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的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的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1
一、設計思路:
幼兒園科學活動,重點是引導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觀察自然現象,培養其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欲望,增強自我觀察能力和判斷分析等思維能力。聲音現象屬于大班科學教育目標之一,為了讓幼兒初步了解聲音的產生原因,我設計了這節活動《奇妙的聲音》,旨在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發展其科學探索的欲望。
二、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聲音的產生,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2、增強對聲音的辨別和判斷能力。
3、培養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1、已熟悉生活中的一些聲音如:電話聲、鐘聲等。
2、紙折的小青蛙、電光紙、塑料袋、盤子、豆子、易拉罐及各種樂器等。
3、多媒體課件。
四、活動的重點與難點:
感知聲音的產生,知道不同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五、活動過程:
1、猜一猜,感知聲音。
師:孩子們,大家好,今天,我帶來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聲音,你們想知道是什么聲音嗎?
放課件,自然界的一些聲音,灰太狼。
(分層播放,第一次放一種聲音,第二次可以放幾種,可以逐個增加)師:小朋友你們的耳朵好靈呦,都猜到了,那你們知道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引出問題)
2、玩一玩,探索聲音。
(幼兒分成三組,第一組:樂器、第二組:廢舊材料、第三組:盤子、豆子)
①師:老師在每個小朋友的'椅子下放了一樣東西,這些東西都能發出好聽的聲音,請你們拿出,玩一玩,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②請個別幼兒大膽說己的發現。:物體進行碰撞振動而產生了聲音。
③讓幼兒把手放在喉部,進一步體驗振動產生聲音。
④師:剛才,大家都玩了玩,讓這些物體都發出了聲音,那這些聲音一樣嗎?再次玩這些物體。進一步探索不同物體發出和聲音不同。
3、找一找,制造聲音。
師:剛才。大家玩弄了各種物品,讓他們了出了不同的聲音,現在,我們什么也不拿,在自己身上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呢?
如:拍手、拍腿、踏腳,尖叫等。
(提醒幼兒避免發出尖叫的噪音,影響到其他人。)
4、聽一聽,欣賞聲音。
師:剛才,有的小朋友發出了尖叫的噪音,那什么樣的聲音屬于好聽的聲音呢?
(引導幼兒分辨音樂的不同,懂得要多聽樂音,避免噪音,保護我們的耳朵不受傷害。
5、活動延伸:
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聲音,我們今天所玩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我相信我們班的寶寶們還能發現更多,更好聽的聲音認真觀察,細心聆聽,把你們發現的,聽到的,帶回來,講聽,好嗎?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2
設計意圖:
此活動源自于省編新教材小小班上冊的《魔術箱》,最主要目的是感知多種形式有和沒有,題目雖是魔術箱,但過程設計里面絲毫看不出有變魔術的痕跡。所以我決定不用魔術箱這個題目,剛巧圣誕節臨近,街上、商店里到處充滿著節日的氣息,雖然這是個西方的傳統節日,但對孩子們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為此我設計了圣誕禮物這樣一個課題,以圣誕老人送禮物為主線,展開了幼兒找禮物、取禮物的多種形式的探索有和沒有活動。而我自己扮成圣誕老人,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用變魔術、找禮物、取禮物的激起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快樂的學習,符合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
活動目標:
鞏固認識“有”、“沒有”,學習利用多種感官感知多種形式的“有”和“沒有”。
重點:認識和感知多種形式的有和沒有
難點:能從輕重上區分有和沒有。
經驗準備:
生活中對“有”和“沒有”的感知。
物質準備:
1、師用:圣誕服飾和變魔術的月亮玩具。
2、幼兒操作實物:
a、白卡紙以及用白卡紙自制的圣誕卡(折著時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b、易拉罐以及用易拉罐自制成的響罐(外形相同);
c、娃哈哈飲料空瓶和沒開飲的娃哈哈飲料(外形相同)。
教學過程:
(一)“圣誕老人”變魔術,幼兒鞏固認識“有”和“沒有”的概念。
(老師扮成“圣誕老人”以非常的熱情與幼兒打招呼)
1、小朋友好,我是“圣誕老人”,我給你們送禮物來了。
2、我先給你們變個魔術,變變變,(打開空的手)有嗎?(打開另一只手)有嗎?(變了個“月亮”)。
3、再變一次。
(二)幼兒找真禮物,利用多種感官探索多種形式的“有”和“沒有”。
1、“圣誕老人”:我給你們帶來了許多禮物,有卡片、響罐和飲料,都放在桌子上了,還有一些沒做好的卡片、響罐、喝過了的空飲料瓶,也摻在桌子上,請你們幫我找找,哪些是真的禮物,好嗎?
