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音樂和游戲的情景中,感受到郊游的輕松愉快。
2、掌握X X XX X這一節奏,并用肢體動作創造性的展現。
3、在理解歌詞的基礎上,學習正確使用樂器節奏,感受A段音樂的歡快和B段音樂的優美。
活動準備:
錄音機、磁帶、節奏展示板、水果貼畫、樂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播放音樂《郊游》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室,并表現郊游的情境。
談話活動:教師與幼兒談論春天郊游引出歌曲《郊游》。
現在是什么季節啊?
今天給小朋友門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這首歌曲啊是和郊游有關的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二、基本部分
1、欣賞歌曲《郊游》讓幼兒體驗歌曲歡快情緒,感知歌曲節奏。
剛才有沒有發現歌曲中有哪些部分不一樣的?再來聽一遍歌曲。
2、小朋友們發現歌曲一開始比較歡快中間部分比較優美最后一部分又變的歡快了對不對?小朋友們真聰明!
3、引導幼兒創編動作進行表演,跟著音樂加上動作來表演一下。
4、出示節奏展示板,認識節奏并讓幼兒正確的打節奏。
1)(出示節奏展示板)有沒有哪個小朋友知道這是什么?
這是節奏象(認識小節線)這樣的符號X我們讀“噠”XX象這樣兩個挨著下面畫橫線的我們讀“噠噠”要連起來讀,象這樣X—的我們要把“噠”拉長,下面來跟老師一起一邊拍手一邊練習一遍。
2)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剛才我們打的前面兩小節節奏是一樣的然而后面的就不一樣了為了區分開來我們就用紅紅的.小蘋果來表示,后面的就用黃黃的梨來表示,(重復的地方讓幼兒粘貼)接下來的這幾小節和前面的都不一樣我們就用綠綠的小西瓜表示。
5、認識樂器并讓幼兒討論配器方案,為歌曲伴奏。
1)認識樂器,并教幼兒使用樂器。
2)剛才我們貼蘋果的地方我們用雙響筒伴奏,貼梨的地方用響板來伴奏,貼西瓜的地方用沙棰來伴奏。并分別用樂器來打節奏。
三、結束部分
游戲:《小小音樂會》
教師扮演指揮家,幼兒扮演小演奏家一起給歌曲伴奏。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感受A段音樂的歡快B段音樂的優美,體驗共同演奏的樂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動作,以及演奏時樂器的配置方案。
3、討論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案,根據樂曲的變化設計配器方案,學習用不同的樂器來表達音樂的不同情緒,能夠用鈴鼓、碰鈴、圓舞板、雙響筒等樂器演奏歌曲。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會唱歌曲《郊游》。
2、鈴鼓、碰鈴、圓舞板、雙響筒等樂器。
三、活動過程
1、復習歌曲,進一步感知歌曲結構的情緒。
(1)這首歌有幾段?哪幾段是一樣的?第一、第三段音樂聽起來怎么樣?
(2)第二段音樂怎么樣?
2、創編動作。
。1)在引導幼兒觀察操作卡片畫面進行講述后,鼓勵幼兒探索用什么動作表示手拉手、很高興去郊游的情景。
(2)鼓勵幼兒探索怎樣表演第二段音樂中表現的優美景色。
。3)老師根據幼兒想象的動作組合成歌表演,并進行集體練習。
3、討論配器方案,為歌曲伴奏。
(1)請幼兒思考用什么樂器演奏音樂優美部分?
B段的比較抒情,可以延長的,適合用什么樂器?
。2)請幼兒思考用什么樂器演奏音樂大家歡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兒A段腳步的適合用雙響筒
。3)請幼兒看老師指揮做現用樂器的模仿動作,用樂器看指揮演奏。
。4)請幼兒和小伙伴交換樂器看指揮演奏。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歌曲的基礎上,能感知AB兩段音樂的不同,并唱出A段歡快的音樂,B段優美的音樂。
2、能用自然好聽的聲音唱歌。
活動準備:
1、 材料準備:
錄音機、磁帶等。
2、 經驗準備:
談話活動:了解什么是郊游,初步對郊游的活動產生向往。
活動過程:
一、 激發興趣,游戲導入
美麗的春天來到了,老師帶你們坐火車去郊游,誰當司機(幼兒爭先恐后)好,請-幼兒當小司機,我們當乘客,"我們去郊游了"。
二、學唱歌曲,體會情緒
1、有感情朗誦歌詞
2、教師范唱或放歌曲錄音
3、歌唱:《郊游》
(1)教師與幼兒一起回憶郊游的快樂,引導幼兒說唱歌詞。
(2)放錄音帶《郊游》,引導幼兒聽出有兩段"不同的"音樂。
(3)學唱歌曲,教師用不同的動作帶幼兒唱歌,讓幼兒感知歌曲的節奏和AB兩段不同的"情緒"。
(4)教師與幼兒一起按歌詞合節奏地進行歌表演。
大家唱得真棒,我們想想春天的天空是怎樣的?春風吹拂在身上是怎樣的感覺?在這樣美好的季節我們去郊游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歌唱?
