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聲音幼兒園教案

時間:2024-07-25 19:00:21 秀鳳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聲音幼兒園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聲音幼兒園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聲音幼兒園教案(通用10篇)

  聲音幼兒園教案 1

  主題生成: 幼兒近段時間經常大聲說話,使用工具不會輕拿輕放,弄出很大的噪音,為了讓幼兒有一個良好、安靜的生活、學習環境,我們就進行了聲音的主題活動,與幼兒一起探討聲音的利與弊。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聲音的產生,初步知道聲音是由振動引起的。

  2、了解聲音的作用及噪音對人類、自然界的禍害,初步懂得減少噪音的方法。

  活動一:尋找聲音

  1、 談話:我聽到的聲音

  幼兒的話:

  “我聽到火車嗚嗚的聲音”、

  “我聽到汽車笛笛的聲音”、

  “我聽到冰箱發出的聲音”

  “我聽過老虎的叫聲”

  “我聽到打雷的聲音”

  “我聽過高山流水的聲音”

  “我聽過下雨的聲音,滴答滴答,嘩啦嘩啦”

  2、繪畫:我聽到的聲音

  活動二: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通過圖片講解,引導幼兒認識耳朵的結構,從而了解到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活動三:實驗探討

  1、 怎么會有聲音?

  (1)提供多樣的材料讓幼兒在實驗中探索聲音產生的原理-物體震動就會產生聲音,不同的物體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2)提供記錄材料讓幼兒記錄實驗結果,并讓幼兒講述記錄結果。

  2、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供不同的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從而知道不同的材料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3、怎樣減少噪音

  提供不同的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使幼兒知道減少噪音的方法。

  活動四:分享-聲音的秘密

  1、統計: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聲音的'了解。

  2、游戲:通過競賽的形式讓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對聲音的了解。

  3、展示幼兒設計的作品:凈化(減少)聲音器

  主題小結:

  通過主題探討活動,幼兒對聲音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聲音對我們的利與弊,都會說出保護我們耳朵,保持環境安靜的方法與措施;日常生活中幼兒也能注意降低自己說話的音量,輕拿輕放的習慣也正在慢慢形成,整個生活學習環境也比主題活動前有了較大的改觀。

  聲音幼兒園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

  2、知道骨傳聲。

  3、了解雙耳效應。

  二、教材分析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二、引入新課

  聲波進入人耳后,經過哪條途徑,最后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三、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

  大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指導書第7頁。

  五、課后體會

  聲音幼兒園教案 3

  課題

  第一章:聲現象第二節: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知道骨導的原理;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目標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學習重點

  人耳的構造;

  骨傳聲和空氣傳聲

  學習難點

  聽到聲音的過程。

  教具與媒體視頻資料,音叉,教學程序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依據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復習提問:

  1、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2、振動的物體一定發聲嗎?

  3、聲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傳聲的?

  4、傳聲介質有哪些?真空能不能傳聲?

  引入新課:老師的講課聲大家都能聽到,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你能聽到我的講課聲呢?它應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

  1、要有聲源;

  2、要有傳聲介質;

  3、人耳能感受聲音。前兩個我們上節課已經討論過了,這節課我們通過對人耳朵的學習,認識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二、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2、猜想與假設:大家猜想一樣,人耳要想能感受聲波的振動,它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呢?

  上節課我們知道,聲音在傳播時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的,聲波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聲音信息,這些信息要能被我們所感受,人耳中應該有什么樣的結構呢?讓同學們每人吹一個氣球,雙手捧起,然后老師在講臺前用較低沉的聲音大聲說話,學生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總結:人耳中要有一個能接收聲音的“膜”。

  3、老師通過幻燈片講解人耳的結構,及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

  并板書如下內容:

  外界的聲音→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

  4、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

  由于聽覺神經損壞而引起的耳聾叫神經性耳聾,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聾是由非神經性引起的,而只是聲音的傳導發生了障礙(如耳膜損壞),叫做非神經性耳聾,它是比較容易治療的。

  介紹貝多芬的耳聾就是非神經性耳聾,他是通過骨傳導聽聲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創做出了大量的樂曲。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聾啞人的良好思想品質。

  5、嘗試用骨傳導聽聲音

  方法1、用音叉聽聲音

  (1)將敲響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將耳朵堵住,把振動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聽到聲音,并比較一下,聲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筆桿聽聲音

  (1)先咬住筆桿的一端,用手指彈擊他的另一端,感受聲音的大小。

  (2)將牙松開,仍用指彈擊筆桿的'另一端,這時再感受聲音,兩次的聲音一樣嗎?

