶的洗滌用品)。

  告訴幼兒潔廁靈可以沖洗廁所,衣領凈專門用來清洗衣服領子等等。

  5、幼兒用洗滌劑清洗手帕。

  請幼兒用肥皂、洗衣粉清洗手帕,感知洗滌劑去污的作用。 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做親子游戲,增加孩子對各種洗滌用品的進一步認識。

  具體玩法為:

  l、家長將這些物品混放,請孩子試著按照用途為它們分類。

  2、家長請孩子說出哪些東西是用來洗滌的。

  3、家長和孩子一起將洗滌用品放回原來的地方,請再次孩子說出它們的名稱。

  4、家長講解它們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的時候應該注意的事情。

  5、和孩子一起畫出幾種洗滌用品。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主題活動由來

  在開展本次主題活動前,正值秋高氣爽,金色滿園之時。我們發現幼兒對相處三年的銀杏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但是,關于銀杏樹的主題活動值不值得開展呢?于是,我們問了幼兒兩個問題:1、我們幼兒園有哪些樹?2、關于銀杏樹,你了解它的哪些知識?從幼兒的回答中,我們了解到:幼兒知道幼兒園有楊樹、玉蘭樹、松樹和銀杏樹,他們已經注意到了銀杏樹。但是關于銀杏樹的知識,他們卻只停留在看到的現象:美麗的銀杏葉,茁壯的樹干和踩破就會散發出異味的銀杏果。雖然幼兒喜歡銀杏樹,對銀杏樹感興趣,但他們對于銀杏樹更深層次的了解很有限。于是,我們決定在幼兒最后一年的幼兒園生活中,讓他們充分的探討與研究我們的國樹。

  二、主題活動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4、會圍繞一個話題討論。

  5、會復述、仿編、創編文學作品和創作藝術作品。

  6、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及創造力。

  7、會初步的統計和測量。

  三、主題活動網絡的建構

  主題名稱叫《銀杏樹之戀》,讓人很容易地想起了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但是,樹的品種不一樣,“戀”的含義也不一樣。這里主要是指即將從幼兒園畢業的幼兒,對幼兒園朝夕相處的銀杏樹的依戀之情。

  我們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策劃本次主題活動。

  1、橫向網絡圖的策劃。在主題活動開展之前,我們預設了:“探秘銀杏樹”、“銀杏葉的遐想”和“銀杏果是個寶”三個單元。里面的活動都是預設的。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又增添了幾個活動。在幼兒的新的觀察發現下,我們生成了“一半樹葉一半光禿”和“最后落葉的樹”。在開展“20年的約定”前,我們感覺直接跟幼兒談“20年的約定”,顯得很突兀,幼兒一時不能很好地理解。于是就開展了“愛心樹”這個活動,為“20年的`約定”做情感鋪墊。

  2、縱向層層深入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表象階段;第二階段:深入探究階段;第三階段:情感升華階段。從表象階段,讓幼兒獲得充分的感性認知,為深入了解探究做支持。最后,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再次情感升華。五大領域融合,體現主題教育的價值。

  四、主題教育環境創設:

  1、主題墻飾:幼兒和老師一起探索的過程,用圖片或文字表現。

  2、圖書區:投放有關銀杏樹的圖書和圖片;《銀杏葉的遐想》,看作品編故事。

  3、美工區:銀杏樹葉拓印,銀杏樹葉拼貼,銀杏果創意手工

  4、音樂區:用舞蹈表現銀杏樹和銀杏葉。

  5、科學區:科學記錄本《我的銀杏樹筆記》;我的測量方法展示等。

  6、家園共育

  家長幫助幼兒使用多種方法查閱資料,如上網,看書等;給幼兒做白果美食。請家長進班講講“我上潔華幼兒園時和銀杏樹的趣事”。

  五、主題教育活動過程

  陳鶴琴先生認為,課程是幼兒當時當地的活動。可以這么說,凡是對幼兒有益的,并且使幼兒感興趣的,能夠引發幼兒“當時當地活動”的都可作為課程內容。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都是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的生動的內容,探索、表達與表現的好材料。因此,我們在選擇活動內容、安排活動環境時,都應該從生動、豐富的生活中去獲取對幼兒發展有重大價值的東西。而所選擇的內容,應有幼兒充分自主探索發掘的空間。

  在陳鶴琴思想和幼兒自主學習的角度出發,我們開展了各種關于銀杏樹的活動。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主題活動中的一些教育活動:

  第一階段(表象階段):從銀杏樹的表象出發,先找找幼兒園最粗的銀杏樹、給銀杏去皮和了解關于銀杏的價值。在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對銀杏有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ㄒ唬┱艺易畲值你y杏樹

  目標:

