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一.讓幼兒了解人類為什么要吃飯,知道吃飽飯的重要性。
二.讓幼兒了解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知道不愛惜糧食是可恥的行為。
三.讓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四.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五.大膽說出自己對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難點:幼兒了解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知道不愛惜糧食是可恥的。
活動準備
農民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勞動的圖片,孩子們在不同情形下浪費糧食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在教師提問的基礎上,了解我們為什么要吃飯。
1:我們平時都要吃飯,點心,水果,那我們不吃會怎么樣呢?
2:幼兒自由討論
3:教師小結, 讓幼兒知道為什么要吃飯,如果不吃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二.教師提問,你們在園里吃午飯時是怎樣表現的呢?
1.幼兒回憶吃飯的情景
2.教師點評在吃飯時孩子們有那些不良行為,讓孩子們明白浪費糧食是可恥的。
三.教師出示農民不同時節在田里耕作的圖片和孩子們在不同情形下浪費糧食的圖片。
1.幼兒觀察圖片后討論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和自己來浪費糧食的壞習慣。
2.教師總結;讓幼兒明白粒粒皆幸苦,從而教育孩子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四.教幼兒背誦古詩《鋤禾》,升華愛護糧食的情感。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利用不同的圖片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 討論,在討論中逐漸明白吃飯的重要性,知道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明白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但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孩子們在理解浪費糧食是一種可恥行為有點難,在以后的日常教學中,我要隨時滲透愛惜糧食的觀念,在有條件的時候帶孩子們到鄉下走走,讓孩子們親身經歷勞動的艱辛,從而使孩子們的認識更加深刻。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
通過讓幼兒留意秋天的變化,認真觀察秋天的模樣,感受秋天的美麗,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表現力,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探索新知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求知欲,滿足幼兒的需求。
活動目標:
一、觀察、發現、探索秋天的變化,感受秋天的美麗。
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表現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能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活動準備:
頭飾、錄音機、磁帶、圖片、實物(小兔)
活動過程:
一、激情導入活動
1、出示小兔:小兔聽說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小兔非常愿意和你們交個朋友,你們愿意嗎?小兔在來的路上跟我說:樹葉落了,果子熟了,叔叔們在忙著摘果子,割稻子,小兔說這是秋天到了,它說秋天是紅色的,可其他小動物不是這么想的?我們一一看。
二、學習詩歌《秋天的顏色》
1、欣賞詩歌《秋天顏色》(磁帶)
2、深化知識,出示圖畫:
a、小朋友,小鳥在天空中飛,它看到的秋天是什么顏色的?小鳥在空中怎樣飛?(老師、小朋友一起飛、說)
b、水中的青蛙跳到水面看到的秋天是什么顏色的?
學青蛙怎樣跳(老師、小朋友一起跳、說)
c、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小朋友們是怎么說的?
3、結合圖畫老師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4、比一比,誰朗讀的最好(活動起來)
指名個別幼兒帶著頭飾朗讀詩歌。
5、放松心情,感受秋天的美麗。
三、:
1、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詩歌《秋天的顏色》,小鳥、青蛙、小朋友,他們是怎樣說的?
2、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留心,留意身邊的變化,認真觀察大自然的一切,熱愛大自然。
四、活動延伸
一、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觀察秋天的變化。
二、把你在平時觀察的變化記錄下來,讓幼兒相互評論,增長知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組成,掌握6的5種分法。
2、在感知數的分解組成的基礎上,掌握數組成的遞增、遞減規律、互相交換的規律。
3、發展幼兒觀察力、分析力,記錄能力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二、活動重點
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學習并記錄6的5種分法。
三、活動難點
總結歸納6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規律。
四、活動準備
教具:黑板上畫上兩座房子、房子兩邊各有一個畫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貓卡片、
五、活動過程
復習5的分解組合、
對對碰
教師:我說五、
幼兒:我對五、
教師:5可以分成1和幾?
幼兒:5可以分成1和4。
【......】
教師:5可以分成4和幾?
幼兒:5可以分成4和1。
(一)、開始部分
1、導入:
師:秋天來了,大樹媽媽寫信忙,寫給這寫給那,紅葉黃葉都寫光。
許多小動物都收到了樹媽媽的信、你們猜樹媽媽的信上寫了些什么呀?(告訴小動物們要準備過冬)
師:小動物們收到了樹媽媽的信,蓋了許多新房子,準備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過冬天。
師:熊貓家分到了兩座房子,熊貓家一共有幾只熊貓(和幼兒一同點數共六只)出示“6”的數字卡。
師:6只熊貓兩座房子怎樣分,熊貓們犯了愁,不知該怎樣分,有幾種分發。請小朋友們說一說。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幫助小熊貓來分房子。
(1)幼兒觀察小熊貓,將6只小熊貓分在兩座房子里,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分的結果,教師將每分一次的結果記錄下來。
2、教師歸納幼兒的分法,總結出“6”的'5種分法。
3、觀察幼兒無序的分法,引導學習有序進行“6”的分解組成。
(1)、教師演示給6只熊貓分房子,一邊分一邊和幼兒點數兩座房子里小動物的數量,并記錄下分的結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
(2)、幼兒觀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進行“6”的分解組成,了解數組成的遞增、遞減規律、互相交換的規律。6
/
(1)(5)1+5=6
(2)(4)2+4=6
(3)(3)3+3=6
(4)(2)4+2=6
(5)(1)5+1=6
(3)、請幼兒讀黑板上的分解式:如:6可以分成2和4,2和4組成6,2加4等于6。
(4)作業,先寫一個分和式:6
/
(1)(5)
61+5=6/(5)(1)5+1=6;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處,初步學會利用時鐘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2.嘗試自己制作時鐘,進一步認識鐘面的構成。
3.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示范用的時鐘,紙制鐘面4個,時間牌4張,關于幼兒園生活內容的字卡。
2.手表每人一塊,幼兒已初步認識過整點、半點。
3.幼兒制作用的卡紙大鐘面、小鐘面多個,時間牌多張,1-12數字貼紙、長針短針、小花瓣若干,剪刀、膠水等。
4.墻面上已布置好花莖和花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鐘面
1.教師出示時鐘,引導幼兒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1~12的數字。
2.教師反復撥動時鐘的時針、分針,讓幼兒觀察發現時針與分針“行走”路程的不同,并引導幼兒理解、表達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關系。
二、根據要求配時間
1.出示鐘面與時間牌,引導幼兒將鐘面上的時是和時間牌配對。
2.認識鐘面上的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這是幾點?這個時候我們一般在做什么?你能用動作來表示嗎?
