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當好自己角色的愿望。
2.知識與技能:知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3.過程與方法: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應承擔的不同的責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
三、課前準備
相關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當我站在講臺上,我是誰?生:(老師)
2.師:當我回到自己家里,我又是誰呢?生:(是妻子;是媽媽)
3.當我來到森林公園陪著60多歲的父母親散步時,我又是誰呢?生:(是女兒;是游客)
4.教師小結:當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今天,我們就來討論“我是誰”這個話題。板書:我是誰
【設計理念】以生活中的問題切入,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樂意去說。
(二)活動一 生活中角色
1.師:“我是誰?”這個問題太容易回答了,我就是我自己唄。真是這樣簡單嗎?讓我們來看看書中58頁的同學,他在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角色?
2.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來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所擔當的不同角色。教師相機板書:在學校,在家里,在社會
(此時的思路可以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電影院、公園里、旅游景點、書店、圖書館、運動場等,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小學生在學校是學生;在商場購物時是顧客;在公共汽車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
【設計理念】讓學生通過文本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社會經驗,認識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3.師:我們再來想一想我們身邊的人,他們在不同的場合,又是誰?(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及時點評引導)
【設計理念】學生說身邊的人的不同角色,感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社會的需要,使學生對角色抽象的概念得到具體化。
4.教師小結:不只是我們自己,還有我們身邊的人,每個人在不同的生活場合,面對不同的人,都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角色。(板書:角色不同)
(三)活動二 我該怎么做
1.師:每個人在不同的生活場所,都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社會角色。我們怎樣做才能充當好自己的角色呢?
(出示大屏幕)組織學生討論:在不同的場所,怎么做才能充當好自己的角色?
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選定交流話題,把問題討論透徹。讓學生明確,角色與場景的變化是緊密相聯的。(板書:責任不同)
2.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
師: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擔當的角色不同,責任也不相同,你們能當好這些不同的角色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演一演。
3.提出表演要求:
(1)學生可以輕輕離開自己的座位,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伴和場景來進行表演。
(2)合作表演時要分配好各自的角色。
(3)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現有的資源如書本、椅子等作為表演道具。
(4)在別人表演的時候,同學們要充當好觀眾的角色,并且評價他們是否擔當好了自己的角色?
【設計理念】要想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合作前的要求非常必要。讓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伴合作表演,體現了活動開放的理念,會使他們的合作更加有效,表演更加默切。
4.多媒體出示表演場景
(1)游青山公園
(2)到圖書館借閱圖書
(3)乘車去大武口
(4)去超市購物
(5)在電影院看電影
(6)放學回家,看到奶奶生病了
【設計理念】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表演,促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再現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動手動腦,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開放性、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加強,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思想認同。
5.師生合演
(7)教師扮演奶奶,學生扮演孫女,表演“放學回家,看到奶奶生病了”的場景。表演后,學生評價。
【設計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要將自己融入到孩子們中間去,和他們一起學習,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
6.師: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在不同的場合,我們的角色不同,今天我們嘗試一下角色互換 ,如果是你,你該怎么辦?(出示課件)
(1)假如你是老師,你的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有時甚至不寫家庭作業,你該怎么辦?
(2)假如你是家長,您的孩子不講個人衛生,你會怎樣做呢?
(讓學生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看法)
【設計理念】角色互換這一環節也是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創新,讓學生換位來思考,體現思品教學的明理導行,更加有教育意義。
(四)活動小結
師:同學們真能干,在生活中由于場景不同,參照對象不同,我們所承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家里我們是父母的兒女,在學校我們是學生,在商店我們是顧客,在車上我們是乘客……根據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參照對象,我們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當好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角色。
(五)送給學生幾句話
1.在家庭做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小幫手”
2.在社會做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小標兵”
3.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4.在社區和公共場所做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5.在獨處時做胸懷開闊,心理健康,勇于創新的“小主人”
(六)課外延伸
觀察你周圍的人們,是不是擔當好了自己的角色,完成調查報告。
我的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調查內容:
調查結果:
【設計理念】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而要體現在課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延續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中。讓學生課后深入社會生活中去調查,進行實踐體驗,通過調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為其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打下基礎。
(七)板書設計
我 是 誰
在家里
在學校 角色不同 責任不同
在社會
課后反思: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如何將新課程理念通過教學來實現,關鍵是課程實施。它首先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而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就意味著要建構新的教學生活。通過執教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的起始課《我是誰》這一課,使我對《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1.新課程下的《品德與社會》具有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的課程特點。我在設計該課教學時,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社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以活動為載體,打破了課堂的單一和呆板的格局,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開放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
2.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主體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體驗的空間。師生應是教學過程的“學習共同體”,在本課教學中,我和學生通過猜老師、說自己和身邊的人、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等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交流、感悟,使學生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不同角色是社會的需要,使學生對角色抽象的概念得到具體化,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3.新課程下的《品德與社會》要求把學習的時空開放,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而要體現在課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延續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中。讓學生課后深入社會生活中去調查,進行實踐體驗,通過調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為其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打下基礎。
4.《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聯系學生社會生活經驗,創設生活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情感態度,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本課存在的問題
1.在本課 “學生結合自己——說說“自己是誰?” 的活動中,課堂氛圍不夠活躍,課堂呈現形式較單一,未能達到師生、生生互動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深鉆教材,強化目標意識,精心設計活動,達到教學目的,取得教學成效。
2.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是多元化的。而我在這堂課上評價的方式較單一,評價的語言也較貧乏。今后,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評價語言,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間、師生間形成和諧平等的對話平臺,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自信心。
3.當然,課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在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演,使我也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板書卻沒及時跟上,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加強鍛煉,不斷培養教學機智,提高臨場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