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韵率切【幨占淼挠變簣@大班《看圖講述》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
活動目標
1、借助自制圖書,在觀察、想象、表演中,培養幼兒觀察畫面的能力,享受閱讀的情趣。
2、調動孩子豐富的情感,感受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
3、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重點難點
說話訓練。
活動準備
自制圖書。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封面
師:“老師自制了一本圖書,這是圖書的'封面,看了這個封面你會想到什么?” (封面是一個初升的太陽,還有在站在石堆上啼鳴的大公雞。)
二、這些都是小朋友熟悉的想的
并很喜歡的東西小朋友看了很高興,這時讓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給小朋友說,然后再說你還想到了什么?小朋友很樂意。
三、延伸:
大公雞勤快,起得早,我們應向它學習。學習它勤奮。
教學反思
優秀繪本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圖畫,深受小朋友喜歡。因此,教師往往通過邊深情并茂地講述故事邊適時引導幼兒閱讀圖畫的方法來感受隱藏在圖畫背后的東西,既給以知識技能又調動情感態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我有一下感受
一、適當提問,給幼兒思維的挑戰
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甚至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孩子們在講到大公雞時還模仿它的叫聲,它飛跑的姿勢。但最后結尾部分顯得輕描淡寫了些,怎樣讓幼兒把體驗到的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升華,這是值得商榷的。
二、注意傾聽,給幼兒適當的評價
評價是尊重幼兒主體地位、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評價能強化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做到有效地傾聽才能展開有效的評價。如幼兒在說話過程中聲音洪亮、說話流利就適時給以表揚,孩子們很開心。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2
活動目標:
1、能細致的觀察人物動作、神態、表情特征,大膽想象講述畫面內容。
2、體驗作品中父親對兒子默默的愛。
活動準備:
1、讓家長幫助幼兒回憶與父親在一起的趣事。
2、父親、兒子的圖片各一幅。
3、教學掛圖。
活動建議:
1、分別出示圖片“父親”與“兒子”,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父與子之間發生的事情。
2、教師分別出示掛圖,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需要進行提問:哪里看出來的?
。1)圖2、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2)圖3、畫面上都有誰?兒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動作是什么樣的?
1、設置懸念,出示沒有背景的第四幅,請幼兒談談: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兒子,醒來后會有什么感覺?鼓勵幼兒將自己“驚奇、大膽、浪漫“的情景講給同伴聽。
2、出示有背景的.掛圖,請幼兒講述: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樣?兒子心里怎樣想?爸爸為什么躲在樹后面?
3、教師看圖完整地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輕手輕腳”,并用動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兒,正是兒子的心愿。這幅漫畫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可以鼓勵幼兒做個相親相愛的動作。
4、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與爸爸之間的趣事,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活動延伸
生活中鼓勵幼兒為自己身邊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通過仔細觀察圖片,了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躲過大熊追捕的。
2、通過小嘴巴圖標的幫助,學習講述烏龜和狗熊的心理活動及對話。
3、通過講述活動,學習小烏龜機智勇敢的品質。
教學準備:
圖片4張,小嘴巴的標記4個教學過程:
一、感知理解講述對象,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今天,老師帶來了四幅圖,這四幅圖連起來就是一個好聽的故事,現在請小朋友跟著老師一起來看看想想說說這個故事。
2、逐幅出示圖片:
。1)在什么地方?有誰?突然,大熊發現了什么?它想要干什么?
。2)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3)你覺得大熊長得怎么樣?兩只烏龜發現大熊了嗎?
。4)誰也會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
。5)過渡語:兩只烏龜有沒有被大熊吃掉呢?看看圖就知道了?(出示第3、4幅圖)
a大熊向烏龜撲了過去,兩只烏龜想了個什么辦法沒有被熊抓住呢?
b烏龜們滾時頭怎樣?身體怎樣?象個什么一樣?(頭縮在烏龜殼里,身體緊緊抱在一起,象個輪子一樣)
c我們也一起來學一學烏龜想的辦法,兩個兩個一起邊做邊說
(6)烏龜順著山坡往下滾,骨碌骨碌滾到哪里去了?
。7)烏龜想的辦法好不好?為什么說這個辦法好?
