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洋洋》幼兒園教案(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喜洋洋》幼兒園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1
活動目標:
1.欣賞四川民歌《太陽出喜洋洋》,感受其歡快喜慶的音樂特點;
2.嘗試根據音樂的節奏自編游戲動作,能對輸贏結果做出敏銳的反應;
3.有兩兩合作、協商決定游戲規則和游戲玩法的意識。
活動準備:
音樂、圖片(農夫、斧頭、狼)、籮筐實物一對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內容,激發幼兒欣賞歌曲的興趣
師:孩子們,你們今天的心情好嗎?你們覺得心情和天氣有關系嗎?
1.欣賞歌曲,介紹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2.欣賞歌曲,用拍手的方式感受歌曲喜氣歡快的節奏和情緒。
3.欣賞歌曲,帶著問題:歌里唱了什么?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自由地表達自己對歌詞的理解(重點引導孩子用肩部和手腕動作來感受挑籮筐晃悠悠的感覺)。
二、熟悉歌曲內容,模仿游戲中的三個角色
1.你聽到歌里唱了誰上山崗?他是怎么去的?(出示“挑扁擔的農夫和籮筐”)誰愿意來做一做?我們一起跟著音樂來扮演農夫,練習挑籮筐動作。
2.農夫手上拿把什么?(出示“斧頭”)斧頭的動作怎么做?
3.山崗上有什么?(出示“狼”)狼兇狠惡毒的樣子是怎么樣的?
三、學習音樂游戲
1.了解角色之間的關系,明確挑籮筐、拿斧頭等標志性動作。師:我們來看看農夫、斧頭、狼,他們誰控制誰?
2.老師示范講解游戲。
游戲玩法:
第一段:農夫出場
第二段:斧頭出場
第三段:豺狼出場(間奏時段猜拳并進行獎懲)
四、樂意與老師或同伴合作,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
1.單人游戲(領隊追、輸家跑、贏家不動、輸家可跑到贏家背后躲)。
2.多人游戲(領隊追、輸家跑、贏家不動、輸家可跑到贏家背后躲)。
3.雙人對抗游戲(兩人協商輸贏的獎懲方式)。
4.分組對抗游戲(組內協商出拳內容,兩組協商輸贏的獎懲方式)。
五、放松活動,同伴間互相捶背、捏肩、撓癢、打滾等六、結束:挑著砍獲的豺狼回家咯(音樂伴隨)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2
知識技能目標:
在聽賞樂曲時,能感受樂曲熱烈歡快的音樂情緒,用身體語言表現自己所感受到的不同音樂情緒。
情感與態度目標:
感受快樂,并通過與同伴合作來表達情緒。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看一看,聽一聽,動一動,畫一畫讓學生更貼切地感受表現樂曲情緒。 教學重點:感受《喜洋洋》熱烈歡快的音樂情緒。
教學難點:感受表現樂曲情緒
教學過程:
一、情感導入:
學生在《喜洋洋》的背景音樂中進入教室。感受音樂氣氛。
師:很高興能和同學們一起進入快樂的音樂課堂,我此刻的心情就和這首樂曲一樣高興歡快。這首歡快活潑的音樂能讓你們想起什么嗎?(學生:過年、節日……)
二、聽賞民樂合奏《喜洋洋》。
1、整體聽賞,感受情緒。
師:在這些喜慶的日子里,人人臉上都喜氣洋洋。也是咱們聽到這首樂曲最多的時候。讓我們再一次在音樂聲中回味一下那些快樂的心情吧!
整體聽賞樂曲,隨樂輕哼,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
。ㄕn件播放音樂,并播放喜氣洋洋的場景。)
師:同學們猜猜這首樂曲的名字叫什么?(《喜洋洋》)
你們覺得哪個名字更適合這首曲子?為什么?
2、分段賞析,深入感受。
師:剛才欣賞的過程中有些同學的表情發生了變化。有時候特別高興快樂,有時候又顯得放松一些。老師把這兩段不同的地方記錄了下來,讓我們聽聽有什
么不一樣?
