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總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會與其他幼兒相互協作游戲。
2、提高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
3、培養幼兒的團結合作意識。
4、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5、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皮球若干。
【活動過程】
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每隊再分成甲乙兩組,面對面站在拋球線后。游戲開始,每隊甲組排頭幼兒向乙組排頭幼兒拋球,然后向乙隊隊尾,乙組排頭幼兒接住球后,邊拍球邊向甲組跑去,到拋球線接住球教給甲組新的排頭幼兒,自己站到甲組隊尾。游戲依次進行,最后以拋接球準確和速度快的隊為勝。
【活動指導】
1、注意拍球的力度,把球控制在身邊。
2、注意交接球的準確性。
3、比賽過程中拋球失誤時,有接球者拾回球進行游戲。
4、拍球失誤時。要從失誤處拾起球繼續前進。
活動結束,對表現好的小組成員給予表揚鼓勵,教師做及時總結。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主要特點是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突出了以幼主體活動為中心,教師引導為輔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活躍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了比較寬松的環境,鼓勵幼兒主動與同伴合作,促進了幼兒快跑的基本動作,進一步加強了幼兒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但是對于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還得通過不斷鼓勵來增強其信心。
小百科:從上兩腋下拋出球或上手拋球,或撞擊,球觸及連接前臂或平臺內部。在準備動作的基礎上,持球手的肘部漸漸伸直并向下靠近持球手同側的大腿,然 后從腿側自下而上將球拋起。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一個音樂活動如何吸引孩子,如何體現孩子的參與性和創造性,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設計這一音樂活動,意在讓孩子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感受不同的聲音效果。活動以故事為線索,循序漸進地開展,發展幼兒對聲音的感受力與想像力。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樂器表現不同的聲音,促進幼兒對圖形記譜形式的基本理解。
2.通過對動作的體驗,幫助孩子了解不同的聲音效果。
【活動準備】
1.樂器:大鼓、手鼓、響板、木琴;手偶:灰老鼠、藍老鼠、小貓。
2.幾個乒乓球,畫有一些藍色腳印的圖形記譜,給孩子們制作圖形譜的材料:大圓點、小圓點、直線、波浪線。
【活動過程】
1.故事導人。
(帶手偶)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有一只灰老鼠住在橋底,一天,它在橋下等它的客人。等著等著,突然它聽到橋上有“咚咚、咚咚”的聲音(雙手有節奏地拍膝蓋I××l××l,模仿胖子走路的聲音),“哦,原來是一個胖子從橋上經過,他不是我的客人。”過了一會兒,灰老鼠聽到一個很輕的聲音(雙手在地板上輕輕拍打,模仿小貓的腳步聲),“噢,是一只貓,它可不是我的朋友。”又等了一會兒,灰老鼠聽見“咕嚕、咕嚕”的聲音(搓手模仿球滾動的聲音),“這只皮球也不是來看我的。”灰老鼠繼續等,這時候它聽到了“吱吱、吱吱”的聲音(用指尖在地板上輕輕地敲,模仿老鼠的腳步聲),“嗯,我的朋友來了。”(教師出示另一只藍老鼠手偶。)
2.感受聲音與動作的關系。
教師再講一遍故事,同時請小朋友分別扮演胖子、小貓、球、小老鼠,用手、腳和聲音模仿他們從橋上經過的情形,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故事情節。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樂器給動作伴奏。
(1)教師出示大鼓、手鼓、響板、木琴和幾個乒乓球,請小朋友幫助老師確定大胖子先生、小貓咪、球和藍老鼠分別適用哪些樂器來表現。
(2)幼兒選擇合適的樂器,并用樂器模仿胖子、小貓、球和小老鼠從橋上經過的聲音。
4.游戲:音樂和動作。
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用樂器表現胖子、小貓、球和小老鼠從橋上經過的聲音,另一組用動作表現胖子、小貓、球和小老鼠從橋上經過的聲音,交換游戲。
5.續講故事。
灰老鼠問藍老鼠在路上看見了什么,藍老鼠說:“我看見有人在橋上灑了油漆,所有過路的都留下了藍色的腳印,有胖子的、小貓的、球的,還有我的藍腳印,我把這些腳印畫下來了。”
引導幼兒看“大橋上的藍腳印”圖,理解圖形記譜的形式。
(1)教師拿出一幅“大橋上的藍腳印”圖,讓孩子們描述,說說都有誰的腳印。
●●●●●●――/\/\/\/\●●●●●●――/\/\/\/\
(2)請小朋友聽老師的指揮,用各種樂器嘗試演奏這段大橋上的“音樂”。
6.試創作“橋的音樂”。
(1)發給幼兒制作圖形譜的材料(大圓點、小圓點、直線、波浪線),幼兒分組進行創作。
(2)請幼兒演奏及欣賞各自創作的“橋的音樂”。
【設計評析】
用樂器表現故事中的聲音,讓孩子容易理解、想像,使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整個活動循序漸進地展開,從用樂器模仿故事里的聲音效果過渡到用樂器與圖譜結合,使孩子很自然地了解圖形記譜的形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故事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
2.能根據圖片有關三要素的提示創編故事。
3.能大膽、自信地在集體前講述故事。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葫蘆一個,紙葫蘆圖片若干,葫蘆藤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葫蘆,引起幼兒興趣。
1.師:看,這是什么?(葫蘆)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葫蘆,它的肚子里藏了一個好聽的故事呢。葫蘆,葫蘆,變變變!(出示圖片)故事在哪兒呢?噢!故事就在葫蘆寶寶的肚子上呢!