重點提示幼兒注意:白云飄飄,春風柔柔…….的唱法,要求聲音輕柔、甜美。
4、教師用琴反復教唱,指導幼兒找出歌曲相同部分。
5、隨音樂伴奏帶演唱歌曲
三、創編表演,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1、 剛才我們高興的唱著歌,來到了這么美麗的地方,此時此刻你們想干什么?(游戲)
2、聽音樂即興表演:劃船、鉆山洞、拍手、過小橋……等等,教師適時指導
3、分組邊唱邊表演郊游動作。在旋律相同部分做相同動作。
四、結束部分。
大家玩的很開心,可是時間不早了,我們一起乘火車回家吧!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練習走、跑、平衡、鉆、爬的基本動作;
2、能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培養合作能力、克服困難的精神。
4、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5、能根據需要自由地選擇繪畫材料進行作畫,體驗快樂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
易拉罐若干,椅子六把,桌子兩張,報紙棍等。
2、幼兒準備:
熟悉歌曲旋律,會唱歌曲《去郊游》。
活動指導
一、熱身活動:
幼兒一起唱歌曲《去郊游》,邊唱邊做動作,做好熱身運動。
二、創設情境:
在場地上劃分五個區域穿樹林(易拉罐),走木樁(易拉罐),過小橋(椅子),鉆山洞(桌子),"公園"(六名幼兒手舉報紙棍圍成)。游戲開始,每一名幼兒必須走過四個場地(可以相互幫助),來到"公園",成功到后學小兔子跳回到起點。
三、游戲:"比比誰先回家"
游戲規則:將幼兒分成四隊,每隊9人,聽老師口令開始,每隊的第一個小朋友開始跑,通過五個區域穿樹林(易拉罐),走木樁(易拉罐),過小橋(椅子),鉆山洞(桌子),"公園"(六名幼兒手舉報紙棍圍成),歸隊后,每隊的第二個小朋友就開始跑,就這樣直到最后一個小朋友歸隊,哪隊先跑完,哪隊為勝。
四、放松活動:
一起唱歌曲《去郊游》,邊唱歌曲邊踏步走回教室。
注意事項
在游戲中要注意安全,有自我保護意識。
教學反思:
游戲是最適宜于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游戲,讓孩子在健康游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受理解歌曲ABA結構,理解歌詞內容,學會演唱歌曲。
2.能用“歡快跳躍”和“抒情連貫”兩種歌唱方式來表現歌曲的不同內容。
3.愿意參與活動,感受郊游活動、同伴之間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ppt課件、音樂
活動重難點:
重點:
理解歌曲ABA結構,感知A段音樂的歡快和B段音樂的優美。
難點:
學習用跳躍、連貫的歌聲演唱歌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受音樂旋律。
“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天氣怎么樣?在這樣的春天里,老師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郊游!
“今天老師帶來的歌曲,唱的就是郊游的事情,小朋友們來聽聽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二、理解歌曲內容,感知歌曲的'結構和性質。
1、(播放歌曲),幼兒聽音樂,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
“你們聽到了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小朋友們是怎么去郊游的?你們去郊游看到了些什么呢?幫助幼兒理解并記憶歌詞。(白云悠悠、陽光柔柔,青山綠水一片錦繡)你們知道什么叫錦繡?(錦繡的意思是很多漂亮的景色在一起)
3、出示節奏圖譜,為第二段歌曲做鋪墊。
4、教師示范歌曲,幼兒試唱。
“小朋友們,你喜歡歌曲里的哪一句?你能試著唱一唱嗎?”
“小朋友們一起來唱一唱!
5、“老師很喜歡這一句,我也想唱一唱,你們也來唱一唱!”
6、“你們有那一句沒有聽清楚?哪一句唱起來有困難?