。1)分別聽賞第一樂段和第二樂段。
師:給你們一個紅色方塊和一個藍色圓形,給這兩段音樂配色,你想怎么配?。
然后讓學生說說兩個樂段音樂情緒的表現特點。(第一段旋律歡快,熱情洋溢;第二樂段旋律舒展流暢,非常抒情。)
3、綜合欣賞,參與表現。
師:你們的感覺真是敏銳!現在請用你們的身體來表現一下你們所感受到的音樂情緒吧!
。1)完整播放樂曲,學生隨音樂節奏,選擇最能表現自己快樂心情的動作律動。
(2)請幾個學生按其他同學的表現為音樂標記不同樂段。
。3)課件出示樂曲的樂段標記。
師:同學們笑得可真開心!快樂的心情來自于快樂的生活!有節日的快樂,有喜事的快樂,更有豐收的快樂!聽!這里傳來了一陣快樂的歌聲!
三、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學得開心嗎?什么時候讓你最開心?
。ㄉ骸
師:老師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渡過了快樂的40分鐘,在喜氣洋洋的音樂中回味了幸?鞓返臅r光,希望快樂永遠與我們相伴!讓我們高高興興地回到教室繼續今天快樂的學習吧!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3
設計思路:
本次活動選用音樂《兔子跳跳跳》,樂曲風格歡快,曲式結構簡單,我結合這首樂曲,圍繞樂于與同伴交往的主題,設計了本次活動;顒幼⒅赜變簩σ魳沸、結構的感知,結合小兔子的肢體動作,和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旨在培養幼兒傾聽音樂、感受音樂、并大膽表現音樂。同時在愉快的音樂活動氛圍中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培養幼兒集體游戲的規則意識。 活動目標:
1、能跟隨音樂節奏的變化邀請好朋友互動參與游戲。
2、通過傾聽音樂,根據故事線索,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和所要表達的內容。
3、在集體活動中感受音樂游戲的快樂,愿意參與集體游戲。 活動準備:
1、音樂《兔子跳跳跳》。 2、小兔子頭飾一個。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兔子舞》進場。
(暖身活動,幫助幼兒盡快融入音樂氛圍)
二、初步熟悉音樂旋律,感應AB曲式。(結合動物形象,引出音樂主題)
1、靜聽音樂,熟悉音樂旋律。
2、根據動作提示知道音樂里出現四只小兔子。 師:你來聽一聽音樂里我邀請了幾個好朋友上車? 三、聽音樂邀請好朋友上車,參與音樂游戲。
1、師示范,邀請四名好朋友上車、請幼兒仔細聽,當聽到什么音樂后邀請的好朋友上車?
四、跟隨音樂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感受游戲的快樂。 師:接下來,我和我的好朋友要玩特別好玩的游戲,你看看我們在玩什么游戲?
1、師邀請一個兔子來玩石頭剪刀的游戲,請幼兒創編動作。 五、整體感知音樂,參與音樂游戲。
1、師邀請一只兔子班長一起來請好朋友上車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 2、請兩只兔子班長來邀請好朋友上車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 3、請四名兔子班長邀請好朋友參與游戲。 4、孩子們聽音樂,感知音樂曲式變化。 六、結束部分
師:我們聽音樂開著小火車一起去和客人老師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 (簡單評價,自然結束)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4
活動名稱:
太陽出來喜洋洋
活動目標:
1.要求幼兒認識大鼓、鈸,學習敲擊方法。學會用大鼓、鈸演奏歌曲第二聲部(襯詞部分)。
2.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節拍,探索鈸的止音方法。
3.要求幼兒演奏鈸的時,注意控制手臂的動作幅度,不與同伴碰撞。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學會按節奏分聲部表演這首歌曲。
2.大鼓、鈸各三個。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復習歌曲《太陽出來喜洋洋》。
(1)幼兒集體用熱情、有力的聲音唱這首歌。
(2)幼兒分兩個聲部唱這首歌。
(3)幼兒分聲部表演這首歌:一聲部表演勞動動作;二聲部唱襯詞。
2.指導幼兒學習聽音樂演奏打擊樂器。
(1)認識大鼓、學習大鼓的演奏方法。聽辨用鼓錘敲擊鼓面和鼓邊時聲音的不同。
(2)幾名幼兒分別認識敲鼓的方法,其余幼兒跟做模仿動作。
(3)認識鈸、學習鈸的抓握方法。
(4)傾聽擊鈸的聲音、探索止音方法。(即敲擊后,自然劃圈后放在胸前衣服上)
(5)六名幼兒,分別拿大鼓、鈸練習合奏。注意按音樂整齊的敲擊。
(6)知道鼓、鈸合奏,聲音響亮,可以為襯詞部分歌曲伴奏。
(7)六名幼兒分別拿大鼓、鈸敲擊歌曲襯詞部分,其余幼兒唱歌詞,在老師的指揮下完整練習。
(8)幼兒輪流使用大鼓、鈸,在老師的指揮下完整練習。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教育幼兒要尊重少數民族的人民。
2、提高幼兒的認識能力。
3、使幼兒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了解幾個少數民族的服裝、飲食特點及各民族居住地。
4、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5、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中國地圖,幼兒身穿各民族服裝的圖片。幼兒從家里帶來的各族有特色的食品
活動過程:
一、 導入請幼兒欣賞歌曲《嘗葡萄》,請幼兒說說這是哪個民族的歌曲?