2.教師有感情地講解故事。(手指圖片)
二、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引出故事的三要素。
1.師:小朋友,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呢?你是從哪個葫蘆寶寶身上看出來的?(指葫蘆上的圖片)噢,黃色的葫蘆寶寶身上有個時間地標記,表示故事發生的時間。
2.師: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呢? 你是從哪個葫蘆寶寶上看出來的?
紅葫蘆上有故事發生的地點,看,(指葫蘆上的圖片)這個故事就發生在……
3.師:哦,黃葫蘆和紅葫蘆告訴了我們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那藍葫蘆又告訴我們什么?對,藍葫蘆告訴我們故事里有哪些人物。
4.小結:原來,有了時間、地點和人物,我們就可以編出好聽的故事了。
三、看圖片,引導幼兒嘗試創編故事。
1.師:現在,這只寶葫蘆有要變了,小朋友先把眼睛閉起來。葫蘆、葫蘆,變變變!
2.(將三個葫蘆翻轉過來)這次的葫蘆寶寶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的變化,幼兒回答時,注意總結)
3.引導幼兒嘗試創編故事。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呢?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呢?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呢?現在有了時間、地點、人物,你能不能把它們編成一個好聽的故事呢?
4.總結評價。
師:“××小朋友的故事怎么樣呀?剛才××小朋友看著葫蘆上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編出一個這么好聽的故事,你們會不會呀?”
四、幼兒自由選擇紙葫蘆,創編故事。
1.提出要求。
師:“看,葫蘆藤上結出了許多許多的葫蘆,等會兒阿,小朋友去摘一個黃葫蘆,一個紅葫蘆,一個藍葫蘆,一共是……!想一想,你能編出什么好聽的故事來!”
2.幼兒自由創編。
3.幼兒講故事。
師:請把你的葫蘆寶寶帶上來,先給大家看看你的葫蘆寶寶,再把故事講給大家聽。準備好了嗎?開始吧。
師:還有誰愿意來講的?這么多呀!這樣吧,等會小朋友把故事講給客人老師聽,如果你講完后還想編故事,就和別的小朋友交換一下葫蘆。
五、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學會了一個本領,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編故事。今后,小朋友在編故事的時候,也要先想好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和故事里有哪些人物,然后就能編出好聽的故事來了!