  1、能尺子進行精確測量。

  2、愿意與同伴協作完成任務。

  幼兒園的銀杏樹有很多棵,但到底哪一棵樹是最粗的,哪一棵是最細的呢?幼兒說用尺子量一下就知道了。而且知道要用軟尺。

  于是我們就開始了測量活動。但這次測量和一起的測量不一樣:因為樹不僅是圓形的,而且沒有起點和結束點;樹很粗,一個人很難單獨完成。

  一、測量前的準備活動。

  1、分組。每組為3人,兩人測量,一人負責記錄。

  2、給樹取名。為了方便記錄,我們就給樹取號。如:1號樹、2號樹。

  3、測量位置做記號。一棵樹的上下不是一樣粗的。如果每組測量的位置不一樣,得出的結果也不同。于是,幼兒想的辦法是:在每棵樹上畫一圈線,每組都沿著這條線測量。

  4、記錄表。每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畫記錄表格。

  二、測量

  1、第一次測量。

  樹的一圈超過了1米,一把尺子不夠用,讓測量有了困難,沒法進行下去,只能找老師幫忙。有的小朋友能在尺子的末端的位置,在樹上做個記號,把尺子放到記號處接著測量。但超過了1米,記錄人員就得把兩次測量的結果加到一起。讓記錄人員也很具有挑戰性。

  測量完成后,集體展示測量結果記錄表時發現,每組測量的結果不盡相同。通過回看測量照片,我們發現了原因:有的小朋友由于看不到樹的另一邊,手夠不著,尺子掉到線下面。有時候在線的上面,所以就造成結果的不一致。

  2、第二次測量。

  找到了測量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人手不夠,造成皮尺不能沿著線測量,于是,我們第二次測量就把兩組合成一組,每組6人,5人測量,一人負責記錄。

  第二次測量,人多手多,能讓皮尺服服帖帖地沿著測量線測量,得出的結果很一致。說明第二次測量成功了。

  三、數據統計。

  表格記錄形式,很久才能給眾多的數據從多到少排隊。為了能更直觀地表現測量結果,我第一次給幼兒引入了數軸的概念。幼兒很快發現:數軸就是把每棵樹以一條線段表示,很直觀。幼兒能很快給樹從大到小排隊了。

  六、主題活動反思

  給幼兒的幼兒園生活留下一點美。這是大班幼兒在幼兒園的最后一年,也許,以后他們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幼兒園金色滿園,但是,我希望通過這一次主題活動,能喚起他們對幼兒園美好景色的回憶。

  雖然這是個以科學活動為主體的案例,但是在整個主題活動中,我們盡量把各大領域融合進來,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全面發展。如:科學(樹葉為什么會變黃、一半樹葉一半光禿、不老銀杏樹等),藝術(美工區粘貼畫、音樂區歌舞表演),語言(創編故事),情感(繪本《愛心樹》,20年的約定),社會(品嘗我家的銀杏果美食)。有的活動沒有在案例中贅述,如:銀杏樹四季的變化,銀杏做成的保健物品,欣賞郭沫若的散文《銀杏》等。

  很多目標都不只是在一節集體教育活動中完成的。如:給銀杏去皮,我們進行了一星期才完成。沒有讓幼兒感覺:我在這一次集體活動中專門學這個,下課了就不用再關注集體活動中所涉及的事務。而是讓幼兒在活動后的各個生活環節中自主關注,學習。很多活動我們是在戶外進行的,因為銀杏樹在戶外,只有到那個環境中,幼兒才能真正地感受環境給予的支持。

  教師在幼兒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與支持主要體現為豐富幼兒的感官經驗,為探究做前期準備;活動中,當幼兒遇到探究瓶頸時,給予必要支持;激發幼兒間的合作學習。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合作學習。所謂合作學習,并不只是三兩個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在測量銀杏樹的過程中,幼兒間的分工合作。更多的是幼兒在討論中,思維的碰撞,學習到自己本身經驗中缺乏的經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設計背景

  太陽雖然對幼兒來說經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樣兒,對人和動植物有什么好處,幼兒對此充滿了好奇心,因此我設計了探索太陽的活動,激發幼兒探索宇宙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太陽。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掌握太陽的特征,了解太陽光顏色的變化,激發幼兒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2、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來表現太陽的特征,鞏固并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觀察感知太陽,掌握太陽的特征。

  2、引導幼兒動手、動腦,以多種形式表現太陽的特征。

  活動準備

  三棱鏡、茶玻璃、太陽用處的碟片、七色光圖、吹塑紙和蠟光紙剪成的幾何圖形、圖畫紙、顏料、彩色筆和紅毛線。

  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故事《小貓找太陽》。

  二、用三棱鏡發現太陽光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

  三、探索太陽是會發光、發熱的:

  1、幼兒親身站在太陽光下體驗:明與暗,感知太陽會發光。

  2、感知“太陽光下”與“沒有太陽光”有什么不同。

  四、太陽的用處:

  1、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光明。

  2、促進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3、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能力。

  4、太陽光照在人和動物皮膚上會使皮下血管擴張,增加有毒物質的排泄和抵抗力。一旦缺少陽光,人和動物的發育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五、教師引導幼兒以多種形式表現太陽:A組、用蠟光紙和吹塑紙剪成的圖形拼太陽、貼太陽。B組、用紅毛線繞太陽。C組、用彩色筆畫太陽。D組、將顏料滴在紙上,再把顏料向四周輻射地吹,吹出一個美麗的太陽。

  活動延伸

  1、幼兒和太陽做影子游戲。踩影子、做手影、用鏡子照太陽。

  2、通過畫影子,記錄太陽不同時間的變化。

  教學反思

  本堂課成功之處是能充分發揮幼兒的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幼兒認識太陽探索宇宙的興趣。不足之處是在用三棱鏡觀察太陽光時,幼兒對顏色辨別不清。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放碟片讓幼兒觀察雨后彩虹的顏色,然后融入太陽光顏色的辨別,這樣就更好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核桃的種類及特征。

  2.嘗試用不同的工具打開核桃。

  3.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注意安全。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各種種類的核桃若干、各種工具若干、餐盤4個、筐子4個、大筐16個、小背包16個

  活動過程:

  1.認識核桃,了解核桃的種類及特征

  ——給每位幼兒提供4種核桃:“你們認識它們嗎?它們叫什么?”

  ——出示大組記錄表,幼兒說教師記錄

  ——說一說你看到的寶貝是什么樣子的?

  ——你們有沒有吃過這幾種核桃仁呢?你們想不想嘗一嘗?

  ——引導幼兒用手打開紙皮核桃

  2.幼兒嘗試利用工具打開核桃

  ——沒有打開的核桃怎么辦呢?

  ——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四種工具,請你去試一試,看幾種工具能把核桃打開。

  ——出示記錄表,請幼兒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表上。

  ——教師提醒幼兒使用工具時注意安全,把打開的核桃仁放在中間的餐盤里,核桃殼放在中間的塑料筐中。

  ——記錄好的幼兒可以嘗一嘗核桃。

  3.幼兒講述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大組記錄

  ——請幼兒講述自己的實驗結果,教師統計并做大組記錄。

  延伸活動:

  ——剛剛我們嘗了嘗我們打開的核桃,你們知道多吃核桃仁有些什么作用嗎?

  ——那你們知道核桃殼有些什么作用嗎?請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找答案,明天來和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意圖:

  繪本《狼來了》 色彩搭配很漂亮,動物形象也很逼真。是民間口口相傳下來的,是伴隨幼兒睡覺的枕邊寓言益智小故事,故事雖然簡單,但富有教育意義。根據幼兒年齡的不同特點,開展了此次活動《狼來了》。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

  活動目標:

  1. 觀察、想象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2. 自己的話講述對繪本內容的理解。

  3. 體驗閱讀樂趣,感受大家成為朋友的快樂。

  4. 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5. 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1. 故事PPT。

  活動過程:

  (一)了解幼兒對大灰狼原來印象。

  1. 調動幼兒原有閱讀經驗。

  2. 調查對大灰狼的印象。

  3.說說為什么不喜歡大灰狼。

  教師小結:原來在小朋友印象中大灰狼是個兇猛、以強欺弱的壞家伙。

  (二)理解繪本內容。

  1. 引領幼兒閱讀。

  2.幼兒閱讀。

  3. 集體閱讀繪本結尾。

  (三)完整欣賞,提升拓展。

  1.完整欣賞。

  2.欣賞后再次調整幼兒對大灰狼的印象。

  3.教師總結。

  原來并不是所有的大灰狼都是壞的,大灰狼也有可能和動物們成為朋友。如果我們人類也能夠合平共處,大家都能成為朋友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活動延伸:

  在角色游戲中提供胸飾等讓幼兒進行表演,進一步體驗故事的樂趣。

  活動反思:

  《狼來了》是一個老故事,但其中蘊含著極具學習,發人深省的道理。通過讀本的學習讓幼兒明白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它既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我們應該培養誠懇待人的良好品質。告訴大家做人應誠實,不以通過說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說謊去愚弄他人。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因為堅持就是勝利。

【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12-16

幼兒園大班的教案12-21

幼兒園大班教案05-28

大班幼兒園大班綜合教案模板12-14

《毛衣》幼兒園大班教案01-13

《舞龍》幼兒園大班教案01-13

幼兒園大班《板凳》教案01-13

幼兒園大班《洞洞》教案01-13

樹幼兒園大班教案01-14

幼兒園大班運動教案01-1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 |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不卡一区综合视频 | 在线波多野结衣绝顶高潮抖动 | 久久青草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