二、 展開
1、 教師提問:我們的國家有多少個民族?你都知道哪些民族?那你知道他們都居住在什么地方嗎?
2、 請個別幼兒來指一指(教師注意為幼兒糾正)
3、 教師出示民族娃娃(藏族)提問: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小朋友嗎?(教師向幼兒介紹藏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性)
4、 教師向幼兒介紹一個民族的服裝特點和生活習性,讓幼兒來猜猜這是哪個民族?(這個民族生活在草原上,人們喜愛騎馬放牧)
5、 教師為幼兒指出蒙族人民的居住地
6、 出示朝鮮族娃娃,教師:誰認識這個民族的娃娃?(請了解的幼兒來介紹一下)
7、 鞏固對少數民族的認識
(1) 掛出藏族、朝鮮族、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的人物圖片,請幼兒辨認。讓幼兒根據自己手中圖片上人物身穿的服飾,貼在地圖的相應位置。
(2)嘗一嘗各民族的特色食品,一起來談談他們的生活習慣。
三、 結束教育幼兒要尊重、愛護少數民族,知道只有各民族人們同心協力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強大。
活動反思:
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和興趣。緊緊抓住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力強、注意力短、興趣容易轉移以及好奇心重的心理,教師營造民主、寬松而和諧的學習氣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聲畫同步、舞蹈律動、演示、分組創編等多種有趣的活動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音樂學習中,讓學生在無拘束的體驗中掌握歌曲節奏。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提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聯想,討論、創編、交流、展示,增進學生表現音樂的欲望和能力,培養學生珍視兄弟民族友誼的感情,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教學過程中,我對教學環節進行調整,重新設計教學流程,運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對學生自己的創編和老師的指導,結果整個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展示了一個鮮活的教學場景。
(1)首先,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生學習兒歌,通過兒歌認識反復記號。并引導他們進行有趣的節奏練習。在情趣體驗中掌握歌曲中重要的節奏特點,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前解決了歌曲的難點。
(2)其次,我又加了“教學生學動作”這么一個環節。在學生創編舞蹈動作之前,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這首歌曲又是少數民族歌曲,學生在創編動作會很困難。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了解不少的少數民族,并教他們學習了幾個舞蹈動作,以便在最后環節創編動作時,給學生減少難度。從而也引導學生拓寬了好朋友的概念。
。3)最后,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童趣,在以上學習動作的基礎上,根據歌詞讓學生即興創編舞蹈動作進行表演。這一環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大的活動空間,也是我在這堂課中感到最成功的一點。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6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
2、通過多種手段來感受和表現三段體的結構和性質;
3、借助小圖譜記憶歌詞,學唱歌曲。
4、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動準備:
圖片、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在教師帶領下聽音樂,愉快地進場。
2、練聲、復習歌曲。
二、基本部分
1、交待樂曲名稱,幼兒完整欣賞音樂,說出欣賞后的感受(歡快、優美)。
2、請幼兒完整欣賞樂曲,并討論有幾段。
3、幼兒邊聽音樂邊用拿積木的方式表示段落。
4、幼兒欣賞音樂,聽到相同的樂段就拿出相同的顏色的積木,不同的樂段就拿不同顏色的積木。
5、教師小結樂曲的結構和性質。
6、出示圖片,幼兒邊欣賞音樂,邊聽教師完整地講故事,讓幼兒通過視覺、聽覺來理解整段音樂的意境。
7、分段欣賞第一段和第二段音樂,請幼兒想象音樂形象,并用動作表現出來。
8、完整地欣賞音樂,請幼兒用動作來表現音樂內容。
9、教師選擇兩種節奏型,幼兒邊欣賞音樂,并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音樂。
三、結束部分
1、欣賞音樂;
2、幼兒有禮貌地和老師再見。
反思:
音樂欣賞對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是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鑒于此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音樂欣賞成了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難點,本次活動通過多媒體的直觀、生動,視聽結合的教學形式來突破難點。以多媒體視聽結合的優勢。來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樂曲ABA的結構形式。從而豐富幼兒的藝術情感,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活動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解決孩子難以了解樂曲的樂段、樂句的難點,為孩子營造一個喜洋洋的氛圍,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樂曲,整個活動條理十分清晰,結構嚴謹,從感受樂曲→理解樂曲→表現樂曲為主線,層層遞進,即直觀形象的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又創設了豐富的場景,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幼兒視、聽、說、動、演等各種感官,從孩子的身心發展出發,視聽結合的進行音樂教育,使其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7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節日的喜慶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
2、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3、讓幼兒知道“春節”是農歷新年,了解春節的一些習俗。
活動準備:
1、布置新年的環境。民間樂曲《喜洋洋》等錄音帶。
2、搜集各種有關“年”的材料豐富活動區
3、請家長配合,帶幼兒一起購買年貨,觀察節日期間周圍環境的變化,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過程:
1、播放民間樂曲《喜洋洋》,啟發幼兒隨意自由舞蹈,感受歡樂的情緒。
2、請幼兒說說周圍環境的變化。
(評改:告訴幼兒元旦是公歷新年,我國還有一個農歷新年叫春節。)
3、聽故事《年的故事》
4、師生討論:我國人民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老師小結:我國人民過春節的習俗有:全家團圓、吃水餃、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玩龍等
5、讓幼兒說說自己和家人是怎么樣過春節的。
6、教師總結:“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結束部分:
提出要求:燃放鞭炮、焰火和游戲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鼓勵幼兒春節時學做“小主人”,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走親訪友要有禮貌。
教后記:
孩子們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體驗了節日的快樂,知道了“春節”是農歷新年,了解了春節的一些習俗。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8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引導幼兒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和優美抒情的風格特點。
2.培養對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興趣。
活動準備:
音樂《喜洋洋》紙畫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導入。
1)教師帶幼兒唱<新年好>歌曲,營造一種歡快喜慶的氣氛。
2)我們這過年的時候都有什么活動?過年的時候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喜歡吃些什么?
二.完整欣賞,感受樂曲的情緒。
1)北方的小朋友過年的時候呀,喜歡吃餃子,小朋友你們吃過餃子嗎?
你知道餃子是怎么做的嗎?
2)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和同伴說說包餃子的方法。
3)這么好吃的餃子,你想來做嗎?包餃子肯定是件很開心的事情,我們來為它配上一段好聽的音樂吧!
4)完整進行欣賞后提問:你覺得這首曲子聽起來怎么樣?你最喜歡哪一段?
5)教師小結:這首樂曲節奏活潑,輕快,旋律優美,是山西的民歌,表現了一種喜洋洋的氣氛,適合在熱鬧開心的時候播放,所以大家就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喜洋洋》
三.分段理解,想象動作。
1)欣賞第一段:小朋友可以一邊聽一邊想一想:聽了這段音樂是快的還是慢的,聽了以后你覺得怎么樣?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如果是在包餃子的時候可以用來做什么事?(搟餃子皮)
2)欣賞第二段:這一段和第一段一樣嗎?哪兒不一樣?你覺得這段音樂人們在干什么?如果是在包餃子的時候可以用來做什么事?(包餡)
3)欣賞第三段:最后一段和第幾段是一樣的?可以用來干什么?
