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
設計意圖:
“對對歌”屬于語言活動中的聽說游戲,它除了具有普通兒歌的語音押韻,朗朗上口,寓教于樂等特點外,還有一種整齊、呼應的節奏韻律在里面。同時一問一答的表現形式,能讓幼兒在感受歌謠樂趣的同時,豐富知識發展思維和想象能力。
活動目標:
1、聯想彎彎的事物,感受對對歌一問一答的`韻律美。
2、嘗試將更多“彎”的物體編入對對歌, 體驗創編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感受對對歌一問一答的韻律美,嘗試將更多“彎”的物體編入對對歌。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玩過“你問我答”的對歌游戲,在生活中尋找過彎彎的東西。
2、課件、掛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課件,引出話題。
1、出示圖片――彎彎的小河。
教師:小朋友們,圖中的小河是什么樣子的?(引出“彎彎的”)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是彎彎的?(幼兒相互討論)
2、教師: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叫《對對歌》,里面也有許多彎彎的東西,請你聽一聽。
二、欣賞兒歌。
1、聽兒歌CD第一遍,提問:你聽到了什么?(引導幼兒說說兒歌的內容――月亮、牛角、眉毛、楊柳。)
2、教師朗誦兒歌第二遍,提問:為什么這首兒歌叫《對對歌》呢?(引導幼兒感受兒歌問答式的特點。)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問句,幼兒答答句。
2、互換朗誦。(提醒幼兒注意兒歌的前一句是提問,后一句是回答,問句與答句說法不同。)
3、幼兒自由結伴,學念兒歌。(利用課件形象幫助記憶)
四、嘗試仿編兒歌。
1、教師:這首兒歌講的都是彎彎的東西,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彎彎的東西也編到兒歌里嗎?讓我們一起來編一編吧!(要求:要把話說完整,就像兒歌里的句子一樣。)
2、學習創編:教師提問,幼兒回答;引導幼兒男女分組問答。(如:什么彎彎在頭上?辮子彎彎在頭上。什么彎彎在水里?魚兒彎彎在水里。什么彎彎在河上?小橋彎彎在河上。什么彎彎在后面?尾巴彎彎在后面。)
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投放圖片,引導幼兒創編與各種形狀有關的對對歌。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2
活動目標
1、能有表情地朗誦兒歌,并嘗試將自己的感受到的老師本領編在兒歌里。
2、能大膽在同伴面前較連貫地講述班級老師的本領。
3、喜歡老師,產生愛老師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教師做示范用的彩筆、大畫紙。
2、響板、抒情的背景音樂。
3、《老師本領大》語言CD。
4、幼兒學習資源?第4頁。
活動過程
1、以談話的形式,引發幼兒講述的興趣。
討論:你喜歡老師嗎?為什么?老師有哪些本領?
2、老師展示自己的本領,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1)老師現場展示繪畫本領,幼兒觀察說出老師畫的什么?小動物長什么樣?如:“小熊圓耳朵”“小兔短尾巴”等。
(2)幼兒夸夸老師畫畫的本領,學習詩句“我的老師本領大,樣樣東西都會畫”。
3、幼兒學習兒歌,并有表情朗誦。
(1)老師和幼兒說說兒歌中的小熊和小兔的可愛形象,并引導幼兒做一做動作,同時用不同的聲音表現。如小熊是粗粗的聲音,小兔是輕輕的聲音,夸獎老師是自豪的聲音。
(2)請幼兒想象并試試朗誦的`不同辦法,如可以配上響板,用快板方式朗誦,也可配上音樂朗誦。
4、幼兒交流自己感受,并將老師的本領編在兒歌里。請小朋友交流老師還會畫什么?老師除了畫畫還有哪些本領,如:唱歌、跳舞、講故事等,請小朋友將自己的發現變成短小的一句話,如“我的老師本領大,唱歌就像百靈鳥”等。
5、閱讀幼兒學習資源,進一步理解兒歌內容,學習仿編兒歌。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3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初步學會朗誦整首兒歌。
2、感受兒歌幽默的情趣,學習詞:扮、樂、滑、摔。
活動準備:
事先告知配班老師如何扮老公公出場、白眉毛、白胡子及相關兒歌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景問答,引出題意。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客人。你們看,他是誰?