  方法3、用錄音機錄下一個學生的聲音用錄音機錄下學生的一段說話聲,然后再放出來,讓全班同學聽,問這位學生:你自己感到錄音機里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了嗎?然后再問全體學生:這是他平時的聲音嗎?

  這位學生認為錄音機里的聲音與自己平時的感受會有很大的差別,而其他同學則認為這就是他平時的聲音,這說明這位同學自己聽到的聲音有骨傳導的成分,而通過錄音機錄下的聲音和其他同學聽他平時的說話聲就只有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了,所以他們聽起來是有差別的。

  6、雙耳效應

  由于聲音傳到人的兩只耳朵時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有時會有不同,人們通過這種微小的差異就能判斷出聲源的方向及位置,這就是雙耳效應。

  觀看錄像(雙耳效應)。

  7、雙耳效應的小游戲

  根據錄像中的介紹,我們也做個小游戲。讓一位同學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聽聲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學要他的旁邊拍手,看這位同學對聲源的感覺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開,用兩只耳朵聽聲音,看他對聲源的感覺有什么變化。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

  老師與學生一起得出這三條結論

  學生可能有難以解決的表情

  感到氣球振動

  學生回答

  學生舉例

  學生做實驗,加以感受

  學生感受

  學生感受

  學生觀看

  學生操作

  復習鞏固

  貼近學生的生活

  人耳的結構我們通過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實驗

  多媒體輔助,增強效果

  興趣是通過活動培養出來的,用貝多芬的故事來激勵學生

  通過低成本實驗,讓所有學生參與,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邊

  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產生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教室里小,該實驗不易操作,通過錄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這種現象

  課堂小結

  這節課把聲現象與人聽聲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人耳的構造,分析了人聽聲音的過程,引出了耳聾的原因,使人們增強了對殘疾人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貝多芬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本上的雙耳效應則讓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更緊密了。

  教學流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人耳的結構

  二、人耳聽聲音的過程:外界的聲音→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

  三、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

  四、雙耳效應

  課后反思

  1、這節課內容少,要多通過增加些學生的親身活動,既能提高興趣,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提倡用學生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對他們進行物理其實就在身邊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充分感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聲音幼兒園教案 4

  活動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2、在玩玩、搖搖瓶子過程中,發現聲音的輕響。

  3、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樂于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寶寶生活中聲音的flash。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個,黃豆若干,裝瓶子布袋(套在椅子上)

  教學重點

  1、鼓勵幼兒依據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聽聽、玩玩、嘗嘗中感受聲音,激發幼兒對探索聲音輕響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生活中的聲音聽聲音:(以寶寶早晨的生活背景)笑聲——雞鳴——盥洗——汽車——問候(老師好)。引導幼兒說出笑聲、動物的叫聲、聽水聲進行猜想、說出馬路上的汽車聲等。

  寶寶們,今天有這么多客人老師來聽咱們上課,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客人老師是來找耳朵最靈的寶寶的,那我們來比一比好不好?你聽!(播放寶寶笑聲)這是什么聲音啊?(笑聲)誰的笑聲啊,大人的還是寶寶的笑聲?(小寶寶)看看是不是小寶寶的笑聲。(出示小寶寶圖)你們猜對了,真棒!這是小寶寶夜里睡覺做夢發出來的笑聲。可是天亮了,媽媽要請一個小動物來叫醒這個小寶寶,你聽聽是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的?(播放公雞叫聲音,幼兒:大公雞!)大公雞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雞,(出示大公雞圖)哇!你們又說對了!拍拍手表揚自己。那除了公雞會叫寶寶起床,還有什么小動物也會叫呢?(小狗,小貓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兒模仿)會叫的動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媽媽可以請許多小動物來叫小寶寶對嗎?寶寶被叫醒了,(播放洗手聲音)咦!寶寶現在在干什么?(洗手)洗手的時候會有什么聲音啊?(嘩啦啦)洗完臉刷好牙吃完早飯,寶寶該上幼兒園了,寶寶坐著爸爸的汽車(出示汽車圖)上學了,汽車在馬路上會發出什么聲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讓空瓶子發出聲音(教師事先準備3個瓶子:空瓶子、裝有少量黃豆的瓶子,裝滿黃豆的瓶子)