。8)讓我們一起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吧。
。ǘ┮M新的講述經驗
出示標記:這是什么?知道它表示什么嗎?今天看哪些小朋友能在這個故事里用到它。(小嘴巴標記)
1)大熊躲在樹后看到兩只慢慢爬的烏龜心想什么?(貼出標記)
2)兩只烏龜看見大熊又肥又高,張著大大的嘴巴,伸出尖尖的爪子很兇猛,這時候烏龜們心里怎么想?怎么說的?(貼出標記)3)一只烏龜飛快的'抱起另一只烏龜時,他會說什么?(貼出標記)
4)最后烏龜滾到河里后,大熊吃不到它們了,勝利了的烏龜心情怎樣?對著熊喊什么?(貼上標記)。
(三)運用新經驗講述
1、我們不但要會把故事連起來說,而且要把大熊看見烏龜后怎么想的、怎么說的,烏龜看見熊怎么想、怎么商量的,最后烏龜們勝利了心情怎樣?對著熊喊什么?這些內容都講到故事里去,那么,這個故事就更有趣了。
2、教師示范講述
3、幼兒看圖標兩兩講述(四)遷移新經驗1、聽了故事,也講了故事,你們認為這兩只烏龜是什么樣的烏龜呢?為什么這樣說呢?
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都會碰到一些困難,但只要我們學習小烏龜,遇到事情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困難一定會被我們打敗的!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4
教學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學習用教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學習描述人物的外表、行為,能進行合理的情節想象。
3、注意傾聽同伴講述,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活動準備
1、物體沉浮實驗;袋鼠的習性特點。
2、指講訴圖片四幅。
活動重難點:
仔細觀察圖片并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指導要點: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表情、動作,并通過充分想象完整的句子講述圖片的內容。
活動過程
1、導入激趣。
教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些有趣的圖畫,一起來看看圖片里講的是什么有趣的事。
2、觀察講述。(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發揮想象。)
(1)出示圖片一(遮擋住袋鼠)
提問:小兔和小熊在干什么?發生什么事?讓幼兒自由說一說。
教師小結:一天,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踢足球,玩得真高興!突然,小兔用力一踢,把足球踢得很高很高,足球一直向遠處飛去。
。2)重點觀察圖二。提問:
足球不見了,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到處找,它們看見了袋鼠媽媽,它們會對袋鼠媽媽說些什么話呢?
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小袋鼠的表情、動作,體驗小袋鼠的心理活動;同時啟發幼兒通過描述小動物間的對話來豐富情節。)
過度語:奇怪了,足球到底在哪里?(掀開遮擋住的袋鼠,解開謎底)噢,原來足球在袋鼠媽媽的口袋里,怎么辦呢?
。3)出示圖片三。
提問:大象在做什么?它為什么要這樣做?
(4)出示圖片四。
提問:大象用什么辦法找到足球的?小熊、小兔和袋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3、自由講述。
請幼兒看圖自由講述,教師幫助幼兒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片并講述。
。1)這幾幅畫面說了一個故事,我們怎么看?(引導幼兒明確看圖的方法與要求:按順序從第一幅開始看。)
(2)請幼兒與旁邊的同看互相交流,看圖講述故事。(教師注意傾聽幼兒講述時是否能圍繞畫面內容展開,幫助幼兒想象小動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豐富情節。)
4、集體講述。
(1)引導幼兒集體看圖,較完整、連貫地講述四幅圖的'內容。
。2)提問:我們能不能將四幅圖連起來說一說呢?(引導幼兒按順序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講述,教師注意提示和豐富相應的詞句,如很高很高、緊緊地捂著等。)
5、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6、討論。
。1)小象是怎么幫小兔、小熊找到足球的?你喜歡袋鼠媽媽嗎嗎?為什么?
(2)足球為什么能浮上來?(引發幼兒的經驗進行講述。)
活動建議
1、將講述圖片投放在區域中,讓幼兒繼續講述。
2、鼓勵幼兒嘗試將該故事講述給伙伴、家長聽。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5
活動目標:
1.能夠仔細觀察畫面細節并進行預期講述。
2.學會運用“難解難分”“滿頭大汗”等詞匯。
3.尊重他人的發言,樂意在集體面前,體驗漫畫的詼諧趣味。
活動準備:
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一、設疑導入
今天森林里開起了運動會,所有的小動物們都來到了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見貓兄弟倆。貓兄弟倆去哪里了?(邊出示圖片一)
二、觀察、描述畫面細節并預期講述圖一、二
1、引導觀察畫面細節(圖一):兩只貓的臉
師:原來貓兄弟倆在這里啊!
