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匯編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游戲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并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說:“香蕉像。”一句話。
3、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通過加入適當的擬聲詞去感受故事的詼諧、幽默。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根香蕉。
活動過程:
1、猜謎,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種水果,它的樣子長得長長的、彎彎的、皮是黃黃的,撥開以后才能吃,猜一猜它是哪一種水果?”
2、教師出示香蕉,幼兒學說:“香蕉像。”
(1) 教師提出讓香蕉來變戲法。
提問:“香蕉像什么?”引導幼兒學說“香蕉像。。。。。。”一句話。
(2) 依次將香蕉橫放、豎放、倒放,根據不同擺放位置讓幼兒自由講述。
(3) 教師發給幼兒人手一根香蕉,要求幼兒相互交流說“香蕉像。。。。。。”。
(4) 請個別幼兒講述,并帶領其他幼兒一起學一學。
3、游戲:打香蕉電話(教師與幼兒或幼兒之間用香蕉打電話)。
4、撥開香蕉引導幼兒繼續想象這時香蕉像什么?
5、師生共同品嘗香蕉同時發揮想象。
師:“現在香蕉像什么?”
“剛才香蕉怎么樣,現在怎么了?”
師:“我們把香蕉變沒有了。”
“今天小朋友拿香蕉變戲法都很開心,回去以后還可以想一想,還有哪些水果也會變戲法,來告訴老師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嗎?”
《香蕉變戲法》反思:
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是愉悅的,主動的。他們仔細的觀察著,積極的交流著,快樂的品嘗著, “快樂教育”的原則在這一節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幼兒語言發展方面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應該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如引導幼兒說一句完整話或者將幼兒說的話編成一首優美的兒歌,這樣才會幫助幼兒更完善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結束部分分享時要引導幼兒邊感知邊交流。
在體驗整體――部分――變小――沒有的漸變過程時教師應再多加引導;第三點就是沒有關注到個體,應多鼓勵說的少的幼兒。相信這節課經過修改、提煉后一定會更成功。
小百科:香蕉(學名:Musa nana Lour.)芭蕉科芭蕉屬植物,又指其果實,熱帶地區廣泛種植。香蕉味香、富含營養,植株為大型草本,從根狀莖發出,由葉鞘下部形成高3~6公尺(10~20尺)的假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教材分析: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鼓勵幼兒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并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初步培養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學習自我介紹的方法,培養幼兒主動交往能力。
2、幼兒主動地大膽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
3、啟發幼兒大膽想象,還有哪些場合需要自我介紹,初步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木偶娃娃1個,玩具電話2部。
2、幼兒每人自制名片1張(幼兒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大小,背面寫上姓名和年齡)。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木偶娃娃和電話,以“娃娃”的口吻進行自我介紹:“小朋友們好!我叫×××,今年3歲,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請一些新朋友到我家來做客,你們愿意來嗎?誰要想來,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點評:以游戲的形式展開課題,激發幼兒介紹自我的興趣。
2、請愿意做客的幼兒來給娃娃打電話,并向娃娃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等。[點評:通過打電話,幼兒能很快掌握自我介紹的方法,為幼兒的主動交往打下基礎。
3、教師組織討論,提出啟發性問題:小朋友你們在什么時候向別人介紹自己呢?(如:媽媽帶著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節目、打電話、迷路時等)。引導幼兒發散性地思考問題。[點評:開發性問題的提出,讓幼兒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開思路,培養了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
4、玩游戲:送名片。鼓勵幼兒主動去尋找一位伙伴,通過自我介紹,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認識新朋友。[點評:幼兒主動交往能力在游戲中得到鍛煉。互送名片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也能反映當今社會的人際交往的方式。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一種認識朋友的新方法——介紹自己。你們把朋友的名片帶回家中介紹給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給娃娃。[點評:父母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幼兒主動交往。同時,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給父母提示,幫助幼兒正確地說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輪換使用,以激發幼兒持續的交往行為。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向木偶娃娃大膽地介紹自己并請能力強的'幼兒介紹同伴;帶幼兒到別的班級去玩,鼓勵幼兒大膽地主動交往:“我是××,是×班小朋友,你叫什么?”“我是×××,你能幫我個忙嗎?”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日常生活滲透:
在角色游戲中繼續培養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讓幼兒到隔壁班老師處請求幫助;參觀幼兒園各部門,增加鍛煉機會。
家園同步:家長多帶孩子出門與人交往,鼓勵孩子大膽、主動地向別人介紹自己。
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改變了傳統單純的自我介紹方式,在游戲中層層深入地讓幼兒愉快地掌握了自我介紹的方法,并讓幼兒運用這一方法去進行主動交往,有效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初步培養了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認識柳樹的主要外形特征,知道春天來到時柳樹發芽變綠。
活動準備:
選擇好有柳樹的地方。
活動重點難點:
認真觀察柳樹的外形特征,知道春天來了,柳樹發芽變綠。
活動地點:
戶外室。
活動形式:
集體活動。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來到院子里柳樹邊,請幼兒圍攏在柳樹邊,說:“小朋友,你們來看一看,這是什么樹?”
