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幼兒園小班教案匯編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按魚寶寶的數量從少到多或從多到少依次排列。
2、體驗幫助魚寶寶分家的快樂。
3、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4、發展觀察、辨別、歸案的能力。
活動準備:
ppt、魚缸若干、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情景性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今天朱老師帶來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你們想不想聽?
魚媽媽生了許多魚寶寶,這個魚缸里住不下了,魚媽媽就買了許多魚缸,要分家了。
二、幼兒操作:幫魚媽媽分家
幼兒第一次操作
1、師:這些魚缸下面都有什么?黃色的小圓點告訴我們什么?(兩條黃色的小魚)
2、魚媽媽有許多魚缸,請你們幫忙好嗎?
3、幼兒拿小魚缸幫魚媽媽分家。
師:魚媽媽說這樣放太亂了,現在請你從少到多幫魚媽媽分家。
幼兒第二次操作
請幼兒從少到多重新排列。
教師小結:魚媽媽可高興了,你們幫它排得很整齊。現在請你們看一下這個符號,這表示什么?(從多到少)
幼兒第三次操作
請幼兒從多到少再次排列
4、教師ppt演示
5、師:來看看我們的魚缸放整齊了嗎?
幼兒檢查
三、活動評價
魚媽媽太高興了,它想請你們和魚寶寶一起拍個照。
專家點評:
這次活動中朱老師以幫魚媽媽分家的情節開展活動,提供魚缸和小魚,讓幼兒為小魚分家……這些富有娛樂性的材料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們能有興趣地反復多次地進行練習。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孩子人人都能參與,既鞏固了孩子的知識,又獲得成功的體驗,一舉多得。
活動反思:
這次的活動從最初的教具制作到課堂的運用,以及與各位老師的交流。每一次都會讓我有不同的感悟:教具的制作要形象生動,要易于操作,還要考慮它的多方位用途,更重要的是能有效解決活動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策略上更多的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流于形式。一句話:我們的對象是孩子,所有的教學活動應該以孩子為本,以孩子的需要為需要,要善于蹲下來,與孩子在同一高度上去發現問題。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最近一段時間寶寶們上幼兒園,早上見到老師打招呼的越來越少,即便老師主動招呼,多次提醒,但有的寶寶就是不愿意與你打招呼,也有非常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的寶寶。針對這些情況的發生,我們想通過預設的學習活動引導寶寶能有禮貌的與人打招呼。
活動目標:
1、能唱準節奏,唱清歌詞。
2、能用相應的稱呼替換“小明”“小紅”進行演唱。
3、能使用禮貌用語,萌生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的愿望。
活動準備:
1、男孩(小明)、女孩(小紅)、爸爸、媽媽手偶各一個。
2、音樂CD。
活動過程:
一、問早問好
——教師出示男孩手偶,以小明的口吻向大家問早、問好。
——引導幼兒向小明問早、問好。
二、學唱歌曲
——教師操作男孩、女孩手偶,演唱歌曲。
——引導幼兒根據歌曲內容,做向小明、小紅問好的動作,在傾聽歌曲的基礎上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內容。
1、帶領幼兒學唱歌曲。
2、出示爸爸媽媽手偶,引導幼兒替換小明、小紅進行演唱。
三、學習歌表演
——教師邊清唱歌曲,邊走到幼兒面前,即興替換幼兒的名疲憊不堪,與幼兒一一問早、問好。
——引導幼兒根據歌詞,創編問早問好的動作進行表演。
活動過程:
環節一:
出示男孩玩偶,吸引了幼兒的眼球,孩子們對玩偶特別感興趣,在興趣盎然的情況下,大家很快就學會了互相問早。
環節二:
在學唱過程中,孩子們學的很認真,但在替換歌詞過程中,全班29個孩子,只有一半孩子會替換名字,其他孩子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真正原因是孩子膽子還不夠大,同伴間還不夠熟悉,為此不會更換。
環節三:
第三大環節效果不好,只有3個孩子會。所以在課后我就進行了反復的思考:我認為應把這個活動分成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幼兒學會歌曲,第二課時引導孩子替換,這樣孩子才會對所學內容掌握的比較扎實。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都在考慮這么兩個問題:如何讓我們的音樂活動吸引幼兒?如何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地學會新授歌曲?這兩個問題在我每次執教音樂活動時,我都把它放在心中,也一直在嘗試通過自己的教學技能來達到這兩個理想的目標。
在實踐過程中,我已經發現了要想達到這兩個目標,我們需要都方面的努力,也取決于都種因素,它包括:歌曲內容、節奏、家學環節的設計、教師教學藝術等等。
對于目標的達成度:
“能唱準節奏,唱清歌詞,”我認為孩子們基本能達到,“能用相應的稱呼替換‘小明’‘小紅’進行演唱”, 孩子們基本上不能達到,他們只是初步學會唱了,大部分孩子都不能用名字來進行替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認識并學習使用蛙鳴筒。
2.能根據圖譜拍出相應的節奏性,并創編身體動作。
3.根據身體動作圖譜來遷移配器,學習看指揮演奏樂器。
4.在對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及時接唱。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樂器:木魚,鈴鼓,鳴蛙筒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磁帶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請幼兒邊聽音樂邊觀察,講述歌曲的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群小客人,你們看看是誰?他們在干什么?”