。1)提問:兩只貓的表情怎么樣?它們的嘴巴和眼睛怎么樣?
。2)幼兒講述:黃貓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嘴巴往上彎,很驚喜的樣子;白貓的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嘴角的`口水滴滴答答在直流,是一種貪吃的表情。
2、引導幼兒根據兩只貓的表情進行情節預期。
師:猜猜它們發現了什么?(幼兒講述)
3、揭示謎底,觀察圖二,進行感覺聯想講述
師: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呢?它的身體怎么樣?
師作掂量狀:捧在手里感覺怎么樣?沉甸甸的。(嗅覺聯想)
師:用鼻子聞一聞,它的氣味是什么樣的?(師幼一同作品嘗狀)
師:老鼠吃著這么美味的魚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嘖嘖嘖……
4、完整講述圖一、二
三、引導幼兒預期情節發展并講述圖三
1、師:兩只貓看見老鼠吃著這么美味的魚會怎么做呢?(幼兒講述)
2、揭示謎底,出示圖三:兩只貓搶魚吃,而老鼠在一旁看呆了。
幼兒感知講述對象:豐富詞匯:“難解難分”、“滿頭大汗”
3、師:這時兩只貓驚奇得發現魚不見了,魚到哪里去了?
4、完整講述圖三
四、給圖片取名,完整講述圖片內容
五、小結活動情況,提升主題
今天啊,我們知道了“兩貓相爭”的故事,可故事中兩只貓有吃到魚嗎?
貓為什么吃不到魚?它們要怎么做才能吃到魚?(友好協商,互相禮讓)
我們平時在玩玩具時要怎么做呢?
延伸活動:
回家后也給爸爸媽媽講講這個故事,想想故事的結尾還可以怎么樣?明天來可以告訴老師,看誰的故事更有趣。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6
活動目標
1、能用分解觀察、逐次添加的方法自主描述畫面內容、構思故事情節。
2、初步了解故事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會用“有的……有的……”句式講述故事主要情節。
3、能積極參與看圖講述活動,在講述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掛圖三幅,覆蓋掛圖的白紙兩張,圖標一套。
2、大樹、井道具各一,故事錄音。
3、《幼兒畫冊》3人手一本。
活動過程
1、觀察講述掛圖一
(1)在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一群可愛的猴子。出示特寫1:看,這是小猴子淘淘。我們仔細看一看,它的`表情是怎樣的?誰又能學一學、說一說它的動作?
。2)請幼兒試著把淘淘的表情、動作連起來說一說。
(3)猜一猜,發生了什么事讓淘淘做出了這個表情和動作?
(4)出示特寫2: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看到月亮掉到井里了,淘淘會怎么說?用什么語氣說?
(5)淘淘發現月亮掉到井里了,它又吃驚又著急,大喊了起來。淘淘的聲音引來了許多同伴?,猴子們都來了。出示完整的掛圖:我們像剛才觀察、講述淘淘一樣,也用這些圖標來看一看、說一說這些猴子。(幼兒自選猴子形象講述,可以用一個圖標,也可以疊加上去用兩個。)
。6)以淘淘為引子,引導幼兒用“有的……有的……”句式講述畫面內容,講時盡量用上兩個圖標。
。7)小結:第一幅圖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時間、地方,有些誰,發生了什么事。
2、表演講述掛圖二
。1)月亮掉到井里了,猴子們都很著急。大家決定,要把月亮撈上來?墒牵芨、水很深,怎么撈呢?我們一起來給它們想想辦法吧。
。2)幼兒用動作演示自己的辦法,并輔以語言描述。提醒幼兒用上一定的講述順序,如:老猴子→大猴子→中猴子→小猴子→小小猴等。
。3)猴子們是不是用了這個辦法?結果又怎樣呢?我們一起來看掛圖二,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一說第二幅圖。
。4)小結:第二幅圖告訴我們猴子撈月亮的經過。
3、自主講述掛圖三
(1)出示特寫3:小猴子皮皮沒有參加撈月亮?吹皆铝了榱,它是怎么做的?請選兩個圖標來說一說皮皮。
。2)聽了皮皮的話,猴子們又怎么樣了?出示掛圖三,幼兒相互講述、個別講述,再用“有的……有的……”連起來講述。
(3)小結:第三幅圖告訴了我們故事的結果。
4、看圖傾聽、講述故事
(1)總結:圖畫也可以給我們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比如這個故事,有開頭,里面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方,誰在干什么,有經過,還有結果。
。2)為故事起一個合適的名字,然后看著圖聽故事錄音。
。3)聽完故事,你覺得你想對這些猴子們說些什么?