2、為什么他是老公公?
3、老公公要為我們跳個舞,我們歡迎他表演吧!(老公公剛要跳舞,滑一滑、摔一跤、一摸胡子不見了。)
4、教師忙扶起老公公問:“老公公,您沒事吧?”老公公邊摸掉胡子邊說:“沒事沒事!”
5、引導幼兒發現老公公的胡子不見了,引出題意。
二、教師朗誦兒歌。
1、引導幼兒說一遍題目,并請幼兒說說“扮”是什么意思?
2、教師朗誦兒歌一遍,幼兒仔細傾聽。
3、請幼兒說說:剛才你從歌曲中聽到了什么?
4、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說說圖片中的事,并引導幼兒用兒歌中的`語句說一說。
三、幼兒學兒歌。
1、請幼兒跟隨老師邊看圖片邊念兒歌。
2、請個別幼兒單獨看圖片朗誦兒歌。
3、引導幼兒一起看圖朗誦兒歌。
四、兒歌表演。
1、請幼兒觀看教師如何化裝成老公公,并請幼兒相互化裝成小老公公。
2、引導幼兒跟隨教師邊念兒歌邊表演。
3、請幼兒相互表演兒歌一遍。
五、小結
今天的兒歌有趣嗎?你們學會了嗎?開心嗎?請你們回家后表演給爸爸媽媽看,好嗎?
兒歌《扮老公公》
老公公,出來了,
白胡子,白眉毛。
點點頭,彎彎腰,
滑一滑,摔一跤,
一摸胡子掉下了,
樂得大家哈哈笑。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4
活動目標
1、學念兒歌《買菜》,感受和家人買菜的樂趣。
2、變化角色和買菜的品種,大膽創編兒歌。
環境創設
菜籃子,各種蔬菜
重點與
難點
能變化角色和菜的品種大膽創編
一、談話導入
你去過菜場嗎?是和誰一起去的?
你們在菜場買了些什么菜呀?
你們是怎么把菜拿回家的?
小結:和家人一起出去買菜真有趣,買了好多好吃的菜回家嘍。
二、欣賞兒歌,熟悉兒歌內容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首兒歌,名字叫做《買菜》
星期天,大晴天、小乖乖,上大街、陪奶奶,去買菜、青菜、豆腐、魚、肉、蛋,嘿呦嘿呦抬回來。
提問:誰是小乖乖(兒歌里的小朋友)
和誰去買菜?買了什么?為什么嘿呦嘿呦抬回來?(因為買的菜很多)
如果買的少還用抬嗎?可以用什么字?(用拎、提)
一起來念兒歌,要念出買菜開心的'感覺。
三、創編兒歌
你和誰一起去買菜的?買了什么菜?我們也把自己買菜的過程編成兒歌念出來。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師: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 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6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
教師反思:
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里都已將開始包粽子了,你們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7
活動目標:
1. 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等風俗。
2.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3. 通過手工制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 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 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重點:
1. 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 通過PPT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的風俗。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活動準備:
1. 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粽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 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 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 引入部分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 師:這是什么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里我們都要做什么?
3. 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么?是什么節日?
二 . 基本部分
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 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了解下端午節。
3. 師:看了短片以后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 師:端午節吃粽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 師: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游戲叫劃龍舟。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
7. 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么味道沒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 ,它可以趕走蟲子。剛才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
8. 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么過端午的都有什么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 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了嗎?它是為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制作
1. 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制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 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么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師:講了好,最后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
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
“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8
活動目標:
1、懂得識別過馬路的標志,安全地過馬路。
2、能夠大膽地進行交流,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3、體驗游戲扮演的樂趣,養成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品質。
活動準備:
有關交通規則的DV、自制的紅綠燈、布置公路場景所需的道具。在活動室周圍張貼交通事故圖片、各種過馬路的交通標志。
活動過程:
1、請幼兒一起觀察交通事故圖片,讓幼兒認識到交通事故的`嚴重性。
2、與幼兒一起觀看DV。
(1)引入主題,請幼兒觀看關于交通安全的DV。
請幼兒說說觀看DV后的發現及感受,一起討論應如何遵守交通規則。
(2)討論:你們在錄像中看到了人們是怎樣過馬路的?你覺得他們這么做會有怎樣的后果呢?我們怎樣才能安全地過馬路?