  1、終于,寶寶來到了幼兒園,老師要和寶寶一起玩了,看看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么好玩的東西。(出示空瓶子)看看你們的椅子下面,把口香糖瓶子拿出來玩玩,瓶子有聲音嗎?(沒有)怎樣讓它發出聲音呢?(幼兒討論讓瓶子發出聲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東西到瓶子里等)附兒歌:拍拍拍,瓶子有聲音,碰碰碰,瓶子有聲音。老師有一種辦法和你們不一樣,我搖搖瓶子就會有聲音,(出示裝有少量黃豆的瓶子搖一搖)問,你得瓶子也搖一搖有聲音嗎?啟發幼兒瓶子是因為裝了東西而發出的聲音(教師倒出黃豆證實)。

  小結:瓶子碰碰某個地方就能發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出聲音寶寶也想讓你們的瓶子也發出好聽的聲音是嗎?(是)老師在裝豆子是還會念兒歌呢,你聽:瓶子寶寶,嘴巴張開,吃點黃豆,嘴巴閉緊,有聲音啰!請個別幼兒示范操作,教師指導。

  3、幼兒集體操作裝黃豆。

  瓶子寶寶有聲音了嗎?有的.寶寶趕緊坐過來,我要請小朋友來表演節目啦!誰的瓶子寶寶保護好了我就請誰來,(引導幼兒專注較教師講解)請一個幼兒上來與教師一同表演搖瓶子,提問,我們的瓶子發出來的聲音一樣嗎?(不一樣:一個響聲大一個響聲小)怎么回事?幼兒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小結:用力大小不同,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裝的多少也影響瓶子發的聲響(太少聲音小,裝滿沒聲音,感受事物的相對性)

  4、搖瓶子游戲《大鼓和小鼓》

  知道了瓶子寶寶的這個秘密,我們一起來表演大大的聲音和小小的聲音好嗎?(伴奏:我是一只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我是一只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可進行兩次)教師故意邊唱歌邊用一個裝滿黃豆(或兩顆)的瓶子(透明),用力搖,瓶子沒聲音(是小小的聲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寶寶還有秘密呢?跟劉老師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嗎?

  5、幼兒通過嘗一嘗,咬一咬,區別糖果的軟硬不同,知道裝硬糖果的瓶子搖起來會發出大鼓的聲音,裝軟糖果的會發出小鼓的聲音。

  6、為"大鼓小鼓"唱歌,邊搖瓶子邊說兒歌。

  7、活動延伸出示裝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與軟糖發出的聲音,誰更像大鼓、誰像小鼓?請幼兒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今天我們來玩個游戲,看看誰的耳朵最靈了,我們一起來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呢?誰的笑聲,是大人還是小孩的呢?看看是不是小寶寶的笑聲?

  可是天亮了,媽媽要請一個小動物來叫醒這個小寶寶,你聽聽是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的?大公雞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雞,(出示大公雞圖)那除了公雞會叫寶寶起床,還有什么小動物也會叫呢?(小狗,小貓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兒模仿)會叫的動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媽媽可以請許多小動物來叫小寶寶對嗎……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聲音幼兒園教案 5

  活動目標:

  1、喜歡童話故事,體驗給別人帶來快樂時的愉悅心情。

  2、能根據故事環節大膽地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聲音。

  3、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最好聽的聲音》。

  2、小動物圖片:鳥、貓、狗、羊、公雞、馬。

  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掛圖,引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1)幼兒觀察教學掛圖并說一說看到了什么?鼓勵幼兒猜猜發生了什么事?

  2、教師分段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講述故事前半部分(從開始到“老公公再也不覺得自己孤零零了,他很高興”),并提問:故事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老公公是怎樣快樂起來的?可是,如果老公公天天聽小鳥、小貓的'叫聲,日子久了聽膩了怎么辦?

