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精選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1
【活動目標】
1、向幼兒介紹沙漠,擴大幼兒對自然界的了解。
2、認識沙漠里的駱駝,了解駱駝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動準備】
1、有關沙漠自然風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資料。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投影儀一臺,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實物投影儀放大的畫面,初步了解駱駝的`主要特征。
師:畫面上有什么?駱駝是什么樣子的?
師:駱駝的身上有什么?它們有什么特殊的用處?
師:駱駝喜歡吃什么?駱駝生活在什么地方?
師:駱駝有什么用途?
教師小結:駱駝生活在沙漠里,駱駝色身上有厚厚的毛,可以防止身體里的水分散失,還可以白天防曬,晚上保暖。
駱駝的眼睛會產生許多眼淚,讓眼睛不干燥,而且有長長的睫毛,可以阻擋沙子跑進去。駱駝的鼻子可以閉合,這樣可以防風沙。駱駝耳朵里有好多毛。可以防沙子跑進去。駱駝的身上有駝峰。駱駝氛圍單駝峰和雙駝峰。駝峰可以儲藏營養。駱駝的腳底有寬寬厚厚的肉墊,不怕熱熱的沙子,也不會陷進軟軟的沙里。
駱駝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人稱駱駝為沙漠之舟。
2、組織幼兒討論:
師:你見過沙漠嗎?沙漠是什么樣子的?
師: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師:為什么人們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師:沙漠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危害?我們應該怎樣防止沙化?
3、組織幼兒觀看介紹沙漠的錄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動植物。
4、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
①觀察畫面,說說:沙漠里有哪些動物?它們叫什么名字?
②請你用連線的方法幫助駱駝走出沙漠。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2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操作的欲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現什么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
“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里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可以來繼續進行嘗試。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3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紙吸收水會張開,讓幼兒了解"睡蓮花開"的原因。
2.樂于參與活動,養成仔細觀察和探索的習慣。
活動準備
1.每桌一盆水,剪刀和質地不同的紙(蠟光紙白紙.牛皮紙. 報紙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桌面材料
教師:你看到了什么?
(讓幼兒說說,激發興趣。)
二、教師示范折 --睡蓮
1.把正方形紙對折三次。
2.將角對邊折。
3.再剪去多余部分,將花瓣向花心折。
三、幼兒分組折紙,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指導需要幫助的.幼兒完成折紙。
四、讓幼兒將折好的“睡蓮”放入水中。
1.請幼兒認真觀察“睡蓮”在水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2.“睡蓮”為什么會開花?
3.探討為什么不同質地的紙開花的速度不一樣?
4.教師小結:紙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內有細小的毛細管,紙遇到水后,水沿著紙的毛細管上升,使纖維膨脹,于是,原來向里折疊的“花瓣”就張開了。
不同質地紙,其吸水性不同,因而“花瓣”張開的速度也不同。
五、活動結束
請幼兒們收拾材料。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4
一、活動準備:
1.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讓幼兒了解坐、立、行的正確姿勢與骨骼的關系。
3.增強幼兒保護身體的意識。
二、活動準備:
有關人體骨骼的圖片資料、人體骨骼模型。
三、活動過程:
導入-討論-動動
(一)導入
1.摸一摸:自己手臂、大腿、小腿、手上的骨骼是什么樣的?(如:長短、大小等)
2.出示圖片資料及模型,讓幼兒初步感知、認識。
(二)討論
1.圖片上的骨骼都長在哪里?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它們有什么作用?