4)再次完整的欣賞,讓幼兒試著用簡單的動作進行表現。
四.根據樂曲,完整學習律動《包餃子》。
1)創編搟餃子皮的動作。
2)創編包餡動作。
3)創編餃子沸騰的動作。
五.完整表演,玩包餃子、撈餃子的游戲。
六.結束活動。
請幼兒將自己的感受畫下了,表現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9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節日的喜慶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
2、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3、讓幼兒知道"春節"是農歷新年。了解春節的一些習俗。
活動準備:
1、布置新年的環境。民間樂曲《喜洋洋》等錄音帶。
2、搜集各種有關"年"的材料豐富活動區。
3、請家長配合,帶幼兒一起購買年貨,觀察節日期間周圍環境的變化,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過程:
1、播放民間樂曲《喜洋洋》,啟發幼兒隨意自由舞蹈,感受歡樂的情緒。
2、請幼兒說說周圍環境的變化,告訴幼兒元旦是公歷新年,我國還有一個農歷新年叫春節。
3、聽故事《年的故事》
4、與幼兒討論:我國人民過春節有哪些習俗?(全家團圓、吃水餃、貼春聯、放鞭炮、守歲、拜年、舞獅玩龍等。)
5、讓幼兒說說自己和家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6、教師總結:"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7、提出要求,燃放鞭炮、焰火和游玩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鼓勵幼兒春節時學做"小主人",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走親訪友要有禮貌。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10
活動目標
1.學習演奏《喜洋洋》樂曲,進一步熟悉音樂ABA的`結構,感受樂曲喜洋洋的情緒。
2.在掌握身體動作的基礎上,嘗試隨著音樂教學打擊樂器演奏。
3.能跟著指揮的演奏樂器,享受集體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音樂磁帶或CD。
2.打擊樂器幼兒人手一個,具體為:鈴鼓、碰鈴、圓舞板、雙響筒。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興趣引入。
在歌曲《恭喜恭喜》的音樂聲中,營造一種歡快喜慶的氣氛。表演完,引導幼兒談話:我們這兒過節都有什么活動?過節時人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2.完整欣賞,感受樂曲情緒。
欣賞后提問:你覺得這首曲子聽起來怎么樣?你最喜歡哪一部分?
教師小結:這首樂曲節奏活潑輕快,旋律優美,表現了一種喜洋洋的氣氛,適合在熱鬧的場所播放。想一想,這么歡快的音樂,除了國慶節,還可以在什么時候播放?
3.分段學習表演身體動作。
教師唱A段樂曲,引導幼兒跟著音樂一拍一拍地做動作,如:拍腿、拍肩、拍頭、拍手。
教師唱B段樂曲,帶領幼兒有節奏的做拍手合攏手腕顫抖動作。
4.完整練習身體動作。
(1)教師帶領幼兒隨著音樂,完整連貫做身體動作。
(2)幼兒獨立聽音樂,表演身體動作。
5.幼兒分聲部練習身體動作。
(1)組織幼兒討論分組動作的方案,每組明確做一個身體動作。
(2)教師用身體動作指揮相應小組有節奏做相應動作。
6.學習配器方法。
(1)教師(出示四種樂器):這是什么?可以怎樣演奏?
(2)引導幼兒練習正確的打擊樂器的動作。
7.幼兒空手練習分聲部打擊樂器教師用演奏樂器的動作,引導幼兒看指揮,分聲部進行徒手演奏練習。
8.幼兒看指揮進行打擊樂器演奏。
(1)教師先引導幼兒看指揮拿樂器,再用擊拍指揮的動作,引導幼兒看指揮擊拍。
(2)引導幼兒看教師預令提示,有節奏打擊樂器。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11
活動目標:
1、 嘗試運用"目測數群,接著數"的方法進行數數,并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2、 積極參與數活動,愿意與同伴分享數數經驗。
3、 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4、 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幼兒操作材料、迷宮樹林、五角星等。
活動過程:
一、懶羊羊VS暖羊羊。
--探索發現新的數數方法。
1、鼓勵幼兒看清楚,數正確,并比較多少。
●重點關注:幼兒是否能嘗試不同的數數方法。
2、觀察并理解懶羊羊的數數方法,鼓勵幼兒表述這種方法。
3、數一數暖羊羊種的樹。
過渡語:發現了嗎?這是一種新的數數方法,愿意試試用這種方法去數一數其它羊羊種的小樹和小花嗎?比一比誰種得多,誰種得少。
二、喜羊羊VS沸羊羊、美羊羊VS村長。
--借助圈一圈、點一點,用目測數群,接著數的方法進行比多少。
