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七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經驗,創編"船"河"橋洞"的造型,隨音樂邊唱邊玩游戲,進一步感受河表現歌曲的開始和結束。
2、在造型的基礎上,探索"船"河"橋洞"不同方向隨音樂律動的可能性。
活動準備:
幼兒已經觀察過橋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幼兒遷移原有經驗,表現浮動的船。
1.幼兒回憶有關船的經驗,嘗試用不同動作表現船的造型。
2.教師反饋幼兒的典型動作,引導有通過變化手部動作來變化造型,鼓勵幼兒大但表現。
二、幼兒做"小船"造型,隨歌曲《倫敦橋》做節奏動作。
1.教師演唱歌曲,幼兒做"小船"造型,坐在椅子上隨音樂晃動。
2.師:小船可以怎樣浮動?上、下、左、右……
3.教師演唱歌曲,幼兒做"小船"造型,邊隨音樂晃動肢體邊走小碎步自由跑動。
師:小船可以怎樣在水面上浮動?腳下可以像前面學過的上面(鳥飛)一樣,輕輕地、快快地走小碎步?
4.幼兒做"小船"造型,邊隨音樂晃動肢體,邊走小碎步自由跑動,并學唱歌曲。
三、幼兒做"橋洞"造型,在歌曲最后一個音處扣下雙手。
1.教師邀請兩名幼兒合作表現"橋洞"造型。
師:橋是什么樣的?橋洞在哪里?
2.其余幼兒演唱歌曲,教師指導"橋洞"在唱完歌曲最后一個音處扣下雙手,幫助幼兒理解游戲規則。
師:唱到哪個字,大橋就一下子倒了?
4.全體幼兒做"橋洞",教師智慧幼兒邊唱邊在歌曲最后一個音處扣下雙手。
四、幼兒隨音樂玩游戲。
1.教師將幼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幼兒手拉手搭成"橋洞",圍成圓圈,其余幼兒做"小船",邊唱歌邊四散穿過任意一座"橋洞",歌曲結束,"橋洞"扣下,被扣住的"小船"退到場外。
2.教師增加"橋洞"數量,并讓部分"橋洞"一次站在圈上。教師指導"小船"依次穿過所有的"橋洞",被任意一個"橋洞"扣住均要退到場外。
師:有什么好辦法不讓"小船"被大橋壓在下面?"小橋"唱到什么時候要準備逃離"橋洞",否則就怎樣?"橋洞"呢。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熟悉音樂旋律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來表現樂曲節奏。
2、能夠按樂曲的節拍進行整齊劃一的傳遞活動。
3、通過傳遞,感受節奏游戲帶來的快樂。
4、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游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拉德斯基進行曲》
積木、小樂器若干
場地:八字形、一字形
活動過程
1、完整欣賞樂曲,教師引導幼兒邊聽邊用多種方法拍節奏。
導入,老師請大家來聽一首好聽的曲子,聽完告訴老師它是什么曲子?
2、提問了解樂曲的風格特點。
(1)這是什么樂曲呀?
(2)是什么結構的?
(3)這首樂曲是什么風格的呀?
3、剛才小朋友用了拍手拍腿的動作來表現節拍,還可以用什么動作來表現呢?(幼兒發揮想像,用多種動作表現樂曲節拍)
4、介紹游戲規則。
(1)老師也有一種有趣的動作來表現節拍。(兩位教師動作示范傳遞積木表現A段音樂)
提問:有趣嗎?誰能告訴我,我的動作是怎么做的?
