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1
活動目的
訓練大肢體動作。
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寬闊的游戲空間。
活動過程
1、找個寬闊的游戲空間,讓孩子盡情地跑動。
2、當你喊出“一、二、三,逃跑”時,孩子必須盡快跑開并遠離你。
3、當你喊出“一二三,木頭人”時,孩子必須即刻停止一切動作,并完整保持住那一瞬間的姿態。
4、在、重復第二個和第三個步驟,直到孩子不想再玩為止。
活動提示
1、試著喊出其他口號,如“跳躍”、“跳舞”、“走路”、“爬行”等等。
2、保證游戲空間沒有任何障礙物,以免孩子因為跑動而不小心撞傷身體或撞壞東西。
教學反思:
整個游戲比較簡單,主要以學習兒歌和遵守游戲規則兩項基本任務,雖然比較簡單,但是通過活動也得到了很多寶貴經驗。第一點,維持紀律的技巧。活動中有小朋友不聽指令,獨自玩樂。發出很嘈雜的聲音。這時候我指著吵鬧的小朋友叫他們不要再吵鬧,可效果不是很明顯。
小百科:木頭人這種游戲考究令行靜止的能力。這種"木頭人"的游戲,就是幾個小孩子圍在一起,嘴里念念有詞:"三三四四,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然后擺個姿勢就不動了,誰能堅持住到最后誰就是勝者。雖然自己從來沒有勝利過,卻總是樂此不疲。
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要求幼兒正確發出“山、上、三)等字音,區別s和sh,an和ang等音。
2.幫助幼兒聽懂并理解簡單的游戲規則,提高對指令性語言的傾聽水平。
3.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聽說應變能力。
(這個活動的目標體現了聽說游戲的主要目標:幫助幼兒發準難發的音和易混淆的音,聽懂并理解游戲規則,提高控制自己的動作及語言反應的能力。目標較全面,也較具體,且目標的難度適中,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活動準備
拉線木偶玩具一個(或用紙板制成的活動拉線木偶人)。
(準備的材料是用來創設游戲情境的。若沒有活動木偶,也可以采用手偶教具代替。)
活動過程
1.示木偶人創設游戲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以小木偶的El吻向大家自我介紹:“我是木頭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個游戲,名字叫‘山上有個木頭人。”接著,教師邊操作木偶拉線,邊念兒歌,幫助幼兒了解游戲的基本內容。
表演結束后,教師繼續以木偶的口吻與幼兒交談。教師可以這樣說:“誰想和我玩游戲呢?那你必須先告訴我,剛才我說了些什么?”引導幼兒回憶兒歌內容,學會念游戲兒歌,正確發出每個字音,特別是“山”“上”“三”。
(活動開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創設游戲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更能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在此活動中,教師通過語言激發幼兒學念兒歌,在幼兒學習過程中,要及時糾正幼兒的不正確發音,教幼兒正確地念兒歌·這樣可以為以后順利開展游戲奠定基礎。)
2.向幼兒介紹游戲的規則及玩法。
(1)游戲時須念兒歌,并可自由做動作。兒歌做完后就不能動,也不能發出聲音。
(2)如果誰動了或發出了聲響,就必須將手伸給同伴,而同伴則拉住他的'手說:“本來要打千千萬萬下,因為時間來不及馬馬虎虎打三下。”然后邊拍同伴的手心邊說:“一、二、三。游戲結束。
(聽說游戲規則中一定要包含語言練習的要求,否則就不能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此游戲規則中要求幼兒邊念兒歌邊進行游戲,這就充分體現了語言練習的要求。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了,以便于幼兒理解游戲的規則,基本了解游戲的玩法。)
3.教師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分別與全體或個別幼兒進行交往活動,給幼兒觀察和練習的機會。
(1)教師帶領全體幼兒邊念兒歌,邊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動作,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動作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兒歌念完后,教師自己故意先動,然后伸出一只手讓全班幼兒邊說邊打三下,給幼兒以練習游戲語言的機會。
(2)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
(在幼兒基本了解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游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
教師先與全班幼兒游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游戲中的規則性語言,并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
接著,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游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游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游戲做好充分的準備。)
4.幼兒自主游戲。
教師安排幼兒與同伴結對,自由組合,自主地開展游戲活動。注意提醒幼兒遵守游戲規則,與同伴友好合作游戲。
(此游戲較適合采用讓幼兒兩兩自由結伴的形式進行活動。這樣可以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地進行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練習的機會,也有利于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教師從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但并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回觀察幼兒的活動,了解幼兒的游戲情況,并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附游戲兒歌:
山上有個木頭人
山,山,山,
山上有個木頭人。
三,三,三,
三個好玩的木頭人。
不許說話不許動。
活動延伸
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可啟發幼兒想象,進行簡單的聽指令仿編游戲兒歌的活動。教師可提下列問題,如“除了木頭人,你還看見過用其他材料做成的人嗎?還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人呢?”引導幼兒說出“鐵皮人”“石頭人”“稻草人”等。
游戲時,幼兒必須聽指令改編游戲兒歌,如發令人說“稻草人”,幼兒就念“山上有個稻草人”的游戲兒歌。
(建議此活動可安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進行發音練習和訓練各種能力。
在幼兒較熟練地開展上述游戲的基礎上,組織安排幼兒進行簡單地仿編游戲兒歌活動,一方面可以豐富游戲的內容,提高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培養幼兒聽說應變能力,提高幼兒的語言仿編能力。)
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3
游戲目標:
1、練習聽指令做動作及自我控制能力。
2、學會民間游戲《熊和木頭人》,體驗和同伴一起游戲的樂趣。
3、使幼兒學會用肢體動作配和游戲的玩法。
4、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游戲準備:
1、知識經驗:熟悉游戲《熊和木頭人》。
2、環境創設:戶外、室內活動場地均可。
游戲過程:
一、引出游戲內容,激發幼兒對游戲活動的興趣
教師引入:“小朋友們知道木頭人是什么樣子的嗎?”“木頭人會動嗎?”
