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社戲》教學方案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作品廣泛的涉及了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文作者以看戲串連起一連串的人和事,像一幅名俗風情畫。而且本文不只有地方戲曲方面的文化知識,更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
學生分析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魯迅的寫作特點都有所了解,但有些學生不太喜歡過長、太復雜,所以對學這一課就沒多少興趣。但因為本課的故事性強,牽涉到的課外知識較廣,所以相信一部分學生還是能認真探究的。同時,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設計理念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于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3、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教學目標
1、 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2、 學習本文對人物的刻畫和對景物的描寫;
3、 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4、 理解本文寫作的特點。
5, 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難點:
1、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類型:講讀課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通過不同途徑收集魯迅的資料,并要求學生買魯迅的書籍閱讀
老師:上網查找有關的資料(京劇臉譜)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競猜“國粹”京劇中臉譜導入(下載臉譜的圖象用幻燈機展示)
。ㄕ{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更快地加入學習的行列)
二、檢查字詞
讓學生每人帶一本字典,查找下面的字詞的注音。(掃清文字障礙)
憚 dàn 踱 du 棹 zhà 歸省 xǐng 行輩 háng 攛掇 cuàn du 鳧水 fú
蘊藻:yùnzǎo 家眷:uàn 絮叨:xùdao
。ㄗ衷~意思見課文注釋)
三、作者簡介
明確:魯迅,原名:周樹人 ,浙江紹興 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
四、研究閱讀,合作交流 (分小組討論)
。ㄍㄟ^分小組討論的形式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既培養了合作能力,又訓練了概括能力)
1、在聽朗讀帶的同時,請思考:
題目叫“社戲”,全文都在講“社戲”嗎?---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的線索,概括出講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有詳略之分嗎?
請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大意,不超過50個字。
明確:全文寫了三大內容----隨母親歸省平橋村的生活、到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看社戲后的余波。三大內容中還有幾件小事:跟小伙伴釣蝦放牛、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看社戲后歸航偷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詳寫:看戲前的波折、看戲途中、在趙莊看戲、看戲后歸航偷豆吃
略寫:隨母親歸平橋村、釣蝦放牛的情況、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結
作者圍繞看戲,鋪寫了看戲前的波折……讀起來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對于其他都簡略帶過,但卻能做到詳中有略,這中寫作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六、作業
預習課后練習題,先完成在課本中。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全文,現在我們就以“美麗的眼睛發現美”為話題,來發現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討,合作交流。(邊看書,邊交流)
讓學生討論后自行找出文中“美”的地方,也就是寫得好的地方。
。ㄕn后練習題、課文的重要內容都會在這個部分得以解決)
明確:
1、景物描寫生動傳神
如a: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把景物寫活了,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手法,化動
為靜,“淡黑的起伏的,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
b: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c:還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寫中: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
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航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觸覺-----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想象-----料想便是戲臺,是漁火,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漫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歸納: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也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歸航時心情的舒暢。
2、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a:“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b: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還有偷豆一節,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如:當祖母擔心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看戲時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我們”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這些都能表現出雙喜的聰明、細心、周到、善解人意。
c: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可屠戮忽略的,如:“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表現他的善良、寬厚。“六一公公看見我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中看,豆可中看!薄安涣狭还狗浅8屑て饋,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這些都表現他的淳樸、好客。本文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是另一個“美”的地方。
3、準確使用動詞
如:開船時一系列動詞的使用——“跳”、“撥”、“點”、“磕”、“退后”、“上前”、“出”(表現出小伙伴們架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
4、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如看戲前的波折,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干,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三、小結: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塑造了六一公公淳樸形象,更對景物
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寫。這些都是本文的寫作特點。
四、課后作業
從文中找出五個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并說明其作用。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請兩位學生展示上節課的課后作業,再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通過此訓練來再一次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二、品讀課文(更為深入的了解了課文的主題思想)
全班朗讀“第二天……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為什么課文結尾要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其實那一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也很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人的真摯樸實的感情和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節美。
三、疑難解析
學生互相交流,提出各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我”歡喜輕快的感覺。
b:寫釣蝦、放牛是為下文做鋪墊。
c:“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還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寫出“我”渴望去看戲的心情。
d:回望戲臺又把戲臺寫的跟仙境一樣,寫出我的什么心情?“罩”字表現了戲臺怎樣的情形?----表現“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罢帧弊滞ㄟ^視覺表現戲臺如夢如幻的情景,與初望戲臺相呼應。
四、擴展練習
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太少,有人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就行。)
五、小結
本文描寫童年一段看社戲的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作者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老小小的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本領。再加上特有的江南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在童年時代在城鎮里未曾見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看到。
六、課后作業
再復習這一課所學的知識,完成配套練習。
課后反思
1、 由于設計的教學方法較為新穎,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整篇通過品讀、探究、質疑等幾個步驟,使的主題及重點掌握得很好。
3、采用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注意的豐富人文內涵,并調動了學生的人生體驗,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
4、不足之處:有些語文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學生沒辦法很好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了課堂沉默現象。但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語文《社戲》教學設計03-31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學設計04-22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學教案03-24
《社戲》語文教學反思03-28
社戲語文教學反思01-29
《社戲》的語文教學反思01-30
七年級語文下冊《社戲》教學設計04-22
七年級語文上冊《社戲》教學設計05-28
七年級語文下冊《社戲》教學反思范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