(4)幼兒打開小書,兩人一組根據圖片自主講述。可以只講一幅畫,也可以完整講述。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7
活動目的:
1、能按圖片內容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并大膽想象故事的發展過程。
1、合理有序地組織語言,并講出故事的發展過程。
3、學習掌握猴子的基本動作,喜歡模仿猴子表演,感受表演的'樂趣。
4、認真傾聽音樂,能隨音樂變化進行表演,與同伴友好合作,在舞蹈中能用表情,眼神與同伴交流。
活動準備:
老爺爺,猴子頭飾若干,音樂磁帶,貼絨掛圖
指導要點:
1、出示圖1、圖2、圖3,引導幼兒有順序地觀察圖片,提問:
(1)老爺爺去哪里,發生了什么事情
(2)老爺爺怎么說,怎么做的,小猴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2、引導幼兒思考,“老爺爺真著急,帽子被猴子拿走了,你能不能幫老爺爺想個辦法。
3、選擇幼兒辦法中一種進行完整地講述。
4、(1)幼兒分組進行講述,鼓勵幼兒,大膽講述第4幢畫面,能幫老爺爺想出不同的方法來
(2)請部份講述故事,提醒其他小朋友認真傾聽
5、活動結束,教師講評,表揚大膽講述大膽想象的幼兒。
活動延伸:
舞蹈:“猴子學樣舞”
指導要點:
1、教師結合前一節活動的故事,與一位一起表演,猴子學樣舞。
2、(1)引導幼兒傾聽音樂,提問:這首音樂聽起來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2)幼兒跟著音樂拍手練習“猴子學樣提醒幼兒認真傾聽音樂。
3、(1)幼兒學習猴子的動作,鼓勵幼兒大膽模仿。
(2)老師作老爺爺,小朋友作小猴子,幼兒集體表演,猴子學樣舞
(3)幼兒分組表演,提醒幼兒表演前商討好誰當老爺爺,誰當小猴子
(4)幼兒戴上頭飾進行表演,鼓勵幼兒大膽模仿猴子的動作
4、(1)活動結束,教師評價,表揚認真表演合作的幼兒
(2)討論:這個舞蹈還可以怎樣表演,更有趣。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8
【活動目標】
1.幼兒體會小熊過橋時害怕、緊張的心情,體驗小熊過橋以后的勝利心情,培養自信、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
2.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并用語言、表情或動作表現故事內容。
3.幼兒通過觀察圖片、欣賞動畫、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看圖講述故事。
【活動準備】
自制小竹橋、《小熊過橋》課件、圖譜、錄音機。
【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的內容,增進自信、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幼兒通過觀察圖片、欣賞動畫、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看圖講述故事。
【活動難點】
幼兒通過觀察圖片、欣賞動畫、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活動過程】
一、幼兒體驗過“小竹橋”時害怕、緊張的心情,體會過橋以后勝利的心情,培養自信、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
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看一場有趣的無聲動畫片,想看嗎?可是我們去看動畫片必須要走過一座小竹橋,我們走竹橋時一定注意安全,不推不擠。
幼兒走過“小竹橋”。
師:小朋友過橋后心情如何?啟發幼兒運用各種形容詞表達當時的心情。
師:小朋友還能用自己的表情來表現自己現在興奮和欣喜若狂的心情嗎?(啟發幼兒用表情或動作表現心情)
師:可是當大家剛走上橋時,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師:我們再用表情來表現當時害怕、恐懼、提心吊膽的心情吧。
教師小結:從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當時真的很害怕,可是生活中還會遇到同樣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自信、勇敢,不怕困難,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本環節通過幼兒體驗“過橋”的心情,便于幼兒觀察圖片中小熊的表情,為下面環節看圖講述故事做好鋪墊。)
二、利用各種形式引導幼兒看圖講述,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1.出示故事圖片,發散幼兒思維,培養幼兒觀察力。
師:這些圖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幼兒講述。
師:小熊過橋時,烏鴉、河水、小魚會和小熊說些什么?
