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匯總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替代的方法進行游戲。
2.熟練運用10以內加減法。
活動準備 寫好的電話密碼條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介紹自己家的電話號碼
1.教師:小朋友,你們畢業后就不能和伙伴們天天見面了,如果想和好朋友聯系,怎么辦呢?
2.請幼兒介紹自己家的電話號碼或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
二、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
1.出示密碼條
4+3 8-2 2+1 9-4 3+3 4-4 (電話號碼 773560)
提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老師的電話號碼就藏在這些算式里,你們想知道老師的電話號碼嗎?
2.破譯電話號碼
引導幼兒嘗試用做加減法的方法將密碼破譯出來
4+3 8-2 2+1 9-4 3+3 4-4 (電話號碼 773560)
三、猜電話號碼
1.誰能把自己的電話號碼變成密碼,讓別人也來猜猜呢。
2.幼兒制作電話號碼密碼。
(教師協助制作。)
3.相互猜猜別人的電話號碼
結合制作的課件進行
四、請小朋友把制作的電話號碼放在區域角。
大班數學教案:正方體與長方體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正方體與長方體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能正確地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名稱及特征。
2、能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觀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動中提高對認識立體圖體的興趣。
活動準備:
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若干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若干塊。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觀察兩張制作材料,講述異同。“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兩張紙,請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有6個圖形組成。不同點:一張紙上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組成。還有一張紙上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
2、幼兒操作活動。
“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紙來變魔術,怎么做呢?”
(1)介紹制作形體的方法。
出示示意圖,教師簡單講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講述異同,介紹形體名稱。(正方體、長方體。)
“你們做的兩件東西像什么?“(積木、盒子)“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怎么不一樣?”(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
老師手指正方體的一面,這就叫面。我們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這6個面都是怎樣的?”(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形體它的名字就叫正方體。“請你把你做的正方體找出來,說說它是什么樣的?”現在請你們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個形體,數數上面有幾個面?每個面一樣嗎?(不一樣。)怎么不一樣?(6個面里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長方體。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都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有的4個面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2 個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這里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么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征標記的籃子,并說說你送的是什么形體。
4、搭積木游戲
數一數我用了幾塊積木來搭,數的時候要考慮到看不到的積木,提高觀察能力與空間知覺能力。
大班數學活動:保齡球館
舟山海娃幼兒園 虞 益
設計意圖: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往幼兒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機械記憶的情況,有些雖然開始關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論事”地擺弄桌面材料為主,比較單一、乏味。新《綱要》中關于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義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齡球就是孩子們生活中常玩的一個合作體育游戲,整個活動以保齡球館為游戲情節線索,以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為依據,設計了三部曲:操作體驗——歸納提升——遷移運用,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快樂,積累經驗;在交流、歸納、提升中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在遷移運用中提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將數字10分成兩個部分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并能分出10的所有組數。
2、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和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能用符號表示,體驗互換、互補關系。
3、在游戲活動中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保齡球若干 記錄表 皮球 投影儀 獎品 抽獎箱
活動過程:
一、幼兒游戲,記錄結果
1、引題:樂樂保齡球館今天開業了,你們想不想去嘗試一下?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分表,它能告訴我們什么?
2、介紹規則:等會三個小朋友一組,請你們商量一下誰先玩,誰記錄,誰撿球,商量好了到老師地方領一張記錄表,請你看清楚記錄表的左上角是數字幾,就到幾號保齡球館玩。
3、游戲與記錄
二、交流結果,梳理經驗
1、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么記錄的?
2、引導梳理
教師提升:10個保齡球可以分成3個站著的和7個倒的。3和7合起來是10。
3、探索互換規律
4、用已知規律整理記錄表
師:在老師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記錄你們還有嗎?是不是你們打保齡球的所有記錄都在這上面了?
