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能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編排課本劇,學習運用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展現人物特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學習縮寫,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做到意思準確、完整,語句連貫通順;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課前準備】
1、查找資料,拓寬了解與《將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陽岡》等故事相關的內容。
2、準備人物形象的服飾、道具。
3、多媒體課件《三國演義》《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創設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觀前布置思考問題:
⑴你最喜歡哪個演員的出色表演,為什么?
⑵你認為導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學生自由討論:
可以從人物的語言或動作是否體現人物的個性特點談;可以從故事情節的安排談;可以從服飾道具的使用談。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欣賞中體驗,在欣賞中學習,由此激發學生編排課本劇的興趣。
二、賞析課文,體味角色形象
1、這一組我們學習了四篇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陽岡》,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為什么?
2、作者是怎樣將這些人物的特點體現出來的?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故事情節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編排,表演角色形象
1、老師以《草船借箭》為例引導學生如何編排課本劇:
⑴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的相關語句。
⑵學生簡要交流。
⑶課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沒有直接提供,作為編導該怎么辦?引導學生根據人物特點以及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想象他們的神情。如: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你們認為他們的表情可能是怎樣的?
⑷課文中有些人物語言是運用專署的形式出現,并沒有直接引用,作為編導該怎么辦出示一段話──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如果你是編導,遇到這種轉述的句子,怎么辦?
(改編為直接敘述的句子,還可以進行合理的增補,從而更好地體現人物的特點。)
教師小結:編排課本劇不能僅僅停留于課本,為了更好地體現人物的特點,還要進行必要的改編,形象地將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展現給觀眾。有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外閱讀進行拓展創編。
2、自主選擇,分組創編:
⑴按照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分成四大組,推選出一個責任編導,負責執筆、匯總大家的意見。
⑵每個人選擇一個角色,將自己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情了解透徹。
⑶交流討論各自的角色體驗,小組內進行整體性創編。
(根據故事情節,安排好各種人物的對白、出場順序以及劇本內容。)
分小組的討論、發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討論探究,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品味成功。
3、欣賞表演,評價表演:
⑴討論欣賞要求,評價方法,準備推選出最佳創編獎,最佳演員、最佳評論員。
(認真傾聽、欣賞表演者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每個神情。欣賞整個編排是否有創意。)
⑵分組表演:
先由編導簡要介紹表演篇目、演員陣容、服飾道具,再進行表演。
⑶評價表演:
先肯定優點再指出不足。著重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入手;再從是否富有創造性來評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由編導或表演者來闡述自己的設計意圖。
4、評選最佳創編獎,最佳演員、最佳評論員。
四、拓展延伸,豐富角色形象
1、鼓勵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外閱讀,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點,為進一步創編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三國演義》《水滸轉》《西游記》等。)
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議,嘗試做一回編導,并與同學合作進行二次創編。
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真正體現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