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精品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精品教學設計(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板題】天凈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因為作者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點撥:通過九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的傷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3、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點撥: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子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
4、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點撥: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5、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誰來回答?
點撥: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教師小結: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兩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六、課外延伸:(關于思鄉主題的詩句舉例)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作業布置】
1、背誦
2、預習課后習題三
【板書設計】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之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學習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三首小令,進一步把握小令得特點
二、復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1、背誦
2、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調
三、講授新課:
(一)分析『越調』《天凈沙》(白樸):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調』《天凈沙·江上》(張可久):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煉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閑適的情趣
比較探究:
“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么?
點撥:不一致前者凄涼,后者恬靜
(三)分析『越調』《天凈沙》(無名氏):
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鮮明地描繪了綠草、黃沙、紅葉、青山,構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寫“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聲”,有何用意 ?(以動襯靜)
【作業布置】
研究四首《天凈沙》的不同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1
一、學習目標
1、朗誦、背誦
2、感受意境、賞析
3、學習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學會寄情于物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分析景物渲染的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的心境難點:學會運用寄情于物的寫作手法
三、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大家還記得哪些表達思鄉之情的句子呢?齊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風又綠江南,明月何時照我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今天要們要學習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元曲,作為第一次接觸元代作品,我們首先來了解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為配樂所寫的歌詞,是繼詩詞興起的一種新詩體。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大多數為只曲,每首各自為韻,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首短詞。我們今天學的《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題: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學習這首小令
。1)學生朗讀。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齊讀)
。2)指導學生朗讀?萏/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讀一遍。
。3)欣賞音頻,感受它的語言美、意境美。聆聽之際,注意作者營造了怎樣的氣氛?給你怎樣的感受?(4)同學們暢所欲言談感受:凄涼、悲涼、凄苦。請學生讀出凄涼的情感。問全曲沒有出現一個關于“凄涼”的字眼,你是如何讀出來的,從哪個詞讀出來的?
。5)根據同學們的回答,師生共同分析從詞語中讀出的情感。強調“小橋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溫馨、恬靜的,與其它的景成對比,以樂靜襯哀情。
。6)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同學們分組討論2分鐘,把剛才分析的畫面用優美的話語描繪出來,請小組代表發言。幾根枯藤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致的小橋。不遠處有一縷裊裊炊煙飄出農家小屋,那里有幾戶安居樂業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蕭瑟的秋風,吹打著孤獨的游子,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
。7)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板書:景悲涼氣氛)“一切景語皆情語”,請想想這幅畫面傳達出怎樣的情感?明確: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板書:情游子之悲)
。8)“斷腸人”究竟是誰?了解作者: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大都人,是當時著名的雜劇作家、散曲家。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卻長期毫無結果。后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并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冷,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問題:讀出哪些新的體會?提示:懷才不遇,長期漂泊的無奈,思念家鄉,官場失落。拓展:可以用來勸慰作者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榻B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其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1、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寫作手法好在哪里?
。ㄈ、賞析寫作手法師生共同探究,得出結論
(1)簡約與深蘊相依,《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用詞凝練而不簡陋。九種事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均帶有鮮明的個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中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靜景與動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
如寫環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與“小橋”“人家”的靜態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與“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 “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
。ㄋ模⑼卣梗▌邮志氁痪殻
1、哪些詩句最能打動你的心扉?哪些詩句最能扣動你的心弦?給令你心動的詩句寫上一點批注。請同學們展示。(示例“斷腸人在天涯”——怎一個愁字了得?)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2
【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病⒆⒁鉅I造音樂的氛圍,采取角色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了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病⑵肺墩Z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 VCD 碟片。
。、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凈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傲骼说娜嗽谕庀肽钅,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么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并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云》。“天邊飄過故鄉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搜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并舉例說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后)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啟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采花》,讓學生放松一下,然后進行擴展性學習。
。、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為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础W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提問:游子為什么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游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保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后延伸
。、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并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搜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為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后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志著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只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凈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凈沙”中,最為的一篇便是《天凈沙秋思》!疤靸羯场笔乔泼弧扒锼肌笔穷}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凈沙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范讀。
說明:范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并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后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動畫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初一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迩星叭涔裁鑼懥藥追N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诘谝痪淙N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凄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鄣诙淙N景物則明凈,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艿谌渚拔锕爬、凄涼、羸弱,襯托出天涯游子的內心孤獨凄苦之情。
、萦纱丝梢姡谝弧⑷渖是檎{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游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纭⒔Y句點明了什么?