師:現在請你們三個人一組將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讓它有次序、很整齊、也記得牢、不會漏掉、也不會重復。
幼兒交流記錄表。
三、頒獎活動,遷移經驗
1、交待規則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抽獎箱)抽獎時間到了!每個小朋友可以到抽獎箱里摸一張獎券,請你們看清楚是幾元的獎券,每張獎券只能領兩種獎品,兩種獎品合起來的價格剛好是獎券的面額。
2、領取獎品
3、交流分享
師:你拿的是幾元的獎券?你用這獎券領了哪兩樣獎品?
大班數學活動:認識“”和“”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班數大學活動:認識“>”和“<”
設計思路:
對中班幼兒來說,“>”和“<”看起來很抽象,實際上只要讓他們記住開口的方向,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活動意在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一,根據“>”和“<”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兒歌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開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戲貫穿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煉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說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
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3、師:“大于號和
小于號都有一個開口,長得也差不多,我們怎樣記住它們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啟發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于號還是小于號,它們開口的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游戲:學做“>”“<”
請2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一幼兒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6大于4“4小于6。”
設計思路:大班數學活動:認識“>”和“<”設計思路:
對中班幼兒來說,“>”和“<”看起來很抽象,實際上只要讓他們記住開口的方向,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活動意在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一,根據“>”和“<”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兒歌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開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戲貫穿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煉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
幼兒說出數量,
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3、師:“大于號和小于號都有一個開口,長得也差不多,我們怎樣記住它們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啟發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于號還是小于號,它們開口的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游戲:學做“>”“<”
請2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一幼兒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6大于4“4小于6。”
對中班幼兒來說,“>”和“<”看起來很抽象,實際上只要讓他們記住開口的方向,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活動意在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一,根據“>”和“<”比較形象的特點,通過兒歌和身體感知,讓幼兒記住開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戲貫穿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煉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
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
,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說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3、師:“大于號和小于號都有一個開口,長得也差不多,我們怎樣記住它們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啟發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于號還是小于號,它們開口的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游戲:學做“>”“<”
請2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一幼兒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6大于4“4小于6。”
大班數學:貓捉老鼠
活動目標:
1、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能準確迅速地進行運算。
2、發展幼兒的靈敏性,培養幼兒良好的游戲秩序。
活動準備:
老鼠(背后有式題)、小貓頭飾、拱形門、海洋球(球上貼有算式)、投球盒(盒上數字為1-10)、算式題(幼兒、老師都有)、彩旗(旗上有數字)、布置場景、鈴鼓一只、雪花片
活動過程:
1.老師扮演貓媽媽,幼兒扮演貓寶寶
師:寶寶們,今天媽媽帶你們出去玩,好嗎?來,坐上火車,出發啦!(火車音樂)
進場后轉一圈
2.無意發現鼠跡
師:呀,這里真漂亮,你們找個朋友玩一會兒吧!
寶寶,你們快來看哪,這里怎么亂七八糟,是誰干的呀?瞧,這里還有老鼠腳印呢!
幼:老鼠
師:喔。原來是老鼠干的壞事情呀,我們來收拾一下(帶領幼兒將垃圾撿干凈)
師:寶寶,來,我們坐下來想用什么辦法對付他們,好嗎?
幼兒坐好后
師:寶寶們,你們想用什么方法對付他們呢?
幼兒討論回答。
老師小結:剛才小朋友想得辦法真多,現在媽媽就來教你們一些捉老鼠的本領,好嗎?
3.老師教本領
A.看誰腦筋動得快(看算式說答案)
師:媽媽現在就來看看哪個寶寶的腦筋動得最快,好嗎?
出算式,幼兒說答案
B.對暗號(復習對數游戲)
師:剛才,寶寶們的腦筋動得真快,現在媽媽還要來考考你們,待會兒抓老鼠時,媽媽和你們會有聯絡暗號,我們的暗號是看媽媽小旗上的數字,聽媽媽跺腳,你們接下去跺,讓媽媽跺腳的次數和你們跺腳的次數合起來是小旗上的數,好嗎?
C.看誰耳朵靈(聽得數出算式)
師:現在媽媽要來考考你們的聽力,看誰的聽力最棒,好嗎?請你們從小椅子下拿出卡片,媽媽拍鈴鼓,你們聽是幾下,把你卡片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如果答案跟媽媽鈴鼓聲一樣,那就站起來,好嗎?
