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教學活動目標:
1、了解“>”、“<”號所代表的意義,嘗試正確運用“>” 、“<”完成操作活動。
2、對數學符號感興趣,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活動準備:
數字卡1-10,操作卡(“>”、“<”)幼兒用書中的“符號寶寶(一)”,掛圖“>”和“<”
活動重點、難點:
知道“>”、“<”代表的意義,并嘗試正確運用“>”、“<”。
指導要點: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興趣
教師念兒歌導入,兩根線,真奇妙,頭碰頭來真要好,開口向左大于號,開口向右小于號。
2、認識“>”、“<”,了解“>”、“<”所代表的意義。
師:大家回顧一下“大嘴魚”總是把開口對著什么數?大數還是小數?
師:現在請大家看看掛圖,哪個是“>”(大于號)?哪個是“<”(小于號)?并看符號的外形特征,說說兩個符號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他們代表什么意義呢?
觀察思考:“>”和“<”該填寫在哪里?當大數在前,小數在后時,中間填什么符號?當小數在前大數在后時,中間應填什么符號?
師幼共同總結:當大數在前,小數在后時,中間應填“>”(大于號);當小數在前,大數在后時,中間應填“<”(小于號),也就是:大數在前,開口向前,大數在后,開口朝后,開口總是朝著多的一邊。
3、探索發現
幼兒每兩人一組,運用數字卡比較大小并用“>”或“<”認真做好記錄(方法:2名幼兒任意出一張數字卡,讓另一名幼兒記錄多少,用大于號小于號來記錄,第二次比較時交換記錄)
4、總結操作,正確運用“>” 、“<”完成操作活動。
(1)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說說你的記錄,哪些用到了“>”?為什么在這里要用“>”?哪些用上了“<”?為什么在這里要用“<”?
(2)完成幼兒用書中“符號寶寶(一)”。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情境】
現在的兒童是21世紀真正的主人,幼兒學習網他們應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具備勇于探索、參與競爭的精神和善于合作、敢于創新的品質。在幼兒階段,教師就應注重幼兒社會適應方面的培養,本活動以創新為重點,以探索和了解搬運玩具的各種方法和策略,提高創新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力圖使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實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且體驗挫折既而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收獲。本活動從故事引出,融合了語言、音樂及體育方面的內容,既有社會性方面的要求,包括創新精神、主動參與、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又極具情趣性,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的延伸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促進幼兒能力的提高。
【活動過程】
一、材料準備及場地布置:
幼兒玩具若干:有大的、小的、輕的、重的不同種類。工具材料若干:小推車、塑料袋、大小塑料框、布、繩子。另準備花屏風兩個,大地毯一塊、汽球傘一個及椅子(與人數相等),錄音機和音樂磁帶,青蛙布袋木偶。
場地布置:(1)教師椅子)2(幼兒椅子(3)地毯(4)玩具散放用汽球傘蓋住(5)工具材料(6)花屏風
二、程序:
(一)從已學故事《拔蘿卜》引出問題,嘗試創新解決。
1、師生共同講故事《拔蘿卜》,邊講邊唱,激起幼兒快樂的情緒,感受各角色為拔出蘿卜積極的參與及共同的努力。
2、提出問題:大家終于把蘿卜拔出來了,可是蘿卜太大了,怎么運回家呢?
3、幼兒思考,提出多種解決方法。教師鼓勵幼兒的創新精神。
(二)活動:搬玩具
1、進入情境:教師出示木偶,由青蛙博士告訴幼兒神奇口袋的秘密。
青蛙博士:“我要告訴小朋友們一個秘密,在森林里藏著一個神奇的大口袋,里面裝著許多許多好玩的玩具,如果你們能夠想辦法一次把它們都搬完,這些玩具就送給你們了!”
(此步驟要激發幼兒去嘗試的欲望,還應該強調一次都搬完這一要求,在這一規則約束下,幼兒可利用材料或更有創新的完成任務。
2、教師與幼兒共同嘗試搬玩具:
(1)聽著歡快的音樂進入大森林,找尋神奇的口袋。
(2)打開口袋,看看有些什么?
