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時間:2021-08-25 09:11:39 七年級 我要投稿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

  一、目標導引:

  1、借助注釋和詞典讀懂這篇課文,熟讀成誦。

  2、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視小為大的童趣。

  3、認識觀察、聯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導自己的作文實踐。

  二、自主預習:

  1、閱讀《幼時記趣》課下注釋(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停頓,并且給易錯字標清字音。

  稚( )藐( ) 項為之強(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龐( ) 哈蟆( )

  3、對照注釋并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圍繞著污物外之趣記敘了哪幾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總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話歸納本文的內容。

  4、本文在結構上和語言上有何特點?試從文中舉例說明其特點。

  四、導撥提煉:

  1、朗讀(學生評價、比賽、老師指導)

  2、討論并明確文言文詞語的特點。

  有些句中詞語的順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適當變動,以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可以用幾個詞簡言之:

  補——增補適當的內容。如:

  調——調換詞語的位置。如:

  連——連成符合現代漢語規范的一句話

  3、自主試翻譯課文的第1——4段,小組交流并指出翻譯中的問題,集體訂正。

  (注意“釋”、“補” 、“調”、“連”的具體運用)

  強調以下幾個句子。

  (1)、 補 使與臺齊 實為“使之與臺齊”。

  (2)、 以……為…… 把……當作……

  (3)、見二蟲斗草間 見二蟲斗于草間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驅之別院 驅之于別院

  (4)、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 表被動

  五、反饋提煉:

  1、積累成語

  從文中概括出三個成語,并解釋

  ①

  ②

  ③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樂

  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六、檢測反饋:

  你在童年時有類似之趣嗎? 你認為總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 學習本文,你獲得哪些啟示?

  七、教后記: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復述故事,體會小說構思的精巧,了解懸念手法的運用。

  2、理解故事主人公關懷動物,重視他們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3、學習小說的描寫手法。

  教學重點:

  體會小說構思的精巧,了解懸念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主人公關懷動物,重視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教學流程:

  一、 激趣導入:同學們喜歡動物嗎?(喜歡)你喜歡你養過的動物嗎?(生自由作答)有人說,在童年時代養過動物的人,都會是熱愛動物和尊重生命的人,我想大家都是特別有愛心的人,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個人和動物之間的溫馨故事,它就是《安恩和奶牛》。

  讓我們一起明確本文的學習目標。

  二、明確教學目標(見上面)

  讓我們一起認識作者。

  三、認識作者

  提到丹麥,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安徒生,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20世紀丹麥最重要的作家,他就是約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1944年,“由于他借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象,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閑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本文選自作者的《希默蘭的故事》,這部故事集的出現一掃當時流行的無病呻吟、追求華麗詞藻的時尚,為丹麥文壇輸入一股清新的陽剛之氣, 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他的小說、詩歌、散文被譽為丹麥文壇三絕,他也是丹麥語言的革新大師。希望同學們課下借閱作者的作品欣賞,你肯定有不一樣的收獲。我們一起關注基礎知識積累

  四、你會讀嗎?

  靦腆miǎn tǎn 锃zèng 亮 干癟biě 嶙峋lín xún

  躊躇chóu chú 不決 錙銖zīzhū 必較

  五、了解小說常識(展示小說知識樹)

  1、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2、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常用的人物描寫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

  4、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六、整體感知

  跳讀課文,復述小說的故事情節。(注意講清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教師預設: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說,寫老夫人安恩牽著一頭奶牛到集市上去,因為這頭奶牛實在太好,問津者不少,最后連屠夫也對他有興趣,但是老婦人卻怎么也不出售,最后,人們氣憤起來,老夫人才吐露真情:她不是來賣牛的,而是因為那頭奶牛太孤獨,她把它帶到集市上來,讓她跟同類聚聚散心。

  通過整體感知,安恩老婆婆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就一起認識她。

  七、初始安恩

  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一段描寫安恩的語句,運用什么描寫方法,讓你結識到一個怎樣的安恩?