明確:處于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
、俳處熞龑W生提問后,思考并分組討論。
、诓捎糜懻摲ǎl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著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卷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干的老樹上,一只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系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后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凈沙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何異同?
天凈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并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谡n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四、板書設計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孤藤/老樹/昏鴉,哀
小橋/流水/人家,“樂”景
古道/西風/瘦馬,哀交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思鄉情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
1、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難點: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初一已經具備初步鑒定詩歌的能力,只要教學時充分利用圖片資源幫助學生解讀作品,學生能夠感覺到詩歌的優美環境,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課時:一課時
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秋天已經悄然來臨,金色的秋天固然有著收獲的喜悅,但也承載了古往今來許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離人愁。說到離愁,人們往往會想起一首流傳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凈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顯1)
二、初步感知:
1、釋題,作者簡介(幕顯2),介紹小令(幕顯3)
2、聽讀欣賞(幕顯4)體會有何感受?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剛才朗讀者的聲音很有表現力,我們不妨練一練。
3、指名讀,表演讀。
三、賞析:自學討論:這首曲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游子思鄉之情表達他怎么樣的思想感情?(哪句話能表現出來的)
這種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點,還能通過什么來體現呢?我們細細品味。
。伙@5)生:結合畫面,加上你的想象,說說第一句描繪的景致。
師:小節(幕顯)(如果把枯、老、昏三個字去掉,還能表現出愁緒嗎?修飾恰到好處。)
。伙@6)
小結:(幕顯7)全曲前4行寫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見一個愁字,滿篇卻是愁緒,以悲涼的景色襯托出秋野旅人的思鄉情懷。感情朗讀、背誦。
對于這樣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將它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有人這樣詮釋這首古曲:請欣賞:(幕顯8)輕聲讀,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顯10《次北固山下》,《鄉愁》)
五、總結:說不盡的鄉思,扯不斷的鄉愁,因為有鄉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處,心兒卻回了家,因為有鄉愁,使遷客詩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詩篇,讓我們牢記這些凝重的詩句,牢記我們的家。
六、作業:
1、背誦,默寫《天凈沙·秋思》;
2、積累《鄉愁》主題的詩句至少一首背誦下來;
3、將本曲改寫成散文。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關常識。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3、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創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造的意境。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文化。
2、培養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創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教法:朗讀法、情境設置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評價法、比較閱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畫面)一幅清秋圖,一曲晚秋月,一闋清秋詞,把我們帶進萬里清秋。請同學們帶感情的賞讀詩句:(多媒體)
讀得好,讀出了秋天的靈動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樣的呢?想到的同學請告訴我。(豐收、蕭條、凄涼等)。
正所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苯裉炀妥屛覀円黄鹱哌M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簡單介紹文體常識)
一、 朗讀:
1、聽朗讀,注意節奏和情感。
2、同學們聽的很認真,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試讀這首小令。
3、全體齊讀。
4、指導朗讀“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
5、個別讀,讀出感情。
6、師范讀。
三、賞析:
1、找詩眼。
一曲小令,一縷情思。你認為《天凈沙·秋思》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種情思?(斷腸)同學們理解“斷腸”是什么意思嗎?(師:講故事讓學生理解“斷腸”的含義:悲傷痛苦到極點。)
2、析景物。
同學們,讀完了這首詩歌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用一個詞概括。(凄涼,蕭瑟、悲傷、憂傷等)請你把憂傷的情調讀一讀。(他讀得如何?是否讀出了你的感受?)讀著讀著這秋意就出來了。可是這首曲子當中并沒有悲涼、哀傷、傷感的字樣啊,你是從哪里讀到的呢?