幼兒講述。
師:請大家想想剛才自己過橋前后的心情變化,再來完整地講述故事吧。
幼兒較完整地講述故事。
教師小結:大家能夠通過觀察圖片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較完整地講述一個小熊過橋的故事,那到底是這樣的嗎?請大家欣賞一下小熊過橋的無聲動畫片吧。
2.欣賞無聲動畫片,發散幼兒思維,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出示圖譜,并引導幼兒能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師:剛才我們看動畫片時,小螃蟹也看到了,它還畫了一幅連環畫,請大家觀察小熊過橋時小熊、烏鴉、小魚的動作、表情,再聯系自己“過橋”時的心情,再來有感情地講述這個故事吧。
3.欣賞有聲動畫片,完整欣賞故事《小熊過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
師:剛才的動畫片,有只小喜鵲也看到了,它還編出了一個動聽的故事呢,我們一起來欣賞小喜鵲編的故事《小熊過橋》。
師:如果生活中我們的朋友遇到了困難我們應該怎么做?
教師小結:我們不應該嘲笑別人,而應該給予朋友幫助和鼓勵。
4.為無聲動畫配音。
師: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為無聲動畫配音吧。
5.幼兒加上表情、動作表演故事情節。
三、結束環節:播放《小熊過橋》的歌曲,幼兒勇敢、自信地過橋
師:小熊在鯉魚的鼓勵下成功過橋了,讓我們給小熊做個榜樣,勇敢、自信、不怕困難地過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勇敢面對困難,爭當一名小勇士。
活動延伸:
1.學習歌曲“小熊過橋”。
2.在區角活動中投放頭飾,讓幼兒分角色表演故事。
附:小熊過橋
有一只小熊對媽媽說:“媽媽,我好些日子沒看見姥姥了,我想去看看姥姥!
媽媽說:“好啊,你去的時候,把咱們那束鮮花給姥姥帶去,把那一包點心也給姥姥帶去!”
小熊抱起點心盒子,拿起那束鮮花,說:“媽媽,我走了!”
媽媽說,“媽,早去早回來,替我問姥姥好!”小熊說:“哎,媽媽再見!”說著就走了。
小熊走著走著,來到一條小河邊上。河上有一座橋。這橋是用竹子搭的,小熊走到上面就不敢動了,因為走起來左一搖右一晃的,河水還在下邊嘩嘩地響哩!
小熊正害怕,天上飛過來一只烏鴉。這烏鴉不但不幫助小熊,還嚇唬他。烏鴉高聲喊道:“呱——呱——呱——壞啦,壞啦!你們瞧啊,小熊要掉下河啦,小熊要掉下河啦!”
小熊本來就害怕,被烏鴉這一嚇唬,就更不敢動了。他低頭一看河水,河水也在笑話他:“嘩嘩嘩嘩,小熊小熊,你怎么這么不勇敢哪,小竹橋都不敢過!這么膽小,太沒出息啦,太沒出息啦!”
小熊一想:烏鴉嚇唬我,河水笑話我,這,這可怎么辦呢?小熊著急得哭著叫:“媽媽,媽媽,快來呀!”可是,媽媽離這兒遠哪,聽不見呀。
熊媽媽聽不見,可是水里的小魚兒聽見了,他們“撲嚕,撲!睆乃镢@出頭來,對小熊說:“小熊,小熊,你別害怕,把眼睛往前瞧,別往水下看,你挺起胸,直起腰,邁開步,一二,一二,就過去啦!”