2、“圣誕老人“提要求:
a、找出來以后可以給旁邊的小朋友看看、說說,然后放回去
b、再去找找另外的禮物,把卡片、響罐、飲料都找到
c、聽到“圣誕老人”說回來,就請你們馬上坐回到位置上來。
3、幼兒操作,教師引導每個幼兒用看、搖、聽、拿、掂等方法探索兩、三種禮物。
4、談話:你找到了什么禮物?是怎么找到的?怎么知道它是禮物?
5、小結:我們用看一看的方法發現了卡片,卡片里面畫著花;我們用搖一搖的方法找到了響罐,它里面有東西,所以會發出聲音;還用拿一拿的方法找到了飲料,它里面裝著飲料,比空瓶子重多了,我們小朋友真棒。(拍手鼓勵)
(三)幼兒選禮物,再次探索多種形式的有和沒有。
1、“圣誕老人”:現在,我要把禮物送給你們,每個小朋友一只小手拿一樣禮物,快去找吧!
2、幼兒選禮物。
3、“圣誕老人”檢查,請錯的小朋友更正,恭喜小朋友都找到禮物!
4、“圣誕老人”進行禮貌教育:該對我怎么說?(謝謝圣誕老爺爺)——(不用謝!圣誕快樂)
(四)延伸活動
在區角繼續多種形式的探索“有和沒有”。如:分辨糖紙和內包泡沫的玩具糖、空透明飲料瓶和裝水的飲料瓶,等等。讓幼兒通過視覺、觸摸覺等感覺來分辨多種形式的“有和沒有”。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3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講講的活動中了解車子是由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
2、通過游戲讓幼兒知道輪子是可以滾動的
活動準備:
PPT、幼兒帶來的各種車子
活動過程:
一、介紹各種不同數量輪子的車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神奇的寶貝,你們知道是誰嗎?
(一)出示兩只輪子,引起興趣
1、你們看這是什么?有幾只?
2、你見過的兩只輪子的車嗎?是什么車?
小結:兩只輪子的車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
過渡:還想接著往下看嗎?
(二)出示三只輪子
1、你們看這里有幾只輪子?
2、三只輪子是什么車?
小結:三只輪子的是三輪車
(三)出示玩具車
1、這是一輛什么車?這輛車有幾只輪子?
2、出示四只輪子,四只輪子有些什么車?
小結:四只輪子的.有轎車、警車、消防車、公共汽車等等
二、講講玩玩:知道車有了輪子會滾動
1、討論:為什么這些車都要有輪子呢?
2、你們想不想開開自己帶來的車?(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車有幾個輪子)
3、幼兒開開自己的車,開完后將車按輪子數量放進不同的停車場
總結:原來我們剛才看見的車和你們玩的車都是有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有了這些輪子車才可以在馬路上開。
活動延伸
你們玩得開心嗎?還有很多寶貝也想出來和你們見見面,我們請他們出來好嗎?
1、你見過這么多輪子的車嗎?