2.小結:骨骼是人體的重要部分,它是人體的支架,有了它人才能運動,五臟六腑才能有活動的空間,才能不被擠壓。
3.師:骨骼對我們很重要,如果坐的`時候身體不直會導致脊柱彎曲,所以我們小朋友要有正確的坐、立、行的姿勢,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骨骼健康的生長。
4.提問:骨骼對我們很重要,那我們除了坐、立、行要有正確的姿勢我們還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骨骼呢?(幼兒討論)
5.總結:我們要保護骨骼就要多做運動,坐要有坐相身體坐坐直;站的時候也要站直;走路也要挺起胸膛,這樣我們才能保護我們的骨骼,防止骨骼彎曲。還有要補鈣增強骨骼的堅韌性,還要多曬太陽骨骼會更牢固。
(三)動動教師和幼兒一起訓練正確的站立、坐、行的姿勢,做做簡單的鍛煉的活動。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5
[活動目標]
1、認識飛機的外形特征及簡單結構,并知道它們的用途。
2、通過認識飛機,知道飛機分民用機和軍用機。
3、讓幼兒了解古代中國人對航空的貢獻,知道飛機的由來。
4、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加幼兒對科技的探索性。
5、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課件:
1、認識飛機。
2、飛機的種類和用途。
3、飛機的發展史。
4、古代中國人對航空的貢獻。
5、討論、飛呀飛。
6、游戲1。
7、游戲2。
實物:一架軍用機和一架民用機模型。
[活動過程]
一、出示飛機模型。
嗚……我來了,翅膀抖一抖,飛上藍天去,飛過黃河,飛過長江,轉進云彩里。小朋友長大了想不想開飛機?{想}那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先來認識一下飛機。
二、介紹飛機模型
(1)打開課件:認識飛機。
卡通飛機說: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飛機的速度是最快的。好吧!現在就請你們一起來認識飛機吧!
師依次點擊:
1、機身。
2、機翼。
3、尾翼。
4、起落架。
5、發動機。
6、駕駛室。
7、機艙。
8、機首。
再點擊卡通飛機:飛機是由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發動機、駕駛室、機艙、機首等主要部分組成的。
(2)提出問題,加深記憶。
A、飛機主要是有那幾部分組成的?(讓幼兒指出并回答)
B、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結合飛機模型回答問題)
師:現在小朋友都知道了飛機的各個組成部分,我們就來做一個拼圖游戲,看誰拼的快又對。
三、打開課件:游戲2。
讓幼兒根據原圖進行拼圖,機頭不動。
師:小朋友都很喜歡飛機,哪你都見過什么樣的飛機?{讓幼兒自由回答}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飛機的種類有哪些?
四、打開課件:飛機的種類和用途。
卡通飛機:飛機有民用機和軍用機兩種,載送旅客或裝貨物用的是民用機,戰爭用的是軍用機。
A、點擊大客機,依次出現七架不同型號的客機,點擊每一架可放大。
B、點擊戰斗機(同上)。
C、出示兩種飛機模型,讓幼兒觀看并說出主要不同點。
師:聰明的孩子愛動腦,好玩的游戲等你來。
五、打開課件:游戲1。
小朋友,你們都認識了民用機和軍用機。現在就來分一分吧。
師:小朋友認識了這么多漂亮、壯觀的飛機,真了不起,那發明創造飛機的人就更偉大了。老師今天就來看看飛機是如何發明的?
六、打開課件:飛機的發展史。
老師讓幼兒連著把幾個圖片看完后簡單總結一下飛機的發展:
1、學鳥飛
2、做木鳥。
3、熱氣球升空。
4、蒸汽飛艇飛行。
5、單翼滑翔機。
6、萊特兄弟的.飛行者。
7、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
師:在我國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人們看到小鳥在藍天自由自在地飛翔,就動腦動手做了很多能飛起來的東西。
七、打開課件:中國古代對航空的貢獻。
老師一張一張地給幼兒做簡單的介紹。
師:看到古代人對航空的偉大貢獻,小欣欣和她的一群動物朋友著急了,小朋友請看。
八、打開課件:討論飛呀飛。
讓大家動腦想一想,他們怎樣才能飛上天。師最后作總結。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飛上天空呀!好!現在開起你的小飛機,起飛了!大家一起說兒歌:翅膀抖一抖,飛上藍天去,飛過……。到院子里做游戲:《飛機起飛》結束。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讓幼兒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及特性。
2、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和能力。
3、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紙、氣球、魚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動過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問: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師出示兩個分別裝有水果玩具和藥盒的塑料袋)
2、師:這些東西都裝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個裝有空氣的塑料袋,提問:咦?這里面裝的是什么呢?有沒有東西啊?(幼兒觀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結:對,這里面裝的就是空氣,那為什么剛才小朋友說里面沒有東西呢?對,空氣就是看不見的。
二、抓空氣
1、師:這里的空氣是老師裝的,你們想不想試試?好,請你們拿出自己的“魔術袋”去抓空氣。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趕快用手捏緊袋口,不要讓空氣寶寶跑掉了!好,去吧!