活動反思:
“三要素”是小說、故事中不可缺的成分,而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忽略掉它。平日我們只一味地讓孩子聽懂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卻偏偏遺忘了構成故事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也許您會想“三要素”在小學語文中提起得比較多,小學的孩子們在初次接觸寫作時,老師會重點講解。是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也正是因為我們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些看圖創編故事的經驗,我們年級組決定嘗試讓幼兒在“三要素”的提示下,學習故事的創編,為幼兒跨入小學,接觸寫作文,提供經驗儲備。
確定課題后,為了不讓活動開展得生硬死板,年級組一起討論,決定用寶葫蘆來做為導火線,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室內的環境布置也都以它們為主,給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活動一開始,寶葫蘆變出的三個葫蘆寶寶引起了幼兒的興趣,也引出了一個故事。教師根據葫蘆寶寶上的提示講故事,讓幼兒初步感知故事是在三個葫蘆寶寶的提示下開展的,隨后通過提問,讓幼兒知道不同顏色的葫蘆分別代表了什么,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三要素”:時間、地點和人物,初步了解了只要有“三要素”就能進行故事創編。寶葫蘆的再次變化后,教師和幼兒一起觀察了“三要素”的變化,說出已變化的時間、地點、人物后,幼兒就開始自由創編了。接著,設置了一個摘葫蘆的環節,讓幼兒體驗到活動的趣味性,不讓語言活動顯得死板,平淡。幼兒摘完葫蘆后,都能自主地、積極地進行創編,大部分的幼兒都能將“三要素”編入自己的故事中,也基本掌握了這一技能。然而在這一環節中,我沒有從故事的“三要素”這個方面,對孩子創編的故事進行總結評價,忽略了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評價時,如果我再強調或突出一下故事的“三要素”,也許效果會更佳。
本次活動中,我驚喜地發現我們的孩子想象力是如此的豐富,創編能力也很強。我認識到教師的評價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幼兒提升自己的經驗和創編能力。比如說,有些幼兒已經能夠根據三要素進行故事創編,已掌握了該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高要求,鼓勵幼兒用好聽的詞和句,將故事創編得更加生動、更加形象。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散文所描繪的多彩迷人豐收的秋天,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運用個人的經驗想象畫面,仿編新的散文。
3、用歌唱、朗誦和舞蹈等方式來表現與贊美秋天。
二、活動準備:
《秋天的雨》flash課件、磁帶、打擊樂器、有關《豐收的秋天》的幻燈片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課題:
(1)一年有幾個季節?
(2)夏天的天氣怎么樣?秋天呢?
(3)你喜歡秋天嗎?為什么?
(二)、欣賞和理解散文的畫面與內容。
1、播放課件完整欣賞
秋天的雨是什么?秋天的雨有什么?
2、分段欣賞
(1)秋天的雨,真是一把鑰匙嗎?為什么散文中說它是一把鑰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什么顏色給了誰?還可以把什么顏色給誰?(兩個小朋友討論)然
后玩開火車游戲老師說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請小朋友仿編散文“它把什么顏色給了誰?”
(3)秋天的雨,有非常好聞的氣味,你還聞到過什么好聞的氣味?
(4)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告訴人們冬天快要來了,你知道小動物、植物還有我們人是怎么準備過冬的嗎?(先自由發表意見,再請教你們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接下來分組分批仿編散文。
3、再次完整欣賞
提問:為什么說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小結并觀看《豐收的秋天》的幻燈片。
(三)、總結與延伸活動
秋天的顏色五彩繽紛,秋天可以收獲那么多好吃的、好聞的、有用的東西,你們喜歡秋天嗎?剛才我們欣賞了優美的散文,下面我們一起用我們的歌聲、舞姿來夸夸秋天,表現秋天的收獲。
(1)我們一起手拉手去《郊游》看一看秋天的美景。(圓形)
(2)我們來到果園來翻看《秋的畫報》(朗誦)
(3)這么多果子我們一起來《摘果子》(舞蹈)
(4)小樹葉飄呀飄,飄到了大樹媽媽的腳下,我們來唱一唱《小樹葉》
(5)小朋友的歌聲舞姿都很美,我們用小樂器來演奏《木瓜恰恰恰》
有時間的話分組表演:
歌唱《小熊過橋》
朗誦《我們的祖國真大》
歌唱《國旗紅紅的哩》
歌唱《小螞蟻》
音游《問候舞》
音游《逛公園》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前一階段,我班幼兒玩了“哪輛汽車滑得快”的游戲,幼兒在活動中興趣非常濃,都發現了汽車跑道的坡度越高,汽車就滑得越快。同時我還發現幼兒對汽車滑得遠近也非常感興趣。于是,我決定投幼兒所好,引領幼兒繼續開展對汽車的探索,關注、探究身邊的科學現象。
活動中,我首先提問“空車和滿車都從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哪一輛會滑得遠一些呢?”,讓幼兒進行自主的猜想和討論,然后引導幼兒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整個活動中,我除了提供大量現成的操作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勵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更多的是關注、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實驗的結果,在與同伴的討論交流中發現“空車和滿車都從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滿車會滑得遠一些”,培養了幼兒科學探究的品質,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
目標:
1、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對科學的興趣。通過親自實驗,讓幼兒感受到空車和滿車從同一坡度上滑下來,滿車滑得遠一些。
2、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幼兒學會合作,細心觀察,認真記錄,并能大膽表達。
3、培養幼兒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準備:
1、空車、滿車若干(同一車型)。
2、小山坡模型。
3、人手一塊記錄板。
4、活動室內老師事先投放一些可以做欄桿(或軌道)的材料。
5、老師預設幼兒在實驗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好相應的準備。
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輛小汽車,你們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很快的發現有一輛汽車上面裝了蘋果,一輛是空車,一輛是滿車。
3、師:如果空車和滿車都從這個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那一輛汽車會滑得遠一些呢?