(1)賞析哀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以哀景襯哀情)
秋景可以入畫,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諸如香山的紅葉,黃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長江的漁家唱晚。為何馬致遠棄而不用,偏偏獨取“枯藤、老樹、昏鴉”呢? 平常生活中“藤、樹、烏鴉”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開心的時候,你會在這些詞前面加上“枯、老、昏”這些形容詞呢?能舉例子嗎?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2)賞析樂景: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哀情),(讀時歡快中流露一些哀傷。)
小結:反襯手法。
。3)入情入境朗讀。
3、繪畫面。
在夕陽的余暉里,在蕭瑟的秋風中,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把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圖像,然后再用語言把這些圖像描繪出來。
4、練背誦。
通過我們的想和說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體會到了馬致遠創作這首小令的感情呢?
。1)個人讀。
。2)比賽讀。
。3)全班背誦。
5、說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讀把老師也帶進了那種意境當中去,可見大家已經領悟了這首小令的妙處。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請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多媒體)
2、前人的評價:
譽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王國維
“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譽。
小結:一首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凄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對比賞析:
1、《秋詞》劉禹錫
2、《天凈沙·秋》白樸
3、《天凈沙·湖上送別》張可久
五、結語、作業。
馬致遠用詩歌來表達感情,歌手滿文軍用歌聲來傾訴思念,在這動聽的歌聲里,同學們,你們可曾有過同樣的思念或思緒呢?你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呢?用詩、用歌、還是用畫?拿起你手中的筆來完成今天的作業。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啟發
2、合作學習
3、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題目板書:天凈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傊,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凄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凄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悅,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叭漳合嚓P何處是?”至于文中的游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里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課堂練習
1、《天凈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戲曲家。
2、《天凈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結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業
1、背誦全詩,并且要求會默寫。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一句詩、一個詞,)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學習指要相關的內容。
板書:
天凈沙秋思“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
荒涼古道西風瘦馬流水人家溫暖
凄涼(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寧
蒼涼夕陽西下幽靜
陪襯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w思)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知識,培養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握詩歌大意,在讀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語言,體會其情味,感悟曲中創設的意境,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揣摩古詩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3、通過對比閱讀,拓展延伸,體驗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體會小令的語言美、節奏美、韻律美;在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品味,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創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鑒賞表現秋景的意象,體會曲中的意境,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生平資料、古箏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學生準備: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采用品味、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交流導入,理解課題
1、學生用一至兩個詞語表達對秋天的印象。
2、溫故知新,學生重溫與秋有關的古詩詞。
3、導入新課,解題,簡介元曲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疏言,感悟詩意
1、學生自由讀讀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個字的讀音,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通,讀順。
2、指名學生朗讀、齊讀,教師相機評價指導讀出曲的節奏、韻味。
3、借助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同桌合作學習理解詩歌大意。
4、發揮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大意。
教師隨機提問:對“殘霞、輕煙、寒鴉、飛鴻影下”等詞的理解。
這首曲寫的是秋天什么時候的景色?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5。有感情地朗讀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用朗誦表達出來。
三、細讀悟象,把握詩境
1、找一找作者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ㄈ星锞埃汗麓、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2、朗讀第一句中的景物。
(1)這些景物讓你感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
(暗淡、蕭瑟、冷清)
。ㄌ貏e注意:孤、落、殘、輕、老、寒六個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鴉”這些景物容易讓我們產生哪些情感?為什么?)
。3)請同學們把這種凄涼、冷清、孤寂的情感讀出來,聲音要輕、緩。
(4)引入一組寫秋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悲秋”。
3、朗讀最后兩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這些景物又讓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秋天?(燦爛的、明朗的、絢麗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讀展示出最后兩句一個多彩絢麗的世界,聲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選擇“青山??黃花”寫來寫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ㄇ嗌骄G水:充滿生機;白草紅葉黃花:色彩艷麗、多變。這些景物不僅美麗,而且象征著生命鮮活明亮。表達作者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希望)
4、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對比)
5、兩者是如何連接起來的?“一點飛鴻影下!