2、提問:哦!你們的收獲可真不小,來,說說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個別提問)
3、師小結:好!把你的“魔術袋”裝進口袋里。是呀!空氣寶寶其實就在我們周圍。來,摸摸看。(幼兒感知)空氣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三、證明空氣是流動的
1、師:但是,空氣的本領還大著呢!來,試試看。跟老師這樣做。(幼兒在手背上吹氣)
提問:你有什么感覺?風是從哪里來的?(幼兒思考并做出回答)住鼻子)
2、呼吸空氣,說出自己的感覺。個別提問。知道空氣的重要性。
3、小結: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空氣,動物和植物也離不開它。
4、出示兩幅空氣污染的圖片,幼兒觀察,個別提問。
5、師:工廠里排出的廢氣污染空氣,人們呼吸后對身體有害。所以,我們要保護空氣這個好朋友,不要傷害它,讓它變得更健康,我們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動
1、出示粉筆,幼兒猜猜里面有沒有空氣。
2、實驗:將粉筆扔進水里,幼兒觀察現象。證明粉筆里面有空氣的存在。
3、示吸管,提問:這里面有空氣嗎?(幼兒動手做實驗,用吸管輕輕地往水里吹氣,觀察現象,個別提問。使幼兒知道空氣存在于一些物體中。)
4、幼兒了解空氣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讓幼兒知道里面是有空氣的。說出它們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六、結束活動
1、現在我們來玩個踩氣球的游戲,把里面的空氣寶寶放出來吧!
2、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7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2、培養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和細致觀察的能力,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重點: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
活動難點:通過科學小實驗,讓幼兒總結出空氣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活動準備:蠟燭、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氣球、玻璃杯、塑料袋、吸管等。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在哪兒?你能用眼睛看到嗎?用手能摸著嗎?聞一聞空氣是什么味?
2、出示一個吹好氣的氣球。
師問: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你能看到嗎?是什么顏色的?揭示課題《空氣在哪里》
二、嘗試活動:尋找空氣、感受空氣
1、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緊袋口)
2、提問:你們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三、嘗試活動:找一找哪里還有空氣?
1、教師拿一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然后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接著將水杯稍稍傾斜,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2、請幼兒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教師個別指導幼兒按要求進行操作,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請幼兒將水杯稍稍傾斜,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4、討論:水為什么進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水杯傾斜以后水進去了嗎?
四、活動延伸
1、請小朋友說一說我們的肚子里有空氣嗎?指導幼兒做實驗:把吸管放到水杯或水盆里,用嘴吹吸管,看看會發生什么?
2、播放課件:被污染的'空氣圖片我們的空氣就是被這些東西給污染了!小朋友們想一想:地球上的人、動物還有許多的植物如果都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氣,會造成什么危害呢?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3、小實驗:
(1)閉住嘴巴一手捏鼻子。
(2)蠟燭會熄滅嗎?
五、小結。
我們從現在起就要保護我們的空氣,花草樹木是凈化空氣的能手,小朋友們以后要做到不摘花、不搖樹、不踩踏小草、不亂扔垃圾,還要提醒爸爸、爺爺少吸煙。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8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xx,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還是濕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樣的毛巾啊?是塊干毛巾。
3、教師:這是什么呀?(杯子)老師現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濕?(請你說一說)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濕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濕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卻沒有濕,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么?(毛巾)這是什么?(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里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里,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么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濕呢?(請你說說看)
2、教師:到底毛巾濕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濕了沒有?(濕了)為什么會濕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說一說什么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濕了。而第一次沒有濕,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于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么空氣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里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說一說我是從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后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里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你是從哪里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氣的,自由發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么你們說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著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么感覺?說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游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說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后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
誰的氣球最小,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衛士。
1、教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是什么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么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里,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說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么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干凈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干凈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煙了,我們應該怎么對他說?我們還可以怎么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說說他們在做什么?(幼兒說一說)他們在做環保小衛士,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凈,我們吸入干凈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9
活動名稱:
腳趾頭起名字執教教師:
朱貴玲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類的經驗有創意的給腳趾起名字。
2、大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體會給腳趾頭起名字的有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PPT、音樂、用KT版制作的方形底板4塊,每個底板一面是腳丫圖片,一面是汽車、鼻子、餅干、圓形。
經驗準備:
在區角中玩分類游戲,具備基本概念的分類經驗。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我們都有名字,連手指頭都有名字,可是腳趾頭沒有名字,他們要為自己起名字。
二、腳趾頭起名字--感受腳趾頭用類的經驗起名字的有趣。
1、第一個腳趾起名字【五個腳趾名字全部出現,讓幼兒初步感受歸類的經驗以及腳趾頭起名字的有趣】
提問:看第一個腳趾起了什么名字?(12345都是?)(PPT:腳趾頭自我介紹,我是1、我是2……,為后面幼兒起名字鋪墊)小結:12345他們都是數字,第一個腳趾用數字起名字,真有創意。
2、第二個腳趾起名字【五個腳趾名字全部出現,讓幼兒初步感受歸類的經驗】
提問:第二個腳趾用什么起名字?(紅、黃、藍、綠、橙都是?)(PPT:腳趾頭自我介紹,我是紅色、我是黃色……,增加趣味)小結:紅、黃、藍、綠、橙都是顏色,用同一類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3、第三個腳趾起名字【只出現第三個腳趾的名字,讓幼兒猜第三個腳趾用什么起名字,并嘗試猜測其他腳趾叫什么,猜的過程挑戰思維,為后面運用類的經驗起名字埋下伏筆】
提問:這次,第三個腳趾想用什么起名字?猜猜其他腳趾可能叫什么名字?