(2)剛才老師玩的叫“快樂的傳遞”,每個人手里拿一塊積木,傳給旁邊的人,再拿一塊,這樣跟著樂曲的節拍進行傳遞。
(3)這個游戲人多才有意思,請兩個小朋友 和 老師一起來試試。
教師空手邊示范邊介紹玩法,每人拿一塊積木,把積木傳給旁邊的小朋友時,嘴里輕輕地說“別人”,到自己跟前時就說“自己”。(教師帶領幼兒由慢到快空手練習。)
5、師幼手拿積木分組練習。
(1)每人拿一塊積木到八字形站好隊,拍一拍右邊小朋友的肩膀,看看他是誰,注意要把積木放到他的前面,這樣他就好拿了。
(2)帶領幼兒不聽音樂嘗試游戲,要求邊玩邊輕聲說“別人”“自己”,教師強調要跟著老師的速度。(教師注意觀察,根據練習時出現的情況,適當調整,再次練習。)
(3)隨A段音樂集體練習快樂的傳遞,分組進行練習,及時表揚鼓勵。
6、現在我們把隊伍拉得長長的好不好?站成一排,提醒幼兒用兩手拿積木,看看右邊的小朋友是誰?(聽音樂進行練習傳遞)
7、傳遞小樂器
(1)聽完整音樂快樂的傳遞小樂器。
原來這些打擊樂器不僅能奏出好聽的聲音,還能用來玩快樂的傳遞。
(2)變換隊形進行游戲
剛才我們在玩快樂的傳遞的時候站的是什么隊形?還能站出什么樣的隊形?我們來試一試。(圓隊形聽音樂進行快樂的傳遞)
8、有小朋友著急了,說拿了小樂器怎么還不演奏呢?我們知道這首樂曲是ABA’段式的,我們A段就來傳遞,B段就來演奏,A’段再傳遞。(聽完整音樂進行節奏游戲2遍)
9、改變玩法進行游戲
A段音樂進行傳遞,B段音樂的時候站起來行走,A’段音樂再坐下進行傳遞。
10、延伸活動:和班里的其他孩子一起來玩這個游戲。
活動反思
作為發揮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重點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如何更好地拋好球: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性格、讓孩子跑一跑,接到球;二是如何更好地接住球:它表現為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根據孩子拋過來的球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或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幼兒在拋接球的時候要注意球的高度、難度和力度,并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拋球經驗。并且能在下一次拋球的時候保留原有的經驗水準。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在三只熊請客的情景中熟悉旋律,理解歌詞,并初步學唱《歡迎歌》。
2、 嘗試聽辨不同的音色與角色形象進行匹配,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樂趣。
3、 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 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知道不同小動物的主要特征。
2、物質準備——《三只熊》PPT。
活動重難點:
愿意參加唱歌游戲。
聽辨不同音色與角色形象進行匹配。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 這么漂亮的房子是誰的家?讓我們走近看一看。
2、 原來是三只熊的家,他們是誰?(熊爸爸、熊媽媽、熊寶寶)。
3、 今天它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準備要開個生日餐會,想邀請許多朋友來參加。我們也一起去吧。
二、朋友來做客
(一) 小兔來了,熊媽媽來迎接,讓幼兒感受旋律,初步熟悉歌詞。
1、“哎,有個小動物也想去,是誰呢?!”(點出“小兔” )
“我們和小兔一起去三只熊的家吧。”(引導幼兒學小兔跳)。
“三只熊的家到了。”
“門上還有個門鈴呢。”引導幼兒一起按門鈴。(播放熊媽媽的聲音)
2、 “是誰唱著歡迎歌來歡迎小兔的?”(幼兒猜猜講講)
(打開門,出現熊媽媽)“原來是熊媽媽。”“跟熊媽媽打個招呼吧”。(“熊媽媽你好!”)
3、“熊媽媽唱的真好聽,聲音柔柔的,我們請熊媽媽再來唱一遍吧。”
4、再欣賞一遍熊媽媽的歌。
提問:剛才熊媽媽唱了什么?是怎么唱的?(教師重復歌詞)
“謝謝熊媽媽的歌!”
(二)小雞來了,小熊來迎接,幼兒初步跟唱。
1、“嘰嘰嘰,嘰嘰嘰,這是誰來了?”(小雞)“來了幾只小雞呀?”(兩只)
2、我們帶小雞一起到三只熊的家去吧。跟著老師學做小雞的律動。
3、 小雞也來按門鈴了。(播放小熊的歌聲)。“是誰在唱歡迎歌迎接小雞呢?”(出現小熊)。引導幼兒和小熊招呼。小熊的聲音跟我們小朋友的聲音一樣可愛,我們也來跟著小熊唱歡迎歌好嗎?(引導幼兒隨著錄音跟唱,學小熊唱歌)
4、小熊說:“小雞請進,請坐”。
(三)小鴨子來了,熊爸爸來迎接。
1、“瞧,有一群可愛的小鴨也來了”。“小鴨子走累了,坐下歇歇。”
2、“我們來按門鈴,聽一聽這次是誰來開門。”你怎么知道是熊爸爸。“原來熊爸爸唱歌的聲音是粗粗的,低低的。
(四)一起唱歌
“熊媽媽唱得歌是柔柔的,熊寶寶唱得歌是稚嫩的,熊爸爸唱得歌是粗粗的低低的。那我們小朋友喜歡怎么歌聲呀?”