小熊聽小魚兒的話,抬起頭,眼睛向前看,挺起胸,直起腰,邁開大步,一二,一二!嘿,真過去了。
過去以后,眼淚還沒干,小熊就高興地笑了。小熊回過頭來,沖著小魚直點頭:“小魚兒,小魚兒,謝謝你們了,再見吧!”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9
設計意圖
生病,每個孩子都經歷過,孩子們對此有切身的感受。生病時的所感所想是孩子們所熟悉的,但同時又是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的。大班看圖講述活動《小貓生病了》來源于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整個活動始終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依托,借助“信”的形式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想像和講述,同時讓幼兒感受朋友在自己生病時的關心,使他們樹立一種正確對待病痛的健康心理,感受相互關心的樂趣,讓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下豐富經驗、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良好品德行為。
一、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初步了解信的格式,較清楚、連貫地講述圖片內容。
2、學習詞匯:孤單、惦記
3、知道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幫助。
二、活動重點:
較清楚、連貫講述圖片內容,滲透良好品德教育。
三、活動難點:
能夠大膽、合理地想象。
四、活動準備:
1、教師課前向幼兒簡單介紹信的基本格式。
2、教學掛圖;信封;小貓、小鳥、小刺猬、小兔、小鴨頭飾;小貓、小兔圖片;一張小床、一束花、一本故事書等。
五、活動過程:
。ㄒ唬﹦撛O“小貓的信”的情境引入。
師(出示小貓):“小貓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它非常想讓好朋友小兔來看它,可是小兔離得太遠了,小貓會用什么辦法告訴小兔呢?(教師打開信,激發幼兒的興趣)
。ǘ┮龑в變河^察掛圖,并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講述。
1、以“讀信”的形式引導幼兒觀察教學掛圖(一)
(1)小貓信中的`三幅畫說的是什么呢?小貓為什么哭?小貓心里會想些什么?(鼓勵幼兒大膽、合理地想象和講述。學習詞匯:孤單)
。2)小貓的信要怎么讀呢?(教師運用“我”的口氣讀信,讓幼兒了解信的基本格式)
(3)教師有表情地完整講述。
2、以小兔的口吻引導幼兒觀察掛圖(二)
(1)教師出示小兔,引導幼兒討論:小兔收到信會怎么樣?(鼓勵幼兒大膽、合理地想象。學習詞匯:惦記)
。2)小兔把小貓生病的事告訴哪些好朋友呢?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0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較完整的講述圖中小動物玩蹺蹺板的經過。
2、學習詞語:高高興興;豐富詞匯:拋。
3、懂得同伴之間要互相分享的道理。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教育掛圖4張,小圖書每人1本
2、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玩蹺蹺板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玩過蹺蹺板嗎?玩得開心嗎?
過度:今天,我們要看一個故事,一個關于蹺蹺板的故事。
二、引導幼兒觀察、理解,講述圖片內容
1、出示圖四,直接引入
提問:圖上有誰?他們的心情怎么樣?小白兔為什么哭?
2、出示圖一,學習詞語:高高興興
。1)提問①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做什么?(學習詞語“高高興興”)
、谛⌒芸匆娏,他會想什么?怎么做?
。2)個別幼兒講述圖一。
3、出示圖二、三
。1)提問①小熊是怎么做的?(豐富詞匯“拋”)
、跒槭裁葱⊥脮粧伒桨肟罩?
(2)幼兒集體講述圖二、三。
4、揭示小兔哭的`原因
提問:結果怎么樣?
三、幼兒自由講述,師提講述要求
1、運用所學詞匯,按順序完整講述圖片。
2、與同伴輕聲分享講述故事。
四、個別幼兒講述,師幼評價、補充。
重點引導幼兒按順序完整講述圖片,并為故事命名。
五、討論:在哪幾幅圖中小熊做得不對?如果你是小熊,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戲,你會怎么說、怎么做?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1
活動目標
1、借助自制圖書,在觀察、想象、表演中,培養幼兒觀察畫面的能力,享受閱讀的情趣。
2、調動孩子豐富的情感,感受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
3、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重點難點
說話訓練。
活動準備
自制圖書。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封面
師:“老師自制了一本圖書,這是圖書的封面,看了這個封面你會想到什么?” (封面是一個初升的太陽,還有在站在石堆上啼鳴的大公雞。)
二、這些都是小朋友熟悉的想的
并很喜歡的東西小朋友看了很高興,這時讓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給小朋友說,然后再說你還想到了什么?小朋友很樂意。
三、延伸:
大公雞勤快,起得早,我們應向它學習。學習它勤奮。
教學反思
優秀繪本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圖畫,深受小朋友喜歡。因此,教師往往通過邊深情并茂地講述故事邊適時引導幼兒閱讀圖畫的方法來感受隱藏在圖畫背后的東西,既給以知識技能又調動情感態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我有一下感受
一、適當提問,給幼兒思維的挑戰
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甚至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孩子們在講到大公雞時還模仿它的叫聲,它飛跑的姿勢。但最后結尾部分顯得輕描淡寫了些,怎樣讓幼兒把體驗到的`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升華,這是值得商榷的。
二、注意傾聽,給幼兒適當的評價