(PPT:腳趾頭自我介紹,我是蘋果、我是梨……,增加趣味)小結:孩子們你們真聰明,一看就知道腳趾頭是用水果起名字。
用數字、顏色、水果一類一類的起名字可以有無限創意,真有趣。
【PPT的制作凸顯趣味性,腳指頭起好名字后,動畫效果自我介紹,第一人稱來介紹,為后面幼兒給腳趾起名字介紹鋪墊】
三、大家給腳趾頭起名字--在游戲中運用分類的方法給腳趾起名字,樂于動腦大膽想象與創造。
游戲一、踩腳丫起名字
1.要求:翻出圖片,看看腳趾喜歡用什么起名字,大家一起來起名字。
2.游戲:教師觀察重點:關注每個幼兒不同分類的想法。(同一張圖片激發幼兒不同的想法,如汽車,既可以用汽車的種類,也可以用汽車的品牌)小結:同一圖片有不同的起名字方法,這樣用同一類的方法起名字真有趣!
【提供六個腳丫翻板,反面是圓形、車、草、鳥、瓶子、餅干,這六張圖片可以引發孩子多種思維,引發幼兒根據線索給腳趾起名字。】
游戲二、大家一起起名字
1.要求:
五個朋友一組,一起討論用什么類起名字。
大家都要用這一類起名字,起好名字來自我介紹。
2.討論:五人一組,分成三組討論。
3.游戲:指導要點:幼兒運用類的經驗情況,以及同伴間的認同合作情況。(教師關注幼兒細節的觀察,同樣是用------------理由不一樣)
4. 小結:孩子們你們真是創意無限,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這些都是一類的,這樣起名字越來越好玩了。
【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象和創意,傾聽同伴和同伴說的`是一類的名字,增加同伴間的互動】
延伸: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腳趾頭起名字,真有趣,現在腳趾有那么多與眾不同的名字,第四第五個腳趾說我們也來試試!(第四個腳趾用字母起名字,第五個腳趾用音樂起名字)(最后的PPT:呈現太空中不同星球,從近到遠,從熟悉的到陌生的,拓展孩子思路,進一步激發孩子起名字的興趣)我們回去和朋友一起再起有趣的名字,把這個故事編的更加有趣!
【到個別化學習活動中幼兒可以繼續給五個腳趾起名字】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10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身邊常見事物的興趣。
2.探索區別生蛋和熟蛋的多種方法,培養幼兒比較觀察的能力。
3.會區別生蛋和熟蛋,表達它們的不同,了解雞蛋的多種吃法和營養價值。
活動準備
1.圖片:雞蛋
2.每個幼兒一個生蛋,一個熟蛋、盤子、筐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圖片:雞蛋
教師:小朋友,老師不小心把生蛋和熟蛋弄混了,小朋友請你開動腦筋幫老師把生雞蛋和熟雞蛋分開。
二、展開
1.幼兒嘗試區分生蛋和熟蛋。
教師:每個盤子里都有一個生蛋和一個熟蛋,請你摸一摸、聞一聞、轉一轉,判斷一下哪一個是生蛋哪一個是熟蛋。
2.操作驗證
請部分小朋友說出自己的結果及方法,老師打開雞蛋進行驗證。
小結:生雞蛋表面粗糙,有顆粒。
聞起來有一股雞糞的味道,轉動慢速,晃時有動的感覺;
熟雞蛋,表面比較光滑,聞起來有一股煮雞蛋的味道,轉動速度較快,晃時沒有動的感覺。
區分生蛋和熟蛋有好多中方法,可以聞一聞、看一看、轉一轉、晃一晃、摸一摸。
3.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繼續進行嘗試。
教師:我們現在來把冰箱里的生蛋和熟蛋分開,請你將生蛋和熟蛋分別放在兩個筐子里。
4.幼兒表述區分生蛋和熟蛋的方法。
(1)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區別出來的?
