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生字、新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1、4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人,激發興趣。
1.同學們,廣西桂林是著名的旅游勝地,那滿眼的畫山繡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曠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橋、樹木幾乎都流傳著一段段動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巖,據說古時候有姓龍的父子兩人,他們的造船手藝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糧食裝得多,行駛起來也跟箭一樣快。不料,一個姓萬的員外看中了他們的手藝,死逼著他們替他趕造一條大船,準備搜刮老百姓的糧米,用來獻給皇帝買官做。糧米被他搜刮空了,豈不要餓死老百姓嗎?龍家父子不肯干。他們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來到桂林,藏到這兒的巖洞里,因為缺吃的,最后餓死了。父子巖就這樣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綺麗景色中還有象鼻山、斗雞山、磨米山、寡婆橋、望夫石……同學們有沒有興趣去欣賞呢?再聽聽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去領略它獨特的美。坐穩你們的小船,我們出發了。
二、自由讀文,掃清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帶人情境。
1.范讀課文。(播放桂林山水的錄像)
2.此時,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3.小結,并引讀第一節。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甲天下)
4. 小結過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說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這山水怎樣完美地形成了天下奇美之畫?讀第4自然段。
5.自由讀第4自然段,畫比喻句,了解“畫卷”指的是桂林的山水。
文中的畫卷是什么樣子的?給人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了解第一、四自然段與中間兩段的關系。
四、課堂總結。
五、作業:背誦第1、4自然段。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二、教學重點
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好及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江南的景色秀麗怡人,桂林山水更是讓人流連忘返,這節課,讓我們繼續游覽桂林山水。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點呢?
(二)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畫一畫,結合插圖來欣賞。
2.互相交流:課文怎么寫桂林山的特點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較,也是用這樣的段落句式)
3.教師相機指導,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
(1)特點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指導學生讀出感受,理解詞語,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圖像,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A.看資料的補充資料圖片,讓學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
B.模仿句式練習,說說像什么。比如:還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
(2)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通過圖像,讓學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蔥蔥,色彩明麗。
(3)特點之三“險”。重點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導學生通過字面、結合語句領會。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導“兀”的意思即“高聳突出”,然后讓學生自己連起來解釋,并放到句
子中理解。這樣,教給方法后,再讓學生自己休會“怪石嶙峋”的意思。
4、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險啊”。
(三)引導過渡
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圖片,當山和水相映襯時,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引導理解字面意思,“畫卷”即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
(2)觀看圖像片斷,同時配音介紹:“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3、引導邊讀邊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休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種陶醉山水之間的感覺,然后說自己的體驗。
(四)總結全文
1.讀課文,感受江南景色之美。
2.說說課文描寫桂林山水運用了什么方法。
3.運用課文的寫法寫句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同游覽了桂林山水,真是讓人陶醉,我們的祖國的江山秀美,風景如畫,做為中國人,我們深感自豪。下節課,讓我們再到浙江的金華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