3|.教師做吃飯、睡覺、刷牙等日常生活動作,幼兒在手表上撥出適宜的時間,也可由個別幼兒上來做動作。
三、自制時鐘
1.激發幼兒的制作興趣。
2.介紹制作材料和方法。
A組:我們的一天——制作花形時鐘
出示活動時間表和花形時鐘。請你用靈巧的小手做個花形時鐘來告訴我們一天中的活動安排。
B組:我的一天——制作時間表
請你自己來設計、制作一張時間表,先安排活動內容,再排出時間,每個人的時間表可以不一樣。
3.引導幼兒按意愿選擇組別進行制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幼兒。
4.與幼兒討論做好的花形時鐘:哪個鐘面有問題,什么問題?怎么修改?
四、布置墻面
1.將幼兒做好的花形時鐘和時間表張帖在墻面上(高度與幼兒的視線平行)。
2.啟發幼兒互相欣賞、指認。
活動反思
1.與幼兒一日常生活緊密相聯
對于在幼兒園生活的孩子來說,一日活動既豐富又有規律,
孩子們對一些固定的活動時間已比較熟悉。從他們的一日生活入手,設計組織活動,既激發和保持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又通過感知特定時間與相應活動的對應關系,加深了幼兒對時間的連續性、可測量性的認識。
2.巧妙利用幼兒的手表
過去我在和孩子一起認識時間時往往使用自制的手撥鐘面,由
此出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孩子對于分針的走動很敏感,但容易忽略時針的變化,如在撥半點時,他們常常把分針指在數字6上,而時針依然指在整點數字上。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這次活動中采用了孩子們的手表,它的時針和分針是連動的。在撥撥玩玩中,孩子們知道了撥動的方法,又弄清了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關系,真是一舉兩得。
3.鼓勵幼兒運用生活經驗
這次活動,我給孩子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制作內容,供他們選擇。其中“我的一天”是自己制定作息時間,孩子們可以自己設計、安排一日生活,合理制定時間。有的說“我要8;00起床”,有的說“我10:00要去學鋼琴”,有的說“我下午3:30去超市買東西”。孩子們制作的時間表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經驗。
4.提供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間
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從而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有利于孩子積累成功的體驗,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為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間,孩子們的作品既可布置在墻面上,也可懸掛在空中。這些作品成了環境布置的一部分,孩子們不時地議論、指認,主動積極地與環境交互作用,加深了對時間的認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夠在各種材料中,找到球體和圓柱體的物體。
2。能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探究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
3。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4。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
能夠在各種材料中,找到球體和圓柱體的物體。
活動難點
能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探究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
活動準備
1。四張桌子,每一張桌子上滾動的東西都相同;各種薯片桶,露露瓶,乒乓球等。
2、硬幣、長方形紙、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找出能滾動的東西
(一)談話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今天老師帶領小朋友們來玩一個尋寶的游戲,我的寶物有一個神奇的本領——會滾動。
(二)幼兒玩準備的玩具,教師參與活動,并和幼兒進行交流
(三)請幼兒說說哪些東西會滾動,并示范給小朋友們看一看。
二、區分能滾的東西有什么不一樣
(一)讓幼兒再次玩一玩能滾的物品,玩的時候向不同的方向滾一滾、擋一擋,將各種能滾的物品比一比,說說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二)根據特征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球體。
小結:最后,我們找到的寶物是球,總結球體特征。小球會滾動,放在地上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不管從哪個方向看上去都是圓的,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球體。
三、根據特征找出圓柱體
(一)你們找到了第一件寶物,還想找出第二件嗎?它兩頭都是圓,從上到下一樣大,豎著放看起來像柱子,請小朋友到教室的“牛牛餐廳”去找一找。
(二)老師總結圓柱體的特征,兩頭都是圓,豎著放看起來像柱子,從上到下一樣大,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圓柱體。
四、游戲“玩一玩,變一變”
分組操作:
1。把許多硬幣變成圓柱體。
2。把長方形紙變成圓柱體。
3。把橡皮泥變成球體。
五、尋找生活中的球體、圓柱體
師:今天我們玩的很高興,你們還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圓柱體、球體的物體?
讓幼兒找一找。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