(2)結合幼兒的答案,教師及時用簡單的符號記錄幼兒探索生蛋和熟蛋的方法。
5.幼兒品嘗熟雞蛋,了解其結構和營養價值。
(1)在吃雞蛋的過程中認識蛋殼、蛋白、蛋黃。
(2)了解雞蛋的多種吃法和營養價值。
三、結束
1.活動評價:從積極參與活動和回答問題等方面進行評價。
2.延伸活動:欣賞蛋殼藝術。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 設計意圖:水結冰、融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驗、溶解的秘密, 沉與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沉與浮 2(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現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活動目標:使用多種材料,玩水的過程充滿和有趣。 活動材料:飲料管、紙、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積木、塑料、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動過程:下午天氣熱,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豐富,但給出一個條件,每人只給一盆水,要節約用水,用完就沒有了。用水管連接水的有3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組、用礦泉水瓶蓋扎洞來射水有3組、做水簾洞1組、沉浮和自定義玩法有幾組。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組;佘馨蕊、張俊騫、覃芷珊、盧藝文、班學佳 xx這幾個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個杯子連接起來,慢慢地將一杯紅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發現杯里的紅水通過連接飲料管子流到另一個水杯,3杯水慢慢變紅了,孩子們高興極了,飲料管子傳送水耶,3杯紅水第一次出現流動成水平,水不流動了。 xx又觀察,張俊騫提出,加水才行,邊說邊給其中一個杯加水,佘馨蕊:水從管子流過去了,3杯紅水又第二次流動成水平,水又不流動了。 xx老師提醒小朋友想辦法讓一杯水高一點,觀察會怎樣。盧藝文從旁邊小菜園里取兩塊土,和班學佳一起把一個杯子墊高起來,紅色的水又流動了。 xx就這樣反復做做學學。覃芷珊用手指攪拌水,紅水沒有原來這樣紅了,變淡了。 xx老師說:為什么水會流過去呢?盧藝文說:水要斜坡才行。 比較水位高度與流的快慢之間的關系,體會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體會水的多少和顏色深淺變化的關系。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2)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采訪等方式了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信號、用聲音發信號、用文字發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了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游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后,再一個一個的往后傳,各組最后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制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道具。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11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彈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彈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還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設計了系列活動,“有趣的彈性玩具”、“彈力的大小”、“制作彈力小玩具”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彈性的特點,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兒的共鳴,產生學習探索欲望外,還有利于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欲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綱要》的教育目標,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
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通過有序探索、自由發現,讓幼兒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記錄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除了以上情感、認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標外,我還將關注幼兒活動發展中的生成性目標。
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在探索、談論、交流中進一步了解彈性的特點。
一、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置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到“游樂園”去玩,發現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為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動手操作法: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玩中主動探索彈性玩具的不同玩法,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現象。第二次操作是對所投放的各種材料進行分類,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3、測量、記錄法: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彈性的特點的環節我引導幼兒以測量、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為下一個環節的交流與分享做準備并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到科學的一條基本法則——說理要有事實依據。
二、說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布置“游樂園”,有彈性和無彈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兒記錄卡、筆,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繩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種可用于測量的物品。