“木頭人不能做什么?”
二、教師講解、示范游戲玩法
1、幼兒按秩序站好
2、教師講解玩法:
(1)教師扮演熊,幼兒扮演木頭人,按秩序站好。當教師往前走的時候,幼兒也跟著走,可以學動物,擺出各種造型。教師一邊走在隊伍前,一邊喊“熊和木頭人”,口令結束時突然回頭,這個時侯幼兒不能動,無論原來是什么姿勢,都應該保持靜止狀態。如果被教師發現有人動了,就要退出游戲,在旁邊觀看。
教師提問:“說完口令后,小朋友們要怎么做?”
教師提問:“如果木頭人說話、笑或者動了,要怎么做?”
(2)請個別幼兒和教師一起示范
三、幼兒進行游戲,教師講評指導
1、游戲第一遍,教師在前面慢慢地走,幼兒在后面慢慢地跟,擺出造型。
2、游戲第二遍,教師在前面加速地跑,幼兒在后面跟著小跑,擺出造型,在第一輪活動的基礎上,加快速度。
四、講評游戲情況
游戲重難點:
1、游戲中,教師要多表揚堅持時間較長的幼兒,鼓勵幼兒按指令及游戲規則進行游戲。
2.為提高幼兒興趣,可在念完最后一個字時,教師做一個動作,如:“平衡”狀、“小猴”狀等,幼兒迅速學祥并靜止,學錯動作或走動者為輸。
聲音不夠大,排隊秩序混亂,
環節可以更加豐富一點,更加深入,如熊去抓木頭人,木頭人同伴來營救等。
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要求幼兒正確發出"山、上、三)等字音,區別s和sh,an和ang等音。
2.幫助幼兒聽懂并理解簡單的游戲規則,提高對指令性語言的傾聽水平。
3.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聽說應變能力。
4.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拉線木偶玩具一個(或用紙板制成的活動拉線木偶人)。
(準備的材料是用來創設游戲情境的。若沒有活動木偶,也可以采用手偶教具代替。)
活動過程:
1.示木偶人創設游戲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以小木偶的El吻向大家自我介紹:"我是木頭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個游戲,名字叫'山上有個木頭人。"接著,教師邊操作木偶拉線,邊念兒歌,幫助幼兒了解游戲的基本內容。
表演結束后,教師繼續以木偶的口吻與幼兒交談。教師可以這樣說:"誰想和我玩游戲呢?那你必須先告訴我,剛才我說了些什么?"引導幼兒回憶兒歌內容,學會念游戲兒歌,正確發出每個字音,特別是"山""上""三"。
(活動開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創設游戲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更能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在此活動中,教師通過語言激發幼兒學念兒歌,在幼兒學習過程中,要及時糾正幼兒的不正確發音,教幼兒正確地念兒歌·這樣可以為以后順利開展游戲奠定基礎。)
2.向幼兒介紹游戲的規則及玩法。
(1)游戲時須念兒歌,并可自由做動作。兒歌做完后就不能動,也不能發出聲音。
(2)如果誰動了或發出了聲響,就必須將手伸給同伴,而同伴則拉住他的手說:"本來要打千千萬萬下,因為時間來不及馬馬虎虎打三下。"然后邊拍同伴的手心邊說:"一、二、三。游戲結束。
(聽說游戲規則中一定要包含語言練習的要求,否則就不能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此游戲規則中要求幼兒邊念兒歌邊進行游戲,這就充分體現了語言練習的要求。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了,以便于幼兒理解游戲的規則,基本了解游戲的玩法。)
3.教師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分別與全體或個別幼兒進行交往活動,給幼兒觀察和練習的機會。
(1)教師帶領全體幼兒邊念兒歌,邊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動作,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動作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兒歌念完后,教師自己故意先動,然后伸出一只手讓全班幼兒邊說邊打三下,給幼兒以練習游戲語言的機會。
(2)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
(在幼兒基本了解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游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
教師先與全班幼兒游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游戲中的規則性語言,并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