  (2)鼓勵幼兒自由講述。

  (3)教師講述故事后半部分,并提問:“小鳥想出什么辦法讓老公公更快樂?”。

  (4)師幼小結。

  3、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邊指圖邊完整地講述故事。

  (3)集體討論:小動物們快樂嗎?為什么?請幼兒模仿故事里小動物快樂時的叫聲和表情。

  (2)教師小結:幫助和關心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4、幼兒自由選擇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1)教師參與表演,引導幼兒完整表演。

  (2)幼兒自由表演。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自由創編故事,組織“講故事”比賽。

  聲音幼兒園教案 6

  活動目標

  1、利用鋼尺、橡皮筋、鼓、鑼等,探索如何使它們發出聲音。

  2、初步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3、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重點:讓幼兒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通過觀察理解聲音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材料準備

  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鋼尺、橡皮筋、鼓、鑼、水、水槽。

  指導要點

  1、建議5~6人一組進行探索,每人重復試驗3~4次。

  2、撥動鋼尺時要避免尺子與桌子發生碰撞。

  實施步驟

  1、探索用什么方法使鋼尺、橡皮筋、鼓等發出聲音。

  2、觀察發聲的鼓面、鋼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1)用力按壓鑼、鼓,鑼、鼓并不發聲;輕輕擊打卻能發出聲音,這是為什么?

  (2)觀察發現用力彎曲鋼尺,鋼尺并不發聲;輕輕撥動鋼尺,鋼尺就能發出聲音,這是為什么?

  (3)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發聲;輕輕撥動橡皮筋,橡皮筋就能發出聲音,這是為什么?

  (4)用力敲擊鼓面和輕輕敲擊鼓面,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哪里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呢?用力和輕輕的撥動鋼尺與橡皮筋試試看,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又是為什么呢?

  3、交流我們的想法。

  4、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觀察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樣產生的?用手去觸摸擊打過的音叉又有什么感覺呢?

  5、交流我們自己的想法。

  6、想一想:為什么聲音有高有低、有強有弱,我們能觀察到聲音的這些變化嗎?

  聲音幼兒園教案 7

  活動名稱:

  奇妙的聲音

  活動目標:

  1、指導耳朵能辨別聲音,了解保護耳朵的方法

  2、喜歡聽好聽的聲音

  3、了解聲音與人的關系,激發幼兒對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聲音的.錄音、各種樂器、藥盒、皮筋、酸奶瓶、豆、玉米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區分各種聲音

  教師:“左一片,右一片,隔著山頭看不見。”猜一猜,這是什么?(幼兒猜出是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兒:“耳朵能聽見聲音。”“沒有耳朵,什么聲音也聽不見”

  教師:聽一聽,這是些什么聲音?(唱歌、電話、下雨、雞鳴、咳嗽、拍手等聲音)

  除了這些聲音,你還聽到過什么聲音?

  如果世界上什么聲音都沒有,會怎么樣?

  (幼兒“如果沒有聲音,說話只能比劃”“汽車沒有聲音,會把人撞死的”“上課沒有聲音怎么聽課呀?”“沒有聲音,樂器也不響了。”)

  教師小結: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人們生活離不開聲音,但有時候也需要安靜

  教師:(請幼兒玩樂器,每人一件,自由敲打,相互交換)你用什么辦法讓樂器發出了聲音?

  教師小結:許多東西都可以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二、體驗聲音的組成

  教師:(請幼兒停止一切活動)噓!怎么沒有聲音了?一會有聲一會又沒聲,這是怎么回事?

  聲音是怎樣來的?請大家來試一試,請伸出你的手,輕輕地把手放到喉嚨上,我們一起來說兒歌“洗手”剛剛說兒歌的時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覺。

  教師小結:不論什么東西,震動了才能發出聲音,不動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聲音,都是耳朵幫助我們聽到的,那小朋友說一說怎樣保護耳朵?(不隨便挖耳朵,聲音大時要張開嘴或捂上耳朵,不要把東西放進耳朵里)

  三、小制作

  看,老師給你們帶來許多東西,請小朋友做一個琴和沙錘,讓我們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樂器來演奏歌曲吧!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在院子里、路上、家里聽一聽還有什么聲音。

  聲音幼兒園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過程:

  (1)了解超聲波的特點;

  (2)知道超聲波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3)了解次聲波的特點及其危害。

  2、能力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現象;

  (2)訓練學生運用準確的物理語言表述觀察到物理現象;

  (3)培養學生查找、整理相關資料以及交流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超聲波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展;

  (2)通過對次聲的來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強學生的社會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超聲波的特點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次聲波的來源及其危害。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多媒體輔助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中火山、地震暴發前夕,自然界的動物引頸傾聽,然后立即四處逃散后的片斷。

  猜一猜:

  (1)火山、地震暴發之前,自然界中的動物有什么異常反應?