2、平時請你們爸爸媽媽帶你們一起找找看哪些車有這么多的輪子,好嗎?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4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將味覺、視覺和聽覺三者初步進行通感聯想,初步體會味道、色彩和音樂之間的互通性,增進幼兒的感知能力。
2、繼續培養幼兒愉悅參與活動的熱情,并能在活動中積極、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甜味和苦味的食品若干(如冰糖、銀杏等)。
2、畫有“甜小姐”和“苦小姐”的卡片若干、油畫棒若干盒。
3、樂曲《二泉映月》和《金蛇狂舞》的片段。
活動過程:
一、品嘗甜味道和苦味道的各種食品。
教師請客,幼兒品嘗食品,幼兒邊品嘗邊和同伴交流,相互說說自己所品嘗食品的心理感受及其味道。
教師讓部分幼兒說出其所吃食品的味道及神態,并總結甜和苦這兩種味道來。
二、用與之匹配的顏色表示出兩種味道。
教師引導幼兒:如果讓你用顏色分別來表示這兩種味道,你想用哪種顏色表示?為什么?(幼兒相互討論,說出理由。)
幼兒在“美食小姐”的身上畫出表示甜味和苦味的顏色(可以引導幼兒畫上一種或多種顏色并說出理由)。
待幼兒畫好后,教師請幼兒將自己的理由說給畫面上的“美食小姐”聽,或說給好朋友聽一聽。
教師請部分幼兒說說自己配上該顏色的理由。
聽樂曲感知與其匹配的味道及其心理感受。
教師與幼兒一起欣賞樂曲《二泉映月》片段,使幼兒能從該樂曲中感受其匹配的味道及其心理感受,教師介紹此曲。
繼續欣賞第二首樂曲《金蛇狂舞》片段,幼兒感受與之相匹配的味道及其心理感受,教師同樣進行相關的介紹。
教師與幼兒一起舞蹈《金蛇狂舞》,結束。
活動延伸:
(1)欣賞更多的樂曲,使幼兒感受不同樂曲中所蘊涵著的酸甜苦辣。
(2)圍繞該主題繼續開展活動,使幼兒能深入感知視覺、味覺和聽覺三者之間的互通性,并能在今后的實際操作中將其通感運用。
選題理念:孩子進入大班以后,求知欲和探索欲都顯得尤為強烈。他們在獲取個體知識的同時也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產生了高度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我們為孩子設計了與之相適的一系列主題活動。即將孩子在小班所掌握的個體事物的形態特征和中班已習得的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直接聯系貫穿到大班的個體、群體與現象間的通感聯想中來。而本次教學活動則是該主題活動的第一分支——將視覺、聽覺和味覺三者初步進行通感聯想。
活動說明:
一、我們設計和組織的這一系列主題活動是集語言、藝術、科學、健康等于一體的綜合活動,它打破了以往分類式的教學觀念,適應了新綱要所提出的整和教育觀,使孩子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習得知識,提高興趣。而且孩子在這一系列預成活動中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心中的疑問,并與教師一起探究,及時引發與之相關的生成活動。
二、此主題活動均是在寬松、和諧、新穎的過程中完成的。比如本次活動中孩子可以開懷地吃,隨心所欲地畫,盡情地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我想,也正因為孩子說出了“真”感受,才使這一系列主題活動行之有益。
三、通過本次活動,孩子能初步感知聽覺、味覺和視覺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今后所要進行的心情與色調搭配,心情與樂曲聯系,以及冷暖色調、悲喜樂曲的心理反映等分支活動奠實了基礎,也為完整、完善這一系列主題活動添了一筆重彩。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5
一、活動目標:
知道泡泡的形狀與吹泡泡的工具是無關的,打破圓形——圓形,三角形——三角形的匹配的思維定勢。
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二、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在戶外活動中孩子已經玩過街上買來的泡泡的游戲,知道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三、材料準備:
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泡泡水。
四、環境創設:
一張大張的紙上貼一個三角形的圖形和一個圓形的圖形,每個幼兒一張卡片。
五、活動過程:
一、猜想、記錄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
1、前幾天小朋友都玩了吹泡泡的游戲,而且你們還發現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今天老師帶來了不同的.吹泡泡工具,你們看看它是什么形狀?跟你們玩的吹泡泡的工具一樣嗎?
2、教師提問: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幼兒猜想,有的說是三角形的、有的說是圓形的)
3、幼兒進行猜想記錄。
如果你認為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三角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貼在三角形的圖形下面,是圓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貼在圓形的圖形下面。
二、幼兒吹泡泡,驗證自己的猜想。
1、幼兒自己選擇教師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開始吹泡泡。
2、分享交流:
(1)你們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
(2)到底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老師再吹吹,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形狀。教師又用三角形的工具吹泡泡讓幼兒觀察,再次驗證三角形工具吹出來的泡泡也是圓形的。
三、幼兒調整事先的猜想記錄。
四、小結:不管是圓形還是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泡泡都是圓形的,那么還有什么可以用來吹泡泡,吹出來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狀,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去找找,以后我們再來試。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6
活動目標:
在實驗中感知溶解的現象,并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奶粉、國珍、味精、鹽、糖、沙子、黃豆、洗衣服、奶糖等。
2、純凈水、勺子,透明容器。
3、每生一個小茶杯。
4、幼兒用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品嘗白糖水和淡鹽水。
師:為什么糖水是甜的?鹽水是咸的?
幼兒:因為糖是甜的,鹽是咸的
師:你們在水里能看到糖或者鹽嗎?