  生大聲朗讀課文第一段。

  教師示例:然而她卻站在那里曬著太陽,打著她的毛襪。哦,真是旁若無人,安閑得很。夲句采用場面描寫動作描寫,讓我們看出安恩是個從容、平靜、祥和的人。

  生小組合作,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

  生自由展示。

  師總結:初始安恩,我們認識到安恩是一個年邁、勤儉、樸素、自尊、從容、安閑的人,本段采用描寫為人物初步畫像。

  師引導:安恩和奶牛來到市場上,她的奶牛養得好不好?從哪里可以看出她的奶牛很棒?

  生:第二段中:毛色鮮亮、出身真正高貴的純粹良種,健壯結實的奶牛,是很好的牲口。

  師:這么好的奶牛,在交易市場會引來怎樣的關注呢?讓我們一起走近安恩。

  八、走近安恩

  分角色朗讀課文3——15段,其他同學圈畫出4個買牛人和安恩的語言、神態描寫的句子,并揣摩安恩的心理。

  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展示:

  四個賣牛人:1、精明的商人:挑剔的目光、錙銖必較

  安恩:它是不賣的 態度謙恭 、插鼻孔、不好意思

  2、精明利落的屠夫:敲牛角、摸皮毛

  安恩:愛憐的瞅、不懈地斜視遠方、瞅也不瞅

  3、死乞白賴的糾纏的人:死乞白賴糾纏

  安恩:搖搖頭 “不”

  4、遭到拒絕又折回來的人:出大價錢、誘惑力令人難以抗拒

  安恩:非常堅定的語氣、窘迫不安、內疚

  師:從安恩一次又一次拒絕的過程中,你對安恩又有了哪些新認識?

  安恩善良、慈愛、無私、純樸、憐愛奶牛

  師總結:通過這一部分的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場面描寫使人物性格鮮明。

  師引導:在這里同學們是否產生了一個疑問:安恩不賣奶牛,那她牽著奶牛來集市上干嘛來了?這是作者采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設置懸念

  師:設置懸念的好處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吸引讀者閱讀下文。

  師:那到底安恩牽著奶牛干嘛來了,哪一段做了回答?

  生:最后一段。

  九、敬重感恩

  生齊讀最后一段。引導學生理解三個“我們”。

  安恩對奶牛喜愛、尊重、憐惜、愛護,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當成和自己同類的生命看待。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說:“對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驗,在于如何對待那些需要他憐憫的動物。”

  十、安恩,你好……

  小說結尾,安恩對自己不賣牛作了解釋后就戛然而止,集市上的人們會有什么反應?請你給本文續寫一個結尾。(提示:可以從集市上人的反應、幾個買牛人聽了會有什么反應,甚至這頭有靈性的牛會有什么反應均可寫。)

  生思考片刻后展示。

  結束語: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每個動物生靈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們尊重生命,尊重地球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3

  一、導入談話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與“盡責任”聯系起來看)

  四、聯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

  (要求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最苦最樂

  貧?失意?老、死?知足、安分、達觀(不苦)現象

  欠錢沒還如釋重負

  負恩惠未報盡心安理得

  責得罪人沒賠禮責吃苦——真樂

  任該做沒做任(苦樂循環)本質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⒈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⒉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⒊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通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⒋“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⒈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在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⒉對內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后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⒉查找關于梁啟超的資料。

  ⒊查找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發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節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⒉讀準字音。

  達(dá)觀安分(fèn)恩惠(huì)賠(péi)禮

  縱(zòng)然契(qì)約循(xún)環悲天憫(mǐn)人

  ⒊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契約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并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⒈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輪、結論

  ⒉探討交流,反饋結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⑸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本論)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結論)

  ⒋小結思想內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學生發言:暢談擁有責任感和責任感缺失的種。種表現。

  ⑵發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的堅持,……”

  學生答案: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生的堅守

  責任是為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上創造佳績的心愿

  ……

  ⑶反饋總結: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恒,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盡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并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節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朗誦,激發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圣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導入:前面我們通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及深刻主題,現在我們就從論據和論證方法出發,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么論據可分為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類型,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實例就叫事實論據。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

  一頓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系理論論據)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系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

  的論證方法。

  ⑶出示任務:請學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類型。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類型為道理論據)

  舉例論證:舉了圣賢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類型為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類型為道理論據)

  教師小結:正是因為精心選擇的論據和流轉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⑴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里“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對于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里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于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課文后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時,則主要采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這一論據,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于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啟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嘆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么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鏈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選自《敬業與樂業》