“我們一起和三只熊來歡迎今天參加生日會的小動物吧”
活動反思:
在出示小兔的時候我們,我們可以以兒歌的形式出現,如“耳朵長又長,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按門鈴的時候,教師可以提醒一下,動作可以做得更優美一些。小雞出示的形式很好,和小兔的有所不同,但是噱頭還是不夠,教師的肢體語言還要再夸張一點。讓寶寶們學唱的時候可以模仿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的聲音,這樣也能更好地完成活動的目標。
托班的教學活動最主要的是孩子開心,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學到一定的本領。托班對于每個孩子的語言都是要有小結的,而且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地表揚她們。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教師要多表揚,多鼓勵。學唱的時候我讓孩子唱的還是比較少,還是需要多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角色扮演進行演唱,以達到目標。
小百科:歡迎指高興地迎接,誠心希望;樂意接受。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本活動以圖畫書《蛤蟆爺爺的秘訣》中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情節為線索設計。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遷移理論,我將故事前置,讓幼兒了解圖畫書的內容,熟悉故事主要情節,并根據游戲的需要對個別情節稍加改編,這樣的支撐降低了幼兒學習音樂游戲的難度。活動過程中,選配恰當的音樂形象來增強故事情境的渲染,利用游戲的.趣味性激發幼兒內在情感,在動作設計上不追求整齊劃一,讓全體幼兒在高密度參與活動的同時享受游戲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活動只準備了一個音帶,力圖體現本人對“低耗高效”教學原則的推崇和運用。
【活動準備】
《瑞典狂想曲》音帶(曲譜見光盤),活動前花15分鐘左右時間講述改編的《蛤蟆爺爺的秘訣》故事,幼兒有“丟手絹”游戲中追逃的經驗。
【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節引導下,跟隨音樂玩“蛤蟆歷險記”游戲。
2.根據故事情節記憶游戲順序,并能用“我要吃掉你”“我不怕,我不怕,我的秘訣是××”對話來展開“蛤蟆歷險記”游戲。
3.在充滿趣味的律動游戲中體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享受游戲的快樂。
4.經過舞蹈活動促進全身運動。
5.啟發幼兒按照原歌詞的結構,創編新歌詞并演唱。
【活動過程】
一、繪本導入,回憶故事主要情節及順序
1.說一說《蛤蟆爺爺的秘訣》的主要內容及順序。
2.帶著對第三個秘訣的猜測進入游戲。
二、分段學習,隨情境開展游戲
(一)學習第一段游戲
1.教師隨樂示范蛤蟆走等動作,引導幼兒觀察、反饋和模仿。
2.幼兒聽A段音樂一起練習,并跟隨音樂節奏和動作加入語言“饑餓的敵人在哪里”。
3.教師扮蛇,“小蛤蟆”逃到灌木叢(座位上)。讓幼兒了解由“蛇指定爺爺”的規則,進行角色間“我要吃掉你.我要吃掉你”“我不怕,我不怕,我的秘訣是勇敢”的對話,并進行與對話相對應的動作練習。
4.聽蛇出來的音效和B段音樂練習對話、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游戲內容及規則。
5.完整進行第一段游戲。
(二)學習第二段游戲
1.遷移第一段游戲經驗,出現鱷龜音效,引導幼兒表現鱷龜的機智和個性化的動作。
2.教師悄悄指定“鱷龜”角色.幼兒完整進行第二段游戲。
(三)學習第三段游戲
1.遷移第一段、第二段游戲的經驗,引導幼兒體驗情節變化帶來的游戲規則的變化。
2.引導幼兒想象怪獸抓住蛤蟆爺爺后小蛤蟆的做法,并能大膽用語言和動作來表現。
3.教師悄悄指定“陘獸”,幼兒完整進行第三段游戲。
三、完整游戲,體驗連貫游戲帶來的挑戰和愉悅
1.伴隨音樂,將三段游戲連起來,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大膽表現。
2.梳理秘訣,讓幼兒對第三個秘訣進行發散想象。
3.回歸到圖畫書,講述故事結尾,揭示第三個秘訣。
【活動反思】
