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樹葉的自然美
2、利用樹葉的自然形態制作自己喜歡的玩具
3、提高剪貼制作能力、垃圾分類的能力
活動資源:
1、經驗準備:嘗試較簡單的樹葉制作
2、物質準備:色紙邊角料、剪刀、雙面膠、牙簽、放置落葉的筐、垃圾分類箱
活動與指導:
一、撿落葉,觀察感受樹葉的美。
大家一起到幼兒園的后花園觀察秋天、撿落葉。提醒幼兒要撿各種完整的落葉。
二、整理落葉,發展分類能力。
回到活動室,要求幼兒把自己組的落葉分類,分類的標準由每組幼兒自己商量決定。
三、制作樹葉玩具,發展動手能力。
師:“你們想想看,這些漂亮落葉可以用來做什么?” (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示范做拖鞋:找一片大一點的厚一點的葉子,在樹葉的前面一點的中間劃一個小口子,然后把靠近葉柄的葉子劃出一圈,把葉柄插到切口處固定。一只可愛的葉子拖鞋就做好了。教師請一個幼兒穿這只拖鞋,走一走,激發幼兒制作的興趣。
四、教師提創作要求
1.做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2.可以和同伴協作完成;
3.可以利用輔助的材料。
五、幼兒分組制作
教師幫助動手能力較弱的幼兒完成作品,讓他們也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醒幼兒注意樹葉的特性,在制作的過程中要小心。
六、展示作品,場地整理
請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展覽區,大家自由參觀。
每組幼兒先在組內進行選拔,推薦出一件最佳作品,向大家展示和講解。
最后是場地整理:工具歸位,多余的材料放回原處,廢物分類放到分類垃圾箱。
延伸活動
1.剩余的完整葉子放在美工區,為區角活動提供材料。
2.剪下的樹葉、破的樹葉,自由活動的時候拿到后花園進行填埋,為樹木提供養料,使樹木明年長得更好。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教學活動目標:
1、了解“>”、“<”號所代表的意義,嘗試正確運用“>” 、“<”完成操作活動。
2、對數學符號感興趣,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活動準備:
數字卡1-10,操作卡(“>”、“<”)幼兒用書中的“符號寶寶(一)”,掛圖“>”和“<”
活動重點、難點:
知道“>”、“<”代表的意義,并嘗試正確運用“>”、“<”。
指導要點: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興趣
教師念兒歌導入,兩根線,真奇妙,頭碰頭來真要好,開口向左大于號,開口向右小于號。
2、認識“>”、“<”,了解“>”、“<”所代表的意義。
師:大家回顧一下“大嘴魚”總是把開口對著什么數?大數還是小數?
師:現在請大家看看掛圖,哪個是“>”(大于號)?哪個是“<”(小于號)?并看符號的外形特征,說說兩個符號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他們代表什么意義呢?
觀察思考:“>”和“<”該填寫在哪里?當大數在前,小數在后時,中間填什么符號?當小數在前大數在后時,中間應填什么符號?
師幼共同總結:當大數在前,小數在后時,中間應填“>”(大于號);當小數在前,大數在后時,中間應填“<”(小于號),也就是:大數在前,開口向前,大數在后,開口朝后,開口總是朝著多的一邊。
3、探索發現
幼兒每兩人一組,運用數字卡比較大小并用“>”或“<”認真做好記錄(方法:2名幼兒任意出一張數字卡,讓另一名幼兒記錄多少,用大于號小于號來記錄,第二次比較時交換記錄)
4、總結操作,正確運用“>” 、“<”完成操作活動。
(1)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說說你的`記錄,哪些用到了“>”?為什么在這里要用“>”?哪些用上了“<”?為什么在這里要用“<”?
(2)完成幼兒用書中“符號寶寶(一)”。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的自控能力還不是很強。平時,他們總是玩著玩著就發出很大的聲音,有時還會拖動椅子等發出難聽的噪音。為了讓他們了解噪音的危害,感受樂音的舒暢,逐漸養成輕輕講話,輕輕做事的習慣,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
2、通過看、聽、說使幼兒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3、通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培養幼兒養成不發出噪音的習慣。
活動準備:
相關圖片與錄音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
1、聽樂音說感受
提問:聽了這些聲音你感覺怎樣?
師小結:這些聲音聽起來讓人感覺很舒服,我們就給它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樂音。
2、聽噪音,想想說說
提問:剛才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聽了這些聲音你又有什么感覺?
