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七冊《散落的鈔票》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7-11-24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文中人物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講述在車站發生的故事。

  3、感受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刻畫性格的語句

  4、感受路上行人真誠相助、拾金不昧的美好品德

  教學難點、重點:

  1、感受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刻畫性格的語句

  2、感受路上行人真誠相助的好品德。

  教學步驟:

  (一)質疑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

  2.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鈔票為什么會散落?鈔票散落以后發生了什么事?最后結果怎樣?)

  3.從課題看,你認為課文重點寫的是什么?

  (鈔票散落以后發生了什么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幫助正音。

  3.指名讀課文,師生共同評議,是否讀得正確流利。(如達不到這一要求,須繼續朗讀)

  4.默讀課文,想一想,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給各部分列個小標題。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在一個北風呼呼的日子里,過路行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把被北風刮跑的錢“搶”了回來,送還主人的故事。)

  5.同桌交流。

  6.反饋。(鈔票散落――路人搶錢――錢歸原主)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

  教師:剛才大家在質疑時提出了“鈔票為什么會散落”這個問題,作者在文中告訴我們了嗎?是課文的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的?(課文第一自然段。)

  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都告訴我們什么了?

  2.指名回答。

  (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十一長假的一天)

  學習課文第2、3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2、3自然段,邊讀邊想:鈔票散落以后,行人、立明和“我”各有什么反應?請畫出相關的語句。

  2.全班交流討論。

  行人:

  a)指名讀畫出的寫行人反應的句子,理解詞語“不約而同”、“喧騰”的意思。(教師板書過路行人:搶)

  b)有感情地朗讀描寫行人的句子。(先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讀,再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

  立明:

  a)指名讀畫出的描寫立明的反應的句子,理解詞語“突如其來”、“焦急”的意思。(教師板書立明:焦急)

  b)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說說用什么樣的語速,什么樣的語調來讀,可讓學生帶上動作讀,在讀中體會老大爺焦急的心情。)

  我:

  a)指名讀描寫“我”的句子,體會“我”此時的心情。

  b)想像“我”當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呢?體會“我”的心情。

  3.自由有感情地朗讀第2、3自然段。

  師:行人紛紛跑去搶錢, “我”歉疚地不知說什么好,事情的結果到底如何呢?

  學習課文第4~6自然段。

  1.默讀第4~6自然段,邊讀邊做批注,看看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地方不懂?

  2.四人小組交流討論。(先由小組成員之間交流自己讀懂的地方,再討論各自的疑問,記錄員整理好讀懂的、經過討論后弄懂的以及討論后還未弄明白的問題,在全班交流時進行匯報。)

  3.匯報學習結果,在各小組匯報學習結果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引導,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a)通過對路人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感悟路人的內心世界及精神風貌。

  (“從四面八方陸續朝老人走來,把‘搶’來的錢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聚集”“關切” “詫異”“壯漢不好意思地……”)(教師板書:還)

  b)從老大爺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中,體會老大爺的樸實、真誠。

  (“喜出望外,不停地向眾人點著頭。”“情面難卻”“微顫”“遲疑”“肯定”)(教師板書:喜出望外――遲疑――肯定)

  c)“我”的心情的變化。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變得輕松了。”)(教師板書:沉重――輕松)

  d)理解“遲疑”與“肯定”,“沉重”與“輕松”的含義,感悟老大爺和“我”的心情的變化,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愛、互助和良好的社會風尚。

  e)文中三處加引號的“搶”字與不加引號的“搶”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1.當時風大,動作必須要快,要搶先;2.這種行為表面看來是搶,而目的卻是為了幫助老大爺追回錢,是幫助的意思,這就不能叫搶,所以要加引號。)

  4.設計復述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a)個人或同桌設計。

  b)交流復述提綱,自言自語復述。

  c)指名復述。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先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感悟朗讀,然后請學生說說應如何去讀,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四)語言積累

  1.讀一讀,理解句子的含義。

  當金錢在人們心中高到不恰當的位置時,世界就傾斜了。↓

  ↓ 發財不是人生的目的,貧困不是窮人的恥辱。

  幸福不在于擁有金錢,而在于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2.交流課前搜集的與錢有關的名言、諺語,并適當談點自己的見解。

  3.選自己喜歡的與金錢有關的名言、諺語摘抄在摘錄本上。

  (五)聯系實際,交流討論

  這件事發生在今天人們會怎么做?你會怎么做?說出理由。

  (結合發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課前調查的周圍人對金錢的觀點談一談。)

  《散落的鈔票》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七冊第10單元 “金錢”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敘述了地鐵站立明為代表的眾人撿拾散落的鈔票、物歸原主的故事。在金錢與道德之間,所有的人都放棄了金錢,字里行間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濃濃的關愛之情,讀之使人感慨。在這篇課文的寫法上,我覺得是對學生作文指導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我想將課文的寫法在課文學習完教給學生。

  古人云:“學貴于疑,有疑則進。”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質疑問難,以生為本。在教學中,我常常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學《散落的鈔票》第二課時,我先引導學生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學生通過對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的學習也感悟到了眾人拾金不昧的精神。我讓學生回顧課文寫法時,四年4 班又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件事情,而開頭要寫我和立明逛書店和地鐵站的情況呢?”聽到這一問題,我喜出望外。馬上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生開始認為是在介紹我和立明,不讓“我們”出現的太突然,寫地鐵站只是為了交代地址,對于這樣的答案我當然不滿意,于是,我加以引導,問道:“地鐵站寫了些什么內容呢?”學生通過朗讀恍然大悟:“地鐵站人多才會擁擠,才會將錢擠出來而不被失主發現,也和文章開頭的國慶長假吻合起來了。”學生了解到這個問題,但并不滿意,于是我讓學生繼續閱讀第一自然段,通過讀、想了解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學生終于找到了關鍵句子“我想立明家里生活困難,也就不再堅持。” 我趕緊接過說:“是啊,他們的確很需要錢哪,可他們卻能這樣——不貪錢,拾金不昧。”學生對文章的寫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了在寫一件事情前不只是要簡單的交代時間、地點、人物,還要將故事情節進行鋪墊,這樣更能突出中心。因此,學習這篇文章的寫法便在孩子們的疑中、議中凸顯出來了。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 五月丁香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污码欧美激情h动漫在线 | 视频激情欧美第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亚洲人曰屄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