1、鼓勵幼兒觀察畫面,嘗試圈出一部分,接著數完全部。(個別幼兒操作)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的數數方法。
3、分享并驗證。
小結語:剛才我們用了先圈出一部分,再接著這個數字一棵一棵數完全部,你們真厲害,學會了一種新的數數方法,為自己鼓鼓掌。
三、為迷宮樹林貼標記。
--積極參與活動,運用目測數群,接著數數的方法比較多少。
1、村長覺得我們都非常厲害,想讓我們幫個忙,你們愿意嗎?(交代任務)
2、幼兒自由操作,數一數、貼標簽。
●重點關注:了解幼兒數數的方法,能否根據樹的排列方式及不同特征進行目測一部分并接著數。
3、交流驗證,明確樹林迷宮的安全路線。
四、游戲--穿越迷宮樹林。
活動反思:
一、活動前的預設--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來確定內容、制定目標。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班幼兒數領域的目標之一:能通過數數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通過了解中班幼兒書經驗以后,我發現孩子們都能運用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數清10以內的物體,并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但凡能數清出物體數量的,基本就能比出物體的多少。也就是說,其實比多少不是問題,關鍵如何是怎樣數數大有學問。數數包括手口一致點數、封閉式數數(其實封閉式數數是特殊的手口一致數數)、目測數群、接著數等等方法。那么就目前中班孩子的數數經驗,該如何提升和拓展呢?
徐苗郎的《幼兒園數學活動模式》中,詳細介紹了中班幼兒應當習得的數數方法之一--目測數群,接著往下數。這一內容,往往是教師比較容易忽視的,也是幼兒較難自主發現和自主習得的經驗。因此我決定就選擇這一內容來預設本次活動。也很快制定了活動的主流目標:嘗試運用"目測數群,接著數"的方法進行數數,并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通過本次活動一方面能提高幼兒的目測能力,初步習得一種新的數數方法;另一方面是為幼兒初步形成按類數數、按群計數的意識,從而為大班學習數的組成、加法等做鋪墊。
我的體會:不要為選材而瘋狂,要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來預設活動,手上有指南、心中有孩子,選材其實并不是問題。要把握住的應是活動的價值,而不應一味追求選材的亮點。
二、活動中的組織--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去讀懂孩子、反思教學。
1、在操作中學習。
數活動中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習得數經驗的物質前提和必要條件。本次活動中第一次操作,是給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讓幼兒圈一圈、數一數,這樣的方式可以直觀地支持幼兒先數一部分,再接著往下數。一方面支持了幼兒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讓幼兒的思維看得見。我們可以看到,操作材料是相同的,但是孩子圈的方法是不同的,說明不同的幼兒目測數群的視角是不同的。另外,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是有目的地圈的,他的圈,是基于目測基礎上的。而能力弱的孩子,在今天第一次集體教學中,他的圈也許還是沒有目的的,他的數數也還是會由于習慣而從1開始數的。這就是孩子的能力差異,教師不但要接受這樣的差異,更是應思考如何回應這樣的差異。
有兩種解決的途徑:
(1)對于能力弱的幼兒,可以讓他們先行一步,積累一些相關的經驗,再來參與集體學習,確保他的集體學習更有效。
(2)對于能力弱的孩子,在接下去的個別化學習中,教師要加強關注。
2、在分享中學習。
本次活動中,集中安排了兩次幼兒的交流分享。是想讓幼兒把自己的思維過程除了表征以外還能表達出來,也能讓同伴得以分享。上來分享方法的孩子,其實我發現,有的孩子盡管前面操作的時候數過了,但是上來呢,還是會有些猶豫和等待的現象,說明孩子前面的數是沒有意識去記憶的,所以上來以后呢,還得重新目測一次,能力強的孩子重新目測所用的時間少,而能力較弱的孩子,我們發現他還需要一次新的探索,所以交流會顯得有些拖沓。但是不管怎么樣,我還是想通過集體交流分享的環節,給予更多的孩子上來介紹自己數數方法的機會,一方面,孩子鍛煉了膽量,另一方面是想讓孩子們漸漸學會傾聽并分享來自同伴的不同方法,這也是一種學習,這種學習是基于操作以后的間接學習。
三、活動后的跟進--基于幼兒的目標達成來延伸活動。