2、觀察柳樹。
①教師請幼兒摸一摸柳樹的樹干,說一說柳樹的樹干摸上去是怎樣的?
②請幼兒觀察柳樹的顏色,提問:“柳樹的樹干是什么顏色的?樹枝是什么顏色的?
③請幼兒觀察柳樹枝上有什么?(柳樹發芽了,有嫩綠的小芽孢)請幼兒想一想,小芽會變成什么?(柳樹葉)。
④請幼兒想象長長的柳枝在風中飄動像什么?學學柳樹枝飄動的樣子。
⑤讓幼兒抱抱柳樹,和柳樹做個朋友。
3、討論柳樹什么時候發芽,請幼兒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4、教師總結:柳樹是在春天的時候開始發芽變綠的。柳樹變綠長出綠芽就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鼓勵幼兒為汽車添畫輪子。
2、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表現力。
3、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幼兒活動材料《美術》第10頁,蠟筆,汽車圖片。
活動過程
一、各種各樣的車。
1、出示汽車圖片:老師這里有很多種車子,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車呢?(警車、貸車、公共汽車等)
2、小汽車喜歡在什么地方走,(馬路上)。它為什么會走呀?(因為有
輪子)老師這里有幾輛車,可是它們走不動了,為什么呢?(沒有輪子)今天我們來做汽車修理師,把汽車的輪子給補上去,好嗎?
二、汽車修理師。
1、出示活動材料:下面的幾輛車子都沒有輪子,我們來幫它們補上去吧。
2、教師示范畫輪子的方法:雙圓,并涂上顏色。
3、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注意事項:要看準車輪的位置再畫,輪子不能畫的太大了,涂色的時候朝一個方向涂。
三、評價幼兒作品
1、老師看看誰的小汽車裝的最漂亮。
2、展示幼兒作品。我們來當小司機開汽車啦!
課后反思
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都有輪子。轱轆轱轆的輪子滾動著、轉動著,載著孩子們走向大千世界。這些運動著的物體,給力兒驚奇,引幼兒遐想,令幼兒著迷,導引著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去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活動中,幼兒既獲得了極大的情感滿足,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發揮想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知道不能多吃冷飲。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小朋友能理解故事,并從中獲得不能多吃冷飲的常識。
2、能夠大膽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背景圖一幅、太陽、冰激凌活動圖片各一張
2、水粉顏料、水粉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陰天)
1、這兩天太陽公公都沒有出來,它怎么了?
2、太陽公公怎么會生病的?
二、講述故事
1、教師邊演示教具邊講述故事
2、提問
1)太陽公公究竟是怎么生病的啊?
2)太陽公公病好了以后還敢吃冰激凌嗎?吃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3)你喜歡吃冰激凌嗎?你吃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三、給太陽公公打電話
1、太陽公公生病了,你想說句什么話問候他?
2、給太陽公公打電話。
教學反思
《太陽感冒了》這個故事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材貼近幼兒的生活,容易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有話可講。運用談天似的口吻引題,讓幼兒猜猜太陽哪去了?怎么會生病的?自然地過度到故事內容。用夸張的語言講述故事,抓住了孩子的聽覺,結合孩子的特點,設計了能活動的教具(太陽吃冰激凌),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的視線,調動他們的說話欲望和積極性,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通過故事內容的學習討論,知道不能多吃冷飲。最后讓幼兒打電話問候太陽公公,進行關心他人的情感教育。整個活動效果教好,但是在個別地方還可以組織的更好一些。首先在引題環節中,可以更緊湊一些,教師的語調平緩,狀態可以更好一點;其次在最后一個環節中,可以借助電話機,讓幼兒給太陽公公打電話。借助教具,幼兒的興趣能普遍提高。再次,在調動學習氛圍方面還應多花點心思。
小百科: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是稱作比鄰星的紅矮星,大約4.2光年)。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意圖
日常生活中見到喜歡的東西就吃是三歲幼兒的正常反應,對食物的好奇使他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食物上,往往忽略了一些必要的飲食衛生常識,從而引發腸胃不適。本活動通過聽故事以及學說故事中的句子,引導幼兒學說衛生常識,養成基本的衛生習慣。
活動目標
1、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知道吃東西前要洗手,不隨便撿地上或桌上的東西吃,不飲用生水。
2、逐漸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準備
1、無色透明水壺一個,男孩頭飾一個。
2、多媒體教學資源或幼兒用書第3——5頁,《看不見的臟東西》、《肚子疼了》。
活動過程
1、播放多媒體教學資源《肚子疼了》,教師講述故事。
提問:貝貝的肚子為什么會疼?他是怎么吃到不干凈東西的?西西是怎么說的?
