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原創教案+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17-12-21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以“心智語文”教學理念為指導,憑借文本的語言走進文本的內容,把語言文字承載的內容具體到一幅幅人物場景、事物場景、虛擬場景、心靈場景,并通過具體物質及想象、聯想讓一幅幅場景在大腦中活化、重組。在這個過程中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和奧妙,探究、模仿、建構語言的運用形式(表達層面),探究作者剪裁內容、組織材料的方式,并能把這種感性觸摸內化為心理經驗,形成言語和語言運用心智。抓住“壯舉”這個關鍵詞,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情感,升華民族精神融為一體。通過語言文字還原和活化虎門銷煙的現場,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情緒經驗,更深層次地體味“壯舉”的意義,最終“水到渠成”。通過感性觸摸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精妙,形成特有的語言和表達心智。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將收繳洋人的近兩百萬箱鴉片當眾銷毀的壯觀場面,虎門銷煙 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豐盈學生“善”之心智。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四字詞語:敲鑼打鼓、震耳欲聾、水泄不通、恭恭敬敬、垂手恭聽等,習得遣詞造句之奧妙,豐盈語言心智。

  3.體會銷煙前的沸騰場面,引導學生練習寫一個節日的有趣的場面,豐盈謀篇心智。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這里的“煙”指什么?你知道吸食鴉片有什么危害?(出示圖片),假如他是士兵,會怎樣?他是農民,又會怎樣?假如一個國家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還有希望嗎?

  據統計,1838年的中國,有兩百多萬人吸食著鴉片,朝廷的官員、軍隊的官兵、普通百姓,男男女女。吸呀吸,吸得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骨瘦如柴;吸呀吸,吸得中國人白花花的銀子流進了外國人的腰包;鴉片,給我們的民族帶來恥辱,帶來災難!這時的人們多么希望有誰能站出來禁止鴉片,銷毀鴉片,這一天終于來到了,那就是----(1839年6月3日),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設計理念: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教師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同時注重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

  二、濃縮課文,抓住文眼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句話能表現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

  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

  2.這句話告訴我們虎門銷煙是什么?(板書:壯舉)壯在字典里有三個意思:

  a、健壯有力

  b、偉大、有氣魄

  c、增加勇氣或力量

  輕聲讀一讀,再聯系課文,你認為“壯舉”的壯是哪種意思?壯舉就是偉大、有氣魄的舉動,那課文中的壯舉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虎門銷煙是壯舉,讓我們試著用讀書的方法來解決。

  三、還原場景,精讀感悟

  (一)、再現城門前場景,體會沸騰

  1.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走進1839年6月的廣州城,城門邊上張貼著一張大布告,快去瞧瞧吧!(張貼布告)

  問:孩子,布告里寫的是什么呀?誰能更大聲地宣布這個好消息。

  2.廣州城的百姓們,聽了消息后,你有什么想法?那在場的老年人、青年人、孩子們更是高興,課文是怎樣描寫的,趕快到課文中把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合作學習小提示:

  ①四人輪流讀感受深刻的句子,一個同學讀時,其它三個同學認真聽,并評價讀得好不好。

  ②四人齊讀感受深刻的句子,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

  ③四人選擇角色演一演,要有語言、動作、表情。

  多么沸騰的廣州城呀,能通過讀書表現出來嗎?讓我們配上動作帶上表情再津津有味地讀一讀。

  (設計理念: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行。)

  (二)再現廣州城場景,感悟熱鬧

  1.你們的朗讀讓老師仿佛走進了沸騰的廣州城,6月3日的廣州城會怎樣?在老師的朗讀中,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月3日那天,(成群結隊)的百姓,穿著節日盛裝,(敲鑼打鼓),起勁地耍著獅子舞著龍;孩子們用竹竿挑著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聾)。(浩浩蕩蕩)的人流,從(四面八方)向虎門灘涌去。

  虎門灘(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2.如果再讀一讀,我們的感受會更深刻。

  問:你感受到什么?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體會到當時人們的心情怎樣?為什么高興呀?為什么銷煙,人們就高興呀?

  3.同學們不僅用心感受,還能抓住重點詞語。請看少了這些詞語,還能再現虎門灘的熱鬧嗎?補充詞語,帶著這種體會再讀一讀。

  (設計理念:“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三)再現銷煙現場場景,理解壯舉

  1.如此熱鬧的虎門灘,人們這是去干什么呀?那接下來的學習,你們關心的是什么?

  會讀書的孩子會提問,會提問的孩子就會讀書,現在請同學們接著讀后面的段落,把自己的問題給解決。

  2.小組合作交流:

  a、銷煙池 十五丈見方

  十五丈見方是什么意思?老師計算了一下,像我們這樣大的教室大約有50個那樣大,兩個銷煙池又有多少個教室?這就是虎門銷煙的壯舉。

  b、經過二十三天,近兩萬箱鴉片被全部銷毀了,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

  銷煙天數之長,數量之多,這就是虎門銷煙的壯舉。

  c、銷煙時 先……然后……又……再……

  指名讀,這里用了四個表示時間順序的詞把銷煙的過程表達得非常清楚,哪四個詞?師生合作讀。

  指名學生用上這四個詞語說上一段話。

  d、不一會兒,銷煙池里出現了什么情景?請同學們看圖,會想象的孩子能讓畫面動起來,指名朗讀,在朗讀中。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不一會兒,( ),同學們,一百間教室那樣大的池子像開了鍋似的,(    ),因為看到了害人無數的鴉片在池子里(        ),圍觀的群眾歡呼雀躍。在雷鳴般的歡呼聲中,銷毀的鴉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引導學生反復讀,再次體會虎門銷煙的壯舉。

  3.再現活動場面,進入心靈場景,升華“善”之情感。

  假如你是在場的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場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自豪、激動、興奮)假如你是在場的鴉片販子們,你又有什么感受呢?(震驚、害怕、敬畏)從哪體會到的?