評價是尊重幼兒主體地位、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評價能強化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做到有效地傾聽才能展開有效的評價。如幼兒在說話過程中聲音洪亮、說話流利就適時給以表揚,孩子們很開心。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2
【教材分析】
排圖講述試泡泡變成包共4幅圖片,描繪了男孩邊吹泡泡邊走路、走到池塘里、撞翻阿姨的菜籃子額頭上鼓起一個包等一系列情景,塑造了走路不專心的小男孩的形象,情節有趣、畫面生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本活動以泡泡為主線,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排圖、講述,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講述“泡泡變成包”的過程,提醒幼兒走路要專心,引導幼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目標】
1、觀察圖片,能結合已有經驗看懂圖片內容。豐富詞匯:東張西望。
2、嘗試分析、推理“泡泡變成包”的過程,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圖片排序并用較完整、連貫的語言創造性地講述圖片中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活動。
3、懂得外出活動時、走路時要專心,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活動準備】
自制圖片4幅(詳見教案后的附圖),“幼兒學習材料”一《我長大了》
【活動建議】
1、以游戲“找泡泡”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出示圖2(只露出額頭上的包,其他部分遮住),提問:這是什么?幼兒猜想后揭開謎底,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嘗試分析、推理“泡泡變成包”的過程。
。1)出示4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泡泡。提問:這個泡泡分別出現在哪幾幅圖片中?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其他情節。提問:小男孩吹泡泡時發生了什么事情?
。3)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2,鼓勵幼兒進行講述。
提問:這幅圖也有“泡泡”,這個泡泡是什么?泡泡怎么會變成包呢?
3、提出講述故事的要求,引導幼兒用較完整、連貫的語言創造性地講述圖片中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活動。
。1)結合《我長大了)第8頁,引導幼兒以泡泡為線索進行觀察,學習給圖片排序的方法。
教師:這4幅圖描述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想一想小男孩吹泡泡時發生了哪些事情,給圖片排排順序并講一講這個故事。
(2)交代講故事的幾個要素:名稱、時間、地點、人物、發生的事情。
(3)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的細節,豐富故事的情節及內容。例如:圖中的小鳥會說些什么?其他角色會說些什么?
4、鼓勵幼兒自由講述,請個別幼兒按照自己排列的順序進行講述。
。1)指導幼兒評價同伴的講述內容:哪里講得好?怎樣講就更好了?
。2)引導幼兒用生動、好聽的詞匯講述故事。豐富詞匯:東張西望。
5、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泡泡會變成包?怎樣做泡泡就不會變成包?幫助幼兒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3
活動目標:
1、能細致地觀察人物動作、神態、表情特征,大膽想象講述畫面內容。
2、體驗作品中父親對兒子默默的愛。
活動準備:
1、讓家長幫助幼兒回憶與父親在一起的趣事。
2、父親、兒子的圖片各一副
3、教學掛圖、幼兒用書第3冊的第29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分別出示圖片“父親”與“兒子”,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父與子之間發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師分別出示掛圖或幼兒用書,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需要進行提問:
。1)圖1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兒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從哪看出來的?
(2)圖2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3)圖3畫面上都有誰?兒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動作時什么樣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兒子抬到哪兒呢?
(4)圖4設置懸念
a、出示沒有背景的第四幅畫,請幼兒說說;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兒子,醒來后會有什么感覺?鼓勵幼兒將自己“驚奇、大膽、浪漫”的情景講給同伴聽。
b、出示有背景的掛圖,請幼兒講述: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樣?兒子心里怎么想?爸爸為什么躲到樹后面?
c、教師看圖完整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輕手輕腳”,并用動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兒子的心愿,這幅漫畫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地愛,可以鼓勵幼兒做個相親相愛的動作。
三、結束部分:
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與爸爸之間的趣事,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活動延伸:
怎樣對父親表達自己的愛?