  (2)它們是通過途徑獲得這種信息?人類為什么不能?

  學生討論回答:

  ①有特殊的感覺,有奇特的聲音……

  ②動物比人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

  通過討論、交流引入新課。

  (板書課題:人耳聽不見的聲音)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

  師: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現在請同學們將自己右手在空中快速來回擺動,我們能觀察到手在振動,振動的物體一定發出聲音,但你不能不能聽到你手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過渡設問:在實際生活中,象這樣的現象還有沒有?。

  引導學生就生活中的生物去尋找

  師點評引導:

  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是有限的

  多媒體播放:蜜蜂、蝴蝶在花上飛舞。

  師:人能聽見蜜蜂飛時翅膀振動發出的嗡嗡聲,但能不能聽見蝴蝶飛行時翅膀振動所發出的聲音?

  學生討論:各自發表看法。

  教師:點評回答情況。

  (屏幕顯示下列內容,學生自主閱讀、學習)

  (1)人耳能聽到的聲波的頻率范圍:20Hz——20000Hz;

  (2)頻率高于20000Hz長聲波叫做超聲波;

  (3)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叫做次聲波;

  (4)人和一些動物聽覺的頻率范圍表。

  (教材P20表格內容,再添上蜜蜂和蝴蝶的聲音頻率范圍)

  過渡:

  與耳聽聲音相比,超聲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等特點,因而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二)超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看一看:

  用多媒體播放聲吶形成的聲波、胎兒的B超圖像,超聲波速度測定器。

  動腦思考:

  (1)教材中五幅超聲波的應用分別利用了超聲波的什么特點?

  生:共同討論分析,說出自己的看法。

  師:總評總結。

  設問:(2)實際生活中超聲波的作用還有哪些?

  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查找的相關資料,發表看法。

  教師:點評回答情況。

  (三)次聲波。

  播放《犬笛》片段:

  馴犬員一吹犬笛,狗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聽”到,并立刻奔向馴犬員所在的地方……

  設問:

  ①影片中的犬笛發出的是一種什么聲波?為什么能穿越高山、森林,傳得很遠很遠?

  ②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聲音潛伏在我們身邊?

  人耳能不能聽見?

  學生分組討論:

  引出結論:

  (1)鐵笛發出的是次聲波,頻率在20HZ以下,它能很容易繞過障礙物,傳得很遠很遠,而且無孔不入。

  (2)火山爆發、地震、核爆炸都產生相伴隨的次聲波。乘坐火車、汽車、輪船和飛機時感覺疲倦,這也是因為它們擺動產生了次聲波的緣故,所以次聲波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

  過渡:對自然現象產生的次聲波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認識這些現象的特征和規律。利用這些規律,用于對地震、臺風、火山爆發等的監測和預報。

  例如:根據大氣核爆炸產生的強大的次聲波,我們可以偵察到哪個國家在什么地點,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進行了多大能量的核爆炸。

  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請同不們課后查找相關的資料,并寫出相應的調查總結報告。

  四、當堂鞏固。

  1、人發出聲音的頻率范圍約為85——1100HZ,查閱資料,收集蝙蝠、海豚、狗、貓以及其它你感舉趣的動物發出聲音的頻率范圍,并與同學們交流。

  2、除了歌唱家、音樂家之外,還有哪些人的工作與聲有關?把這些工作列出來。

  五、作業布置。

  1、課本P221

  2、課外探研:蝙蝠、海豚、鯨如何利用超聲波捕捉食物、定位、導航?