D.打靶(綜合練習)
師:現在媽媽來請你們玩個游戲,把你的小椅子和卡片放到前面來,好嗎?
幼兒擺好椅子后
師:寶寶,瞧,這里有什么,知道怎樣玩嗎?誰來說一說
老師交代要求,幼兒練習投擲,玩后,老師檢查對與錯。
4.執行任務
師:寶寶,你們的本領練得真棒,現在我們就出發去抓老鼠啦!來跟在媽媽后面
放音樂,走一圈,停下
師:寶寶們,現在媽媽先去試探一下,待會兒我們用暗號聯絡,好嗎?
老師悄悄走過去,用小旗揮揮,跺暗號,幼兒回答。
A.先派一名幼兒抓
師:瞧,老鼠真狡猾,還有問題讓幼兒回答對了才能真正抓住。寶寶把題目算出來,抓住一只就到媽媽這里來領獎。
幼兒計算后到老師那里那雪花片(老師看幼兒題目是否正確,如正確才給予雪花片)
老師小結:今天開心嗎?誰抓的老鼠最多?
5、結束部分
帶幼兒開火車回家。
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星期(7以內的數)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星期(7以內的數)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1—7的序數,2—6的鄰數。
2、認識時間星期,了解其順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發幼兒對時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活動準備:
1-7的數字娃娃,大寫數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圖片7張,四個星期轉盤,星期娃娃頭飾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 復習鞏固1—7序數,2—6鄰數。
1:今天數字娃娃也來到我們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同時出示無序的數字1—7),請你們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還要說出排在第一的是哪個數字娃娃。
2:以“數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戲形式鞏固鄰數。
老師以數字娃娃的口氣問:我是2,我的朋友是幾和幾?請小朋友幫助我,幫我找出好朋友。幼兒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星期的順序性、周期性。
1:現在我們要和數字娃娃一起來聽一個童話故事,聽的時侯要仔細聽,故事里講了什么。
老師講述故事《星期媽媽和孩子們》。
講完后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星期媽媽一連生了幾個孩子?
它給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老師隨幼兒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圖片,打亂順序。)
強調:星期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誰?第二個孩子是誰?請你們幫星期妹妹來排隊,好嗎?(排好隊后讀一讀)
2:轉盤游戲“找鄰居”。
老師示范轉動轉盤,然后請個別幼兒操作。
規則:轉動轉盤后,指到星期幾,就請小朋友講出星期幾的兩個鄰居。游戲反復進行3—4次。
突出強調:星期日的鄰居是誰?(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這一難點,讓幼兒具有明確的周期意識,即一個星期有七天,一個星期結束下一個星期開始。)
三:幼兒操作活動:轉盤游戲“找鄰居”
幼兒分成3大組,每組一個星期轉盤,一組幼兒輪流轉動轉盤,同組全體幼兒共同講述指針所指星期幾的兩個鄰居是星期幾和星期幾。
(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感覺星期的順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這一時間感念。)
四:活動評價:
引導幼兒與老師一起談談這節課認識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講講玩星期轉盤游戲的感受。
五:分組進行角色游戲:找鄰居。
七名幼兒一組,分別戴上星期娃娃頭飾,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個角色形象,手拉手圍成圈,順時針轉動,邊轉邊說: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個娃娃在一起,快快樂樂做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找鄰居”。
接著星期一發問:我是星期一,我有兩個好鄰居,我的鄰居是幾和幾?其余六個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兩個好鄰居,你的鄰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順次提問,方法同上,游戲繼續進行。
大班數學教案:有趣的門卡
活動目標:
1、學習8的加減運算,能正確地列出8的加減算式。
2、嘗試用三個數字在符號板上擺出不同的加減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換律和減法的互換關系。
3、積極地動腦思考,主動探索數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過7以內各數加減法及8的組成。
2、物質準備:
——教具:符號底板(底板分成四格,兩格上寫有加號和等號,另外兩格寫有減號和等號,符號中間有空間便于寫數字),8、3、5三個數字各一張,筆一支。
——學具:《幼兒用書》(P14、15、16),幼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奇怪的門卡。
——教師:爸爸帶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們住飯店時,服務員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教師(出示符號底板和8、3、5三個數字):服務員說,當他們用這三個數字在門卡上擺出四道力口減算式,才能順利地拿到門卡進房間。你們愿意來試試嗎?
