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四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3-4種物體進行間隔排序。
2、探索間隔排序的規律。
3、注意傾聽、接納同伴間多種排序的方法和策略。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運用3-4種物體進行間隔排序。
2、難點:能掌握間隔排序的規律。
活動準備:
1、教具:有間隔圖案排列的圖片或實物,3種果葉交替排列穿成的門簾,梧桐樹葉、銀杏樹葉、楓樹葉、柳樹葉3種圖案人手若干,透明膠、粘好雙面膠的底板。
2、幼兒用書第7頁《動物圖卡》中“穿項鏈底板”、第13頁《實物卡、數卡、符號卡》、第15頁《實物卡》、第27頁《分馬夾》、第28頁《分分合合(一)》。
活動過程:
(一)觀察欣賞日常生活中有規律的圖案紋樣。
1、引導幼兒觀察欣賞有間隔圖案的圖片及實物。
教師:這些物品上都有什么?(兩個圖案的有規律的排序)這些圖案是怎樣排列的?他們有什么規律?幫助幼兒總結出相應規律1212、122、112、121等 。
2、引導幼兒遷移生活中的經驗。
教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有間隔排列規律的物品?請幼兒自由討論并說說,老師和小朋友共同記錄怎么拍的規律。
(二)觀察實物門簾,發現物體排列的規律。
1、教師出示用3種物體有規律的交替排列穿成門簾。
教師:門簾是由哪些物品穿成的?
2、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物體排列的規律(ABC、ABC)
教師:這3種物體是如何排列的?
(三)嘗試運用3種樹葉圖案進行間隔排序。
1、教師:這里有3種圖案,看看都是些什么圖案?
2、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的排列方法。
3、師幼討論:你能用這3種圖案設計出一條漂亮的項鏈嗎?你想怎么有序地排列3種樹葉呢?
4、請個別幼兒嘗試將3種物體進行間隔排序。
5、引導幼兒發現間隔排序的規律。
教師:這3種物體是怎樣間隔排序的?
討論:是否還有其他不同的間隔排序的方法?可以怎樣排列?
(四)幼兒分組操作活動。
1、完成樹葉項鏈。
教師:請用3種樹葉有序的排列成一條漂亮的樹葉項鏈。
2、完成水果項鏈。
教師:請用3-4種水果有序地排列成一條漂亮的水果項鏈。
3、完成給蘋果連線。
教師:用線條將左右兩邊的蘋果相連,使每排的蘋果數目都為5。
(五)活動評價:
展示幼兒的活動結果,引導幼兒相互學習同伴的不同策略。
活動延伸:
在數學區提供各種圖案,讓幼兒運用3~4種圖案進行間隔排序。
活動反思:
《漂亮的果葉項鏈》是大班的一節學習規律排序的數學活動。執教老師在這一簡單、乏味的數學規律排序活動中插入了情景元素,利用小熊去小貓家做客這一情境貫穿活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活動從PPT課件出發,邊放PPT邊講故事,提問“小熊去小貓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兩種花的簡單規律排序,三種花的簡單規律排序)然后,出示一段未完成的規律排序小路,讓幼兒找出規律并將路補充完整,如此一來讓幼兒體驗了成功幫助小熊的快樂,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然后是讓幼兒猜測小貓裙子上的花邊規律。操作一是讓幼兒們一組合作制作一條有規律排序的項鏈,如此一來,小朋友們體驗了和同伴一起合作的快樂,一起成功的喜悅。最后一個操作是為自己制作一條果葉項鏈。
本次活動執教老師從規律的簡單排列慢慢過渡到復雜排列,完成了從易到難的教學過度,有利于幼兒對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數學提問的有效性把握到位,以及操作過程中要求的交代都簡單清楚明了。但是對于創設故事情境沒有做到首尾呼應,如果最后結尾可以和前面的故事相呼應就更好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本環節設計是讓幼兒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危險,
通過設計學生課前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觀察、發現、課前相關資料的搜集,引導學生認知到要防止危險的發生,就要認真觀察、防患于未然。
活動目標:
1.知道哪些地方有危險,不能玩。
2.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3.以游戲的方式來訓練幼兒判斷哪些是危險的行為。
活動重點:
知道哪些地方有危險,不能玩。
活動難點:
判斷危險的行為,自我保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 ; (2)游戲場地布置;
(3)課前與幼兒進行一次關于危險行為的談話。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你到危險的地方玩過嗎?
2、你是怎樣注意安全的?
二、播放課件:(與幼兒共同觀察、判斷、討論)
1、播放第一幅圖(小朋友在施工場地玩耍)
a.小朋友在做什么?
b.他們這樣做對不對?
c.他們應該怎樣做?