  小結: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躍然紙上。梁啟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嘆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然后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

  在人生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為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5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給課文生難字注音。

  2、完成《導練》42頁:一、整體感知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喜歡冬天嗎?能說說對廣東的冬天的印象嗎(陽光、樹木、花草、溫度)?那濟南究竟是一個怎樣迷人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二、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作品: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

  三、檢查預習:

  1、注音(投影):

  鑲上(xiāng) 圈兒(quān) 薄雪(báo) 看護(kān) 貯蓄(zhù)

  水藻(zǎo) 澄清(chéng) 一髻白花(jì) 狹窄(zhǎi)

  2、查正:《導練》42頁:一、整體感知1、2、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在掃清生難字的基礎上,速讀全文,思考下列問題:

  (1)理清課文的條理(投影)

  (A寫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B寫陽光下的山C寫小雪下的山D寫外城下的山

  E寫濟南的水)

  (2)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抓關鍵詞概括)(投影圖片)

  (小山搖籃圖: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

  雪后初晴圖: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水墨畫:城外的遠山—一淡雅。

  空靈水晶圖:水色——綠。)

  (3)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文中大量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擬人、比喻)(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也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2、欣賞第一、第二自然段:

  (1)濟南的冬天天氣的特點是什么?課文用什么寫作方法寫濟南的天氣特點的?

  ( 溫晴。用對比的寫作方法。)

  (2)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

  (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四面環山,像在“小搖籃里”,┅┅ )

  (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3)作者從山、水寫濟南的溫晴,陽光下的山是怎樣的(抓住關鍵的詞語)?

  (4)第二段中,作者寫得情景交融,濟南的人們也一樣喜愛,找出相應的關鍵詞語。

  (含笑、春天、溫暖、綠、慈善)

  五、小結:

  本文抓住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把我們帶進了濟南美的冬天美的世界,文章著重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山和水。

  六、作業:

  熟讀“最妙┅┅太秀氣!”

  第二節

  教學目的:

  1、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內容:

  重點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三、五自然段段。

  二、重點研讀:第三段和第五段:

  1、第三段和第五段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

  (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第3段和第5段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

  (都是對冬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3、第三段中的描寫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雪后的山。秀氣)

  4、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表達作者贊美情感的一個字?本段寫了哪些景色?

  (妙。雪、矮松、樹尖、山、草、夕陽)

  老師講(過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為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

  5、美句賞析:體會下面句子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

  (1)全在天底下曬著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擬人。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冬天的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2)巴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擬人。形象生動的寫出它們的狀態、樣子和情態和活靈活現的特點。)

  (3)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擬人。形象生動的寫出了山秀氣的特點。)

  (4) 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技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垂柳的慈愛,嬌美,充滿生機和活力)

  (5)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整個濟南自水面至天上的晶瑩透亮,色彩艷麗的特點。)

  6、讀了文中的比喻、擬人句,你心里產生怎樣的感覺呢?這又是哪一種美呢?(以“山”為例說說)

  (陽光下的山:象慈愛的母親,親切溫馨。

  薄雪下的山:象嬌柔秀美、亮麗多情的少女,令人喜愛。

  城外的山:安寧舒適——情美。)

  三、小結:

  1、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如詩如畫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文字,文章運用大量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把濟南的冬天寫得極致神韻!帶給作者一種美的享受。

  2、詞句賞析的格式:這個句子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被寫事物……特點。

  四、堂上訓練:《導練》43頁“課文精讀”

  附板書:

  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貫穿全文

  小山搖籃圖: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

  雪后初晴圖: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擬人

  如詩如畫: 水墨畫:城外的遠山—一淡雅。 比喻

  空靈水晶圖:水色——綠。

  極致神韻 美的享受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6

  教材分析: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情分析:

  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教讀

  (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3、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

  3、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

  ③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7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后的幾件平常小事,由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為讀者詮釋了母愛的內涵。課文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與懷念,更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課文語言平實含蓄,情感真摯細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等。本課教學貫徹“以讀為本”,綜合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力圖體現“在速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的特色。