。1)鴻雁有什么特點?(一點:說明遠,高;影下:說明速度快。)從大雁的這些特點你體會到了什么?(充滿活力)
(2)讀出作者看到飛鴻打破凄涼、冷清、孤寂后的驚喜,讀出飛鴻速度之疾。
6、小結,引讀。
。1)小結: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構成,前二句呈現出一片蕭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圖,鮮明活躍起來。最后,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結束,增添了五彩繽紛的亮麗色澤。
。2)引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涼的——讀前兩句;又是充滿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最后兩句
四、研讀悟意,體察詩蘊
作者將秋日傍晚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我們還要考慮到作者寫這首散曲時的背景和作者生平這個因素。(滲透“了解背景,知人論詩”的學習詩詞方法)
。1)學生閱讀白樸的生平資料。
。2)本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ㄊ惆l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達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
五、誦讀頓悟,表達詩情
朗讀全曲,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情感。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滲透吟誦的技法“平長仄短,依字行腔”讀出詩文的聲韻之美。
六、拓讀積累,賞析延情
(一)總結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反復朗讀,了解詩意;品味語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體會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論詩。
。ǘ┏鍪抉R致遠的'《天靜沙秋思》,
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對比閱讀
思考題:
1、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什么樣的感情?
2、《天凈沙·秋思》與《天凈沙·秋》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ㄈ﹨R報交流
1、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1)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孤寂、蕭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
(2)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思鄉之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
2、配樂引讀《天凈沙·秋思》想象意境,讀出情感。
3、討論匯報第二個問題:《天凈沙·秋思》與《天凈沙·秋》有那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ü餐c(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寫了秋季、秋景,都寫了老樹、烏鴉(寫景的特點是將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
。4)寫了夕陽西下傍晚時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涼的感覺。
不同點:
。1)題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達的情感不同。《天凈沙·秋》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天凈沙·秋思》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樂誦讀兩首元曲
板書設計:
蕭瑟孤寂
天凈沙·秋充滿活力美麗秋景
明朗絢麗
凄涼之景
天凈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鄉之情
課外拓展作業:
請你運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去讀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學生必備古詩詞93首》《朝天門詠喇叭》(明王磐)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ǜ鶕䦟W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組織學生活動:
、 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 小組討論。
、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過渡語、指導語。
。病⒔M織學習活動:
、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薄⒗首x。
。、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難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同學們好!今天讓我們一起賞析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出示學習目標:
1.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介紹元曲知識和作者.
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短靸羯城锼肌肪褪窃械男×睢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有文場“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因為這首小令,他還被稱為“秋思之祖”
二、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重音,讀出感情。
1.學生自讀
2.學生齊讀
3.教師范讀
4.學生代表讀
三、說一說
整首小令寫了哪幾種景物,描繪了哪兩幅風格不同的畫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賞析感悟:一首好詩,不僅要會讀,還要會賞。詩歌的魅力是詩人通過具體的語言向我們傳達出來的,所以賞析詩詞主要從字、詞、句入手。賞析古詩的角度有很多,可從煉字、詞語的表現力、修辭手法、蘊含的情感、包含的哲理、表現手法等方面來賞析。下面老師先做個示范,拋磚引玉。
例如:“枯藤老樹昏鴉”中的“枯”字用得好,“枯”有枯萎之意,準確地寫出了晚秋藤蔓毫無生機的特點,給人一種悲苦凄涼之感。
中心句是哪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短時間思考,也可以自主交流,然后師生共同探究,賞析,一邊探究,一邊展示畫面,一邊對學生進行指導性地朗讀,反復吟誦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背會。)
四、背一背
請學生代表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全體起立,閉上眼睛,想象畫面,有感情的吟誦。
五、寫一寫
1.選出最打動你的句子,結合自身體驗,寫一段賞析文字。
2.同學們在董貞的《天凈沙·秋思》樂曲感染下,書寫文字。
六、布置作業
1.將寫好的賞析文字發到里。
2.查找資料,搜集一首與《天凈沙·秋思》風格相似的詩摘抄并背會。
結語: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傳承的精神瑰寶!讓古詩詞的魅力融入我們的生命與靈魂,讓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美麗與飄逸。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用具:
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鑒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皵嗄c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3.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余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課后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05-27
《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表格式01-25
天凈沙·秋思作文05-29
天凈沙秋思作文04-30
《天凈沙秋思》原文04-22
《天凈沙秋思》賞析12-02
《天凈沙·秋思》翻譯01-17
古詩天凈沙秋思的賞析08-09
《天凈沙 秋思》原文及賞析01-17
天凈沙秋思原文賞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