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幼兒園小班教案匯編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觀察,初步懂得每個手指的名稱及作用。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3、感受我有一雙小小手活動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通過觀察,讓幼兒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稱。
2、 知道手的用處。
活動準備
1、 謎語一首,手的掛圖一張。
2、 錄有《我有一雙小小手》的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認識手。
1、猜謎語引出課題《我有一雙小小手》。
十個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個在左,五個在右。
只會干活,不會開口。
2、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手,教師提問: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樣子的?哪兒是手心?哪兒是手背?哪兒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幾只手?每只手有幾個手指頭?
3、認識并學說手指名。
(1)師:“(伸出雙手)小朋友你們也和老師一樣都有一雙手。它們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幫助,還幫我們做了許多好事。(做神秘狀)小朋友,手指在說話呢,讓老師聽一聽它們在說什么(做傾聽狀)。噢!它們在說,小朋友都有好聽的名字,可是我們沒有名字。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手指起個名字好嗎?”
我們的小手有什么不一樣?(如有的大、有的小胖,教師可及時歸納幼兒的發現)
(2)師:“(伸出大拇指)小朋友,你們看它是家里最大的,我們就叫它大拇指吧!”(幼兒學說“大拇指”)
“(伸出食指)它在大拇指的旁邊,在點數和拿食物的時候經常用到它,就叫它食指好不好?”
“(伸出中指)它在中間,又是個子最高的,就叫它中指吧!”
“(伸出小指)它最小,就叫它小指!”
“(伸出無名指)我們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呢?咱們一起動動腦筋(做思考狀)可名字都讓它們幾個占去了,沒有名字了。哎,小朋友,沒有就是無,那么我們就叫它無名指吧!”
(3)教幼兒學讀兒歌《手指歌》,并表演相應的動作。
4、做“玩手指”游戲。
(1)教師伸出手指或出示圖片,請全體幼兒或個別幼兒說出它的名字。
(2)引導幼兒按教師指令,讓某個手指“彎下去”或“站起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
4、啟發幼兒聯想手還有什么用?用“我們的手做什么?”說一句話。
二、活動延伸
1、在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反復練習伸手指,說指名。
2、開展“我的小手真能干”活動,鼓勵幼兒學著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教學反思
活動的設計反思:
在設計活動時,我首先考慮到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活動的趣味性,盡力讓幼兒能積極地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反思:
1、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在整個活動中,先讓幼兒猜謎語,猜到是手后,認識自己的小手及每個小手指的名稱,接著做表演動作讀兒歌。讓幼兒知道自己的小手原來這么靈巧。活動中設計了多種形式,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孩子的參與興趣,為有效達成目標做好了鋪墊。因此,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表現得不錯,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我是個轉崗教師,還沒有真正接觸幼兒,是剛接觸幼兒教育,所以對這班的幼兒的基本情況不夠了解,對他們的經驗水平、學習的特點和個性特征都沒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沒有很好地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及其發展線索,所設計的活動方案可能沒有促進幼兒很好的發展。
3、對師幼互動的反思活動:開始是用謎語導入新課,之后教師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認識手指的名稱、讀兒歌、做手指游戲、想象手指的用處等,使幼兒在游戲中發展了多種思維。但對個別膽小的幼兒還沒夠關注。
4.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與其他教師共同學習,在活動設計上多花點心思,把活動過程設計得更有趣些。要多照顧膽小的幼兒,讓他們多說,使全體幼兒全身心的投入活動中。
活動設計背景
手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并不陌生,但在活動前,很少有幼兒知道自己每個手指的名字叫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小手除了吃飯以外,還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設計這一活動是為了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每個小手指的名稱及作用,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小手百科:手,是人或其他靈長類動物臂前端的一部分。由五只手指及手掌組成,主要是用來抓和握住東西,兩個手相互對稱,互為鏡像。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準備
被損壞的圖書一本;
好的圖書、玩具若干;
訂書機、透明膠等。
活動目標
學習玩玩具、看圖書的正確方法。
積極參與活動,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知道玩具和圖書是我們的好朋友,養成愛惜玩具、圖書的好習慣。
活動過程
1.設置情境,引導幼兒了解圖書被損壞的原因,學習修補損壞的圖書。
(1)提示語:嗚--是誰在哭?原來是圖書在哭,它為什么哭呢?
(2)教師以書的口吻說:我原來可漂亮了,里面還有很多的故事,可是有一天,東東和明明都想和我做朋友,誰也不讓誰,把我扯爛了。
(3)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圖書為什么會爛?怎么做才不會爛呢?小朋友愿意幫幫這本書嗎?可以用什么辦法幫助它呢?
(4)教師帶著幼兒用訂書機或透明膠將書修好。
2.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看書、玩玩具的方法。
(1)師:小圖書補好了,它謝謝小朋友的幫助。
(2)請幼兒說說應該怎樣和圖書、玩具做朋友?
(3)請兩名幼兒分別示范看書、玩玩具的方法并引導其他幼兒觀察。
(4)引導幼兒討論:他們做得對嗎?看書、玩玩具時還要注意什么呢?
