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感受農諺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有文化現象的魅力,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2、掌握隨圖、隨文識字的方法。掌握引讀、接讀、拍手讀、看插圖背等多種朗讀和背誦的策略。在查資料、問父母的過程中增強語文實踐能力。
3、認識7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學會一個新筆畫“豎彎”。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設疑激趣導入。
寒冷的冬天就快到了,你知道什么時候最冷嗎?河水什么時候結冰。什么時候開化嗎?你知道大雁什么時候從南方飛回來嗎?
我可都知道,因為我會《九九歌》。和老師一起書空,你注意到老師寫“九”的筆順了嗎?再次共同書空。
你們也想知道這么多的秘密嗎?那就跟我來吧!
二、以圖引文,順勢學字。
1、先來看幾幅畫,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他們排列起來嗎?
2、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當學生說到哪幅圖的內容時,把哪幅圖畫面內容簡要的概括出來。板書:不出手、冰上走、河邊看柳、河開、雁來、耕牛遍地走。
3、這里面有幾個字我們沒有學過,大家多讀幾遍,說說你是如何記住的。小組內交流一下。
4、同桌互相考一考這些需要認識的字,然后老師出示卡片考大家,看誰認的快、記得牢。
三、多種形式,背誦諺語。
1、你們真聰明,這么快就記住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可是更聰明的,他們把這段寒冷時期從冬至那天起,第九天為一個“九”,數到“九九”共八十一天,編成了小詩歌,即形成了《九九歌》。
2、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農業諺語,有了它人們就可以盡早地知道天氣的變化,不會耽誤農時了。
(1)自己來讀一讀吧。
(2)齊讀后同桌練讀。可以看著圖練習記一記。
(3)師引讀后男女同學接讀。
(4)拍手讀,看誰記得快。
(5)比賽讀。
四、范寫生字,指導書寫。
1、在老師剛才板書的時候,誰還記得“四”的筆順?教“四”的筆順,并教授筆畫“豎彎”。
2、學寫“四、九”。
3、老師范寫,學生書空,后仿寫,注意“九”的筆順。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更多的農業諺語。
2、翻看日歷,查查“一九”“二九”……都是哪一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背誦《九九歌》
(1)齊背。
(2)指名背。
(3)小組比賽背。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組詞讀。
二、說說你查到的日歷。
三、完成課后練習。
1、讀一讀
要指導學生把六個詞語讀正確,并說說“牛耕地”“雁回來”“河開化”“看柳樹”是從文中什么地主變化來的。
2、加一加
這是組合體字練習。第一行是“樣子”,以后就逐漸開放,答案不求統一。
師補充介紹: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于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等。
四、說說你還了解到了哪些農諺?
五、指導書寫剩下的幾個生字“六、手、力、加”。強調“手”的第四筆是“彎鉤”,力的筆順是先寫橫折鉤后寫撇。“加”是先寫“力”再寫“口”。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