(3)嘗試一次將玩具全搬走。
(幼兒嘗試搬玩具時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可協助不正面指導。)
(4)針對幼兒的`活動予以評價。
先請幼兒將自己搬來的玩具放在椅子前,再請出青蛙博士,對幼兒的表現予以評價。
a.對活動中使用了工具材料,或有其它創新表現的幼兒予以表揚,對活動中有合作行為的幼兒及責任心強玩具搬得多的幼兒給予以先贊賞。
b.針對“一次全搬完”這一要求決定是否將玩具送給大家。
(5)如果幼兒未按要求完成任務。青蛙博士告訴幼兒玩具將全部收回,教師鼓勵幼兒再爭取一次機會,不怕失敗。
(6)討論第一次未成功的原因。
(7)再次嘗試搬玩具:
先將玩具送回去,再次嘗試。教師鼓勵幼兒“怎樣才能得更多呢?”“再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多搬一些呢?”
(三)歸納總結經驗,體驗成功。
1.青蛙博士再次評價,決定是否將玩具送給幼兒。
a.歸納方法:大的抱、小的零散的將塑料袋、框、推車或布等聚攏搬運,一人拿不動兩人或多人合作,巧妙運用身體各部位或服裝裝運等。
b.再次按“一次都搬完”的要求衡量,決定是否送給幼兒。
2.與現實生活聯系,遷移經驗:
“今天小朋友們在搬玩具時使了很多巧妙的方法,終于成功了,如果你們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難也不要怕,只要開動腦筋,你一定會成功的。
3.體驗成功的快樂:
大家一起高高興興地將玩具搬回教室,感謝青蛙博士。
【活動收獲】
1.幼兒兩次搬運玩具,不僅運用了腦力而且運用了體力,對體能有所鍛煉。
2.第一次嘗試,有幼兒運用了框和塑料袋,將的玩具搬回來,幼兒的積極性是很高的,但是合作性不強,有的幼兒用塑料袋裝了幾樣自己喜歡的于是就拎了回來,也有的孩子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抱了許多玩具,從孩子不同的表現中反應出幼兒在創新、任務意識、責任感等社會性方面發展的不同水平和層次。第二次嘗試幼兒的目的性更強了,直到將最后一件玩具拿在手中,大家才一起往回搬,表現出幼兒很強的集體觀念。從兩次不同表現來看,幼兒的綜合素質大有提高。
3.《拔蘿卜》的故事和歌曲是幼兒學過的知識,在這一活動中不僅有復習鞏固,而且還利用它挖掘出更新的教育素材,啟發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4.整個活動幼兒十分主動積極又有序,在游戲中有失敗也有成功,更有成功后的喜悅,通過嘗試、參與和爭取,培養了幼兒無畏的勇氣和探索的欲望。
【活動延伸】
這個活動不僅是游戲也有實際的意義,幼兒在生活中會有許多相似的經歷,比如收拾學具時就可以運用這一經驗,通過使用一些工具將很多東西歸類擺放并且搬往一處,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就能省時又省力。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是努力爭取才能得到的,有了積極參與并努力爭取的精神,幼兒將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和收獲。關鍵在于教師的正確教育觀和靈活把握契機的能力,教師自己有創新的意識才能培養出有創新的孩子,社會活動應該滲透于一日生活包括在家中的生活,哪怕是一句話,一個習慣的培養等等,注意時時刻刻孩子的培養,才能造就全面發展的健康的兒童。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在《冬爺爺的禮物》這一主題活動中,與孩子們的交談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雪”的好奇與喜愛是無法想象的。北方的孩子較南方的孩子而言更能親身感受到滿天雪花飛舞的浪漫,感受到雪花的晶瑩剔透與潔白無瑕。
今年,可以說是瑞雪兆豐年的一年,我們迎來了三場雪,這樣的雪景給我們多年不曾看到的西安小朋友們帶來無限的樂趣。
孩子們盼望著、盼望著,能和小雪花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近距離地感受雪花的美。當然,我認為好的教育契機來了,就和孩子們一起聊聊關于“雪花”的話題。
一、討論“我眼中的小雪花” —“見過雪花嗎?”“雪花是什么樣子的?”
—“我見過,有角的.”