2、通過現場觀察及觀看多媒體教學資源或閱讀幼兒用書《看不見的臟東西》,理解肚子疼的原因。
(1)請幼兒分別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桌面,并現場打開水龍頭接一壺清水。請幼兒觀察,想一想這些地方藏著臟東西嗎?
(2)播放多媒體教學資源或閱讀幼兒用書《看不見的臟東西》,幫助幼兒理解有些臟東西是看不見的,知道沒有燒開的水是生水。
小結:有的臟東西小朋友們用眼睛看不出來,還有一些臟東西因為他們個頭太小了,人們用眼睛看不見,它們藏在我們的周圍,只要小朋友們吃東西時講衛生,這些病菌就不會跑進肚子里。
沒有燒開的水叫生水,不能直接喝,燒開的水叫開水,溫開水是最好的飲料,小朋友要多喝溫開水。生水只有在直飲水喝桶裝水可以直接喝,因為他們是經過處理的。
提問:小朋友怎樣做臟東西才不會跑到肚子里?
小結:吃東西前要洗手,食物掉了不能直接撿起來吃,水果洗過以后再吃,不喝生水,這樣臟東西就不會跑進肚子里,肚子就不會疼了。。
3、通過故事表演,學說句子,理解故事內容。
(1)第一次表演。教師戴男孩頭飾,扮演貝貝,選一名小朋友扮演西西,教師講述故事,
與幼兒一起表演重點學習西西說的話。
(2)第二次表演。幼兒集體學說西西的話,教師扮演貝貝聽從了西西的勸告,講故事結尾改為“貝貝美美的睡著了”。
活動延伸
請家長與幼兒一起閱讀幼兒用書《肚子疼了》。關注幼兒衛生習慣,養成飯前洗手、不撿拾東西吃等衛生習慣。
活動反思
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容易理解。活動中還發現有不少幼兒不好意思指正貝貝身上的缺點,這也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其實像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生活還有許多,有時候簡單的說教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倒不如把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設計到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參加討論和實踐,最后自然領悟到要怎樣做是正確的。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感受兒歌的童趣,樂意學念兒歌。
理解歌詞,感受兒歌的節奏。
嘗試替換一處歌詞進行念誦。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已經認識一些常見水果的顏色。
課件準備:“番茄”圖片;《番茄紅了》兒歌音頻及伴奏;“番茄紅了”圖片。
活動過程
出示圖片“番茄”,引出活動主題。
——你吃過番茄嗎?它的味道怎么樣?
——番茄是什么顏色的?
——番茄一直都是紅色的嗎?
小結:番茄也叫西紅柿,最開始是小小的,顏色是綠色的,慢慢長呀長,就變成圓圓的,顏色也變成紅色的了。
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番茄紅了》,引導幼兒理解歌詞并感受兒歌的節奏。
——有位小朋友將番茄的變化過程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1.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第一遍,幼兒欣賞兒歌,初步理解歌詞。
——番茄開始是什么顏色的?(綠色)
——番茄為什么“急得臉都紅了”?(因為番茄熟了,可以吃了,等著大家來采呢)
2.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第二遍,感受兒歌的節奏。
播放兒歌音頻及伴奏《番茄紅了》,出示圖片“番茄紅了”,帶領幼兒學念兒歌。
1.播放兒歌音頻、伴奏及圖片,帶領全體幼兒齊念兒歌。
2.幼兒分組念誦兒歌。
播放兒歌伴奏,鼓勵幼兒嘗試替換歌詞進行念誦。
1.交流討論替換歌詞。
——除了番茄,你還知道哪些水果剛開始是綠色的,成熟后會變成紅色的?(蘋果、柿子、桃子)
——我們把它帶進兒歌中一起來念一念吧。
2.播放伴奏,帶領幼兒用替換的歌詞念一念。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在美工區,投放畫紙及油畫棒,鼓勵幼兒畫一畫成熟與未成熟時的番茄。
附【兒歌】
番茄紅了
綠綠的番茄,
等著人來采,
等著,
等著——
急得臉都紅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能安靜地傾聽故事,并聽懂故事大意。
2 知道長時間的看電視會影響眼睛。
3 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 喜歡并嘗試創編故事結尾,并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活動準備:
戴眼鏡的小貓手偶
活動過程:
1、手偶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咱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大家看看是誰啊?(出示小貓手偶)大家歡迎(幼兒鼓掌歡迎)
2、講述故事,引導幼兒能夠安靜的傾聽故事并聽懂故事大意。
師:小貓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你們想不想聽啊?大家可要認真聽啊!聽完可是要問問題的哦。
出示小貓手偶,講述故事《愛看電視的小貓》
“我過生日了,我的好朋友大象送給我一臺電視機……”
提問:(1)小貓的眼睛怎么了?