三、大家一起去郊游
⒈教師帶頭以邀請游戲的形式,連續邀請幼兒手拉手地邊唱邊表演。
⒉在演唱歌曲前,先找到一個小朋友拉好手,然后一起唱“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唱完一遍后,趕緊再邀請一名幼兒,手拉手邊唱邊走。不斷反復演唱這段歌詞,知道所有幼兒均被邀請到。
四、活動延伸:
教師帶幼兒邊唱邊出場,讓幼兒在音樂區繼續大膽創編動作。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通過跳腳印地毯活動,發展幼兒彈跳力,動作的協調性。
鞏固垃圾分類的指示,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腳印地毯若干塊,三個不同顏色并貼有標記的垃圾桶各兩套。準備無機垃圾(易拉罐),有機垃圾(果皮、花生殼等),有害垃圾(廢電池,一次性快餐盒等)。
幼兒已有初步的垃圾分類意識及分類方法。
活動過程:
。ㄒ唬╅_始部分:可樂罐操
幼兒扮小袋鼠,跟著教師袋鼠媽媽做可樂罐操(上肢運動,下蹲運動,體側運動,腹背運動,跳躍運動)
(二)基本部分:
1.幼兒一個跟著一個練習跳腳印地毯。要求幼兒一個跟著一個跳著腳印地毯上的`腳注練習。
2.游戲:小袋鼠撿垃圾。玩法:幼兒把發現的垃圾放入自己胸前的袋子里。
3.游戲:小袋鼠送垃圾。要求:知道三種不同顏色不同標記的分類垃圾箱。
了解三類垃圾的分類方法:跳著腳印路,將胸前袋子內的垃圾送到垃圾筒里。
過程:
。1)教師示范跳著腳注路送垃圾。(雙腳跳-單腳跳分類放)
(2)請兩只小袋鼠練習跳腳印送垃圾。(教師提醒要跳在腳注上)
(3)全體幼兒游戲。
4.比賽:幼兒分成兩對。進行比賽。
5.要求動作敏捷,行動快,垃圾分類準確性。
6.結束部分:(公圓管理員出場)說:小袋鼠們真能干,把我們公圓地上撿起來,還把它們分類垃圾筒內,謝謝你們環保小袋鼠,為了表示感謝,我們要送你們每人一張廢舊物品小制作展覽的入場券。
環保小袋鼠跟著媽媽跳著腳印路到展覽室參觀。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本活動結合根據大班幼兒年齡和認知特點,以《愉快的郊游》激發幼兒興趣,讓孩子在游玩中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學得知識、鞏固知識,寓教于樂,促使孩子主動參與活動,樂于探究學習。提高對數學乃至學習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嘗試根據給定的數量判斷同類物品的數量,學習估數。
2、能較積極地思考,進行合理猜測。
3、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幼兒有目測10以內數群的經驗。
2、物質準備
教具:聰聰人物形象玩偶一個,圖一、圖二、圖三(每幅圖上都有相同的盤子,盤子中分別四散地盛有橘子10個、20個、30個),大小栗子各一簍。
學具:鉛筆人手1支;第1組三盤數量分別為10個、10個和20個的栗子、記錄單;第2組人手1盤數量為10顆的糖果,記錄單;第三組兩盤數量為10個大小不同的栗子、操作單。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
教師:星期六,聰聰一家到果園去郊游,果園里的水果成熟了,工人們正在把裝成筐的橘子往車上送,媽媽問聰聰:“你猜猜籮筐里裝了多少橘子?”可筐里的橘子太多了,聰聰想請小朋友來幫幫他。你們愿意嗎?
2.學習估計數量:
(1)教師手拿聰聰玩偶 ,以聰聰的口吻問幼兒:“謝謝小朋友愿意幫助我。我們一看橘子吧!”教師出示圖一(一盤10個橘子),問:“這兒有多少個橘子?”引導幼兒猜一猜、數一數,了解盤子里面有10個橘子。
(2)教師出示圖二(一盤20個橘子),問:“猜猜看這個盤子里有多少個橘子?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勵幼兒先自由猜測并說出理由。根據幼兒猜測的.情況,引導幼兒講圖二的橘子數量與圖一橘子數量進行比較,然后再合理猜測。
(3)教師:大家猜得對不對呢?我們數一數橘子到底有幾個就知道了。師生共同點數驗證數量。
(4)教師出示圖三(一盤30個橘子),問:現在在試試,估計這兒有多少個橘子呢?想一想,怎么猜才能猜得比較準呢?
