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編八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準備:
1、初步理解詩歌內容,學習跟念 。
2、懂得尊老謙讓,幫助別人的好品質。
活動準備:海寶圖片;背景圖、小兔的頭飾、山羊公公和小白兔。
活動過程:
一、導入話題:
師:小朋友有沒有走過小橋呀?
師:今天,沈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老師扮演小白兔:小朋友們好,我是小兔,,今天我來過小橋了。)
二、講述詩歌第一遍,配上動作表演。
1、小白兔過橋時,它遇到了誰?
2、山羊公公是怎么樣走上橋的呢?(學一學)
3、誰夸獎了小兔呢?
三、邊欣賞邊講述:
1、如果山羊公公和小兔一起過橋,橋會怎么樣呢?
2、那么我們的小兔是怎么做的呢?
3、河水和小魚為什么要夸獎小兔呢?
四、幼兒跟念,再配上動作學一學
1、沈老師已經給小朋友講了兩遍了,接下來請你們說說看 好嗎?
2、我們配上動作一起來試試看吧!
3、故事中的小白兔很有禮貌關心別人,多有禮貌的小兔啊,那么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五、遷移經驗:
1、出示“海寶”圖片:請幼兒認一認,說一說。
2、教師總結:
“世博會”在我們上海進行,那時候有許多外國人要來這里,我們小朋友也要像小兔一樣,做個有禮貌、懂文明的好孩子,來迎接“世博會”。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多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2、在設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激發探索欲望,體驗科學操作的樂趣。
3、初步了解莫比烏斯環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紙環若干、紙條、記錄表、剪刀、籮筐、ppt、筆。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變變變”。
師:老師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變變變”的游戲,你們想玩嗎?那我們一起來玩吧,變成一個圓,變成兩個圓。
二、操作嘗試,發現莫比烏斯環現象。
1、幼兒進行第一次無意識嘗試,對比普通紙環與擰一次的紙環的區別。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禮物,看這是什么?(紙環)紙環也想玩變變變的游戲,怎樣把一個紙環變成兩個呢?
師:看,紙環對齊捏一捏,先在中間剪個口,再把剪刀伸進去,咔嚓咔嚓剪到頭。是不是變成兩個紙環了呀?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紙環,請你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你們是不是都剪出了兩個環?請剪出兩個環的小朋友把手舉高給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還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怎樣的?你剪出來的環比剛才的環怎么樣?(大)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數送回紙環。咦,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大圓環,有的剪出來的是兩個小圓環呢?
師:這里有兩個圓環,就是剛才小朋友沒剪之前的,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
師小結:原來,沒擰過的指環剪出來的是兩個小環,擰過的圓環會變成一個大環。
2、教師拋出問題,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對比,驗證擰一次和擰兩次的區別。
師設疑:是不是擰過的指環都會變成一個大環呢?(幼兒猜想)我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擰過的指環,請你們去選一個指環剪一剪!
師: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剪出來的是怎樣的?再次把紙環舉起來看一下,你們剪出來的紙環一樣嗎?哪里不一樣?(有的是大環,有的是兩個相扣的環)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送回紙環。
師:同樣是擰過的紙環,為什么剪出來的不一樣呢?