3、請幼兒到教室四周去觀察各種交通標志,并猜測它的作用,請個別幼兒上來說。
4、教師小結:告訴幼兒交通標志的真正意義。
5、延伸活動:與幼兒一起玩"交通"游戲。
(1)與幼兒一起將交通標志布置在"馬路"的各個角落。
(2)全班幼兒分兩組,一組當行人,一組當司機(身戴汽車胸飾),兩名幼兒當交通警察。(一個管行人,一個管汽車)
(3)未遵守交通規則的司機及行人,交通警察給予罰單。
(4)老師與幼兒一起評議游戲情況。(重點放在遵守交通規則方面)你為什么會得了罰單?你違反了什么交通規則?
(5)行人與司機交換角色繼續進行游戲。
(6)與幼兒再次進行評議。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9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二、活動準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
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活動反思
在設計活動的的時候想到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由于自己本身也沒有包過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難是易。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0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節PPT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入故事,導入本次的端午節活動。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
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
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么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
花婆婆說“今天什么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2、教師講完故事后,帶領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觀看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教師繼續出示香包、劃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么節日呀?
(1)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
(2)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3)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
教師小結:農歷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入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
4、教師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干些什么?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1)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2)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引導幼兒觀看制作粽子的過程。
(1)看完課件后,你們想不想自己嘗試包粽子呢?
(2)此活動環節可以分為兩個活動:意識手工活動、而是游園活動。
6、教師播放端午節PPT,引導幼兒觀看劃龍舟視頻。
教師組織幼兒一起參與游戲:賽龍舟。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活動準備
4.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5.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 、導入 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師:哇 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 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 ···· 圓圓的 有角的 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 清小朋友們摸摸看 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 師:好了, 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 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運用句型"不僅···還···"1 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3.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 賽龍舟 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四 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
2.學習端午節的相關詩歌、歌曲、故事和手工制作。
3.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
二、教學內容:
1.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
2.端午節的相關詩歌、歌曲、故事和手工制作。
三、教學步驟:
1.導入環節:
通過展示端午節的相關圖片和物品,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
2.學習環節:
(1)學習端午節的相關詩歌和歌曲,如《粽子歌》、《龍舟歌》等,讓幼兒跟讀、欣賞、演唱。
(2)講解端午節的故事,如《屈原》、《粽子的故事》等,讓幼兒聽懂并理解。
(3)手工制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如粽子、艾草包等,讓幼兒動手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3.鞏固環節:
通過問答、游戲等形式,檢測幼兒對端午節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4.結課環節:
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收獲和感受。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么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游戲、嘗嘗端午節粽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4、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粽子
2、艾蒿等實物
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教學反思
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來跳舞,吃粽子,賽龍舟,高高興興過端午。前腳才送走歡樂的六一兒童節,接著父親節和端午節就一起到來!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師:哇 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
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請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
2.師:好了, 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 賽龍舟 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 15
教材分析
活動一端午節賽龍舟(語言)
《端午節賽龍舟》是一個情節生動易于幼兒理解的兒童故事,以端午節的由來為線索,描繪了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國盡忠卻慘遭陷害而傷心投江,人們借劃龍舟、投粽子驅散江中之魚,保護自己敬愛的英雄。故事形象鮮明,情節耐人尋味。活動中通引導幼兒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體會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萌發幼兒的崇敬之情。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初步了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習俗的由來。
2.能說出人們為什么喜歡屈原,用什么方法保護屈原的身體。
3.對愛國主義屈原產生崇敬之情,萌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準備
1.和家長一起搜集賽龍舟資料,了解賽龍舟的傳說。
2.教學課件
活動建議
1.播放賽龍舟圖片,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提問:這是哪個節日的習俗?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人們為什么在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
2.利用教學課件,采用關鍵中斷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初步了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習俗的由來。
(1)故事第 1 段后提問:每年端午節這天人們會做哪些事情?引導幼兒說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2)講述故事第 2 段提問:人們為什么喜歡屈原?讒臣為什么要把屈原趕走?他們是怎么做的?楚王又是怎么做的?楚國最后怎么了?引導幼兒理解屈原的偉大成就和精忠報國之心以及楚王聽信讒言導致亡國之痛。豐富詞匯:讒臣、吞并。
(3)講述故事第 3 段提問:屈原為什么傷心?他為什么要投江?引導幼兒理解屈原因報國無門,不愿受喪國之辱而投江。并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感受祖國的強大和生活的幸福。
(4)講述故事第 4 段提問:屈原投江后,他的仆人是怎樣做的?附近百姓是怎樣做的?為什么?引導幼兒理解人們對屈原的敬愛之情和急于尋找屈原的焦急。
(5)講述故事第 4 段提問:人們找不到屈原的身體,他們做了什么? 為什么?引導幼兒理解人們對屈原的敬愛之情。
3.完整欣賞故事,引導幼兒理解屈原的悲壯經歷,激發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
討論:屈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人們為什都很敬愛他?如果楚王信任他,采納他的建議出國會怎樣?