活動反思:
本次主題活動是自編“我國少數民族”之《祖國大家庭》的第一階段——主題確定。重在通過參加本次活動讓學生關注到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是以一種“中華大家庭”的概念在這個大家庭中共同生活,共同推進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讓孩子體會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是我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這堂課的教學談談個人的得失:
1.本節課我根據社會實際情況和學生興趣愛好進行設計的,由于學生對民族知識有一些淺顯的.了解與認識,在生活中有所接觸,所以在本節課教學當中我主要采用了學生自主交流,教師啟發引導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看、說、唱、猜、學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感受我國多姿多彩民族文化。
2.由于我們居住的地區環境所限制了對少數民族知識了解的很少,為了拉近少數民族知識和學生的距離,我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了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并自制了多媒體課件,使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集聲、光、色一體,絢爛多彩,容易點燃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傣族的潑水節、各民族的服飾等,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直觀的展示出來使學生掌握了枯燥陌生的知識,激發了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4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觀察圖片的能力,能夠從圖片中獲取關鍵信息。
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用連貫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激發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和愛護動物的意識。
活動準備:
《快樂的動物園》圖片若干張
動物玩偶或圖片作為輔助教具
故事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1、導入環節:
老師以謎語或歌曲的'形式引入動物園的主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去過動物園嗎?你們在動物園里見過哪些動物?”
2、觀察圖片:
出示《快樂的動物園》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動物、人物和環境。
提問:“圖片上有哪些動物?它們在做什么?你最喜歡哪張圖片上的哪個動物?為什么?”
3、分組討論:
將幼兒分成小組,每組分配幾張圖片,鼓勵幼兒互相討論圖片內容。
老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圖片。
4、個別講述:
邀請幾位幼兒上前,用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觀察到的圖片內容。
老師和其他幼兒給予掌聲和鼓勵,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5、創意表達:
引導幼兒想象自己在動物園的情景,鼓勵他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現圖片中的場景。
老師提供動物玩偶或圖片作為輔助道具,幫助幼兒更好地進入角色。
6、總結與延伸:
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強調觀察與表達的重要性。
延伸活動: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人分享今天學到的動物知識,并嘗試畫一幅自己喜歡的動物畫。
活動反思:
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記錄哪些幼兒能夠較好地描述圖片內容,哪些幼兒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根據幼兒的表現調整后續的教學活動,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得到成長。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 15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對四季變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用豐富的詞匯描述四季的特點。
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索欲望。
活動準備:
《奇妙的四季》圖片(春、夏、秋、冬各一張)
四季特征的實物或圖片(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冰淇淋、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花)
音樂播放器及四季相關的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1、導入環節:
老師播放四季變化的視頻或動畫,引導幼兒初步感知四季的不同。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嗎?每個季節有什么特點?”
2、觀察圖片:
出示《奇妙的四季》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并描述每個季節的特點。
提問:“這張圖片是哪個季節?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這個季節里有什么特別的東西?”
3、實物展示:
展示四季特征的實物或圖片,幫助幼兒更直觀地理解四季的變化。
提問:“這是什么季節的象征?你為什么認為它是這個季節的代表?”
4、分組討論:
將幼兒分成小組,每組分配一個季節的`圖片和實物,鼓勵幼兒互相討論并分享自己對這個季節的感受。
老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用豐富的詞匯描述四季的特點。
5、個別講述:
邀請幾位幼兒上前,用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及其原因。
老師和其他幼兒給予掌聲和鼓勵,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6、創意繪畫:
引導幼兒用畫筆或彩紙畫出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象。
鼓勵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語言描述畫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感受。
7、總結與延伸:
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強調觀察和表達的重要性。
延伸活動: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尋找四季的變化,并用相機記錄下來,下次活動時分享給大家。
活動反思:
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記錄哪些幼兒能夠較好地描述四季的特點,哪些幼兒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根據幼兒的表現調整后續的教學活動,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得到成長和啟發。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看圖講述》03-14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教案02-18
幼兒園大班教案《看圖講述》(通用13篇)03-31
幼兒園小班看圖講述教案04-03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會想辦法的烏龜》教案05-07
幼兒園語言教案:看圖講述04-17
幼兒園大班排圖看圖講述教案:泡泡變成包04-03
大班看圖講述活動:大樹和男孩03-25
母雞和小雞幼兒園托班看圖講述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