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學習的這組教材的主題是——以誠待人。通過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這個主題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體會。今天,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學習本單元的最后略讀一篇課文:將心比心
這兩個“心”,一個指的是我們自己的心,一個指的是別人的心,那么將心比心就指的是用我們自己的心比照別人的心。課文講誰將心比心呢?請同學們趕快打開書讀一讀。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①帶著問題各自輕聲讀課文。
②交流:阿姨將心比心。奶奶將心比心。
引:能說說她們的做法嗎?可以簡單地說一說。
(引導簡練、概括地說)
過渡:真能干!課文就是通過這兩件事寫出了阿姨將心比心,奶奶將心比心。同學們可能發現了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淺顯很樸素。但是,樸素中飽含著真情,樸素中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老師相信,讀著讀著你一定會深受感動,那么就把你深受感動的地方劃一劃,再讀一讀,還可以寫寫批注。
三、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①按要求自讀課文。
過渡:好,讓我們交流一下好嗎?
②學生交流讀后感受:
第一件事
預設:
生: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松手。
指名多人讀。
評價:阿姨和奶奶素不相識,但她卻如此主動如此真誠地幫奶奶,多感人哪!在這感人的舉動背后,阿姨又是怎樣想的呢?。
當奶奶向她道謝的時候,那位阿姨輕輕地說:“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指名讀,你受感動了嗎?
引:于是,她就去主動為別人的媽媽開門。這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將心比心哪!同學們,阿姨做的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們,而作為奶奶的孫女兒“我”,聽了這件事,心里更是——溫暖了許久。
過渡:阿姨的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我們,老師相信,媽媽做的這件事一定讓你更加感動。我們也來交流交流。
第二件事
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
讀——講——讀——補充——讀
扎了兩針、鼓起青包——疼
師:針眼處都鼓起青包還不要緊嗎?
師:是呀,母親此時想的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這位護士急需要她的鼓勵!同學們,這就是——將心比心哪!誰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指導感嘆號的讀法。
師:母親的話語雖然很輕很輕,但是這句話語中包含的情感卻很深很深!再次讀。
過渡:母親高尚的言行背后又是怎樣的一顆心呢!誰來讀一讀下面的一句話。
母親用另一只手拉著我,平靜地對護士說:“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指名多人讀
師:讀了這一段話,你是否再次被感動了呢?
交流,回到課題。
指導朗讀時結合課文插圖。
引讀:聽了母親的話,我的心里充滿了溫暖和幸福。“我的心里充滿了溫暖和幸福”你讀懂了嗎?
③引讀總結(課件隨機出現):同學們,如果在生活中我們能像文中的阿姨那樣做到將心比心,那么,當年邁的老奶奶進商場時,我們會為她推開沉重的大門。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能像文中的媽媽那樣做到將心比心,那么,當初次扎針的護士屢扎不中時,
我們會報以她鼓勵的微笑。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能將心比心,那么,我們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同學們,如果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做到將心比心,當同學不小心碰落了我們的鉛筆盒時,
我們會怎么做呢?
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當 碰到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又會怎樣做呢?請聯系生活寫一寫。 有些同學特別會思考,特別能寫,那么你也可以多寫幾節。
⑤交流。
機動:小小組組合成一首詩歌。
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
我們心中將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我們人間處處將溫暖如春。
四、課外閱讀。
一、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
板書。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
師介紹:這是中國的一句成語,意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萬善集》中有云:“物我一體,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2.指名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
3.交流:
一位阿姨幫助素不相識的奶奶推門。
母親打針,護士扎了好幾針才扎準,母親沒有責備,反倒給予鼓勵。
4.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個詞你能說出來嗎?)——溫暖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1.自讀這兩件事,想想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邊默讀邊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2.交流第一件事。
①推開沉重的大門 才松開手
她幫助的是她的親人和朋友嗎?
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你會怎么做?
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會怎么想?
②阿姨輕輕對老奶奶說的話
學生自由談對這句話的體會。
③帶著溫暖的感覺讀讀這件事。
3.交流第二件事
①母親的神情、語言、動作
如果你是這位母親,你會這樣做,這樣說嗎?
讀一讀,說一說你的體會。
②引讀:
當年輕護士為母親扎了兩針卻沒扎進血管時,母親鼓勵她——
當母親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時,母親仍然鼓勵她——
當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母親分明已經察覺到年輕護士是個新手,有可能面臨第三次的失敗,她同樣鼓勵著——
③從平靜的眼神,平靜的話語中,你認識到了一位怎樣的母親?
④鼓勵的結果
4.復述這兩個小故事。
5.學了這兩個小故事,你想對課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我”的母親說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你平時生活中有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或者正好相反的事例)
2.創設情境,補充對話(學習文中兩位人物的語言)
①在公共汽車上,一位紅領巾給老人讓座。
②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忙著在山上種樹。
3.我們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親的話,肯定也會這樣想著: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4.朗讀、背誦。
請男孩子把這句話對女孩子說——
請女孩子把這句話獻給男孩子——
讓我們真心實意地告訴所有人——
5.讀名言,說說自己的感受。
臺灣作家羅蘭曾經這樣說:“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學生回答,逐一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教師最后在板書上畫一顆愛心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
五、聯系生活,指導實踐。
聯系親身經歷,寫寫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