  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從中感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那份毫不張揚的母愛,引發學生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思考,關注對“好好兒活”意義的探尋。學生對于這一人文內涵的領悟,必須要與工具性相統一,在識記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加以實現。為此,教學中設計的生字學習、初讀感悟、理清脈絡、研讀細節、資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愛的熏染,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初步領悟文章表達特色,潛心會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深沉無私的母愛和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三、教學準備

  1.查閱作家史鐵生的資料;熟讀課文。

  2.制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解題,披情入文。

  簡介寫作背景,指導學生朗讀課題,突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快速讀文,初步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達到文通字順。

  (三)揣摩字詞,走近人物。

  1.學習生字“癱”與“瘓”,由字至詞,將“癱瘓”與史鐵生內心的痛苦聯系起來。

  2.學習生字“憔”與“悴”,由字至詞,將“憔悴”與母親內心的痛苦聯系起來。

  3.“憔悴”的母親面對“癱瘓”的兒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請學生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概括。

  (四)研讀文本,感受形象。

  1.結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樣的兒子,怎樣的母親?

  2.研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暴怒無常”“砸”“摔”“捶”等體會史鐵生的痛苦與絕望;指導朗讀,體會史鐵生的內心。

  3.研讀關于母親的描寫,從“躲”“忍”“擋”等細節描寫體會母愛的無私與深沉;指導朗讀,進一步感受母親的平凡、堅強、寬容和無私。

  (五)升華情感,感悟人生。

  1.母親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帶兒子去看菊花?引發學生對“好好兒活”的思考。

  2.“好好兒活”是怎樣的活?結合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深刻領悟。

  3.引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組委會”為史鐵生撰寫的頒獎詞,深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2、結合實際體驗,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設想:

  (一)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種形式的閱讀(默讀、朗讀、品讀),在自主學習中體會作者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二)以生動、形象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和體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共同探討、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生活,你的人生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然而,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第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將引導你體味人生、關愛人生。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第三課《生命生命》。

  (說明:導語設計注意中、小學語文的銜接;并用X飽滿的語言使學生入境傳情。)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文章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初次感知課文,教師提出默讀要求:

  (1)結合文后注釋理解詞義。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文后注釋,注意中、小學語文的銜接;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通過投影復習、反饋文中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次默讀課文。品讀文章,提高讀書質量,默讀要求:

  (1)在文中勾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

  (2)找出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學生交流:

  1、朗讀自己勾畫的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并試著有感情的朗讀,處理好朗讀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并結合作者的身世,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和表達的思想內容。

  3、齊讀課文。

  (師):杏林子本人就是一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而奮斗的榜樣。讓我們和作者一起感受這支生命的贊歌。

  在前兩次默讀、同學交流、語段理解試讀的基礎上,出聲齊讀文章,再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增強對生命意識的體會和認識。

  4、出示投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應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

  (補充名句,激發學生情感,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1、說

  (師):作者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有關人生的認識和道理嗎?當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豐富的,你也許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我們先欣賞幾幅圖片,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投影展示五幅圖片,教師先示范(選一幅圖):

  (師):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伸向遠方。我們想到生命是一場艱難的跋涉,那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正記錄著我們人生的歷程。

  其余四幅同學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已有的體驗,學生談了關于生命的不同認識和感受,言之有理,都應給予認可。

  2、寫

  通過課文、圖片、同學們的交流,結合你自己的實際體會,寫出你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學生當場寫作,并進行全班交流,共同體驗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老師也交流自己寫的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四、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欣賞生命。其實欣賞生命的過程,也是在欣賞多姿多彩的自己。盡管只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老師非常有幸能和同學們共度了一段難忘的生命時光。愿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書寫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業:

  以“生命”為主題的綜合性作業:

  1、查詢有關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愛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網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2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作者。

  2、師:你們在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有沒有猜想過山的那邊是什么?為什么?

  猜一猜老師希望山的那邊是什么,為什么?

  山的那邊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這是因為大家所講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這個從湖北的大山中走出來的詩人的筆下,山的那邊是什么。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前要求學生講講朗讀的幾點要求,然后盡量讀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點評、指導。

  3、教師配樂范讀,師生有感情地配樂齊讀。

  4、我們已經讀了那么多遍,你們明白王家新要說什么了嗎?