幼兒:看不到。
師:為什么?(因為化在水里了。)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2、小實驗:糖和鹽不見了。
教師請每組幼兒分別在兩個裝有水的透明容器里各放一勺鹽和一勺糖。
師:糖和鹽在哪呢?(在容器底部)
師:為什么沒有不見呢?怎么做才會不見呢?
引導幼兒用勺攪動。
教師:有什么發現?(糖和鹽不見了)糖和鹽到哪里去了?
小結:糖和鹽放進水里慢慢地不見了,這是因為它們溶解在水里了。
3、討論:什么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不能?
師:哪些東西是不能溶解于水的.?
師: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這些東西中,你們認為哪些是能溶解于水的,哪些不能。
幼兒做試驗,邊記錄。
可以溶解的物質,幼兒用水杯嘗一嘗味道。
教師參與到實驗中,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并隨機指導。
4、幼兒集體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實驗方法。
活動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7
活動目標:
1、能清楚地講述故事,語言完整,清晰。
2、感受科學家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敢于嘗試的個性品質,產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愿望。
3、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事先請幼兒收集有關科學家故事的圖片,碟片等,并且每人學會講一個科學家的簡短故事。
2、科學家故事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引題談話,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可學家嗎?你們知道他們的故事和發明嗎?今天老師要講一個科學家牛頓的故事,你們想聽嗎?
2、講牛頓的故事,引出話題。
(1)老師講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的小故事。
(2)提問:你們知道牛頓是誰嗎?他是怎么發現萬有引力的呢?
(3)科學家是怎么樣的人?你們知道哪些人是科學家?他們發明了什么?后來有什么用?
3、故事大擂臺:我知道的`科學家。
(1)請小朋友講述自己知道的科學家的故事。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知道的科學家故事,要求能清楚地講述事情的前后經過,故事完整。
(2)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同伴的故事。
師提問:剛才大家故事中一共講到了哪幾位科學家?他們發明了什么?你佩服他們嗎?為什么?
3、教師小結課時
(1)今天小朋友聽了這么多科學家的故事,知道了他們發明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學習科學家們遇事多動腦,肯吃苦,善于思考,勇于實踐,尊重事實等優秀品質。
(2)小朋友長大后想不想也當科學家。
(3)師:你們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善于觀察思考,長大后當一名科學家。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8
一、教案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識、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球體,是我們人類和其它動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兒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二、教案準備
1、電視機、電腦、2個課件;
2、地球儀一個;
三、教案流程
1、請你猜一猜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法國人……都住在什么地方。
2、向幼兒介紹地球
(1)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地球嗎?它是什么形狀?(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儀,請幼兒觀察并討論地球的形狀。
(3)小結: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形狀像球而略扁,地球儀就是縮小的地球模型。
3、通過看課件,讓幼兒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問: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你們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請幼兒憑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回答)
(2)觀看課件。然后通過提問,鞏固幼兒對地球上有陸地、高山、海洋、人、動物、植物的認識。
4、讓幼兒在地球儀上找出海洋、陸地的位置,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和最熱的`地方在哪里?
5、學念兒歌《地球是個運動員》。理解并學習兒歌內容,想像兒歌展示的畫面,領會詩中對地球生動、形象的描述。
6、小結:地球上有許多人、動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7、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多植樹。)
8、結合課件,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后組織幼兒討論:地球為什么生病了?怎樣給地球治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9、延伸活動:開展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啟發幼兒在平時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保護環境的工作。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9
活動目標:
1、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2、能區分不同氣味的物品,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圖片
2、兩塊毛巾,其中一塊灑有花露水;同樣的小瓶8個,分兩組,里面分別裝有小半瓶自來水、白醋、白酒、酒精。
活動過程:
一、聞一聞,想一想——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重點提問:
1、聞一聞兩塊毛巾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你能發現第二塊毛巾很香?
3、除了鼻子,還有其他器官能聞氣味嗎?
小結:鼻子有聞氣味的本領。
二、說一說——能感知生活中的氣味重點
提問:
1、你聞到過哪些氣味呢?在哪里聞到的?
2、是什么東西發出的氣味?聞到這種氣味,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許多的氣味。觀看《我的鼻子本領大》PPT,說說這些物品特有的氣味。
3、游戲:聞一聞猜一猜——能區分不同氣味的物品重點提問:
4、聞一聞:一樣嗎?教師:這里有八個一模一樣的小瓶,里面裝了四樣東西,每樣有兩瓶,你能找出一樣嗎?讓幼兒想一想,通過哪些辦法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并試一試,從而使幼兒進一步鞏固對鼻子功能的'認識。
5、你能說出里面分別裝的是什么嗎?