  六、板書設計。

  人耳聽視的聲音

  1、人耳聽覺的頻率的范圍。

  2、超聲波。

  (1)超聲波特點。

  (2)超聲波的應用。

  3、次聲波。

  (1)次聲波的危害。

  (2)次聲波的利用。

  聲音幼兒園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事例以及觀察實驗的方法探究產生和傳播條件。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培養學生意識。

  教學重點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2)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課前準備(教具、活動準備等)

  音叉,小錘,燒杯,水

  教學過程

  引入:

  列舉聲音無處不在,飽含信息,凸顯聲音的重要性。

  激發學生興趣

  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各組派代表用不同的方式發出聲音。

  指出發聲體,找出他們的共同特征,并舉例說明。

  演示發聲音叉濺起水花,介紹轉換法。

  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

  思考討論,回答

  熟悉物理的探究方法,了解實驗方法的使用。

  聲音的傳播:提問:聲音的傳播需要條件嗎?講述宇航員對話方式,問聲音在什么環境中傳播?還可以在哪些物質中傳播?舉例說明。

  小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閱讀課本,了解耳朵構造,人耳感知聲音的途徑。

  學生觀察思考

  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閱讀課本,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1、提問:在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聽到幾聲敲擊聲?

  2、百米賽跑終點計時員根據什么來計時?相差多少?

  思考

  感受物理是有用的。

  板書設計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

  (1)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2)v固v液v氣。

  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15℃空氣中v聲=340m/s。

  課后總結

  本課的教學核心概念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在此前往往關注的是動作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狀態。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思維的順應和激活,實現了教學的“層遞性”。

  聲音幼兒園教案 10

  活動目標:

  1、了解聲音的產生,能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對聲音的探索。

  2、通過討論聲音的作用,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具有一定的做實驗記錄的能力。

  2、實物準備:錄像機、大音響、ppt課件、大鼓、砂紙(人手一份),豆子、棉花、玻璃杯和筷子(每組三個)、水(四量杯)、毛巾(若干)、水彩筆(四支)。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ppt,用闖關的方法讓幼兒猜測三種聲音:打雷聲、心跳聲、木門的聲音,從而引出“聲音”這一主題。

  2、討論: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聲音,那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猜想)

  二、通過實驗讓幼兒了解聲音的產生——物體震動產生聲音。

  1、敲打撒滿豆子的鼓面,請幼兒觀察,討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小結:物體相碰撞產生震動,就發出聲音了。

  2、請幼兒嘗試用砂紙發出聲音,感受其震動,討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小結:物體相互摩擦產生震動,就發出聲音了。

  3、討論:這兩次實驗發現聲音產生的共同點。

  總結:物體震動會發出聲音。

  4、延伸:如果不想讓物體發出聲音,那么就是物體停止震動。

  三、請幼兒自由的選擇材料,從而探索聲音的不同。

  1、出示三個水杯,猜想:如何做到分別敲擊三個水杯,如何讓它們發出的聲音不同?

  2、幼兒動手實驗驗證,找出實驗中發現的規律,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表內。

  3、每組幼兒派一名代表說出小組實驗的.結果。(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

  4、延伸:說出聽音樂時和聽噪音時的感受,讓幼兒了解噪音對身體有害,引導幼兒平時要輕聲說話、玩玩具等,不要制造噪音。

  四、討論聲音的作用,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1、討論:生活中聲音還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2、觀看ppt,初步了解聲音的以下作用:

  (1)辨析熟悉的人。

  (2)挑西瓜。

  (3)用聽診器看病。

  3、請幼兒回家搜集相關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動反思:

  活動一定要讓幼兒有提升、有發展,帶給孩子們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力,拓寬了幼兒視野,提升了科學探究的素養,為幼兒今后科學探究精神的樹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聲音幼兒園教案】相關文章:

聲音的幼兒園教案03-07

幼兒園教案:夏天的聲音08-26

幼兒園《尋找聲音》教案03-10

幼兒園教案:有趣的聲音03-03

幼兒園教案《罐子的聲音》03-07

夏天的聲音幼兒園教案03-06

幼兒園大班教案《聲音》04-10

幼兒園聽聲音教案01-13

幼兒園教案《聲音的舞會》03-26

幼兒園聲音的聯想教案03-16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视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 |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线路一 | 一级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69网 | 一级域名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