教師用稍慢的速度彈奏樂曲,請幼兒學一學小烏龜的動作,感受歌曲的意境。
2.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為樂曲伴奏。
教師提問:“你聽了這首樂曲自己有什么感覺啊?“
幼兒跟隨教師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樂曲節奏兩遍。
3.引導幼兒感受圖譜,將圖譜轉化為身體動過。
教師:“我們來看著圖譜做一做身體動作。“
4.引導幼兒進行配器練習。
教師引導幼兒將圖譜與樂器匹配,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坐在相應的位置上。教師介紹蛙鳴筒。
5. 看教師指揮,按順序集體演奏。
教師放慢速度演奏樂曲的旋律,幼兒學習迅速的對教師的身體暗示做出節的反應。
6.幼兒自由選擇,交換樂器演奏。
活動反思:
今天孩子們學得很開心,我讓每個幼兒都當上的.小音樂家,都掌握的很好。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吃火鍋的情境中,嘗試用封閉的方形表現火鍋食材。
2、在說說做做中知道吃火鍋能暖和身體。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體驗合作創編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紙制大火鍋、自制食材粘紙、各種火鍋食材的圖片、操作材料包
活動過程:
一、討論交流“火鍋真暖和”
幼兒回憶吃火鍋,知道吃火鍋能讓身體暖和
1、討論: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寶寶們的衣服也穿得厚厚的來保暖,寶寶們還有什么好辦法能讓自己的身體變暖和呢?
2、寶寶們吃過火鍋嗎?那火鍋里都有些什么好吃的東西呢?(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
小結:原來火鍋可以放好多好多菜,而且放在里面的菜一直是熱熱的,在冬天里吃可以保暖。
二、畫火鍋
模擬吃火鍋的過程中學習和嘗試畫封閉的圓形和方形
(一)和老師一起涮火鍋——老師作畫方法指引
1、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孫老師開了一家火鍋店(拿出紙制大火鍋),看看這是什么?
2、現在我要開始做火鍋啦!孫老師喜歡吃方方的豆腐,我先放豆腐,上面平平、兩邊直直、下面也是平平的,豆腐很嫩很嫩的,千萬不能讓他破掉哦!
3、你們喜歡吃點什么呢?長長的粉條,和圓圓的肉丸呢,圓圓圓,頭和尾連一連。(老師邊說邊示范)
4、最后啊,我還要吃點大蝦、餃子和青菜,先把它們放進去煮一煮。(教師把操作材料包的食材貼紙黏上去)
(二)幼兒自己涮小火鍋——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嘗嘗好吃的火鍋呢?
2、我的火鍋店剛開業,所以今天送給寶寶們每人一個小火鍋,寶寶們吃一吃方方的豆腐、圓圓的肉丸和長長的粉條。
3、孫老師還準備了大蝦、餃子和青菜,喜歡的寶寶可以放進你的小火鍋里哦!
三、嘗火鍋
一起吃火鍋過程中了解火鍋常識,知道吃火鍋能暖和身體
1、寶寶們的火鍋都煮好啦,我們一起來吃一吃吧!
2、把火鍋開關打開,紅色按鈕按一按,教師先加入菜,幼兒說出菜名和數量。
3、寶寶們今天火鍋吃的開心嗎?下次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去吃火鍋哦!
小百科:
金屬制成鍋、爐合一的一種食具。爐置炭火,使鍋湯常沸以熟菜肴,隨煮隨吃。亦指用火鍋煮的菜肴。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泥條盤繞的方法制作蝸牛。
2、愿意和同伴交流、討論,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創意。
3、養成耐心、細致做事的習慣,對陶藝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布置“蝸牛”生活場景。
2、蝸牛圖片多幅。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2、討論、練習蝸牛的制作方法。
(1)教師:蝸牛長什么樣子?我們可以怎樣制作蝸牛呢?