師小結:這些聲音非常吵鬧,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我們也給它一個名字,叫噪音。
二、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1、請幼兒自由從書本上了解并交流。
2、了解樂音的好處
圖一:病人
圖二:小寶寶
圖三:動物
圖四:植物
3、了解噪音的害處
提供與樂音作用相反的圖片資料。幼兒發現交流。師小結。
三、結合生活經驗講述:
師:你還在哪里聽到過樂音?什么地方聽到噪音?(幼兒交流后個別講述)
四、教育幼兒平時不發出噪音
1、出示難受的、笑的兩張臉譜圖請幼兒說說他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2、師:幫助難受的人(引導幼兒說出平時要輕輕說話、走路、搬桌椅、做游戲等)轉過臉譜,變成笑的。
五、延伸、
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哪里有噪音,并尋找有關資料,尋求解決方法。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能指認和命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圖形。
2.會用釘板做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3.能按圖形的外形特征分類。
二、重點和難點
認識不同形狀的長方形和三角形。
三、環境創設及材料
在活動區中提供硬卡紙和彩色紙制成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釘板和橡皮筋。分類盒。
四、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認識幾何圖形更多采用歸納的方法,即是在接觸了大量圖形后才能逐步歸納出同一類圖形的共同特征。所以,活動設計不宜讓幼兒從認識圖形的概念入手,而應為他們提供各種感知圖形的活動,如找出相同的圖形、照樣子做圖形、用幾何圖形拼搭各種物體等等。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感知不同圖形的特征,為以后概括提煉各種圖形的特征奠定基礎。在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這四種圖形中幼兒認識的難點是三角形和長方形,因為這兩種圖形有許多變式(即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和長方形),活動中應該出現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消除幼兒認識上的定勢。
五、活動流程
探索活動――求同,拼搭,制作――討論活動――指認,命名,分類――復習活動――拼搭,制作
1.通過探索活動讓幼兒感知、體驗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圖形的不同特征。
(1)求同活動是讓幼兒根據盒子上的圖形標記進行匹配活動,即將標記相同的圖形放在一起。
求同活動的材料要有層次,首先提供與標記完全相同的圖形,然后再提供同類變式圖形。
(2)拼搭活動是讓幼兒用幾何圖形復制圖紙上的物體,如照圖紙拼出一艘船。提供給幼兒的幾何圖形,可以和圖紙上的一樣大小,也可以是按比例放大或縮小的圖形,以增加復制的難度。
(3)制作活動既可以讓幼兒給某類圖形涂上指定的顏色,又可以讓幼兒在有幾種圖形的紙上剪下某一類圖形,還可以讓幼兒用釘板勾出圖紙上的幾何圖形。
2.通過討論活動使幼兒能指認和命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及它們的變式,(重點是三角形與長方形的各種變式)理解四種圖形的不同特征。
3.通過復習活動加深幼兒對四種圖形的認識。
(1)復習活動中的拼搭應該讓幼兒自己用幾何圖形構建各種物體,并將拼出的物體粘在紙上陳列在活動室里。
(2)讓幼兒在釘板上用幾何圖形勾出各種物體。
(3)讓幼兒數出圖紙上某種圖形的數目,并在相應的數字上畫圈。
(4)讓幼兒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接著往下排。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體驗在數學活動中找規律快樂。
2、能認真觀察物體的顏色排列規律,并按規律進行排列。
3、學習用多種方式探索和尋找物體的排列規律。
活動準備:
1、按紅、黃、黃規律穿成的花瓣項鏈,盒子,記錄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1、出示ABAB直線型花瓣項鏈,引導幼兒觀察項鏈的顏色排列規律。
(1)請幼兒討論花瓣顏色的排列順序。
(2)教師將幼兒的講述內容用顏色標記做記錄。
2、出示ABB環形花瓣項鏈,感知環形項鏈的顏色排列規律。
(1)出示ABB環形花瓣項鏈,引導幼兒觀察其顏色排列規律。
(2)教師根據幼兒講述內容用顏色標記做記錄。
(3)教師引導幼兒沿相反方向觀察項鏈顏色排列順序,并記錄排列規律。
(4)讓幼兒觀察、比較不同方向花瓣排列的順序。
3、游戲:“猜一猜”。
(1)將項鏈中的一部分藏在盒子里,請幼兒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顏色的花瓣。
(2)教師記錄幼兒的猜測,再打開盒子,進行驗證。
(3)根據幼兒掌握情況,隱藏不同數量的花瓣再次進行游戲。
4、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教師簡單介紹操作內容、操作方法。
(2)幼兒操作。
第一、二組:畫一畫。
方法:請幼兒從串珠卡片中抽出一張,根據卡片上的提示在白紙上畫出一串項鏈。
第三、四組:猜一猜。
請幼兒猜一猜山洞和大樹后面藏著什么樣的動物和娃娃?