  5、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板書:山海

  困難理想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可從不同角度)

  板書:時間童年時期長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尋“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與媽媽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那么,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注意:回答時要采用“我認為(詞)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認為(句子)寫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3、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4、在討論中結合學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讀指導,準確把握重音、停頓等。

  5、試背。

  四、體驗與反思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總結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你們的面前正橫亙著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堅持不懈,山重水復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為同學們朗誦一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山高路遠》作為這節課的尾聲,讓好詩伴你健康成長!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喚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干脆再讓夕陽涂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業

  1、根據自身實際抄寫詞語,準備聽寫。

  2、選擇喜歡的詩句背下來,有能力的背誦全詩。

  3、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為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為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復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么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注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⑴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后,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⑵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⑶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1

  (一)朗讀全文,內化情感。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四個省略號所表達的意思,并試著說一說省略的內容。

  2.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你會有什么感受?請你帶著這種感受朗讀課文。

  (二)隨文練筆,加深感悟。

  結合課后問題:你想對文中的母親、“我”和妹妹說點什么?引導學生同人物對話,并寫下來。

  (三)背誦語段,豐富積累。

  1.按照課后要求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2.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四)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1.引進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有關文摘。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我放下書,想,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摘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有一個凄苦的夢……在夢里,我絕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掛你,不知道我們是多么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她,只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兒。這個夢一再走進我的黑夜,驅之不去。

  ──摘自史鐵生《有關廟的回憶》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

  ──摘自史鐵生《合歡樹》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2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為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為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和聰明樹

  同學們,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幅畫,大家猜猜老師想畫的是什么?(老師畫一簡筆畫樹,樹干上的枝叉手面用來寫人名,幾個直線就可完成此棵樹)學生答:樹。教師:真聰明!對!這是一棵樹,而且是棵“聰明樹”!凡是名字被寫到樹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聰明!我們在小學學到了我國古代哪些聰明少年?請告訴老師,我將把他的名字寫到“聰明樹”上。像這樣的少年我國古代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學習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中的兩則,再去認識幾位這樣的少年。(板書課題)

  二、字詞識讀,理解文意

  1、讀──學生自讀,把握節奏:請大家先自由的將課文讀一遍,當你能夠流利朗讀的時候請舉手,最先舉手并流利朗讀課文的同學,你的名字將被寫在“聰明樹”上。(待學生舉手后請學生朗讀,師生訂正后并請其他同學評判是否可上“聰明樹”。)

  2、問──自讀提問,詞句積累:俗話說,學習貴有疑問,沒有疑問就沒有學問。現在請大家結合書下的注釋看書,看看有沒有不懂的詞句,如果有請舉手告訴大家,由同學和老師幫你解決,問題提的最好的同學,你將是最會提問的聰明學生,“聰明樹”上的位置已經幫你留好了!(學生提問,師生互答)

  3、背──比賽背誦,培養能力:大家問題提的都很好。老師還想知道我們班上哪位同學最會背書。《詠雪》一文只有六句話,現在請你開始背誦這則故事,當你能的時候請舉手,你的名字將會從“聰明樹”會背的枝丫上長出來。(學生讀書、背誦、上“聰明樹”)

  4、述──創新講述,發展思維:我們都喜歡聽故事,老師想請一個同學把第二個故事講給我們聽一下,不過你想上“聰明樹”的話就必須創新,試著用陳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講述。(老師提示故事中人物說話的語氣,這樣才能講的生動。講的好的上“聰明樹”)

  三、問題研討,拓展思維

  1、分組討論一:現在“聰明樹”上已有了許多聰明的少年,《詠雪》一文中也有兩個聰明的少年,現在如果他們兩人中只有一個人可上“聰明樹”,你同意誰上?為什么?