引導幼兒觀察,用戶與10黃染橘子對比的方法猜測數量。
3.小組操作活動
(1)栗子有多少
活動的規則:將栗子分成10個、10個和20個分盤裝,先估算第1盤10個栗子的數量并做記錄,再數數實際的數量,最后估算第二盤10個栗子和第3盤20個栗子的數量并做記錄。
教師指:先估算一下第一盤有多少栗子,請在記錄單的數字下面用“O”表示你認為最接近的數字;再數一數栗子的實際數量用“√”表示,最后用眼睛估算第二盤和第三盤栗子的數量,并在記錄單的數字下面用“√”表示出來。
(2)糖果有多少
活動的規則:每人一盤裝有10顆的糖果,先估算一下盤子里有多少顆糖果,做記錄,再數數實際數量,想一想用哪一種數數方法數的又對又準,數完后做好記錄。
教師指:先估算一下盤子里有多少顆糖果,并在記錄單的數字下用“O”表示你認為最接近的數字;再數一數糖果的實際數量并在記錄單的數字下面用“√”表示出來,想一想用哪一種數數方法數的又對又快。
(3)有趣的栗子
活動的規則:將第一盤10個大栗子和第二盤10個小栗子分盤裝,先估算一下第一盤盤子里有多少個栗子并記錄下來,再數一數栗子的實際數量并做好記錄。最后用眼睛估算第二盤栗子的數量并做好記錄。
教師指:先估算一下第一盤有多少栗子,請在記錄單的數字下面用“O”表示你認為最接近的數字;再數一數栗子的實際數量用“√”表示,最后用眼睛估算第二盤小栗子的數量,并在記錄單的數字下面用“√”表示出來。
要求:
1、幼兒能積極思考,嘗試自己進行操作活動。
2、每次操作完成后要將操作材料收放整齊,帶著作業操作單,去找空位子進行下一個游戲。
3、在交換操作活動時,不能隨意四處走動,其中一種活動人滿時選擇其他的活動。
4、集中交流,展示和討論。
(1)展示個別幼兒分組操作游戲的記錄單。
(2)師幼共同觀察其估數的數目;再檢查實際的數目是否正確,最后對其估算的數目與實際的結果是否接近或一致進行判斷。最后比較哪一種數數方法又快又準。
活動反思
數學活動就是要用簡單明了的語句來詮釋要表達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既要簡單又要幼兒明白并且接受。本次活動結構設計上針對大班幼兒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貼近幼兒生活的活動情景,吸引幼兒積極、熱情地參與到活動中。通過不同難度,循序漸進、集體合作達到幼兒之間情感的升華。
整個活動孩子們始終沉浸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之中。我的完全放手給了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使得孩子在一步步的挑戰中增強自信,克服困難,挑戰自我;顒又泻⒆邮强鞓返模鳛閳探陶叩奈沂强鞓返,我和孩子在快樂氛圍下享受著這簡單的快樂。
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是一種磨練,我因經歷而感覺充實,我因收獲而感覺踏實,我因孩子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又是一次挑戰,又是一次成長,等待我的將是下一個領域的嘗試與體驗。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8
設計背景
孩子們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特別是我們都是縣城周邊農村孩子多,缺乏各種必要的感性經驗,尚處于直覺形象階段的思維方式的局限,使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復雜的音樂材料,對歌詞記憶也不能很快的理解記憶。以前我總是先教幼兒跟著我按節奏念幾遍歌詞,再分句教唱,但一節課下來,還是不能很熟悉的唱歌曲。所以我想:象圖譜這樣的視覺符號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圖形譜的運用是一種視覺參與。,它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內容和旋律風格,同時,又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等等,讓孩子主動愉快的學習,讓孩子們的音樂活動不再枯燥,也讓我上音樂課不再單調。我選歌曲《郊游》,是因為旋律平易親切,朗朗上口,為小朋友所喜愛,歌曲描寫了小朋友結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風”、“青山綠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我們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點題。
活動目標
1、在理解歌詞,唱會歌曲的基礎上,感受ABA段不同的情感,唱出A段歡快的音樂,B段優美的音樂。
2、掌握X X XX X這一走步節奏,并且用肢體動作創造性的展現郊游的游戲化情境。
3、在音樂和游戲的情景中,能用歡快、活潑、興奮地情緒,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到郊游時的`輕松愉快。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重點難點
1、難點:歌曲的三、四、五樂句。
2、重點:有感情地唱歌曲。
活動準備
錄音帶,錄音機,歌詞圖譜,節奏型卡:X X XX X。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入室律動。組織幼兒做課前手指游戲坐好,
2、復習歌曲《茉莉花》;復習節奏:X X XX X。
二、基本部分:
1、談話引入:小朋友你們跟家人去郊游過嗎?(幼兒自由回答)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2、教師出示歌詞圖譜以講故事形式與幼兒一起回憶郊游的快樂,并引導幼兒按照圖譜說唱歌詞。
3、放錄音帶《郊游》,引導幼兒聽出有兩段“不同的”音樂。
4、教師邊指圖譜邊范唱一遍,讓幼兒能更好的理解歌詞,熟記歌詞。
5、學唱歌曲。
(1)教師以分句教唱法并結合歌詞圖譜帶幼兒唱歌1-2遍。
(2)教師以整體教唱法用不同的動作帶幼兒唱歌,讓幼兒感知歌曲的節奏和AB兩段不同的“情緒”。
(3)教師彈歌曲旋律,幼兒根據圖譜用自然,歡快的聲音有感情的
唱歌曲。
(4)分小組接唱。女孩唱A段,男孩唱B段。
(5)放歌曲錄音,教師與幼兒一起按歌詞合節奏地進行歌表演。
6、音樂游戲:《去郊游》