二、幼兒猜想
幼:我認為是空車滑得遠,因為它輕。
師:你是這樣認為的,誰有不同的意見?
幼:我認為是滿車滑得遠,因為它上面裝了蘋果。
● 教師與幼兒一起統計預測結果:有3名幼兒園認為滿車滑得遠,有17名幼兒認為空車滑得遠。
●統計結束后,教師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并提醒幼兒一邊做實驗一邊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實驗的結果。
三、實驗論證
1、幼兒找到好朋友,兩人合作做實驗,一人拿空車,一人拿滿車,并把實驗的情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 有的幼兒用“√”和“×”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 有的幼兒用“☆”和“○” 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 有的幼兒用“100”和“0” 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 有的幼兒用“——”和“—”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2、教師巡回指導,重點觀察幼兒在實驗中碰到那些問題,并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 本過程中每一組幼兒都積極的投入了實驗,并能一邊實驗一邊做記錄,而且有好幾組幼兒都發現汽車開到地板上會突然拐彎,導致看不出哪輛汽車滑得遠。
● 有一組幼兒還發現了兩輛汽車會相撞(由于空車先開后沒及時拿開,所以擋住了滿車的順利前進,同時滿車還把空車朝前推了一下),導致會誤導幼兒對實驗結果的判斷。
● 集體商量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辦法 。
師:汽車拐彎怎么辦呢?
幼:把汽車放放正開下去,就不拐彎了。
師:誰有更好的辦法?
幼:我覺得在下面搭一個欄桿汽車就不會拐彎了。(幼兒都覺得這個辦法比較好)
師:那汽車撞車怎么辦呢?
幼:我把汽車拿掉就撞不到了。
師:那拿掉了汽車我們怎樣記住它原來滑到哪呢?
幼:我知道了,我用鉛筆在那做一個記號。(集體通過這個辦法,并用粉筆做記號,可以看的清楚些)
3、請幼兒用想到的辦法解決實驗中的問題,進行第二次比較科學的實驗,并將實驗結果記錄清楚。
4、在實驗過程中幼兒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幼兒會把個人的情感融入實驗中去,把實驗當成是比賽,總想著自己要贏,所以會違反實驗的要求,比如會使用外力讓自己的汽車滑得遠,需要老師在指導過程中引導幼兒尊重事實。
四、交流討論
1、先請幼兒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
2、請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
提問: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做了多少次實驗,結果怎樣。
引導幼兒累計自己的實驗次數,看著記錄卡講,另一名幼兒做補充。教師也累計總的空車和滿車滑得遠的次數。
有九組幼兒通過做實驗知道了是滿車滑得遠一些,但有一組幼兒的結果產生了異議。
3、進行集體驗證。
讓這名幼兒重新一個人做實驗三次,前兩次他還不服氣,還是認為自己的空車遠,到第三次才勉強接受了事實。教師這時應抓住這個教育鍥機,表揚他的膽量,但同時要教育他應該尊重科學事實。
4、引導幼兒共同討論。
師、為什么會滿車滑得遠呢?
幼:因為滿車重,它從山坡上滑下來沖力很大。
師:那為什么有的時候會空車遠呢?
幼:有的人用手用力一推的。
幼:滿車有的時候會發生交通事故,撞在欄桿上,所以開得沒有空車遠。
師:那哪一輛汽車滑得遠的次數多呢?
幼(異口同聲):滿車。
五、得出結論
1、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空車和滿車從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來,滿車滑得遠一些,空車滑得近一些。
2、教師提出新問題,引起幼兒下次實驗的興趣。
● 是不是空車上裝得東西越重,汽車就滑得越遠嗎?
● 如果空車和滿車從矮矮的山坡上自己滑下來,結果又是怎么樣呢?
3、幼兒收拾、整理實驗室。
【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總5篇】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體育教案范文匯總5篇03-17
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范文匯總5篇03-15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范文匯總10篇03-19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總七篇03-17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總七篇03-22
幼兒園大班教案匯總七篇03-16
有關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四篇03-17
【精華】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匯總六篇03-18
【推薦】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匯總6篇03-17
【精華】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匯總四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