(2)為什么會這樣啊?
(3)小朋友能不能像小貓學習啊?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啊?
小結:我們小朋友看電視時要與電視有一定的距離,也不能長時間的看電視,看電腦也是一樣的,要不然就會像小貓一樣也會帶上眼鏡的。
3、嘗試與幼兒共同講述故事。
小朋友們,這次咱們一塊兒來講一下這個故事吧!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后與爸爸媽媽互相監督是不是有長時間看電視或電腦
反思:
我發現在活動過程中,所有幼兒能夠安靜的傾聽故事,對故事大意掌握的很好,也都知道了長時間的看電視會對眼睛不好,會像小貓一樣戴上眼鏡。目標完成。可是在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幼兒表達喜歡戴眼鏡,覺得戴眼鏡會很有意思,這是我所沒想到的,在活動中我對幼兒的這種想法一帶而過,但是我覺得有必要在設計一次活動,讓幼兒知道戴眼鏡與看不清楚的害處。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夏天到,知了叫,對夏天樹上知了的鳴叫感興趣。
2.感知兒歌的韻律和節奏,想象知了的叫聲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3.學習運用象聲詞仿編詩句。
4.喜歡欣賞兒歌,會大膽地朗誦。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知道夏天到,感知兒歌的韻律和節奏,想象知了的叫聲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活動難點
感知兒歌的韻律和節奏,學習運用象聲詞仿編詩句。
活動準備
《小朋友的書 夏天真熱》;磁帶及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知了”的圖片,引發幼兒對知了的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動物?
這是一種昆蟲,它的名字叫“知了”。
二、教師朗誦兒歌,幼兒理解詩歌。
1、 教師朗誦兒歌第一遍,提問:
知了為什么不停地叫?
知了在什么地方叫,怎樣叫?
兒歌說怎樣的天,怎樣的風?(教師引導幼兒想象知了的叫聲和炎炎夏日的情景)
知了還有一個名字叫什么?
2、 教師完整朗誦第二遍。
三、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 教師念前半句,幼兒念后半句“知了知了”。
2、 幼兒看著書上的“知了”,完整朗誦兒歌。
四、仿編其他昆蟲的叫聲。
1、 播放夏夜的蟲鳴蛙叫,讓幼兒聆聽。
2、 幼兒嘗試仿編詩句。
3、 你聽到了什么在叫,怎么叫的?
4、 幼兒按兒歌的韻律說出叫聲,如“咕呱咕呱”,“蛐蛐蛐蛐”。
5、 教師和幼兒對念仿編兒歌
教學反思:
“知了”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結構簡單的兒歌。其中的象聲詞是幼兒非常感興趣也十分容易掌握的內容之一。我抓住幼兒對象聲詞的興趣點導入,請幼兒聽聽是什么東西在叫,引出知了,再請幼兒仔細觀察知了的外形,從而引出問題“知了為什么不停地叫?”引發幼兒的討論與思考。孩子對自然界的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尤其是他們接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熟悉但又不很了解的動物。
通過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對昆蟲也不是很了解,還遠遠不能回答幼兒所有的問題。在課堂中,最最后環節讓幼兒創編的過程中,幼兒提出了很多昆蟲,當他們問起他們的飲食習慣、生活起居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可見我應該在課前查閱一些常見昆蟲的相關知識
小百科:蟬屬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發育)類昆蟲,由卵、幼蟲(若蟲),經過一次蛻皮,不經過蛹的時期而變為成蟲。幼蟲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吃植物的汁液。
【幼兒園小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小班教案06-03
小班幼兒園教案06-30
幼兒園小班教案01-08
幼兒園小班經典教案02-22
colour幼兒園小班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