1.有益的玩就是學,像玩一樣來學習。日本幼教專家本吉圓子說過一段話:“孩子僅僅聆聽語言的說明是不能學到東西的。孩子要通過自身整個身體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才能得到教育,通過手及身體的接觸使身心和頭腦運作起來。”本活動從把握幼兒學習特點、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出發,以繪本為基本內容進行再創。同時,選配了與故事形象非常吻合的“蛇、鱷龜、怪獸”的音樂,通過肢體、表情等多通道感官參與,把幼兒帶人游戲情境。活動中,孩子們全身心投入.用與角色形象匹配的個性化動作、表情、語言表達游戲內容,自然而快樂。
2.“簡單重復”教學原則,使幼兒體驗更深刻“簡單重復”是我園“藝術啟蒙”課題研究中的一項基本教學原則,是基于幼兒認知特點提出的。站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角度,“簡單重復”的學習、游戲能夠促使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同時,“簡單重復”的游戲不等于每個幼兒都是整齊劃一地表達、表現,而是基于幼兒自身已有經驗基礎上的表達、表現。它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的空間,更給予幼兒同伴問相互學習的機會。“簡單重復”還可以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經驗給予幼兒不同的挑戰,激起幼兒更大的學習興趣。
小百科:蛤蟆há ma( 蟆單獨讀má ),也叫蟾蜍。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孩子們馬上就要進入小學了,在進入新的環境,和同伴相互介紹自己的是不可少的,而用演唱的形式把自己的名字介紹給他人,既充滿情趣,又具有挑戰性。歌唱活動《好聽的名字》節選自巴赫所做的《康康舞曲》,此樂曲節奏明快,流暢,歌詞內容既有規律又有趣味性,很容易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在整個過程中,我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教學手段,使孩子的求知欲和興趣得到滿足。以"激發興趣----展現自我-----交流分享-----情感體驗"為主線,營造輕松愉快,自由的活動氛圍,為幼兒搭建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用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唱準高音部分,并能自如地接唱。
2.能根據歌曲的情緒特點,創編有趣的動作自由的表現歌曲。
3.在演唱自己名字的過程中產生自豪感和愉悅感,體驗與同伴互動演唱的快樂。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準備:
1.與歌曲內容相關的課件、歌曲圖譜一張
2.幼兒已了解過自己名字的寓意。
活動過程:
一、情境入場,感知歌曲的旋律。
1.談話導入:說說我的名字。
2.創設情境,感知旋律。
"今天要來兩位外國小客人,讓我們聽音樂跳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吧!"
二、結合課件,感知歌曲的特點。
1.播放課件,引出歌詞內容。
"第一位客人叫什么呢?""還有一位小客人,她叫什么名字?""客人們是怎樣介紹自己的?"
2.完整范唱,感知歌曲特點。
"湯米和卡秋沙要合作演唱,仔細聽!唱的最多是什么字?""他們唱歌的聲音聽起來怎么樣?用唱歌的形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名字心情是怎樣的?"我們一起試著說說他們好玩的介紹吧!
三、利用圖譜,感知音階高低。
1.根據圖譜,幼兒朗誦歌詞。
2.觀察圖譜,練習唱準音高。
"為什么這些小氣球有的高有的低?哪一個氣球飛得最高?""怎樣演唱?我們來試試。""唱完米字緊接著唱的是什么?"
3.完整演唱,表現歌曲情緒。
四、參與游戲,體驗演唱快樂。
1.探索仿編,唱唱自己的名字。
2.快樂游戲,體驗歌唱的樂趣。
游戲玩法:當大屏幕里的照片滾動起來,幼兒一起倒數:3、2、1,停止滾動,屏幕出現兩名幼兒的照片:這是誰?請大家一起唱出他們的名字。
教師采訪被唱到名字的幼兒:大家在唱你們名字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子的?