教師與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聽歌曲音樂進行開火車狀等不同動作進行游戲,還引導幼兒去邀請其他老師一起游戲。
三、結束部分:
1、小結。
2、出室律動,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郊游》這首歌曲的前兩句與最后兩句要求用輕快、跳躍的聲音來唱,而中間則適合用優美、抒情的聲音來處理。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講解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并辨別區分不同的聲音。
在活動中我一開始對于兩種不同的歌唱方式進行講解,但很快我發現孩子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接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一種方法:為了讓幼兒理解并準確地把握,我設計這樣一幅圖:用一組小兔子的耳朵形狀表示“輕快、跳躍”,用一組柔和的波浪線表示“優美、抒情”,按節奏的形式出現。根據這幅畫,幼兒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幾句需要唱得活潑歡快,哪幾句需要唱得優美抒情。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教師單調的講解記憶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活動中我借助了比較形象的圖,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讓幼兒看著圖片演唱,根據圖孩子們正確的對兩種歌唱的方式進行演唱,從而突破了活動的難點。教師的范唱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最后讓幼兒分組接唱,在每一次唱完后教師引導幼兒進行評價,讓他們明白如何接唱才算唱得好,從而突破活動重點。
在這個音樂活動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我沒有在活動前考慮到活動方式的改變,而是在活動中及時調整,對教材的分析應更加透徹;還有就是在活動中的教師的語言應該更加精煉。我還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在活動中我為了讓他們更熟練的唱歌,就請他們再唱一遍,而我的語言組織也不夠精練,所以孩子們就感覺不是很有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多想辦法,讓自己的每個教學環節都進行得更自然更有趣,讓孩子不知不覺輕松的游戲中完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生活中離不開體育,體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為了加強中班幼兒在跳、快跑等方面的協調性,結合近年來我園在“快樂體育”教學方面進行的探索,我設計了體育活動《我們去郊游》。整個活動以輕快的音樂和有趣的游戲貫穿,在材料的提供方面有意識地運用了園本課程資源中的農村教育資源之一“稻草”及其制品,讓幼兒在別具一格的玩稻草制品游戲和自制稻草制品活動材料中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發展幼兒的運動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到參與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充分展示了“快樂體育”的魅力。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
活動目標
1、嘗試自制稻草制品的多種玩法,在此過程中掌握雙腳跳、跨跳的技能并能在寬20厘米的平衡線中間走。
2、通過玩“打老鼠”等系列游戲,加快奔跑的速度,提高動作的靈敏度性和協調性,發展平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自制游戲材料與同伴參與體育活動的快樂,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通過活動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讓他們的身體得到鍛煉。
5、培養幼兒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幼兒已有包紙球的經驗,對稻草及其制品較為熟悉。
材料準備:
1、稻草若干把,各種花式的草墩若干個,用草編織的小路若干條,草球若干個,大小稻谷若干袋,顏料、絲帶、彩帶若干。
2、麻雀頭飾2個、老鼠頭飾2個、望遠鏡2個、田野場景圖片、錄音機、錄音帶。
3、場地設置:見活動過程中的圖示。
活動過程
1、師幼討論,進一步認識和熟悉活動材料。
。1)師(出示稻草)鞏固對稻草的認識:“小朋友看這是什么?(稻草。)你知道它是從哪里來嗎?。ㄌ锢飦淼。)它是什么形狀的?(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的。)它有什么用處呢?”(幼兒自由表述。)
。2)鞏固對稻草制品的認識,引發對利用自制材料進行游戲的興趣。
師(展示各種樣式的草墩和草繩):“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如果用這些稻草、草墩、草繩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讓幼兒自由商量討論,在老師的協調、啟發下,幼兒自由分組開展操作活動。
2、幼兒分組自制游戲材料,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1)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分組操作,教師指導。
第1組:包草球。
、僦笇дZ:“我們怎樣才能把稻草包成一個球狀呢?可以借鑒我們以往學過的包紙球的辦法!
、谟變簢L試將稻草包成草球狀。
第2組:涂染和裝飾。
、僦笇дZ:“選擇你自己喜歡的顏色把它們涂得漂漂亮亮,同時也可以用各種彩帶、絲帶幫它們裝扮,活動時請小朋友注意保持環境衛生,不要讓這些稻草制品掉眼淚呀!