3.教師發放好圖書和玩具,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方法和它們做朋友。
4.活動結束,引導幼兒輕輕的有序地收拾圖書和玩具。
活動建議提示
1.可出專利"我是愛護圖書、玩具的好寶寶",教師及時拍下良好的行為,張貼照片,激勵幼兒。
2.指導值日生每天定時清理圖書、玩玩具,并檢查督促其他幼兒看書,玩玩具的行為。
3.在日常的桌面游戲、區域活動、自由活動時,教師應提供適量的玩玩具,擺放合理,方便取放,隨時提醒幼兒注意愛惜,不要爭搶,輕拿輕放。
4.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修補家中的玩具和圖示,教育幼兒愛惜玩具、圖書,不無故撕書、拆仍玩具。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帶到幼兒園與朋友分享。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養成良好的自我保護的意識。
2、引導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動腦、大膽表達。
3、了解手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活動準備]場景布置(黃豆、畫筆、梳子、被子、玩具等);課件一個 。
[活動過程]
一、表演激趣,導入手的主題。
幼兒集體表演《我的小手哪里去了》,“我的小手哪里去了,小手哪里去了,來了來了來了來了,小手來跳舞了。”在活潑的氣氛中引入主題。
二、觀察講述,認知手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小手,它有哪幾部分組成呢?
(由手心、手背、指頭、指甲、手腕組成)
2、鞏固練習:游戲《我說你指》。
三、營造情景,體驗手的用處。
1.游戲:《看誰做的對又快》
(場地中有許多灑落的黃豆、畫筆、梳子、被子、玩具等),看看這里有什么?你的小手可以做什么?幼兒分組操作活動。
2.師幼講述。你的小手干的什么事情?是怎樣做的?
:我們的小手可能干啦!它可以玩手影、系鞋帶、穿衣服、梳頭、疊被子、繪畫等許多事情。
3.集體學習兒歌。“小小手,五個杈,會勞動,會畫畫,不長樹葉不開花,團結合作本領大。”
四、拓展經驗,學會保護手的本領。
1.小手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好小手。引導幼兒觀看課件:(幼兒玩火的圖片,玩刀子的圖片。)
2.組織討論:像這樣做好嗎?為什么?
怎樣保護我們的小手?
:不玩尖銳的物品,當小手破了的時候,請大人幫忙處理傷口,敷藥,包扎好。
五、歌表演:《我有一雙小小手》,在歡快的音樂聲中自然結束。
(點評:整個活動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進行體驗、感知、運用,活動流程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的游戲簡單易行,充分體現了“玩中學”的特點,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學習目標。整個活動設計前后呼應,與其他領域有機結合,整個氣氛愉快、活潑、有趣。)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手套。
2.學會自己動手戴手套。
3.通過活動,了解媽媽對孩子的愛,并試著去關心、去愛媽媽。
4.探索、發現生活中手套的多樣性及特征。
5.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對各種手套的認知及情感教育。
活動準備
橡膠手套、紗手套、毛線保曖手套、隔熱手套。(注:各種手套的數量根據班上小朋友的人數而定)。
活動過程
導入:以有趣的童話故事導入,引出手套。
一、說一說。
向小朋友們展示各種手套,然后每個小朋友各找一個手套,并和身邊的小朋友們說說自己所找手套的樣子、大小,及摸在手上的感覺。
請兩至三個小朋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發現。
二、玩一玩。看哪個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小手變到手套里藏起來呢?(讓小朋友自己試著戴自己所選的手套)
三、分一分。
找朋友。(小朋友舉起戴好手套的小手,然后找到和自己同一副的另一只手套)
說說為什么它們是朋友。
猜猜各種手套的作用。
四、歸類整理。
五、解決問題
六、延伸。
教學反思
由于我是剛從小學轉型過來的幼兒教師,沒有經過有關幼兒方面的相關訓練,所以對幼兒的發展特點了解的不夠,導致了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及施展活動時,沒能好好把握住幼兒的相關特性,面對孩子們表現出現出來的小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不夠到位,讓孩子們不能更好的理解并接受我所傳達的教意。今后再設計教學活動時, 我想,我得先看清楚我的孩子們所處的階段在哪,他們的水平如何,再來相應的設計活動方案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伙伴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小碟子,內裝與本組幼兒人數相等的橘子。
2、口袋1個,若干橘子。
活動過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裝了些什么呢?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讓你來摸摸)-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2、提問:師:“你摸到的東西是什么形狀的呀?”幼:“圓圓的。”師:“摸上去有什么感覺呀?”幼:“軟軟的、不太光滑。”(橘子摸上去是光滑的還是不太光滑的呀?
幼:不太光滑。我們用一個好聽的詞來代替不太光滑,粗糙的。)師:“那它究竟是什么呀?”
師:“是橘子嗎?我們來看一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里把橘子拿出來。)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師:“你們看過哪些顏色的橘子呀?”幼:“綠色、黃色、黃色加綠色、橘黃色。”
2、看一看:提問:
師:"那橘子是什么樣的呀?"
幼:"圓圓的、扁扁的。"
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
幼:“好。”
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三、感受橘子的內部特征。
1、師:"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呀?"(說什么的都有)
2、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樣的?"
3、師:"我們先從哪一面開始剝呢
4、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剝開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
幼:"花。"
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么呀?"
幼:"橘子。"
師:"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師:恩,橘子剝開來,里面的瓤彎彎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戲剝橘子。
師:"今天啊桌子上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開始剝吧(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盤子里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嘗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師:哎?剝好的小朋友可以先等一下,我們等其他小朋友都剝完了再一起吃好嗎?"
師:"那我們來嘗一嘗。"
老師:"小朋友們剛才都嘗過了,誰來告訴我,"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
幼:"酸酸甜甜的。"
六、引導幼兒說一說。
師:"小朋友你們還吃過哪些東西是用橘子做的呀?"
幼:"橘子罐頭、橘子糖、果凍、橘子汁、棒冰等。"
師:“小朋友們真棒,說出了這么多橘子做成的食品。”
教師小結:
橘子可以做出這么多好吃的,我們的橘子皮也是有用的哦!(它可以用來泡茶、放在冰箱里面除異味、預防暈車、治咳嗽、可以用來做菜、煲湯)小朋友們可以回去想想橘子皮能做什么?下次我們在一起分享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