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幼兒園小班教案合集四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意圖: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類認識活動必不可少的主觀前題,是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內驅力。孩子們對聲音特別敏感與好奇,發現用不同的材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他們對制造聲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設計了此次活動“制造聲音”。滿足孩子們的探究欲望。
活動目標:
1.借助各種材料制造聲音。
2.感知材料與聲音的關系。
3.感受自制聲音的樂趣。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各種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紙盒子(大小)、不同類型的紙(掛歷紙、報紙、硬紙殼)、塑料帶(薄、厚)、豆豆、米粒、紙片。
活動過程:
一、聲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聽聽瓶子有沒有聲音?再聽聽豆子有沒有聲音?
3.想辦法使他們發出聲音?
二、聲音的產生
第一次嘗試操作驗證:
1.分組操作,教師指導。
2.怎樣制造聲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紙片)
三、聲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紙盒子(大小)、不同類型的紙(掛歷紙、報紙、硬紙殼)、塑料帶(薄、厚)讓幼兒聽辨。(這個聲音像什么?并出示給幼兒看)
辨析探究聲音的特點:
1.撕紙(有的聲音長,有的聲音短)
2.塑料帶、瓶、豆、盒子、米粒、紙片(有的聲音是“砰砰的”“撲撲的”;有的說這聲音“沙沙沙”“叮當叮當”象下雨,象打雷)
活動反思:
孩子們通過“動腦想、動手做、用眼看、用耳聽”了解到不同的材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興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同時也教會了幼兒認識事物的方法。整節活動孩子的興趣很濃,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與快樂。
不足之處:
活動中沒能關注每個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一、簡單介紹
因為我們班全部都是新孩子,家長也是第一次參加離園活動,所以首先向家長介紹離園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二、成果展示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幼兒園集體生活,我們的寶寶已經收獲了許多,家長也迫切的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孩子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明顯的變化。這一部分就向家長展示,孩子自開學以來學習的成果。
1、歌曲:《我愛我的幼兒園》《魚兒好朋友》《小花狗》
2、兒歌:《洗手歌》《開火車》
3、認識幾種水果和紅色。
4、常規訓練成果:站隊、看齊
5、簡單的禮貌用語:“老師,早上好!”“謝謝”“再見”
6、用PPT展示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
三、親子互動
活動準備:
1、《我愛我的幼兒園》《魚兒好朋友》《小花狗》伴奏
2、彩筆
3、紅色、黃色玩具
4、水果卡片
因為臨近國慶節,這部分的活動讓家長和幼兒用彩筆共同完成一幅畫,用準備好的彩筆畫一畫我們的國旗。每人發一張紙,家長打好輪廓,讓寶寶自己從彩筆盒里選出紅色和黃色,在家長的指導下共同完成這幅作品。在這部分中主要讓幼兒繼續加強對紅色和黃色的認識,基本知道國旗的樣子,并練習使用彩筆,營造其樂融融的'親子關系。
四、家長會
1、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以及一個月以來的變化。
2、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一些規定,希望家長能夠積極配合。
例:1)請假問題:孩子不到園一定要通知到老師。
2)時間問題:請家長不要在七點以前將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段時間老師還沒上班,幼兒自己在園玩耍很容易發生危險,我們班劉玉瑩、劉玉晶的家長就經常七點以前就將孩子送來了;請家長八點以前將孩子送到園,八點以后我們都開始做早操了,來晚了會耽誤孩子的一日活動,我們班的劉冠海、劉戎騏家長就經常吃早飯的時候才送來,這樣老師向伙房報數或者上課都會不方便,希望家長能夠積極配合。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空集,嘗試用看、聽、掂摸、聞等方法來感知、判斷“有”和“沒有”。
2、學習用簡單的語句講述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看:8個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其中四個裝有東西,四個沒有。可樂瓶、礦泉水瓶各兩個,其中浪個裝有東西。
2、聽:木盒、彩泥罐、巧克力盒、波力糖盒、八寶粥罐、套桶各一,其中有的內裝東西,有的沒有。
3、聞:醋、香水、風油精、花露水各兩瓶,其中一只裝東西,一只沒有。外行相同的空花瓶兩只。
4、摸:信封、布袋、撲克牌盒各四只,其中兩只有東西,兩只沒有。
5、掂:未開啟的原包裝食品、玩具、酸奶、牛奶(紙盒裝)、八寶粥各一份,與之相應的空包裝品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感知“有“和”“沒有”。
1、出示兩個透明玻璃瓶,提問:小熊給我們帶來了兩件禮物,請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一個瓶子里有玻璃珠,另一個瓶子里沒有玻璃珠。)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發現了什么?
3、從瓶中取一顆玻璃珠捏在手心,雙手握拳,請幼兒猜猜哪只手里“有”玻璃珠,哪只“沒有”。
二、判斷“有”和“沒有”。
1、小熊還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東西,請你去找一找,猜一猜,哪個里面有禮物,哪個沒有。
2、鼓勵幼兒用各種感官充分感知、判斷“有”和“沒有”,引導能力弱的幼兒用最直接的方法感知,鼓勵能力強的幼兒運用多種方法判斷。
3、引導幼兒表達感知結果,并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
4、集體判斷對錯,并拿出實物檢驗。
5、教師小結:要想知道“有”和“沒有”,不僅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掂或摸。
【活動延伸】
回家繼續尋找哪些地方“有”東西,哪些地方“沒有”東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小鳥和小田鼠之間的友愛之情。
2、能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體驗交流溝通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操作圖片;小鳥和小田鼠
2、玩具電話(手機)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小田鼠和小鳥,引出課題。
教師:吱吱吱,誰來了?
喳喳喳,又有誰來了?
二、欣賞故事,想象表述。
1、操作圖片,教師有表情講述前半段故事。
(1)有什么好辦法能讓小田鼠和小鳥一起玩?
(2)幼兒自由想象,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2、繼續講述后半段故事。
教師:小田鼠想了個什么辦法?
三、進一步理解故事。
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有誰?
(2)小鳥和小田鼠分別住在哪?它們為什么不能一起玩?
(3)小田鼠為什么要種喇叭花?它們為什么要打電話?你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
2、幼兒戴上胸貼,練習對話。
提問:它們是怎樣打電話的?(幼兒學習)
四、游戲:打電話(情感的遷移)
1、你想給誰打電話?
2、幼兒用玩具電話機進行游戲,體驗溝通交流的快樂。
故事:喇叭花電話
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住著一只小鳥,樹下住著一只小老鼠。
小鳥想找小老鼠玩,可是,他羽毛還沒長好,不會飛。小老鼠也想找小鳥玩,可是,他不會爬樹上不去。
小老鼠在樹下種了一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小鳥家。喇叭花長呀長,開出了一朵朵又圓又大的喇叭花。
小老鼠看著這一朵朵又圓又大的喇叭花,心里想:這又圓又大的喇叭花多象電話機呀!這彎彎曲曲的莖不就是電話線嗎!有了電話機,我就可以給小鳥打電話了。
于是小老鼠對著喇叭花喊:“喂,你好,我是小老鼠。”小鳥在樹上回答說:“你好,小老鼠,我是小鳥。”小老鼠說:“媽媽不在家,我好孤單,你能為我唱歌嗎?”于是小鳥就為小老鼠唱起了歌。
一棵喇叭花,連著兩個家,小鳥和小老鼠,天天說著悄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