5、活動評價。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觀察、感知生活中一些物體上的花紋排列規律,如地墊、餐桌布、床單、衣服等,豐富幼兒有關排序的經驗。
中班數學:紐扣分類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牙齒的構造,能說出牙齒的名稱。
2.使幼兒懂得飯后漱口,早晚刷牙能保護牙齒,初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3.通過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重點:
知道如何保護牙齒。
知道為什么會蛀牙。
活動準備:
1.被醋浸著的蛋殼和沒有被醋浸過的蛋殼各一個。
2.護牙圖片若干、牙模型、牙刷一把。
活動過程:
1.猜謎,激發幼兒興趣。
謎語:“大紅門,打開來,白姑娘,站兩排,各種東西吃進去,又切又磨樣樣行。”
2.引導幼兒認識牙齒的構造。
①幼兒相互觀察,討論。
教師:你們都有牙齒嗎?讓我們張開嘴看看牙齒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樣的?它們什么地方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牙齒,牙齒是白色的。知道牙齒的名稱:磨牙、切牙)。
②教師小結:牙齒有上下兩部分,他們是一樣的,前面的牙齒是扁扁的,旁邊的牙齒是尖尖的,后面的牙齒是方方的。
3.了解蛀牙產生的原因。
①請幼兒互相觀察同伴的牙齒:“看看牙寶寶上有沒有洞洞?”
②討論:“怎么會有洞洞的?”
③觀察浸泡在醋里的蛋殼和沒浸泡在醋里的蛋殼。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幼兒自由討論。
④討論:“為什么浸泡在醋里的蛋殼會變黑、變軟呢?(提醒幼兒聞一聞醋的味道)”
教師小結:“酸能腐蝕蛋殼中的鈣,所以蛋殼放在醋里會變黑變軟。”
⑤請幼兒品嘗桌上的餅干,吃完后照照鏡子,觀察牙齒上有些什么?
⑥教師小結:“我們吃過東西后,嘴巴里會有很多小的食物留下來,不馬上漱口的話,時間長了,這些食物就會變的和醋一樣很酸,牙齒就像剛才的蛋殼一樣,會變的又黑又軟,時間一長,還會出現洞洞。”
4.請小朋友談談有蛀牙的感受:“有了蛀牙會怎么樣呢?”
5.討論:“怎樣保護自己的牙寶寶?”(幼兒自由想辦法,邊說邊出示圖片)
①早晚刷牙,進食后漱口。
②健康飲食,不食過硬、過冷、過熱的食物。睡前不吃零食,少吃糖。
③定期檢查牙齒。
6.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①請小朋友說說做做。
②教師邊念兒歌邊出示牙模型和牙刷示范正確的刷牙方法。
③幼兒跟教師一起做。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針對小班幼兒平時在行為習慣上存在較強依賴性的特點,選擇了此故事作為“隱性示范”的方式和手段,將小動物跌倒后自己爬起來的情節遷移到平時生活,使幼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樂意嘗試“自己來”。活動堅持直觀和操作的原則,讓幼兒在直接的觀察、比較中理解故事所表達的內容,充分體驗“一二三,自己爬起來”的成功感和樂趣,從而達到情感上的認同和理解。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節,并在情緒體驗中知道: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
2.有興趣地學講故事《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套故事背景圖和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和小猴貼紙。
2.自制兩本小圖書《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3.毛絨玩具三套(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和小猴各一個)。
4。教師在區域中創設具有明顯大小不同的幾組動物,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看一看、比一比、講一講誰大誰小、誰胖誰瘦、誰力氣大誰力氣小等。
5.Flash動畫片,投影機。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問引起幼兒回憶并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
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跌倒過,跌倒了你會怎么辦?