師:奧秘在哪里呢?我來擰兩個指環試試。
教師示范擰紙環,(擰一下、擰兩下)請兩名幼兒上前剪紙環。教師記錄表格。
師小結:原來紙環擰一下剪出來是一個環,擰兩下剪出來的就是兩個相扣的環。
3、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幼兒第三次操作,從而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師:剛才我把紙環擰一下,變成一個大環,擰兩下,變成兩個環,那擰三下、四下呢?(幼兒猜想)真的是這樣嗎?桌上有很多紙條,老師已經在紙條上貼好雙面膠,請每個小朋友拿兩個紙條,分別擰三下、四下,看看剪出來是怎樣的,并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表格上。
師小結:我們發現原來紙環擰兩下、三下、四下......最后都變成兩個相扣的環。
三、通過看課件初步了解莫比烏斯環現象的歷史和運用。
師:你們覺得這個紙環神奇嗎?(出示課件)很久以前有個偉大的數學家叫莫比烏斯,比我們先發現了這個秘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紙環名,于是這個神奇的紙環叫做莫比烏斯環。
師: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莫比烏斯環的運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項鏈,餐桌、過山車、克萊因瓶、打印機的色帶、工業傳輸帶等)四、教師再次設疑,進一步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師:請你們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們今天做的莫比烏斯環還可以有什么用,好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名稱:有趣的雞蛋
設計思路: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未來社會越來越需要合作形的人才。許多社會學家認為“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及未來世界里更為重要”。
我們幼兒園現正在推廣大課題《幼兒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幼兒的合作學習,它能為孩子提供不同的學習對象,聽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經驗,達到學習目標。其間每一個成員間互相依賴、休戚與共、資源共享、互助成長。所以我班在活動中一直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培養。
前些日子,幼兒在喝水時突然發現有個塞子浮在水里,于是有幼兒說他家的塞子是沉在下面一些的,有的說是沉在底里的,于是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沉與浮的活動。通過活動,孩子們發現木頭、樹葉、棉花等在水里會浮上來,而鐵絲、玻璃、石子、磚頭(www.)等會沉下去。孩子們發現借助于其他材料,沉與浮就會發生變化。如:把磁鐵放在塑料積木上磁鐵是浮的,而空的瓶子裝滿水或石子,瓶子則會沉下去,活動中孩子們對讓浮的東西沉下去,讓沉的東西浮上來特別感興趣,于是我選擇了《有趣的ji蛋》這一活動。
活動中,我請孩子們講講生活中你發現哪些東西在水里是浮的,哪些是沉的,然后讓幼兒動手操作,嘗試用多種材料讓ji蛋在水里浮起來。接著,我讓幼兒想一想:在鹽水中ji蛋能否浮起來?從而引發他們對第二次實驗的興趣,這個實驗我是要求他們先要找朋友商量,然后分工合作,進行實驗、邊觀察邊記錄,他們不僅要記錄放鹽的數量,還要記錄每次放鹽后ji蛋在水中位置的變化。實驗后我讓幼兒介紹實驗情況,從而體驗合作及成功的快樂。最后鼓勵幼兒以后能繼續探索、實驗。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合作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他們在自由平等中交往、學習、商量、討論、操作等,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也有機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整個活動,我除了提供材料外,更多的是關注和引導幼兒商量、合作、交流,更多的是讓幼兒通過合作、實驗,來感知ji蛋在鹽水中的變化,來體驗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幼兒對探索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經驗。
活動重點:幼兒能通過商量等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動難點:能通過猜測、實驗、記錄,感受鹽的多少與ji蛋變化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大油瓶、熟ji蛋、筷子、小勺、記錄紙、鹽各六分;
紙板、小瓶、小竹籃、紙、泡沫、木板、塑料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實驗主題
師:前兩天,我們玩過沉與浮的游戲,你們發現了什么小秘密呀?
(出示ji蛋),請幼兒猜猜ji蛋在水里會怎樣?(教師把它放入水)。
有什么辦法能讓ji蛋浮起來呢?
二、實驗(一)
1、師:剛才你們想了那么多的好辦法,想不想試一下?
2、請幼兒自己找朋友一起做實驗
3、交流:你是用什么好辦法讓ji蛋浮起來的?
三、實驗(二)
1、出示鹽,師:鹽能不能讓ji蛋浮起來呢?
