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斯的勇敢。
3、將母親阻攔漢斯出海的過程改寫成對話,并演一演。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斯的勇敢。
教學過程:
一、認讀生字詞,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本課的生字新詞,大家一起讀一讀,鞏固認知。
2、有感情地朗讀第1、2自然段。
3、教師導讀: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援救遇險的船只,第一次救援順利地完成了,可是還有一個人正等待第二次救援。這時,人們的心情“剛才還歡欣鼓舞的人們,頓時又陷入不安之中,才落下的心,又懸到了嗓子眼兒。”救援隊長開始組織另一支自愿救援隊。這支隊伍與上一支有什么不同?(這支是自愿的,臨時組織的,而上一支是早已組織好的。)
二、繼續學習課文,體會漢斯的勇敢。
1、師:這時發生了什么?(十六歲的漢斯自告奮勇地報了名。)
(自告奮勇:指漢斯主動地要求承擔參加救援這項艱難的任務。十六歲的漢斯還是一個未成年少年,他還是個孩子,他沒有這個義務,也沒有要求讓他參加救援這項艱難的任務,可是他卻勇敢地承擔這個任務。)
2、他的母親是怎樣勸阻他的?為什么要阻止他?
(他的母親抓住他的胳膊,用顫抖的聲音說:“漢斯,你不要去……”因為他的父親死于海難,哥哥出海沒有消息,母親不希望他也出事。)
3、他又是怎么說服母親的?(出示漢斯對母親說的話。)
“媽媽,我必須去。您想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情況將會怎樣呢?您就讓我去吧,這是我的義務。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們就得竭盡全力幫助他。”
(1)漢斯說了四句話。第一句,表示堅決去救援的決心;第二句,假設大家都不去的情況;第三句,去援助別人是義務。義務指道德上應盡的責任;第四句,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們就得盡全力幫助他。
(2)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話。
(3)說說對這些話的體會。(沒有人去幫助遇險的人,遇險的人將失去生命,雖然沒有人責備,但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有一天,自己遇險了,也得不到別人的援助了……)
4、師:漢斯擁抱了母親,義無反顧地登上救援隊的劃艇,沖入無邊的黑暗之中。他多么像一位勇敢而堅決的戰士!
5、有感情地朗讀第3-5自然段。
6、師:結果怎樣?(漢斯平安地回來了,而且救回的那位留下的人竟是漢斯的哥哥。)
7、想像一下,當他們見到自己的母親時,他們的母親會怎么做?會說些什么?
(結合學生自讀情況的反饋,教師適當地啟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漢斯的勇敢。)
三、改寫對話,并演一演,深化主體。
1、將母親阻攔漢斯出海的過程改寫成對話。
2、學生改寫。
3、嘗試演一演。
4、全班評價。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導: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漢斯非常勇敢;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幫助自己;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給予別人幫助……)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漢斯的故事演給別人看。
板書設計:
27、勇敢的少年
漢斯(自告奮勇)救援遇險的人
勇敢、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