4.播放人民代表大會視頻,激發幼兒學好本領張大為祖國做貢獻的愿望。
提問:這是在召開什么會議?為什么要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才能像屈原一樣為國家提出好建議?
小結: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各地人民代表將人們的好建議通過大會反映給國家領導人,然后共同商量出好辦法,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學好各種本領,長大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附:故事
端午節賽龍舟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吃好吃的粽子,而且會在江上舉辦好看的龍舟比賽。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期,其中有一個叫楚國的國家,有一位大臣,他的名字叫做屈原。屈原不僅聰明能干,而且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楚國的人民都很喜歡他。屈原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經常向國君提出好的`建議,可是,一些讒臣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聯合起來要把屈原趕走,他們還經常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別聽屈原的,他說的不對。”楚王信以為真,居然將屈原流放到了遙遠而荒涼的地方,由于不采納屈原的建議,沒過多久,楚國就被敵國吞并了。
聽說自己的祖國滅亡了,屈原非常地傷心。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來到了汨羅江邊,他跳入了滾滾流淌的江水中,再也沒有上來。
屈原的仆人聽說他跳江了,趕緊沿著江邊尋找他的尸體。可是,他找啊找,找啊找,一直走到了洞庭湖,都沒有看到屈原的尸體。“嗚嗚嗚……”仆人著急得大哭起來,附近的百姓們聽到聲音,趕緊劃著船兒圍了過來,“你為什么哭啊?”仆人說:“我家先生跳江自殺了,我一個人,力量微小,連他的尸體也撈不上來。”百姓們聽說敬愛的屈原先生跳江了,既悲痛,又著急,“沒關系,我們幫你一起找。” 于是百姓們紛紛劃起自己的小船,向洞庭湖駛去,可是,他們找了好久好久, 都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
有位漁夫提議說:“屈原先生是個好人哪,咱們不能讓他餓著。”于是,他將隨身攜帶的飯團扔進了江中,飯團丟到水里,很快就被魚蝦吃掉了。“這該怎么辦呢?屈原先生根本吃不到啊,咱們以后用葦葉把飯團包起來,然后再丟到水里,這樣魚蝦就吃不了。”大家都覺得這個建議好,從此以后,他們就用葦葉包著飯團,再用彩線纏上,漸漸的就演變成了粽子。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屈原先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以賽龍舟、吃粽子等形式來祭奠他,于是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活動就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端午節。
【幼兒園語言端午節兒歌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語言兒歌教案03-07
幼兒園小班語言兒歌教案11-21
幼兒園語言兒歌教案小班02-03
幼兒園大班語言兒歌教案03-27
幼兒園大班語言兒歌教案05-26
幼兒園語言兒歌教案15篇03-12
幼兒園語言兒歌教案(15篇)03-12
【推薦】幼兒園小班語言兒歌教案11-21
【熱門】幼兒園小班語言兒歌教案11-21
【精】幼兒園小班語言兒歌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