——幼兒思考。請個別幼兒來演示,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么算式,集體檢查。鼓勵幼兒用三個數擺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2、幼兒操作活動。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觀察8座小房子,根據房子的顏色,在加減符號旁邊填寫數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觀察左邊的數字,請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觀察三組蔬菜,想一想:哪兩組蔬菜力口起來和下面的數字相同,請畫線連起來。
——帶領幼兒分別打開第15、16頁引導幼兒練習8的`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加減運算。(也可以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舌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曰常或區域中進行。)
3、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觀察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現兩道加法算式的數字都相同,但加號兩邊的數字位置不同;兩道減法算式是等號兩邊的數字位置交換了。
——請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結果,看看有沒有同樣的發現。表揚正確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的幼兒,然后結束教學活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幼兒鄉土文化教育是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結合日常生活,開展以方言為載體的教育活動有利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更好地開展鄉土文化教育,讓幼兒了解、認知家鄉的獨特文化,結合班級中開展的語言教學活動,我在日常活動中已經逐步開始引導孩子們學習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簡單的上海話。在活動中觀察發現孩子們對于學說上海話特別有興趣,無論是本地孩子還是個別外地孩子都能夠較快學會。鑒于上海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在表達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我根據“阿拉上海人”書中收錄的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對照來指導孩子們學習。目前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常用的上海方言詞匯,所以是開展“滬語兒歌”集體教學活動的時機了。考慮到幼兒的可接受性和學習過程的趣味性、游戲性,我選擇了“比尾巴”這首兒歌開展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學習用滬語念兒歌,理解兒歌的內容。
2、培養幼兒學說上海話的興趣。
活動準備:
動物圖片若干,如猴子、公雞、孔雀、鴨子、松鼠、兔子。
活動過程:
一、認一認小動物
1、出示動物圖片請幼兒說出它們的名稱。
2、引導幼兒嘗試用滬語說一說這幾個動物的名稱。
3、鼓勵幼兒用滬語說一些其它動物的名稱讓同伴來用普通話翻譯。
二、觀察小動物的尾巴
1、引導觀察這些動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點?
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傘;鴨子的尾巴扁;公雞的尾巴彎;孔雀的尾巴像把扇子。
2、鼓勵幼兒嘗試用滬語來說一說動物尾巴的不同樣子。
三、學習滬語兒歌——比尾巴
1、指導幼兒將兒歌中的一些字、詞的滬語發音練習正確。
有關字、詞:尾巴、啥人、長、短、像、把、傘、扁、彎、扇。
2、學習兒歌
3、可以引導幼兒用問答的方式來反復進行練習念兒歌。
4、鼓勵幼兒試著邊念兒歌邊適當加入一點動作增加一點趣味性。
5、引導幼兒在來園游戲“小舞臺”中表演所學的這個兒歌。
附錄:
兒歌:比尾巴
啥人尾巴長?猢猻尾巴長。
啥人尾巴短?兔子尾巴短。
啥人尾巴像把傘?松鼠尾巴像把傘。
啥人尾巴扁?鴨子尾巴扁。
啥人尾巴像把扇?孔雀尾巴像把扇。
活動反思:
從活動中可以看到幼兒們對于學說上海話特別有興趣,都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雖然班中有部分外地來的幼兒,但是他們也可以在活動中較輕松地學會一些簡單的滬語。由于選擇的兒歌內容與孩子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有關所以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為孩子們已經積累一些有關動物知識,又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所以引導他們看看說說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可以幫助他們較快理解兒歌內容。在活動中老師盡量讓幼兒先試著將普通話內容讓幼兒用滬語來說,這樣一來為幼兒提供了嘗試和表達的機會,他們說對了給予肯定,說錯了給予糾正,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自然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使他們主動進行學習。
在活動中為孩子們提供的小動物圖片都是我自己設計繪制的,看來孩子們很喜歡,對于幫助他們理解兒歌內容也起到了作用。
第一次開展滬語兒歌教學活動我借鑒平時的兒歌教學方法看來還是可行的,無論是普通話教學還是滬語教學都是對幼兒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根據幼兒語言學習活動中的可接受性和學習過程的趣味性、游戲性這些特點只要選擇合適的內容一定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開展以方言為載體的教育活動有利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更好地開展鄉土文化教育,讓幼兒了解、認知家鄉的獨特文化,結合班級中開展的語言教學活動,我在日常活動中將繼續引導孩子們學習一些滬語兒歌和相應的游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一、目標:
1、復習6以內數的加減2、學習解答6以內數的應用題3、培養幼兒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動畫制作
準備算算樂卡片、看圖列式操作材料、可樂杯、玩具保齡球。數字卡片、貼有價錢的各種玩具水果。
三、過程:
1、復習6以內數的加減。
游戲:"開火車"師:聰明屋的金龜子姐姐聽說我們班的小朋友很聰明,想請我們全班小朋友去做客,來證實一下誰是最聰明的孩子,現在就請到聰明屋中去吧!怎么去呢?坐火車去吧!我們的火車幾點開?(老師出示算式題卡)嘿嘿!我們的火車幾點開。3點開……放開火車的音樂。師生齊做開火車的律動。
2、學習解答6以內數的應用題
(1)、游戲:到金龜子家做客金龜子家到了,它拿什么招待我們呢?它拿了三杯大可樂又拿了三杯小可樂一共拿了幾杯可樂?請小朋友算一算金龜子一共拿了幾杯可樂呢?6杯,用什么方法?請小朋友列算式計算。請小朋友到黑板上來拿數字卡演示,老師講評。以同樣的方法出6以數的應用題讓幼兒解答。
(2)、老師出應用題,小朋友用算算樂列式運算。老師出示動畫列出正確答案。
3、看圖列算式每個小朋友發一份操作材料讓小朋友看圖列式并計算。
4、游戲:
逛超市每個小朋友發一張寫有7元的錢,請小朋友買兩個標價合起來是7元的水果然后去交錢。也可以買一個水果,但去交錢的時候說:我買了的×元水果,請找我×元。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 ,根據故事提供的線索大膽想象,積極續編故事情節。
2.大膽地參與討論,樂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勇于創新,發展求異思維。
3.體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
2.生活中幼兒了解不同動物的典型特征。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今天我們又要和小電腦一起上課了。看看誰聽的仔細、聽的認真、誰最會動腦筋。
(二)師演示課件,引導幼兒積極想象、講述。
1.封面
(1)這、這是什么?它是誰的?
大家猜一下小猴的出租車能不能讓森林里的乘客滿意?
(2)師:小猴的出租車到底能不能讓乘客滿意?我們看下去。
2.畫面1:
小猴:我是小猴機靈,我新買的出租車經過一番改造終于上路了。。。。。。,小熊,請上我的車吧。
師:小熊會乘小猴的車嗎?為什么?我們聽聽小熊怎么說的。
3.畫面2:
小熊:我長的胖胖的,肚子大,你的車子這么小,我還是等一輛胖胖車吧!
師:如果你是小猴,會怎樣解決這個困難?我們來看看小猴怎么說的。
4.動畫:
小猴:別急,瞧我的,變!