要求:三個好朋友在一起分工合作,進行實驗b每放一次鹽就要做一次記錄,還要記錄好ji蛋的變化
2、幼兒實驗,教師提醒幼兒作好記錄
3、交流(記錄紙全部出示)
(1)每組的雞蛋都浮起來了嗎?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教師小結:在我們小朋友的一起努力,相互配合下,我們發現ji蛋在鹽水中會漸漸地浮起來。
四、雞蛋在鹽水中會浮起來,那么還有其它的蛋呢,它們在鹽水中會浮起來嗎?我們下次再來實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游戲玩法建議
1、先通過兒歌配合音樂做動作。
(1)樂句,雙手叉腰,出左腳做點地動作兩次。
(2)樂句,雙手叉腰,雙腳做后踢步動作跳過花繩。樂句后半(2_2靼皇)的地方身體向后轉。
(3)樂句,繼續重復雙手叉腰,出左腳做點地動作兩次。
(4)樂句,雙手叉腰,雙腳做后踢步動作跳過花繩。樂句后半(111)的地方身體向后轉。最后樂句的小結尾幼兒自由擺造型。
2、在熟悉了動作的基礎上,進行完整的音游。
玩法:每四個幼兒為一組,每組的花繩為一種顏色,當教師舉起與花繩相同顏色的牌子,那組幼兒就要跟著音樂做上述的動作。
二、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目標】
1、感受活潑,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掌握樂曲中特有的節奏型。
2、通過游戲,理解和掌握跳花繩的動作要領,并且學會和同伴相互配合按音樂節奏進行音游活動。
3、會看本組顏色牌的示意聽音樂跳花繩,能在別組顏色牌出現時觀摩他人表演,體驗民間游戲的魅力和快樂。
【活動過程】
1、跟隨音樂節奏律動和老師互動打招呼,初步感受活潑,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
2、欣賞音樂,感受樂曲的旋律和樂曲中特有的節奏型。
3、初步感受“跳花繩”中跳的基本動作。
4、利用“小腳板玩游戲”演示腳進繩時和出繩時的基本動作。
5、幼兒利用“小腳游戲”理解和掌握“跳花繩”中跳的動作要領。
6、教師示范“跳花繩”的游戲。
7、出示一條大花繩,幼兒集體練習“跳花繩”的游戲。
8、幼兒分組玩“跳花繩”游戲,體驗和同伴相互配合音游活動的樂趣。
9、幼兒分組比賽“跳花繩”游戲,體驗民間音樂游戲的情趣。
10、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嘗試用新的方法進行“跳花繩”游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主動積極地參加“小問號”的活動,增進求知欲與好奇心。
2、會從多方面、多角度,使用“什么”、“怎么”、“為什么”等疑問詞提問。
活動準備1、記錄紙若干張;2、小獎品;3、畫有“?”符號和小朋友圖像的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1、介紹小問號,引發討論(1)出示圖片,介紹小問號;師:這個小朋友叫小剛,大家叫他“小問號”。
(2)討論:
①為什么人們叫他“小問號”?
②“小問號”這個名字是好還是不好呢?為什么?
2、欣賞兒歌《小問號》
(1)完整地欣賞一遍兒歌的提問:“小問號提了些什么問題?”
(2)啟發幼兒觀察、思考身邊的各種現象、事情,對不明白的想一想、問一問。
3、學習“小問號”
(1)分組提問(按幼兒人數分成3~4個組):幼兒自由提問,教師認真記錄;(2)學習使用“什么”、“怎么”、“為什么”等疑問詞及助詞“嗎”、“呢”等。
4、:鼓勵大家做動腦筋的“小問號”
(1)教師從如何根據不同方面提出不同問題,以及疑問句詞語的用法等方面進行。
(2)給愛動腦筋、大膽提問的幼兒發獎品,鼓勵幼兒在平時也要動腦筋,做個“小問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能將常見的昆蟲區分害蟲和益蟲。
2、認識常見昆蟲的食物,模仿昆蟲的三種基本運動形態:飛、爬、跳。
3、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昆蟲頭飾二十一個。
2、昆蟲拼圖四張,畫架四個。
3、昆蟲圖卡若干,食物圖卡若干。
4、音樂帶、錄音機。
5、森林場景,益蟲的家和害蟲的家。
活動過程:
一、認識昆蟲
1、師:“今天我們小朋友一起來玩拼圖游戲,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昆蟲?請小朋友把拼圖背面的雙面膠撕下,并把撕下的膠帶紙放在筐里”幼兒操作,教師將拼好的拼圖放在畫架上展示,每組請一位幼兒回答。
2、師:“蝴蝶屬于什么?螞蟻呢?”“為什么說它們是昆蟲?”幼兒回答昆蟲的基本特征。
