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13個生字,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
3.培養學生留心身邊事物,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獨立閱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綠色生命的關愛之情。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留心身邊事物,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綠色生命的關愛之情。
教學方法
獨立閱讀
教學準備
課件
一、從預習入手,明確本節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怎樣觀察,又是怎樣真實、具體地描寫門前那棵小樹的。
2.自學生字新詞。
3.想想門前的小樹怎么會死去呢?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初讀課文時,可通過組織學生自由度、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的目的。
2.讀文后,為了讓學生清楚的把握文章的脈絡,可讓學生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得”,以便從整體出發,把握作者的敘述思路。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本文的體例、寫作方式和常見的文體不同,學生拿到課文后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接觸文章。)
三、細讀課文,突破疑點。
這一環節,教師可組織學生就開始時提出的不理解的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并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交流讀書的感受。
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能靜下心來傾聽別人的發言,并鼓勵他們對不同的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碰撞中迸濺出智慧的火花。但教師要特別關注哪些聽不進別人觀點,一味堅持己見的學生。如果學生的觀點有違價值觀,教師則不可盲目鼓勵,也不要一味打擊。
在學生交流讀書感受、闡述見解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可以回到這句話讓學生再讀讀,談一談新的感受和體會,加深情感體驗。也可以問問“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但切忌過多的糾纏于內容的分析,上成科學課或思想品德課。
要注意的是,本文提供給了學生一個寫調查報告的文本范例。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學著運用。
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和表達形式的理解,可以拓展閱讀其它的與文本表達方式類似的文章。但要注意選文程度的身前要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相適應。
四、積累與拓展。
本課雖是略讀課文,又是小學生之作,但表達簡練,用詞準確。在充分交流閱讀體會后,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試寫一些調查報告。
五、識字與寫字。
本課要求認識的13個生字,多數字形較復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記字的方法,適時表揚那些識字多,記字快的學生,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意識。對于生字表中沒有列出的一些難認的字,或學生以往學過而現在又忘記的字,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一掌握的識字方法,如看拼音,查字典,請教別人,或在語境中猜讀等方法識記。
“耐”“垃”“污”“販”都是左右結構的字,但要注意這四個字占格各不同:“耐”左寬右窄;“垃”和“污”左窄右寬;“販”則左右相同。老師也可問問學生:“你還知道有哪些字是這樣的?”教師可告訴學生這是中國漢字的一種結構特點,對學生進行漢字文化的教育。
“獎”字的又上部是“夕”,不要少點。
六、作業。
留心你周圍的生活環境,也像小作者一樣做一項調查,并試著寫一份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