從今天的活動目標達成來看,絕大部分幼兒能嘗試用目測數群,接著數的方法來進行數數了,但是,孩子們由于長期習慣于手口一致點數,因此,還有一些幼兒在運用新的數數方法時還是無意識的,需要教師的語言、動作來暗示。因此,要在個別化學習中需要馬上跟進操作材料,確保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進一步發展目測能力,熟練這一數數方法,并能發現這是一種能幫助自己數得更快的辦法。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個別化的數數經驗,再一次預設集體教學,提供操作及分享的機會,進一步幫助幼兒梳理經驗。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12
一、活動目標
㈠理解樂曲,感受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培養幼兒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
、胬谜n件營造喜洋洋的氣氛,幫助幼兒了解樂曲的ABA結構形式。
二、活動準備
、褰處熣n前設計制作課件及準備好多媒體設備。
㈡教師和幼兒課前制作的一些道具如:(燈籠、扇子、彩帶、打擊樂器、龍燈等。)
㈢營造一個有熱鬧喜慶氣氛的活動場地。
三、活動重難點
幫助幼兒了解樂曲的ABA結構形式,鼓勵幼兒運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對作品的感受。
四、活動過程
、甯惺軜非断惭笱蟆
1.欣賞兩段影片對比,交代課題。
2.初步欣賞樂曲,談談自己的感受。
、胬斫鈽非断惭笱蟆,了解作品內容及基本結構形式。
1.老師通過動作節奏的快、。慢變化,在樂曲中分別表現歡快與優美兩個不同段式的音樂形象。
2.分段欣賞樂曲,運用多媒體課件分解ABA段式
3.完整欣賞樂曲,同時幼兒為樂曲《喜洋洋》擊打節奏。
、绫憩F樂曲《喜洋洋》
1.小朋友們聽了這首《喜洋洋》,你們現在想干什么?
2.幼兒自由選擇各種道具,在《喜洋洋》的音樂聲中在熱鬧、喜慶的場景中,自由舞蹈。
活動反思:
音樂欣賞對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是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鑒于此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音樂欣賞成了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難點,本次活動通過多媒體的直觀、生動,視聽結合的教學形式來突破難點。以多媒體視聽結合的優勢。來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樂曲ABA的結構形式。從而豐富幼兒的藝術情感,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活動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解決孩子難以了解樂曲的樂段、樂句的難點,為孩子營造一個喜洋洋的氛圍,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樂曲,整個活動條理十分清晰,結構嚴謹,從感受樂曲→理解樂曲→表現樂曲為主線,層層遞進,即直觀形象的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又創設了豐富的場景,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幼兒視、聽、說、動、演等各種感官,從孩子的身心發展出發,視聽結合的進行音樂教育,使其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喜洋洋》幼兒園教案13
【活動目標】
1、演奏《喜洋洋》樂曲,感受音樂ABA的結構和樂曲喜洋洋的情緒。
2、掌握身體動作的基礎上,嘗試隨著音樂打擊樂器演奏,享受集體合作的快樂。
3、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4、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活動準備】
音樂、ppt、打擊樂器(雙響筒,碰鈴,鈴鼓)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演奏《喜洋洋》樂曲,感受音樂ABA的結構。
2、難點:在掌握身體動作的基礎上,嘗試隨著音樂打擊樂器演奏。
【活動過程】
一、傾聽音樂,感受音樂情緒。(約2分鐘)師:我們來聽一首曲子,聽完說說這首曲子聽上去感覺怎么樣?
幼1:聽起來很熱鬧(感覺很熱鬧)
幼2:很歡快
幼3:像過年了
師:這是一首很歡快、熱鬧的的樂曲,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有時會聽到,感覺喜氣洋洋的、很開心,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喜洋洋。我們再來聽聽這首曲子,大家聽聽這個音樂可以分為幾段?
二、 聽辨樂句節奏,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樂曲。(約20分鐘)
1、出示樂句節奏圖譜,感受樂曲ABA結構(約15分鐘)
師:音樂聽完了,你覺得這個樂曲,能分成幾段?
幼1:兩段師:聽得很認真,還有其他的嗎?
幼2:三段師:為什么這樣分段?