3、師:“除了蝴蝶、螞蟻、螢火蟲和七星瓢蟲外,還有什么也是昆蟲?”幼兒講述,教師出示圖卡。
二、游戲《昆蟲找食》
1、教師宣布游戲規則:“請小朋友們每人找一個昆蟲頭飾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蟲,想一想它是怎么運動的,它愛吃什么。”幼兒尋找并戴上頭飾。
2、師:“請小昆蟲們用自己的動作隨音樂來尋找食物。”放音樂,教師帶領幼兒到森林場景中尋找食物圖卡。
3、師小結:“小昆蟲做得真好,請小朋友說一說你是什么昆蟲,你是怎樣行動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請5~8位幼兒回答。
三、益蟲和害蟲
1、師:“蜜蜂采花蜜傳播花粉,對人類有幫助,我們叫它益蟲;蒼蠅呢會傳播細菌,給人類帶來疾病,對人類有害,我們叫它害蟲。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蟲是益蟲呢還是害蟲。”
2、師宣布游戲規則:“天快黑了,小昆蟲們要回家了,我們來找家,益蟲的家在這邊,害蟲的家在那邊。”幼兒找家。
3、教師小結,幫助找不到家或找錯家的幼兒正確認識自己扮演的昆蟲是益蟲還是害蟲。
活動反思:
幼兒對昆蟲比較感興趣,用請小客人的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很多小客人,我們一起把他們請進來吧!幼兒戴昆蟲頭飾做動作進教室,教師和幼兒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昆蟲來做客了。組織幼兒和小昆蟲一起聽音樂跳舞,這時扮演小昆蟲的幼兒站起來提問:“小朋友,你知道我們的家在哪嗎?”請幼兒逐個說一下在場小昆蟲的家,然后教師總結:原來昆蟲的家都在不懂的地方,有的在森林里,有的在水里,有的在人的家里,有的在樹上的鳥窩里,有的在泥土里。再請一個扮演小昆蟲的幼兒起來提問:“小朋友,你們還認識那些小昆蟲嗎?”昆蟲卡片的出示,引起了個別幼兒的興奮,他們有的無意地玩弄小卡片,有的交頭接耳地講述自己在卡片中獲得的樂趣。講述時雖然幼兒的表達很積極,但紀律很松散,回答問題無規則。在幫助昆蟲找家的過程中,小朋友對常見的昆蟲比較了解,能很快地找到,也有的兩棲昆蟲讓他們很犯難,不知放哪里,所以都問起了老師。游戲昆蟲找家是小朋友最快樂的,每次當發現小昆蟲走錯地方時,老師都會及時的講評和糾正。但是,本節課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有些地方沒給有孩子們講清楚,如:生活在水里的昆蟲可以分為兩種:有海水里面的和淡水里面的,還有個別知識點講得不夠準確
在活動中,教師能注意幼兒的興趣點進行設計活動,由易到難,過度自然,小朋友的參與興趣很高,但活動中讓老師覺得不足的是開始部分,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否內容簡單些,或直接讓幼兒分組討論,交流,然后鼓勵幼兒把自己不懂的提出來,和老師一起解決。這樣的處理是否能讓幼兒的學習更加主動些。建議下次教學,可以試試。
小百科: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在圖標的幫助下熟練地朗誦繞口令。
2、練習發準易混淆的字音:寶.包.貓.叼。
3、喜歡說繞口令,體驗說繞口令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根據繞口令內容制作圖標:小寶小貓包。
2、圖片一:小寶小貓包
3、圖片二:每一張都畫有小寶包貓四張(排列順序各不同)
4、幼兒用書
【指導要點】
1、活動要點:理解內容,學習背誦繞口令。
2、活動難點:準確發音,能快速朗誦繞口令。
3、指導要點:通過圖標.游戲等方式引導幼兒學習繞口令并找出讀音相近.容易混淆的字。
【活動過程】
1、圖片激趣
出示圖片一:小寶,小貓,包
提問:這是什么?它們之間到底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將繞口令《貓和包》以故事的形式將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內容)
“有一天,小寶拿自己的包去逗這只小貓,小貓生氣了把小寶的包叼走了,小寶去追小貓,小貓叼著包和小寶玩起了藏貓貓。
2、欣賞繞口令
(1)教師示范朗誦繞口令
(2)提問:“你聽到了什么?”根據幼兒的回答將圖標按照繞口令的格式擺放出來,回答問題的幼兒可以得到貼貼。
(3)帶領幼兒練習繞口令
提問:‘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繞口令中有的字讀音很相似呢?跟老師把這些讀音相似的字念一遍(寶貓包叼)