師:看一看,小猴的汽車有什么神奇的本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螞蟻,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認識螞蟻的種類。
2、培養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課前已經尋找過螞蟻,并認真觀察過。
2、幼兒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螞蟻。一面放大鏡。
3、螞蟻圖片。
4、有關螞蟻活動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謎語:個子不大,能量不小,團結互助,勇敢勤勞,能啃骨頭,會挖地道,行軍作戰,井井有條。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什么小動物呢?幼兒回答:是螞蟻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螞蟻嗎?在哪里見過螞蟻?它們在干什么呢?(幼兒將之前觀察螞蟻的趣事進行回憶和講述,鼓勵幼兒大膽的說。)
二、教師講述
1、教師講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塊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會兒,我就發現有一只螞蟻在面包旁邊轉來轉去,轉了一會就走了。過了一會,就有一大群的螞蟻成群結隊的來了。它們把面包團團圍住,最后這群螞蟻把這塊面包抬走了。
2、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
(1)在這塊面包旁邊,剛開始只有一只螞蟻,怎么就來了一大群的螞蟻呢?這只螞蟻用什么辦法通知其他的螞蟻呢?幼兒互相討論,鼓勵幼兒各抒己見。 教師播放螞蟻活動的課件,讓幼兒了解螞蟻是借助氣味互相傳遞消息的。螞蟻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沒有一只螞蟻是自己獨立生活的。
(2)小朋友們,螞蟻那么小,為什么能搬動比自己身體大得多的食物,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幼兒說出,螞蟻雖然身體小卻力氣大,他們能夠團結合作,團結就是力量。
三、觀察螞蟻、認識螞蟻、了解螞蟻
1、幼兒觀察螞蟻,并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征。 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外部特征。觀察前提問:螞蟻的頭長在哪里?頭上有什么?身體長的什么樣?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瓶子里的螞蟻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詳細越好。
2、教師出示螞蟻圖片,小結螞蟻的外部特征。 螞蟻的身體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頭上有一對觸角,身體是一節一節的,身體下面有三對足。 引導幼兒討論:螞蟻的觸角有什么用?
3、給螞蟻歸類 在這節課之前,幼兒已經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識,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蟲。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分類將螞蟻歸入昆蟲類。
4、了解螞蟻的種類 課件演示不同種類的螞蟻,讓幼兒認識并了解它們的名稱。
5、啟發幼兒討論螞蟻的益處和害處。比如:剛才課件里看到的白蟻就是螞蟻的一種,它們就是害充,對人類有很大的害處。
四、活動延伸
讓幼兒到戶外繼續觀察螞蟻,并用畫筆畫出所觀察到的螞蟻。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老師都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啟發、引導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通過自己探究的過程尋求出正確的答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看、說、想,培養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了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在觀察螞蟻時,讓幼兒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征,有的幼兒不會用連貫的語句說下來,或者說不清楚,所以老師要多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觀察魚型的制作過程。
2、通過實驗了解物體是有重心的。
二、準備活動。
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游泳的魚。(怎樣才不會傾斜呢?)
三、活動內容。
(一)導入。
觀看視頻資料,推測一下吊飾移動的理由:
(1)你見過小魚吊飾嗎?
(2)你見過掛起來移動的物品嗎?
(3)為什么它會移動呢?
(二)展開。
1、觀看過視頻后,說說實驗目標,準備物品和實驗順序。
(1)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么?
(2)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3)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吊飾。
2、看一看實驗順序 。
(1)在紙上畫出魚的樣子。
(2)剪下畫好的魚。
(3)把魚和曲別針鏈接在一起,用線掛起來。
(4)把線掛在衣服掛上。
活動1:根據線掛的位置的不同,魚的樣子不同。
3、說說魚的位置。
(1)在紙上畫一條魚,應該怎樣畫呢?
(2)在魚上掛一根線,應該把線掛在魚的哪部分呢?
(3)把魚掛在衣服掛上,看看魚是什么樣子的?
4、觀察掛在衣服掛上的魚。
(1)如果想讓魚的方向朝上應該怎樣掛呢?
(2)如果想要魚的方向朝下應該怎樣掛呢?
(三)結束。
實驗結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游泳的魚(物體是有重心的)寫出實驗結果。
四、備注。
用一根線可以掛幾只魚方便觀察。
五、活動評價。
1、對于是否對魚的移動積極實驗觀察進行評價。
2、對線的位置不同魚移動方向的不同的理解程度進行評價。
六、教師活動相關信息。
隨著線掛在魚模型位置的不同,魚的重心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