三、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鑒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好玩的彈性玩具”,→了解彈性的特點→找找哪些東西有彈性,三個操作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一、創設嘗試的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兒引入由各種彈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樂園”,告訴幼兒“游樂園”里的玩具都有一個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試著用多種方法發現它們的秘密,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體的彈性。《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著重讓幼兒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彈性這一科學現象。這是活動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首先,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其次,隨機在小組中引導他們討論:“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發現什么。”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最后,通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物體的彈性。初次嘗試后,孩子們對彈性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但他們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彈性的特點。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彈性的特點。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玩具有彈性的現象。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彈力玩具前后的變化規律,從而了解彈性的特點。這是本活動的難點,我采用了測量、記錄法來突破難點。首先設置問題情景:“怎樣在玩的過程中比較準確地了解玩具的變化呢?”引導幼兒從多方面想辦法,鼓勵幼兒遷移以往的經驗選用最方便、有效的測量法來記錄玩具的變化。然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記錄,最后讓孩子依據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匯報,從而形成新的體驗:原來這些玩具有彈性:拉一拉,手放開,恢復原來的樣子;壓一壓,手放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整個活動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品有彈性。綱要強調,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因此為了讓幼兒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有彈性。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12
活動目標:
1、能主動參與探索活動,感知影響滾筒滾動方向的原因。
2、在活動中嘗試遷移他人的經驗,體驗合作的樂趣。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模擬保齡球場地(KT板、飲料瓶子、及時貼)、統一規格的圓柱體罐子、喇叭形杯子、數字標記、12個飲料瓶子等。
活動過程:
一、介紹游戲場地,初次開展保齡球的游戲
1、引起幼兒興趣
T:我準備了很特別的游戲場地!等會兒我們來玩保齡球的游戲。
2、提出游戲要求
T:我們就要用這些罐子和杯子打中前面的瓶子。游戲的.規則是將罐子和被子放在起始線上,然后松手,讓它往下滾,看看能不能擊中瓶子?(幼兒玩保齡球,教師指導。)
3、交流玩保齡球的經驗
小結:罐子兩頭一樣大,他的滾動路線是直直的,而杯子一頭大一頭小,滾動式肯定會改變方向。
二、進一步探索選擇使用杯子或罐子參與游戲
1、提出新要求:用罐子或杯子打中旁邊的瓶子
(幼兒玩保齡球,教師指導。重點指導幼兒發現杯子擺放方向)
2、集體講評
總結:原來喇叭形杯子擺放的方向不一樣,他滾動的方向也是不一樣的。
三、進行小組保齡球比賽。
規則:將瓶子分別放在前面、左面、右面,讓每組小朋友分三輪進行比賽,擊中得一分。
延伸活動:
——改進杯子的形狀。
T:我想用這個喇叭形的杯子打中前面的瓶子,你們說行不行啊?我們要找一些輔助材料,在區域活動的時候,請他們來幫幫忙,我們一起再來試一試。
活動建議:
1、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可以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探索過程。
2、開始游戲時,應講清楚游戲規則,防止孩子因為興奮而忘記規則。兩次小結語用詞準確、語言清晰明了。
3、根據幼兒探索的進程,可適當調整環節,整體探索能力較強的幼兒可在活動中提供改進杯子形狀的環節。
小百科:保齡球,又稱地滾球,是在木板道上滾球擊柱的一種室內運動。保齡球具有娛樂性、趣味性、抗爭性和技巧性,給人以身體和意志的鍛煉。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13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一天,月月帶來一把胡琴,并給小朋友表演了一支曲子,引起了許多小朋友的關注,并圍繞“為什么胡琴會發出好聽音樂”、“聲音是從哪里來的”等問題討論個不停。之后,在班上經常會看見的幼兒談論胡琴、小提琴等樂器怎樣發出聲音等問題。于是,我們開展了“會唱歌的線”這一主題活動。
本活動以問題情境引出主題,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嘗試探索能使線擴大其聲音的材料,最后請幼兒分享經驗和交流結果。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發現能使線擴大聲音的材料。
2、愿意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方法與結果,分享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請班上學習小提琴、大提琴、胡琴的幼兒將樂器帶到幼兒園給幼兒表演。
2、欣賞幼兒較為熟知的交響樂、管弦。
3、(各種材質,粗細不同)線、面粉、玉米粉、洗衣粉、松香、紙盒、紙杯、筆和記錄紙等。
4、每人一張記錄表。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索發現普通的線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
難點:探索用輔助材料使線發出的聲音更加洪亮。
活動過程:
1、由演奏引出實驗。
教師:今天明明要用胡琴給大家演奏一支曲子,大家欣賞并仔細看看胡琴什么地方發出的聲音?
琴聲剛落,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是線,是琴上的線。
教師:我這里有許多線。咱們百寶箱中還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2、探索能幫助線唱歌的適宜方法。
教師:我們都知道了線能唱歌,但是它們發出的聲音有點低,必須離得很近才聽得見,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你的線唱出的歌聲大一些能讓更多的人聽到?