幼:第一段很快,有點熱鬧,第二段有點慢,第三段又很快師:聽音樂的感受不一樣,所以表達也不一樣,是的這個音樂是ABA式的三段體,第一段感覺很熱鬧,像一群人在敲鑼打鼓,第二段很舒緩像大家在一起跳舞,第三段跳完舞大家又開開心心的在一起迎新年(重復第一段)師:出示ppt,這里有兩條樂句的節奏,一條是A段的,一條是B段的,你們來聽一聽那句是A段的,那句是B段的?
再聽一遍音樂,聽辨樂句的節奏師:音樂結束了,誰來說說哪條樂句是A段的,哪條樂句是B段的?
幼:第一條是A段的,第二條是B段的。
師:說一下這樣分的理由幼:因為第一段很熱鬧,他的節奏很快,所以第一條是A段的,第二段很舒緩,他的節奏就慢一些,所以第二條是B段的。
師:聽得很認真仔細,表達的很清楚。第一條樂句的節奏重復了幾次?
我們再聽一遍音樂(播放A段)幼:四次,師:大家同意嗎幼:同意師:第二條樂句的節奏重復了幾次?我們來聽聽音樂(播放B段)幼:8次師:大家這次聽得很認真,因為是ABA式的三段體,所以第三段重復第一段的節奏。能不能用我們的身體來打一下節奏?
2、嘗試用身體的各部位表現音樂的多種節奏型(引導幼兒學習怎樣演奏的聲音好聽)(約5分鐘)(1)教師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方式表現二拍子的多種節奏型
師:不一樣的節奏型,打出來的節奏是不一樣的,能不能用我們的身體來打一下節奏呢?
師幼共同確定節奏型的身體部位打擊方式。
(2)配樂演奏身體部位的節奏
三、聽音樂嘗試用樂器分聲部演奏(8分鐘)
1、 自主選擇樂器: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身體來演奏過了。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幾種打擊樂器,咱們用打擊樂器來演奏。
出示樂器和節奏型,鼓勵幼兒自主配樂
2、 看指揮用樂器演奏一遍(提醒幼兒要注意看老師的指揮)師:老師這里有一張我們配好的節奏譜,看著這張節奏譜進行樂器演奏,我們現在是一個樂隊,你們都是這個樂隊的演奏家,師:樂隊演出是有要求的,你知道哪些要求?
幼:聽音樂(你知道聽著音樂打節奏)幼:看節奏(樂曲中有節奏,這樣打出來的樂曲會更好聽)幼:看圖譜、看指揮(瞧,知道這么多,很關鍵的要求)幼:要和小朋友配合好(朋友的配合,知道了樂器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休息)
3、根據幼兒的自主配樂方案,進行配樂演出
4、交換樂器演奏樂曲。
教師指示圖譜,幼兒跟隨音樂地打擊樂器演奏。
關注幼兒使用樂器的方法及演奏時 教師對剛才的演奏情況進行簡單的小結,將沒有演奏好的地方提出來,指曲譜帶領幼兒練習。
【活動延伸】
自由選擇,交換樂器演奏
【活動反思】
教師在尊重幼兒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制作的CAI課件,運用視聽結合的方法解決音樂教育中的難點,讓孩子們在輕松的兒童畫獲獎作品環境下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從感受樂曲到理解樂曲再到表現樂曲,孩子們的參與欲望都十分強烈,他們能用連貫的語句、詞匯說出自己對樂曲的感受,能用肢體動作的快慢來理解樂曲的節奏變化,能用不同節拍來表現A、B、A’樂段,在喜洋洋的音樂聲中幼兒早教圖片,他們盡情舞蹈興致昂然、意猶未盡。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十分愉悅,最后用舞龍、舞獅、扭秧歌等民間藝術表演方式來結束活動更是把活動推向了高潮。作為一名年青的幼兒教師,我一直為上音樂欣賞課所困惑,這次教育實踐對自己是一個挑戰,但鑒于幼兒年齡特點的制約,音樂欣賞又是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難點。本活動試圖通過多媒體直觀、生動、視聽結合幼兒早教音樂的教學形式來突破這個難點,幫助幼兒感受、理解樂曲ABA’的結構形式,從而獲得音樂欣賞的愉悅體驗,發展想象力,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