、谟變簩Σ荻、草墊等制品進行涂染和裝飾。
第3組:變造型。
、僦笇дZ:“我們可以把稻草制品變成各種形狀,請你們來變一變!
、谟變豪貌牧系奶厥庑詫Φ静葜破愤M行重新變形。共同分享變廢為寶成果的快樂。
3、利用自制游戲材料進行多層次游戲,發展跑、跳、平衡等多種運動技能。
(1)花樣玩稻草制品。
、俟膭钣變河^察、設想并討論:“請小朋友想一想,用剛才自己做的草球、草墩和草繩可以玩什么體育游戲?有多少種玩法?”
、谟變簢L試以多種花樣玩稻草制品,同時進一步熟悉活動材料。
、壅埻娴煤玫挠變菏痉侗硌莼油娴静葜破贰
幼兒想到嘗試用單、雙腳跳過草墩;跨跳、側跳過草繩;把兩條長草繩擺成小路快速走;把草球直接扔到筐里或朝某個方向扔等。
。2)系列游戲:“我們去郊游”。
①請幼兒設想并表述自己玩游戲的方法。
指導語:“如果我們用這些稻草制品來玩一個‘郊游’的'體育游戲,你們想怎樣玩才最有趣呢?”
②老師根據幼兒提出的玩游戲的方法,結合預設方案,組織系列游戲“郊游”。
游戲1“我們去田野”,訓練跨跳與平衡能力。
A、規則:要求幼兒聽音樂一個跟一個地做跨跳和走路的動作,從一個草墩跨跳到另一個草墩上,走小路(草繩制)時不能走出草繩范圍,若跨跳不成功的要重新跳過,走出草繩的則要重新走過。
B、在幼兒游戲2——3遍后,配班老師適時出示田野場景圖片,表示游戲結束。
游戲2“我們在田野游玩”。
A、增加游戲難度:改變草繩的投放方法與擺放密度,調整及加寬草墩距離,提高幼兒跳的興趣。
B、規則:幼兒聽音樂一個跟一個雙腳跳過小溝(草繩制),跳到草墩上。要求幼兒雙腳跳時不能踩到草繩,再雙腳跳到草墩上,不能掉下來。
C、鼓勵幼兒原路返回,看誰跳得又快又準,結束游戲。
D、引導幼兒談談此次郊游的感受,交流總結跳與平衡走的經驗。
游戲3:“幫農民伯伯打麻雀和老鼠”。
A、營造氛圍,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
播放背景音樂(麻雀和老鼠的聲音),引導幼兒傾聽。請幼兒用望遠鏡觀望并向老師和同伴報告。(幼:“不好了,是麻雀和老鼠在偷吃糧食!保┲笇дZ:“那怎么辦好呢?”請幼兒自由說出辦法來對付麻雀和老鼠。(音樂響起前,請一些幼兒戴上麻雀、老鼠頭飾先扮偷吃糧食狀,然后音樂變化時分別藏到禾把后面讓其余幼兒尋找。)
規則:幼兒分組聽音樂雙腳跳過草墩和草繩,拿起草球扔麻雀;拿起草繩抓老鼠,互換角色持續游戲多遍。
游戲過程中及時提示幼兒注意快跑和躲閃的安全
結束活動
。1)幼兒幫農民伯伯送稻草和稻谷回“家”。
提示語:“小朋友剛才真能干,幫助農民伯伯趕走了麻雀和老鼠,F在我們幫農民伯伯把稻谷和稻草送回家吧!庇變嚎梢赃x擇兩人抬著稻谷、自己托著稻谷或挑著稻草走過小路、跨過草墩(草墩的高度增加),高高興興地回“家”
(2)聽音樂做放松動作——按摩操,結束本次活動。
活動延伸
1、幼兒把挑回來的稻草堆成一間草房子,里面放稻谷,可以成為開展其他活動的資源。
2、利用游戲比賽形式培養健康心態游戲比賽在體育教材中占有相當的份量,通過游戲教學能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熱愛集體和遵紀守法等優良品質。而這些優良品質正是一個人健康心態的集中體現。游戲深受幼兒的喜愛,也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機。
活動反思
1、活動重視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從自制材料環節到游戲玩法討論等環節無不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精神。
2、材料提供的豐富性和園本化。
(1)活動中提供給幼兒的草球、草繩、草墩和禾把的花式多樣化,教師由此體驗到輔助材料多一些更能刺激幼兒創造的欲望,提升活動的效果。
。2)善于利用園本課程資源和教研成果,在引導幼兒進行變廢為寶的自制材料過程中豐富了體育活動的教育教學內容。同時也有機地整合了體育、科學、美術等領域內容,有效滲透環保理念。
3、多層次游戲目標清晰,難易有別,利于幼兒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力的培養,同時富有鄉土特色。
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與同伴打成一片。這樣日積月累,持這以恒,就能幫助學生培養起良好的性格。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10
一、活動方案
通過引導幼兒用樂器表現音樂,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感受樂曲中的歡快和抒情,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對春天美的感覺。
二、活動準備
1.會唱歌曲。
2.樂器(小鈴、串鈴、木魚)。
三、活動過程
(一)歌曲《郊游》
T:秋天來了,讓我們出去走走,去郊游,用歌聲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引導幼兒回憶歌曲,唱出歡快和抒情的對比感覺。)
(二)動作表現《郊游》
L集體動作表現歌曲節奏
T:郊游真開心,有時拍手有時拍腿,看到悠悠白云時手伸得高高的指給大家看。 (引導幼兒配合旋律,用動作表現節奏。) .
