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魔水》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魔水》,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魔水》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碘灑與淀粉所產生的變化,并且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含淀粉的食物。
2.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實踐來尋找答案,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課件
2.碘灑、土豆、青菜、鏝頭、蘋果、筆、記錄紙人手一份
3.寫字板、紅旗若干
活動過程:
(一)結合故事,了解淀粉的作用
1.教師講述故事一遍,提問;彬彬長得怎么樣?為什么?
2.教師簡單介紹淀粉的作用。
(二)幼兒猜測
1.出示記錄紙,引導幼兒一一指認記錄紙中的食物。
2.請幼兒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導幼兒將自己的猜測在記錄紙中進行記錄。
4.各自交流自己的猜測。
(三)實驗驗證
1.出示碘灑教師以神秘的語氣告訴幼兒這是“魔水”。
2.引尋幼兒記錄“魔水”的顏色。(荼褐色).
3.介紹“魔水”遇到淀粉時會變成深藍柴色。
4.幼兒實驗,并將實驗結果記錄。
(四)交流討論
1.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2.根據幼兒的介紹,教師一一驗證。
(五)游戲:找一找
1.出示課件:引導幼兒猜測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點擊課件:一一驗證
3.賽一賽:看看哪組找到的含淀粉食物多?
A介紹比賽規則;根據課件和食物,各組討論并將猜測的結果寫在寫字板上,哪組猜對的多,就在哪組上插上一面紅旗。游戲共進行四次,哪組旗幟多,哪組就贏。
B幼兒比賽延伸:當碘灑遇到淀粉時,有時變色深,有時變色淺,為什么?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魔水》2
活動目標
1、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2、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知道淀粉遇碘會變藍。
3、幼兒能獨自完成操作實驗,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實驗后的結果。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知道淀粉遇碘會變藍。
活動難點:幼兒能獨自完成操作實驗,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實驗后的結果。
活動準備
碘酒、面粉、馬鈴薯、黃瓜、胡蘿卜、西紅柿、藕、水、熊博士頭飾、黑貓警長背景圖、音樂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教師播放《黑貓警長》的音樂,引起幼兒興趣。
小朋友,我們剛聽了一首歌曲叫什么名字?這個動畫片里誰最厲
害?它是干什么的?
2、出示黑貓警長的頭飾,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小朋友,你們好,我是黑貓警長,壞老鼠一只耳帶領一群壞蛋,
森林里搞破壞,壞老鼠一只耳偷了小猴子家里的東西,我們一起幫助小猴子抓住這個壞蛋,你們愿意嗎?
二、進行部分:
1、教師接聽黑貓警長打來的電話,剛才黑貓警長給我打了個電話,
它派它的手下警員給我送來了一瓶神奇的魔水,用這個魔水來破案。我們一起看看是什么吧!
2、教師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看看會發生什么變化?
提問:
①老師用這個魔水找到了壞老鼠一只耳,你們發現了什么?有什么變化?
②引導幼兒觀察魔水的顏色,魔水是黃顏色的,為什么又變成了藍色呢?
2、教師出示操作材料,引導幼兒觀察。
出示兩張白紙,幼兒做實驗,將魔水滴到白紙上,觀察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一張紙滴上魔水還是黃色的,為什么另外一張紙滴上魔水會變成藍色呢?
3、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請幼兒將盤子里的面粉放在清水中,一直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會后,看到清水變成白色,還有白色的東西沉在盆的底部。
4、試一試:碘酒滴入淀粉水中會變顏色嗎?
教師:(出示碘酒)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藥水叫碘酒,我們打針時用它來消毒,現在把碘酒滴人揉過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變化。
幼兒: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變成藍色了。
幼兒討論:生活中還有哪里有淀粉?
5、試一試:幼兒將碘酒滴在各種蔬菜(黃瓜、胡蘿卜、馬鈴薯、西紅柿、藕片)上,觀察顏色的變化。
6、說一說:我的發現。引導幼兒將自己做實驗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1)馬鈴薯片、藕片、面粉水遇到碘酒,變成藍色。
(2)黃瓜、西紅柿、胡蘿卜滴上碘酒后沒有變色。
三、結束部分:
1、熊博士來我們做客了,它知道黑貓警長是怎么抓住壞老鼠一只耳的,你們想知道嗎?
教師介紹實驗原理:碘酒遇到淀粉會變成藍色,一只耳偷走了小猴子家里的面粉,一只耳的腳上有面粉,面粉里有淀粉,黑貓警長的魔術就是碘酒,點就遇到淀粉會變色,它就是根據這個原理抓住壞老鼠一只耳的。
2、我們剛才做了小實驗,誰來告訴老師哪些操作材料里有淀粉。
四、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回到家嘗試用米湯或面湯做一幅畫,用碘酒涂色看看會發生什么?
活動總結
通過"觀察--探究原因--猜想--驗證--新的發現--記錄--分享與表達",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討論與實踐并在探究中獲得快樂與成長。通過這一活動,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而且能夠想出各種辦法記錄下實驗結果,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目標。
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注意貫徹"做中學"的`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還不錯。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對活動也十分感興趣,教師在活動中給了孩子充分的探索機會,但孩子們在操作中,對實驗結果的記錄不是很詳細,觀察到的現象沒有及時的記錄到記錄紙上。
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動中注意改進:沒有及時為孩子們創設交流討論的條件。"做中學"科學活動強調科學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關系,要求兒童在科學活動中用盡可能多的詞語、盡可能準確的語句來表達真實的探究過程。雖然活動持續進行的時間比較長,但交流與討論活動本應該重視起來并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因為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個環節完成。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魔水》】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科學《物體的下落》教案03-22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性》03-21
有關神奇的魔袍的童話故事09-04
幼兒園大班安全活動教案8篇03-23
幼兒園大班主題活動優秀教案03-21
幼兒園大班安全活動教案八篇03-18
2022幼兒園大班法制教育活動教案03-19
神奇的壓水機童話故事03-03
《動物氣象員》大班科學領域故事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