3.接唱游戲,感受歌曲和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反思:
由于我們小朋友是今年剛入園的新生,所以我們選擇了社會里的自我認識教育的活動《好聽的名字》。讓幼兒在介紹自己的名字的同時也知道每個人都有個好聽的名字。不僅有大名還有自己獨特的小名,以及小名的含義。為了增加活動的游戲性和趣味性,我們設計了我點名你答應的環節。讓老師抱抱孩子,摸摸孩子,增進教師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鼓勵幼兒在這個環節中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在認識名字的內容上,我們感到內容比較簡單,于是我們在小名上作文章,增加了小名的意義和良好習慣的結合,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們這次是借班上課,因為本來這樣的課程應該放在剛進幼兒園的第一周里進行。自己班級的孩子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了。所以我們只能借班上課。在活動中,我發現孩子都很樂意并大聲地介紹自己的名字。在我點名你答應的環節中,孩子能舉手表示,但是大聲應答還不夠,經過我的提醒,孩子們的大聲應答有所改善。他們很樂意上來和老師抱抱,這也反應了小班孩子獨有的特性。在介紹小名意義的時候,有幾位幼兒都能大聲的說出自己小名的含義。
在活動結束后,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動后半部分,學習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感覺動起來還不夠,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多學一學,動一動。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給我點意見。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體驗穿大鞋游戲的快樂。
2、 感受大鞋踏出的不同聲音。
3、 創編出不同的節奏。
活動準備:室外環境 報紙 硬紙板 長凳 塑料布 鐵筒
活動過程:
1、充分感受:引導幼兒發現穿上大鞋踏在不同物體上的會有不同的聲音,豐富幼兒的感受。
教師:看看我們腳上穿了什么樣的鞋子?
幼兒:
1、我穿媽媽的高跟鞋。
2、我穿爸爸的大鞋。
3、我穿姐姐的運動鞋。
4、我穿奶奶的布鞋。
5、我穿媽媽的靴子。
教師:我們穿上大鞋走走、會有什么感覺?
幼兒:
1、腳上感覺非常松。
2、踏起來聲音很響。
3、腳有些穿不穩當。
4、人變高了。
5、我覺得有些站不穩。
6、像走在小山坡一樣。
7、像踮著腳尖走路。
教師:我們去踏踏周圍的其它物體,聽聽有什么不一樣的聲音?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
讓幼兒穿著大鞋自由活動,感受踏在周圍自然環境中的物體和教師提供的物品上時產生的聲音。
教師:剛才你們踏了許多東西,誰來講講有什么感受。
幼兒:
1、踏在鐵塊上,像鈴鐺的聲音。
2、踏在鐵塊上,像打雷的聲音。
3、踏在塑料袋上,像小雨的聲音。
4、踏在木凳上,像打鼓的聲音。
5、踏在大型玩具上,像地震的聲音。
6、踏在地磚上,像小馬跑步的聲音。
7、踏在鐵蓋上,像拍巴掌的聲音。
2、游戲引導
引導幼兒從聲音的感受中體會不同的節奏。教師出示一面小鼓和小朋友做游戲。
老師敲擊出不同的節奏并說:"我的小鼓會唱歌"。然后小朋友說"我的大鞋會唱歌。"并跟著小鼓踏出相同的節奏。
3、自由創編
教師:你們的大鞋會唱歌,還能不能唱出更好聽的歌呢?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唱唱、聽聽會唱出什么不一樣的好聽的歌。
教師鼓勵幼兒創編不同的節奏型。
幼兒:
1、 ×× ×× |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在熟悉歌詞的基礎上學唱歌曲,嘗試自主性填唱。
2.結合生活經驗創編歌詞“畫xx”,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
3.激發幼兒熱愛地球的情感。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熟練的演唱歌曲并嘗試自主性填唱。
2、難點:結合生活經驗創編歌詞“畫xx”,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
教學準備:
水彩筆、白紙若干,熟悉歌詞內容,教學碟片一張,鋼琴一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組織幼兒做端,準備上課。
2.教師談話,調動幼兒學習經驗,復習兒歌《畫地球》
3.發聲練習
1=C-D 4/4
1 2 3 2 1 5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七篇】相關文章:
【推薦】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七篇01-25
有關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七篇01-24
【熱門】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6篇02-03
關于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5篇02-03
【精品】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四篇02-02
【熱門】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7篇02-02
【精選】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6篇02-01
關于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五篇01-31
【必備】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9篇01-31
【實用】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匯編6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