3、練習讀準相近音
擊鼓傳圖標。(分好組后,第一位小朋友拿好圖標,鼓聲一響開始傳圖片,鼓聲停以后圖標在誰的手上誰就站起來大聲念出來)
4、借助圖標學習繞口令
(1)逐漸減少圖標,幫助幼兒記憶繞口令內容。
(2)不使用圖標學習
(3)看幼兒用書,練習朗誦。
5、繞口令比賽
(1)“小朋友們,下面要找幾個小朋友跟著老師一邊拍手一邊念。”先找幾個小朋友上來,一邊念一遍加快速度。
(2)帶領全班一起一邊拍手一邊念
評價要素
1、是否能準確發音,并能不間斷地快速朗誦繞口令
2、能否積極.富有興趣的投入到繞口令的游戲中。
活動建議
1、讓幼兒自主利用圖標自主練習或者繼續比賽
2、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相似音: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天上的星星,仔細觀看拖著“長尾巴”的星星彗星。
2、認識彗星的形狀、國際符號,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星象記錄的國家,了解常見的哈雷彗星、恩克彗星。
3、在電腦中,運用各種幾何圖形,繪制出太空飛行物。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5、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電腦,有關星星的教學軟件,彩噴機,投影儀。
2、配班老師身套充氣橡膠人做“機器人”。
3、用于繪制太空的星星、月亮、宇宙飛船、火箭的軟件。
4、與有關大學聯系參觀天文臺事宜。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1)“機器人”邀請大三班幼兒到太空游玩,激起幼兒興趣
(2)教師拉上窗簾,請幼兒閉上眼,兩臂平伸做平衡游戲《宇航員》。
(3)“機器人”請幼兒睜眼參觀太空的同時,老師啟動有關軟件,內容是關于太陽系內太陽、月亮、九大行星及小行星、塑錄像。(深入淺出地講解)
2、基本部分。
(1)“機器人”將錄像鎖定在彗星的畫面上,并將其最大化幼兒仔細看看這個奇怪的星星。聽聽錄像里的介紹:彗星很特別,身體發亮,頭部圓圓帶頭尖,尾部長長散開,像大姐姐拖著長辮子,又像掃地的掃帚,所以又叫“掃帚星”。彗星可不是用肉眼就能看見的,它自己本身也不會發光,天空中的彗星很多,就像大海里的魚兒那么多。
(2)告訴幼兒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有彗星記錄的國家,我們為此感到自豪,說明我們的祖先熱愛科學,喜愛觀察,我們也要學習祖先,介紹彗星國際通用符號。
(3)介紹哈雷彗星、恩克彗星,告訴幼兒科學家哈雷發現彗星的故事,使幼兒不僅知道哈雷彗星76年靠近地球一次,還要學習科學家哈雷,像他那樣做事情愛動腦筋,持之以恒。
【活動延伸】
(1)到大學天文觀察臺參觀。
(2)欣賞關于UFO、外星人的故事。
小百科:星星,是漢語詞語,拼音xīngxing,基本解釋為夜晚天空中閃爍發光的天體。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編八篇】相關文章:
【推薦】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范文匯編10篇04-28
【推薦】幼兒園大班安全教案范文匯編7篇04-26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21
【推薦】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22
【推薦】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九篇04-27
【推薦】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模板匯編7篇04-23
【推薦】幼兒園大班體育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4-20
【推薦】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4-19
【推薦】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范文合集10篇04-28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集錦4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