2.分組動作表現歌曲節奏
T:去郊游要請老師走在前面,小朋友跟在后面,導游為我們介紹風景。老師在前面拍手,小朋友跟在后面拍腿,導游帶我們去看白云(拍手和晃手)。(幼兒分組擔任角色,動作表現屬于自己角色的節奏。)
(三)樂器表現《郊游》
1.為角色配器
T:小樂器也想和我們一起去郊游,有小鈴、串鈴和木魚,聽聽它們唱歌的聲音為老師選一個樂器為小朋友和導游也選一個樂器。(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為老師、導游和自己選擇合適的樂器。)
2.樂器表現
T:帶上你的樂器跟著音樂去郊游。聽音樂分組操作樂器,老師指揮。
T:換一個角色,換一種樂器試一試。(交換樂器再次演奏。)
操作提示:
為三個角色找樂器時,老師可引導幼兒根據角色需要配上合適的樂器。例如:老師走在前面用小鈴讓后面的小朋友知道前進的方向,在郊游時跟著老師不迷路;’為小朋友選擇木魚,因為木魚的聲音“的.篤的篤”就像在走路;為導游選擇鈴鼓,搖奏的時候就好像白云在天上飄過。用生活經驗解釋配器,為抽象的聲響賦予情景,既便于幼兒操作,又能增強幼兒的想象力。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譜,按圖譜有控制地演奏。
2、根據樂曲的變化設計配器方案。
3、體驗共同演奏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樂曲圖譜、鈴鼓、雙響筒、圓舞板等。
活動過程
一、律動導入
引導幼兒發現歌曲的動作節奏。
師:“剛才這歌曲叫什么名字?你們知道它是什么結構的歌曲嗎?什么是ABA?(前面和后面的樂曲是一樣的結構)現在我們請個小朋友說說A段做了什么動作?怎么做的?
師哼唱,請一個幼兒示范。
二、引導幼兒看圖譜,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型
1、觀看A段圖譜:我們先看A段,上面有什么?(腳印、手)表示什么?(可以踏腳和拍手)你怎么用這些動作表現節奏?(請一幼兒示范)全體幼兒學習A段的節奏型。
2、分析B段節奏型:這是什么符號?(出示波浪線)可以怎么表現?(搖或晃的'動作)請一幼兒示范。
3、引導幼兒發現結束句不同的地方。
師:后面的A段和前面的A段是一樣的,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請小朋友來示范一下可以怎么做?(全班幼兒練習一次)
4、視情況而定:哼唱,幼兒做動作一次或跟著音樂做動作一次。
三、啟發幼兒探索樂曲的配器方案
1、啟發幼兒說說樂器特點。
師:“瞧,我請來了三種樂器(出示鈴鼓、雙響筒、圓舞板),你們說說,它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的特點?”(鈴鼓:可以拍、搖、晃。比較抒情;雙響筒:高低音,像腳步;圓舞板:聲音短促)
2、為樂曲配器。
師:“你們覺得A段適合用什么樂器呢?A段適合用雙響筒;(貼上雙響筒的圖標)B段的比較抒情,適合用什么樂器?(鈴鼓)最后的部分我們要讓歌曲更熱鬧些,可以怎么做?(用上全部的樂器)
四、幼兒嘗試用樂器演奏
1、師哼唱,讓幼兒學習用樂器演奏整首歌曲。
師:“請小朋友輕輕地請出小樂器,我們試試用樂器演奏一遍吧。請認真看圖譜,注意什么時候要輪到哪種樂器演奏。”
2、指出演奏的不足,連貫地演奏一遍。
3、跟著音樂,看圖譜完整地演奏1—2遍。
師:“我覺得小朋友可以聽音樂來演奏了,我們來試試吧!