小結:鼻子的本領真大,能聞出各種各樣的氣味。活動建議:在區域活動時,提供有不同氣味的材料,請幼兒聞一聞、分一分、說一說。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放屁的一些知識,知道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2、能正確對待正常的生理現象,樂意關注自己的身體。
活動準備:
自制PPT;圖片若干。
一、談話導入
價值取向:以“放屁”聲導入,大膽表述自己對“放屁”的看法。
播放“放屁”聲,提問:
這是什么聲音?聽到這個聲音讓你想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
小結:到底“噗”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呢,我們今一起來往下看。
二、閱讀理解
價值取向:師生共同閱讀討論,知道放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1、講述第一段,討論:
提問:小強突然“噗”了一下,看看他身邊的人有些什么表現呢?
小結:是呀,同學們異常的眼光及行為,把小強嚇的目瞪口呆。
提問:你們覺得“噗”能忍嗎?小強忍著會有什么后果呢?
小結:哦,原來“噗”是不能忍的,小強忍著臉漲得通紅,開始肚子疼,還不斷打嗝,最后“噗”的更響了。
2、繼續講述第二段,討論:
提問:那“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看視頻:聽聽醫生是怎么說的)
小結:現在我們知道“噗”是怎么形成的,也知道“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有腸和肛門的都會噗。所以當我們在健康方面有不知道的時候可以去詢問醫生,醫生會幫助我們。
3、講述第三段:討論:
提問:那還有誰會噗呢?
小結:只要有腸和肛門的都會噗,所以這些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人和動物都會噗。
4、完整講述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一個科學故事《每個人都噗》。
討論:現在我們都知道噗是怎么一回事,那你現在還會忍嗎?還會怕被同學笑話嗎?
小結:有“噗”的時候別忍著,沒關系,因為每個人都會“噗”,“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三、自主探尋。
價值取向: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索“噗”的'秘密,樂意關注自己的身體。
1、自由觀看、探索“噗”的秘密。
重點:幼兒三人一組自由結對觀看噗的圖片,教師參與討論,如:噗和我們吃的東西有什么關系?噗和我們的身體有什么關系?
2、師幼共同交流,解讀“噗”的秘密。
小結:當我們對一件事情不太了解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不正確的評價,當我們了解了以后就會變得很正常了。我們回去再仔細看看閱讀一下,一定還會發現更多的知識和秘密,所以平時我們要多多關注我們的身體。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 11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親自參與活動,知道自己身高、體重的變化,懂得自己的身體是在不斷生長 的。
2、培養幼兒能夠關心自己的身體變化,發展自我意識。
二、活動準備:
幼兒入園時的身長圖和體重表。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幼兒剛入園的身長圖和體重表,引起幼兒觀察,并進行討論。
1、這些圖片上的.娃娃是誰?(貼有照片的幼兒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體重的小稱砣)
小結:這些都是我們剛上幼兒園時保健老師給我們量身高,稱體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個小砣就表示那時我們的身高和體重。
(二)通過操作活動對比,讓幼兒感知其中變化,了解自己在長大。
1、小朋友,現在你們的身高和體重有沒有變化?
2、請幼兒現場量身高稱體重,再貼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稱砣。
3、請幼兒在觀察對比,了解其中變化。
小結:剛才我們發現小朋友在原來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長越高,說明小朋友長高了,小稱砣越來越多,說明小朋友變重了。我們長大了。
(三)通過討論,知道我們長大了,學會了許多本領。
“現在,我們長大了,在幼兒園學會了哪些本領?”(從生活自理能力、學習、游戲等方面去討論)
小結:我們長大了,學會自己吃飯,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會講故事,會念兒歌,拍皮球,玩各種游戲,今后我們還會長大,學會更多的本領。
四、親子活動
建議家長在家中一角,為孩子做兩顆生長樹,一棵記錄身高的變化,一棵記錄體重的變化,并定期為孩子測量。
五、活動評價:
1、知道自己在不斷地長大;
2、逐步學會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
【幼兒園科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幼兒園教案03-27
幼兒園教案科學領域教案11-25
幼兒園教案科學教案11-25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11
幼兒園科學教案11-10
幼兒園科學光與影教案11-22
幼兒園科學螞蟻教案12-30
科學教案幼兒園07-06
幼兒園科學優秀教案07-19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