幼兒說:能,我有辦法,可是沒有線呀?
教師:我這里有許多線,咱們百寶箱中還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孩子們各自選取了自己認為合適的材料進行驗證:有的孩子直接選用制作小喇叭;有的孩子干脆在一個紙碗上固定兩根線,這時線唱出的歌聲是雙音的`;有的選用高低不同薯片筒幫忙,線唱的歌聲也有高低變化;還有的孩子用兩個紙杯分別固定粗細不同的線,然后自信地問我:“想聽我的線唱歌嗎?”我點點頭,她拉起我的手到座位前,熟練地操作著手中的“樂器”說:“先昕女高音吧!再聽低音!”
“哎!效果還挺不錯的。”我豎起了大拇指。顯然,她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孩子們紛紛選取材料探索著……
3、分旱、總結。
教師:我看你們的實驗都成功了,請講講你們用了什么方法?
幼兒:因為我們用紙喇叭、薯片筒、紙杯給我們想辦法把不同粗細的用紙杯、薯片筒等拉直,再一撥就發出了聲音。而且聲音很大線裝個發聲器,像音響的喇叭一樣,能使線發出更大的聲音。
個人反思:
我首先用歡快的音樂形成輕松的活動氣氛。在探索線發出聲音時為幼兒準備足夠多的材料,使幼兒充分感受音樂就在身邊。探索聲音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識。還體現了教育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主要內容:
1、大班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意識很強。探索線發聲活動是次新奇有趣的活動,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需要,因此在今天睜活動中,幼兒能夠積極專注并大膽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探索操作由此可見,活動工具和適宜材料的提供可以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2、應該給幼兒提供更多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的機會,這種機會可以在延伸活動中借助記錄表進行補充。
3、教師沒能捕捉到個別幼兒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探究行為,并給予有效地支持和幫助,如當一個幼兒在兩個紙杯分別固定了粗細不同的線,分為一個是“高音”,一個是“低音”時,教師應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為什么你認為它們一個是高音,一個是低音呢?”這些啟發性的怍題可以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不同線所發出的聲音的音質是不同的。
綜合評析:
本活動選題新穎,利用身邊不起眼而又方便取材的“線”,引導幼兒進行充分的探究,又利用生活中幼兒熟知的輔助材料深入挖掘“線”白教育價值,真正體現了科學教育生活化的特點。
沙漠之舟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14
活動目標
1、感知秋天豐富的色彩,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2、通過觀察秋天的田野、果園,知道秋天許多農作物和果實都成熟了。
3、產生喜歡秋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簡單了解秋天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在活動中增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活動準備
聯系參觀秋天的農田和果園。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進行參觀前的談話。
教師告訴幼兒參觀的地點,并討論外出參觀的注意點,使每一個幼兒都能遵守集體的規則,與同伴一起關注秋天植物的生長變化。
2、帶領幼兒參觀農田,認識幾種常見的果樹和農作物。
(1)、教師帶領幼兒觀察果園里果樹,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各種果樹的名稱,外形特征。
(2)引導幼兒觀察秋天的農田,說說:農田里的農作物是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3)、教師進行簡單的小結,并向幼兒做簡單地介紹:秋天到了,除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成熟了,許多農作物也成熟了,有金黃色的玉米、沉甸甸的稻谷,還有一朵朵可愛的棉花、圓圓的大南瓜。
(4)、豐富幼兒關于農作物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3、了解秋天農民的工作,知道要愛惜糧食。
人們在果園里或農田里做什么?水果從果樹上摘下來后,怎么辦?人們是怎樣從農田里收割農作物的?然后又是怎樣加工的?
4、音樂活動《逛公園》并嘗試進行仿編。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感知秋天豐富的色彩,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2、難點:通過觀察秋天的田野、果園,知道秋天許多農作物和果實都成熟了。
活動反思: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課文,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讀書氛圍,適時提供機會,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鼓勵、等待與欣賞中,學會閱讀,使閱讀理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觀察認識秋天的`季節特征,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從而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為此,開課伊始,我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從顏色絢麗的樹葉,了解秋天的季節特征,貼近生活,感受秋天。
小百科: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從現代氣象學上劃分,北溫帶的秋季在8月23日(處暑)~11月20日(小雪);南溫帶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滿)。在我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至立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