2、播放第二幅圖(在河邊玩耍)
a.小朋友為什么會落水?
b.落水后會有什么危險?
c.小朋友在什么情況下容易落水
3、播放第三幅圖片(在馬路上玩耍)
a.小朋友在馬上玩這樣對嗎?
b.在馬路上玩會怎么樣,發生什么事?
c.為什么不能在馬路上玩?
4、播放第四幅圖片(在鐵路上玩)
a.畫面上的小朋友在哪里?
b.他們這樣做有什么危險?
5、第五幅圖(翻欄桿)
a.小朋友他在做什么?
b.他這樣的行為會發生什么后果?
c.我們應該怎么做?
6、第六幅圖(在房頂上往下看)
a.他們在干什么?
b.這個地方能不能去,為什么?
c.去了會發生什么事情?
教師小結:剛才圖片上的寶寶都是不知道危險,只顧貪玩的孩子,我們能像他們那樣到危險的地方去玩嗎?
三、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危險?我們應該怎樣盡量避免危險事故發生。)
1、幼兒討論;
2、個別幼兒說
3、老師小結;
四、游戲:(判斷)
1、組織幼兒閉眼,老師出示八張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哪些是對的行為,哪些是錯的.行為。
2、幼兒上臺判斷,所有幼兒共同檢查是否正確。
3、老師小結;
五、活動延伸:
老師:請小朋友把剛才游戲的圖片放進我們的益智區內,下次玩區域時,我們還可以在玩一玩。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一、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了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著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二、活動目標
1、知識:(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三、活動重點: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四、活動難點
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五、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裝滿水和空礦泉水瓶各一個、橡皮泥、石頭、雪花片、樹葉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張記錄紙,一只筆。
六、活動過程:
1、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
幼:是鑰匙、小木塊、玻璃球?
2、實驗:沉與浮
①教師示范:教師取一塊雪花片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指導:你們猜雪花片放在水里會怎樣?你們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來的,那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你認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②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愿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③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并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七、提升實驗
(一)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后,就沉到水里了。為什么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后,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師:小朋友們,我們剛剛讓瓶子寶寶和石頭寶寶在一起玩了,他們玩得好開心。可是,還有一個物品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助,看,橡皮泥寶寶和樹葉寶寶是好朋友,他們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讓我們來幫幫他們!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現在橡皮泥寶寶能和樹葉寶寶一起玩了,他好開心。可他有一個問題想問小朋友們"我的體重沒變,當我團成球狀時,我沉在底下;當把我做成船的形狀時,我就會浮上來,為什么呢?"
4、幼:……(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讓幼兒思考、交流和討論1-2分鐘。到時如果幼兒還回答不出,老師再加以引導。)
5、教師總結:當橡皮泥寶寶是球狀時。
八、活動延伸
1、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還有一個物品寶寶,小朋友們看是什么,小朋友們猜猜看--寶寶放到水里是沉,還是浮呢?
2、幼:……
3、教師總結:老師也不知道--寶寶是會沉,還是會浮。其實,小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是會沉還是會浮,小朋友們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么東西在水里是沉還是浮。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出問題。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幼兒初步了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3、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
活動準備:
1、各種形式的磁鐵 。2、回形針、鑰匙、紙片、雪花積木、硬幣、螺絲、塑料玩具、圖釘等物品。 3、記錄單活動過程:
1、教師在活動區投放材料:磁鐵、小鐵片、曲別針、積木、插塑,讓孩子們游戲。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種有魔力的玩具,想玩嗎?
教師出各種形狀的磁鐵,引導幼兒觀察磁鐵的形狀、顏色。
并提出問題:想知道它有什么魔力嗎?請小朋友把它放到玩具框里試一試,玩一玩。
2、幼兒在玩中發現問題--磁鐵上吸附了東西的現象。
提出來問題:你發現了什么?那么磁鐵都能吸什么?
3、 讓幼兒猜想結果,并為各組幼兒準備記錄單,讓幼兒把他們的猜想畫在記錄單中。
4、幼兒按照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看看自己猜想的現象是否發生了?
5、再次試驗、并填寫記錄單。
6、幼兒把自己試驗的結果統計出來,得出結論:不能吸積木,只能吸鐵制品。(幼兒把自己的結論與大家交流分享)
7、了解磁鐵的作用
1、教師出示沒有魚鉤(有磁鐵)的釣魚竿,示范釣魚,請小朋友想一想為什么能釣上魚?
2、)動腦筋、想辦法。
老奶奶縫衣服時,一不小心針掉在地上,老奶奶找來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著急,請小朋友想辦法?
3、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里用到磁鐵(文具盒、錢夾、媽媽的包、冰箱門…….)
【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四篇】相關文章: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22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21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20
【必備】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17
精選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匯編五篇04-22
精選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九篇04-22
【推薦】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八篇04-22
【熱門】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五篇04-22
【精華】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模板匯編10篇04-21
【精華】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模板匯編5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