—“是六角的”
—“不對不對,是八角的。”
帶著孩子們的“爭論”與“疑惑”,我們決定一起走進戶外,親身感受、觀察小雪花的模樣。
—“快看、快看,我發現了,雪花是六角的。別用手,很快就會化的。”
—“那怎么辦?”
—“用這片枯樹葉吧。”
孩子們心中的謎團解開了,我們圍坐在一起,說著自己親眼見到的小雪花。
二、如何畫“雪花” 既然看到了雪花,想不想自己嘗試畫一畫呢?(教案來源:) 用什么畫?怎么畫?
—“用水彩筆”
—“油畫棒也可以”
—“我用彩紙撕成紙條,然后粘成雪花的樣子。”
孩子們實踐著自己想法。
三、出示排水畫 —“看看我的雪花,怎么樣?”
—“哇,就像在天空中一樣。”
—“像真的雪花一樣。”
—“這是排水畫《雪花》”,我們需要的材料有白色油畫棒、毛筆、藍色顏料。
首先,用白色油畫棒畫出大小不同的雪花,其次用藍色顏料將白紙刷滿。
四、分析 其實,排水畫的整個創作環節并不難,所以幼兒能很快理解并掌握排水畫的技巧和要領。孩子們對于排水畫的獨特形式十分喜歡,并且易于接納,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在大的主題《冬爺爺的禮物》中,我和孩子們一起衍生出了關于《雪花》的小主題,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力發展,在美勞區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雪花,發揮了幼兒在美勞區參與的主動性。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由來: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并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于是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我又問:“那怎么辦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秋天的季節特征,試著用動作表現樹葉飄。
2、能發揮對秋天景色的想像,隨著音樂的變化進行游戲。
活動準備:歌曲錄音《秋天》,大樹媽媽的頭飾,小樹葉若干,圖片兩張(風吹樹葉、樹葉落地)
活動重點:能隨著音樂的變化進行游戲。
活動難點:樂意參加集體活動。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感受秋天樹葉飄落的意境:
出示“大樹媽媽”的道具,老師邊唱歌曲邊演示樹葉飄落的過程(樹上的枯葉慢慢飄落)。
出示圖片,讓幼兒了解第一段“樹葉到處飛呀飛”、“樹葉輕輕睡地上”兩段歌詞的順序。
2、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秋天的落葉:
(1)教師唱歌,幼兒扮演秋天的小樹葉隨意飛舞:
—“秋天,小樹葉是怎樣飛呀飛的?”
(2)教師用藝術化的動作扮演秋天的樹葉,請幼兒伴唱。
(3)教師邊唱邊演示“大樹媽媽”落葉的過程,幼兒進一步感受落葉飄零的意境:
—“小樹葉是怎樣從樹上落下來的?”(慢慢地、動作很美地從樹上飄下來。)
(4)教師邊唱邊扮演大樹媽媽,幼兒扮演落葉邊唱邊圍著“大樹媽媽”飛舞。
3、開展游戲“掃落葉”:
(1)請幼兒扮演小樹葉,唱完歌曲后蹲在地上做睡覺狀。
(2)從高到低的音樂伴奏聲,表示刮風了,“小樹葉”聽到音樂后隨意飛舞;音樂停,“小樹葉”又蹲回在地上做睡覺狀。
(3)教師扮演清潔工,在《秋天》音樂的伴奏下,一小節做一次掃落葉的動作。被掃到的“樹葉”跟在“清潔工”身后,一個拉著一個,按節拍走動,表示被裝入垃圾車內了。
(4)游戲反復數次,可以請幼兒扮演清潔工。
【【精華】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集錦五篇】相關文章:
【精華】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模板集錦五篇03-23
【精華】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集錦7篇03-23
【精華】幼兒園中班健康教案模板集錦八篇03-23
【精華】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模板集錦6篇03-22
【精華】幼兒園小班安全教案模板集錦8篇03-22
【精華】幼兒園社會教案模板集錦5篇03-21
【精華】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集錦8篇03-21
【精華】幼兒園社會教案模板集錦10篇03-21
【精華】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集錦5篇03-21
【精華】幼兒園中班健康教案模板集錦5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