  貼板書:恭恭敬敬 躬身彎腰 以示敬畏 垂手恭聽 連聲稱是

  是誰讓趾高氣揚的外國商人垂手恭聽,連聲稱是?林大人等下就要來到我們教室,大家想見嗎?先把林大人的話讀一讀,讀好了,威風的林大人就出現了。

  師:林大人,久聞您的大名,今日得以一見,真是幸會,來握個手,掌聲歡迎林大人上臺宣布。

  外國商人們,你們得怎么做?

  (指名同學上臺演林大人,外國商人在下)演出林大人的義正言辭、威風凜凜,外國商人的垂手恭聽,連聲稱是。

  采訪:你是哪國商人,聽了林大人的話后,你心情怎樣?有什么想法?你是哪國商人,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設計理念:“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四、激情總結,活用中積累詞語,豐盈語言必智,再次升華“善”之情感。

  1.總結:同學們,請看黑板,為了慶祝虎門銷煙,人們(成群結隊)、(敲鑼打鼓),為了目睹虎門銷煙,虎門灘(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看到害人無數的鴉片被咆哮的海水著卷走了,圍觀的群眾(歡呼雀躍),這就是(虎門銷煙的壯舉)。面對威風凜凜的林大人,外國商人(恭恭敬敬)、(躬身彎腰)、(以示敬畏),聆聽林大人義正嚴詞的宣告,外國商人(垂首恭聽)、(連身稱是),這就是(虎門銷煙的壯舉)。同學們,虎門銷煙,銷的僅僅是外國人的鴉片嗎?贏的僅僅是中國人的白銀嗎?它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這就是(虎門銷煙的壯舉)。

  2.點題:讓我們永記這一天——( ),銘記這一英雄——( ),牢記這一壯舉——( )。

  教學反思:

  《虎門銷煙》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全文共6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門銷煙的時間;第二至五自然段敘述了虎門銷煙的經過,并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群情激奮,人心大快的銷煙場面;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課文重點是銷煙的經過,在敘事的過程中,作者不惜筆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強烈反響,顯示出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

  秉持有效教學先學后教理念,課前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幫助學生預習的《導學單》,層層遞進,從文章的背景鏈接、生字詞的學習、段落層次、主要內容以及自己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第一課時特點,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初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圍繞這三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一、有效導入。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歷史事件。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的導入是由“虎”字,由“老虎發威”的俗話入手,聯系正在發生的舉國關注的中日釣魚島事件,這樣觸動了學生的興趣,又把歷史與現實統一在愛國主題之下,使一上課,課堂就蕩漾著崇高的愛國情。

  二、以學生情感變化為線索,有效安排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朗讀。

  在設計中圍繞愛國這一情感主題,安排學生經歷兩組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一怒一喜,一悲一壯。

  悲: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感受鴉片讓許多家庭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怒: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我們的人民竟被列強蔑視為“東亞病夫”而飽受屈辱,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的強烈憤恨。

  喜:看到鴉片被徹底銷毀,全體中國人發自內心的喜悅、激動。

  壯:通過虎門銷煙這個大事件,體會出中國人民的力量、意志、壯烈豪邁的愛國情感。

  三、在情境中尋找與學生有效交流、有效討論的話題。

  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有趣的話題,很難調動學生的興趣。這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本課時交流話題緊緊圍繞“在整個銷煙過程中誰最高興”展開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是文章內容與思想的高度統一。學生也樂于回答這樣的問題:老百姓最高興、林則徐最高興、文武官員都高興(所有中國人都高興)。教師因勢利導,那我們就通過讀課文表達中國人的高興。在此基礎上話鋒一轉,僅僅讀出中國人的高興就行了嗎?引導學生探究還要讀出一個“壯”字,讀出中國人 的氣勢、力量,崇高的愛國情。加上課堂采訪的靈活方式,調動了學生交流討論的興趣。

  四、總結課文方式獨特

  以古體詩的形式總結課文,我已經堅持了十年。中國是詩歌王國,我們也提倡學生多讀一點經典,但是現實中,我感覺學生對經典依然有距離感。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把課文改編成古體詩,與傳統經典建立某種聯系,提高了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詩句更便于朗讀和記憶,它高度的概括力,反過來又加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兩者相得益彰。

  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基本體現了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關注學生情感、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學習興趣、強調教師的親和力。總之一句話---追求原生態的簡簡單單的語文課堂。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激情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午夜国产AV中文乱码字幕 | 日韩欧美国产专区 | 亚洲中文字幕dⅴd | 亚洲香蕉国产福利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亚洲一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