引導幼兒各自表達自己的經歷和解決方式。
2。邊播放Flash動畫邊講述故事。
師:剛才有些小動物也在這里跌倒了,我們來看看是誰?它們是怎么做的?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幼兒完整地看完動畫。
3.分段傾聽,感受故事情節。
結合故事內容采用夸張的動作和語氣引導幼兒感受四只動物互相拉對方,可是最后都跌倒在地的有趣情節。
4.幼兒分小組操作演示,體驗情感。
幼兒自主選擇毛絨玩具,教師引導幼兒相應演示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先后爬起來的情境,充分感受“一二三,自己爬起來’’這句話的含義。隱性地引導幼兒跌倒了可以自己爬起來,不用別人拉,并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5.個別操作,聽聽講講。
放故事磁帶請幼兒按故事情節把小動物粘貼在故事背景圖中,讓幼兒再次體驗感受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并學講“一二三,自己爬起來,,的故事。
【活動延伸】
1.提供圖書《一二三,自己爬起來》,幼兒可以自由地邊看邊講。
2.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跌倒不哭鬧,自己爬起來。
【設計評析】
在“一二三,自己爬起來”的教學過程中,有全班性的集體討論――關于小動物跌的討論,有幼兒小組的合作與交流――結伴演繹故事情節,有幼兒的個別思考和操作――用圖片粘貼完整的故事。在集體教學中適當增加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的機會,將使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和速度,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日歷,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個月。
2、讓幼兒學會看日歷,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活動準備
1.ppt課件:認識年歷
活動過程
一、認識日歷 出示日歷,讓幼兒觀看,并向幼兒介紹日歷。
二、介紹日歷 1、讓幼兒辨認這是哪一年的日歷?
2、教師介紹
每一大格內是一個月的日歷,數數一共有幾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幾個月了。
反復讓幼兒回答一年有12個月
三、讓幼兒知道一年有365天 1、告訴幼兒一年中所有的天數加起來共有365天。
2、觀看日歷
提問:一個大格子里(即每一個月)有多少天呢?
(讓幼兒自己看格 子里的數字來回答)
提問:為什么有的格內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
教師: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嗎?
3、教師講述故事
四、了解一年有大月、小月、平月
1、老師示范性地伸出左手,握成拳頭,手背朝向全體幼兒,用右手的食指沿左手食指關節凸出處數起,
凡關節凸處為月大,凡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陷處為月小,其中二月為月平。
2、讓幼兒了解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 為28天(二月),于是有了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
四月小……的口訣。
五、了解一周有七天 1、讓幼兒知道,每大格內,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幾,從星期日開始,接下去是星期 一至星期六(也叫周末)。
2、提問:想想今天是哪一年幾月幾日,星期幾?昨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明天是 幾月幾日,星期幾?
請個別幼兒上來在日歷上找出這一天。
六、讓幼兒自己練習看日歷,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說出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提問:每周有幾天要上幼兒園?(6天)包括星期天,一周共有幾天呢?
再指導幼兒看看自己的日歷 表,學會看一周,明確7天為一周,一周共有7天。
七、老師小結,并鞏固提問: 1、一年有多少天?
2、一年有幾個月?
3、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幾月,有多少天?
4、一星期有幾天?
八、欣賞詩歌《時間伯伯》,教育幼兒珍惜時間。
時間伯伯 時間伯伯, 你是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停止自己的腳步, 從過去走到現在,
從昨天走到今天, 從現在走向將來。 時間伯伯, 叔叔阿姨告訴我們, “一寸光陰一寸金”,
我們一定愛惜你, 跟隨你的腳步,做時間的小主人。
附 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羅馬帝國有一個叫凱撒的皇帝。他規定將一年365天分成12個月,由于他的生日是前半年的單月。所以就規定單月為大月(31天),雙月為小月(30天),這樣算下來 一年是366天。多了一天,怎么辦呢?當時的羅馬帝國認為,一年中二月是不吉利的月份(因羅馬帝國處死犯人 是在二月),所以凱撒皇帝就決定從二月里減少一天,即二月本應是30天,減少一天就是29天,這樣一年就是365天了。后來凱撒皇帝死了,由他的侄子奧古斯做皇帝。奧古斯的生日在八月,八月本應是小月,30天,但這個皇帝不愿自己的生日是小月,又將八月改成大月,變成31天,這樣又多了一天。于是奧古斯皇帝就決定再從 不吉利的二月中減少一天,所以二月就變成了28天(平月),這樣全年又正好是365天了。此日歷使用至今,規 定為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也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集合8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六篇03-04
【實用】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集合八篇03-01
【實用】幼兒園大班體育教案模板集合8篇02-28
【實用】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模板集合7篇02-27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2-26
【實用】幼兒園小班健康教案模板集合5篇03-06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集合五篇03-05
《師說》優秀教案模板02-04
師說優秀教案模板02-04
離騷優秀教案模板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