(2)師幼共同討論蝸牛的制作方法。
(3)教師:蝸牛平時生活在哪里?會干些什么?請你們用陶泥嘗試制作各種各樣的蝸牛。
由于有了圖片的加入,因此在此處教師沒有進行示范,而是采用和幼兒一起討論的方式引導幼兒自己講述制作的方法,同時也為后期制作不同的蝸牛奠定了基礎。
3、幼兒制作,教師指導。
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各種不同姿態的蝸牛。
4、活動評價。
幼兒將制作的蝸牛放置于生活場景中,互相評價。教師作點評。
評價環節,教師為幼兒制作的蝸牛創設了一個生活空間,使幼兒制作的蝸牛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這樣容易激起幼兒自己講述的欲望,有利于幼兒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活動建議:
1。區角活動在美術區開展繪畫活動“可愛的蝸牛”;在墻面張貼圖片,供幼兒欣賞。
2。家園共育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有關蝸牛的資料,幫助幼兒了解其特征,擴展經驗。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感知和區分各種各樣的聲音提高聽覺感受力;
2、在游戲中體驗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了解聲音與人的關系,激發幼兒對聲音游戲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
每人一件發響的玩具,錄音機及生活中各種聲音的磁帶。
三、教學過程:
(一)感知區分各種聲音。
1、 猜謎語:左一片右一片,隔著山頭看不見,你也有我也有,沒它什么也聽不見。
提問:耳朵有什么用?
2、 放錄音,聽是什么聲音?(各種動物叫聲、汽車、摩托、倒水等生活中的聲音)
3、 如果世界上沒有聲音會怎么樣?
小結: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有時也需要安靜。
(二)在活動中體驗聲音的形成
1、小朋友有什么辦法讓樂器唱歌?你用什么辦法讓樂器唱歌的?(操作后回答)
2、除了這些樂器,還有什么會發出聲音?
4、 誰有辦法讓各種東西都發出聲音來?(幼兒隨意走動,制造聲音,然后說出自己的做法。
小結:許多東西都可以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同。
(三)解開聲音產生這謎。
1、請幼兒操作樂器及玩具,然后停止一切活動,發出驚奇:“咦,怎么沒有聲音了?”再玩玩具,再停止。一會有聲音,一會沒聲音,這是怎么回事呢?聲音是怎么來的呢?(動,振動)
2、我們人站著不動,為什么會發出聲音說話呢?請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嚨,喊“啊”有什么感覺?心跳有沒有聲音?
小結:不論什么東西,振動了才會發出聲音,不動它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四)請小朋友到院子里,聽聽有什么聲音,它們是怎樣發出來的?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孩子們都喜歡玩游戲,音樂游戲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情節,而且充滿了趣味性,并且給了孩子音樂的享受。《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喜歡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這個音樂游戲的由來是這樣的:我班幼兒很喜歡聽故事,有一次在講過《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后,他們對故事中出現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非常喜歡。因此本人就設計了這節音樂活動《高人走矮人走》。
活動目標:
1、初步分析音的高低,并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
2、通過游戲產生對音樂活動的愛好。
活動準備:
1、電視機、電腦、大巨人和小矮人圖片、音樂
2、前期經驗:熟悉音樂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
1、提問:音樂有幾種聲調?(高音和低音)
2、能根據音的高低,做上下拍手的動作。
二、故事進入主題
1、教師出示大巨人和小矮人圖片引起幼兒愛好。
2、“大巨人和小矮人是一對好朋友,他們要去森林參加走走走舞會。但是大巨人和小矮人對音樂不熟悉,他們不知道哪一段音樂是巨人走的,哪一段是小矮人要走的音樂。巧的是他們參加的這個舞會音樂就是我們剛聽的音樂。小朋友你們能幫助他們嗎?”
三、幼兒和老師共同來創編巨人與小矮人走路的動作。
孩子們能用高的動作(踮著腳、舉起手等動作)表現大巨人走路,矮的動作(蹲下去、彎著腰等動作)表現小矮人走路。都能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現巨人走和矮人走
四、聽音樂看大巨人什么時候走出來,小矮人什么時候走出來。
1、“聽音樂,仔細聽聽高音和低音分別由巨人和小矮人誰來走比較好?
2、巨人走路的聲音很重,矮人走路的聲音很輕。”
五、游戲:參加舞會
1、八個人一組,分三組,手拉手分別圍三個圓圈,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按順時針方向,聽音樂學巨人和小矮人走路。
2、拉兩個圈圈。十個幼兒手拉手圍一小圓圈,外圈十五個幼兒手拉手圍一大圓圈,分別跟音樂學巨人走和小矮人走。
3、親子互動:幼兒手拉手分別圍兩個圓,家長站在自己孩子邊上,家長和孩子互換角色跟音樂學巨人走和小矮人走。
活動延伸:
邀請小動物參加舞會。
【【實用】幼兒園小班教案匯編7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匯編九篇03-19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7篇03-27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匯編7篇03-27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匯編四篇03-27
【實用】幼兒園小班健康教案模板匯編五篇03-25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10篇03-24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匯編五篇03-24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匯編8篇03-24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匯編5篇03-18
【實用】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模板匯編九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