4、幼兒看指揮演奏1—2遍、
師:“小朋友真棒,現在我有個更難的,請小朋友不看圖譜,眼睛看著老師的指揮,把樂曲演奏一遍,可以嗎?”
五、結束活動
師:“請小朋友帶好自己的小樂器,不發出聲音,到教室輕輕地放好小樂器吧!
活動反思:
本次音樂活動是一個歌唱活動!督加巍愤@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它是ABA結構,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樣的,活潑歡快,中間第二段比較柔和,唱了郊游的風景;顒娱_始我以談話導入,引導幼兒說說郊游地的風景,根據幼兒的回答我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了下來,從而引出第二段歌詞。接著我用動作引導幼兒說出了第一、第三段的歌詞。歌詞理解后,讓幼兒通過聽教師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鋼琴伴奏,一句句學習歌唱。
等唱了兩到三遍后請幼兒編動作,邊表演邊唱,這樣比較能幫助幼兒記住歌詞。雖然大多數幼兒能大概將歌曲唱出來,但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覺得興趣缺缺;而且后面邊表演邊唱,孩子們會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輕,應該在幼兒熟悉歌曲的基礎上再加動作比較好。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體驗歌曲表達的郊游時快樂的心情。
2.在聽聽、說說、玩玩的過程中理解歌曲內容,逐步學唱歌曲。
3.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4.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活動準備
1. 經驗準備:活動前幼兒有外出郊游的經驗.
2. 物質準備:音樂《郊游》、風景區圖片、圖譜、團旗若干等。
活動過程:
1.創設歌曲情景,導入活動。
師:“我們上杭可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的,我們一起出發去看看吧”
2.幼兒在情景的提示下,熟悉歌曲。
。1)師:“看,我們來到了哪里?”(紫金公園)(2)師:“公園里有什么?”(請個別幼兒回答)“走,我們繼續出發吧!”
評析:
活動開始以創設“去郊游”游戲情境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郊游的過程中循環播放本次學習的歌曲,讓幼兒對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復的熟知和感受的過程。同時,教師在郊游中出示家鄉本地的旅游景點和風景圖片,使活動更加的貼近幼兒生活實際。
3.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學唱歌曲。
。1)師幼學唱歌曲
。2)完整唱一遍歌曲師:“那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完整的將這首歌再唱一遍吧!
評析:
在學唱歌曲環節,教師打破以往出示圖譜一句一句教、幼兒一句一句跟唱的模式,而是通過到家鄉的各個風景區去“旅游”的形式,輕松自然地讓幼兒將歌曲哼唱出來。同時教師能引導幼兒突破歌曲演唱的難點部分,拋出問題:“你覺得哪一句比較難唱,還唱不好”,充分的尊重幼兒,讓幼兒更加自主地學習演唱。
4.感受歌曲情感,讓幼兒自由表現。
。1)幼幼互動師:“我們除了可以用好聽得聲音來表現我們愉快的心情,還可以用什么來表示我們的快樂呢?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教師下去指導)
。2)請個別幼兒表現評析:
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引導幼兒唱,更注重引導幼兒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把郊游當中喜悅、愉快的情緒帶入歌曲中,真正依據《指南》精神,不再重“技能訓練”,而是強調藝術教育的`“感受與表現”。
5.游戲《音樂動車》
。1)師:“除了上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比較遠的地方有哪里呢?”
。2)教師示范游戲,第一遍游戲。
。3)第二遍游戲
(4)第三遍游戲
6.在游戲情境中自然結束。
評析:
活動把郊游游戲貫穿始終,在活動最后教師扮演動車長,以“點兵點將”的形式,邊唱邊邀請幼兒乘坐她的音樂動車去郊游,同時要求唱得好的幼兒才能乘坐她的音樂動車,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與演唱的興趣,最后讓部分幼兒扮演動車長再次進行演唱與游戲,將活動氛圍推向高潮。
活動反思:
創設郊游游戲情境,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所有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諸多幼兒教育實例證明。興趣是幼兒參與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在活動開展時,教師需用幼兒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導入新歌。此次活動導入環節教師以創設“去郊游”游戲情境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郊游的過程中循環播放本次學習的歌曲,讓幼兒對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復的熟知和感受的過程,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中感知、體驗音樂。
【《打擊樂:郊游》幼兒園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音樂活動:《打擊樂:郊游》08-26
幼兒園教案打擊樂08-21
幼兒園打擊樂教案12-28
幼兒園中班打擊樂教案03-21
幼兒園大班《打擊樂》教案08-25
幼兒園小班打擊樂教案08-26
幼兒園藝術教案:打擊樂12-08
幼兒園教案:郊游11-25
幼兒園教案郊游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