接著,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游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游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游戲做好充分的準備。)
4.幼兒自主游戲。
教師安排幼兒與同伴結對,自由組合,自主地開展游戲活動。注意提醒幼兒遵守游戲規則,與同伴友好合作游戲。
(此游戲較適合采用讓幼兒兩兩自由結伴的形式進行活動。這樣可以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地進行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練習的機會,也有利于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教師從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但并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回觀察幼兒的活動,了解幼兒的游戲情況,并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附游戲兒歌:
山上有個木頭人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
三,三,三,三個好玩的木頭人。
不許說話不許動。
《山上有個木頭人》課后反思:
我在上《山上有個木頭人》這一語言課時,邊游戲邊學兒歌。教案上的活動準備是一個木偶人,因為時間關系我改用紙人,把紙人的手穿上線,讓孩子對木偶人有個簡單的印象。活動過程是先讓木偶人玩一遍游戲引起孩子注意,然后以會念兒歌做為小孩玩游戲的要求。但是我發現一個木偶人怎樣能完成一個游戲,所以我采用三個紙人做木頭人。在整個活動中,大部分幼兒能參與到活動中來,能把兒歌說下來,基本達到活動目標。
一、較好的地方有:
1、幼兒對游戲很感興趣,參與積極性高。
當活動到小朋友與老師做游戲時,小朋友都很興奮,仔細聽老師講游戲規則,然后邊念兒歌邊游戲。
2、教具充分發揮特長,讓幼兒感受一種不常見的“上課小幫手”。
在出示圖片時,幼兒反應一般,但在用線控制紙人時小孩子反應很激動,
意力很集中,都仔細觀察木偶人的一舉一動。跟著木偶人一起念兒歌。
3、以游戲作為引導,小孩子在學兒歌時很開心,表現的也很積極,一節課下來,一部分孩子基本上學會了兒歌也學會了如何玩剛學的新游戲。活動目標基本上達到了。
二、需改進的地方:
1、孩子的反應預想的跟現實不一樣
我預想這個“山上有個木頭人的游戲”全班孩子都因很喜歡,在做游戲時會很積極,反應很強烈,結果上下來發現只有平時好動,上課很認真的一部分孩子在做這個游戲時很積極,還有一部分孩子好像沒聽懂我說的話,還沒弄清是怎么一回事。一節課下來把兒歌學會了可游戲沒有掌握好,這種情況還是頭一次。
2、在語言上不夠簡練語速有點快。
我在講解游戲過程中,鎖碎的語言有點過多,不夠簡練,語速有點快,有些一般的孩子沒聽懂我說的要求,一時反應不過來。在玩游戲時,當我講到不準說話不許動時,仍與孩子在嘻嘻哈哈,動來動去,在對輸的小朋友進行懲罰時,孩子好像處在云里霧里的狀況,不管是有些小朋友對游戲不敢興趣還是不會玩,總之好像給人一種沒聽懂的感覺。在講故事時語言還不夠生動自然,不能引起所有孩子的興趣。
3、時間把握不好
一節課是20分鐘,我在上課流程中有點急,在上課和與孩子互動時,時間安排的不夠妥當,在活動過程中不夠自然,隨意。往后,我上課還要多放輕松,時間上因安排合理,學會巧用一節課同時把一節課的活動目標都達到。
4、對孩子了解不深,盡快加深與孩子間的感情.
在活動過程中,一些上課不聽只顧個跟其他小朋友玩和內向的孩子對我置之不理,即使用眼睛看著他們,他們仍做他們自己的事,而且不能跟上我上課的節奏。我想與我對他們了解不深有著必要的關系,我還要盡快了解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習慣。
小百科:木頭,漢語詞語之一,意思是砍伐后的樹木的統稱。木頭為林業主產物,對于人類生活起著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據木材不同的性質特征,人們將它們用于不同途徑。
【木頭人幼兒園中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教案《大樹》04-14
幼兒園中班教案《臉》04-13
幼兒園中班教案《鵝》04-12
幼兒園中班《小雞》教案04-12
幼兒園中班教案《烏龜》04-12
幼兒園中班《賀卡》教案04-12
幼兒園中班教案《彩色》04-12
幼兒園中班教案《孔雀》04-12
幼兒園中班教案《愛心》04-12
幼兒園中班教案《夢》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