  2、分組討論二:第二則故事中友人已下車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門不顧,這是否失禮?如果失禮他將不能上“聰明樹”,你是否同意陳元方上“聰明樹”?說說理由。

  四、知識遷移,搜理積累

  現在“聰明樹”的頂端還有兩個位置,名字被寫到這個位置的人你將是最聰明的。誰是我們班最聰明的學生?現在老師出個題目考考你。

  思考:《詠雪》中謝朗和謝道韞將“紛紛白雪”分別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你還能不能說說“紛紛白雪”像什么?說的好,你的名字將被寫到聰明樹的頂端。

  五、總結

  今于老師有幸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眾的謝道韞,明白事理的陳元方;老師更有幸的是認識了我們班上許多會讀、會問、會背、會講、會說的聰明學生!讓我們今后每節課都能像今天這節課這樣聰明,把屬于我們自己的“聰明樹”澆灌的更高更大!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做到節奏分明,讀準重音,讀出感情,并能背誦。

  2.了解聯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3.通過復述,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背誦詩歌,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范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敘說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仿佛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凄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為什么?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里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么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為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范讀,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復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么說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云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凄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范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 作業: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說《荷花淀》,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 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為點,文章脈絡為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云 鮫人

  疏星

  教學反思:

  一、情景創設是導引

  學生所處時代畢竟離郭沫若所處的特定時代遙遠,不可能設身處地去體驗郭沫若的復雜心境。因此,這首詩所含的深刻內蘊和愛國情懷,必須由我來點破。如何巧妙為之?我選用了絢麗的圖畫,幽雅的古箏,通過視覺、聽覺,調動學生的感覺,將學生引領進郭沫若所處的靜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創設,對學生朗讀感受音樂美,對賞析詩歌意境美起到了導引作用。

  二、反復朗讀是基礎

  如果詩歌不反復朗讀,那么情景創設也只是徒勞無功。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在某種意義上比賞析詩歌還重要。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才會在腦中不斷加深印象,不斷完善認知,從而為賞析詩歌打下堅實基礎。

  三、語言凝練是難點

  賞析詩歌可以看內容,析寫法。但關鍵是讓學生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學生如何體會并言說,重在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我在引導學生賞析《靜夜》語言凝練時,用《春》中一個“鬧”字來拋磚引玉,啟發學生來欣賞詩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決不知。

  四、想象聯想是目的

  本單元、本詩的重點就是要學生體會想象聯想的作用,進而培養其想象聯想的能力。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二詩節時,抓住詩眼“鮫人對月流珠”這一景象展開想象,試圖激發學生想象聯想之潛力。在拓展訓練這一環節上更是鞏固強化這種能力。

  五、板書簡潔是亮點

  我的板書設計是在簡潔的原則上,追求重點突出,學生一目了然,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詩歌描寫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幫助學生背誦全詩。

  這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不足時明顯的:

  1、在教學環節的銜接和過渡上還不夠嫻熟、自然,幻燈片放映時,因為手誤,把本應對學生預習情況的考查內容提前顯示。學生欠缺思考、回答得過程。

  2、在詩歌教學情景的引申和體會上還做得不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是全文的詩眼,也是意境升華、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對詩歌“情景交融”這一特點,講解太突然。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① 快速閱讀課文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②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重點:

  教學札記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學會搜集一些資料,加深對看云知識和天氣知識了解。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查 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讀一讀。

  峰巒( ) 一霎( )間 綾 ( )紗 彌( )漫 月暈( ) 崩( )塌( ) 絲絲縷縷( ) 勻稱( ) 朦( )朧( )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峰巒: 一霎間: 預兆:

  崩塌: 彌漫: 千姿百態:

  變化無常:

  3.自己收集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

  二.研討學習

  (一)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 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1.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二)學生快速朗 讀課文,給文章分段并歸納段意。

  云名 形態變化 位置 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卷積云

  積云

  高積云

  (三)整體感知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同學們討論后完成下表:

  晴天云彩簡表

  雨雪冰雹云成變化簡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 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高層云

  雨層云

  積雨云

  b.質疑:文章介紹這八種云,按照什么順序?

  c.本 文主要介紹了哪些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四人一組討論,完成下列表格:

  光彩識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華

  虹

  霞

  e.探究質疑:文章把云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樣分類有什么好處?

  教師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 ,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三、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段等。

  布置作業: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鞏固:檢查預習的情況。

  教后感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5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達觀(dá)安分(fèn)恩惠(huì)賠禮(péi)縱然(zòng)契約(qì)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構,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么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引用論證的作用。(重點)

  2.學習本文凝重而輕靈的語言特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作者認為,人生在世,無論對朋友、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樂”呢?這一節我們就來看一看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第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明確: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責任固然給我們帶來痛苦,卻也能帶給我們的快樂。

  三、合作探究

  (一)品讀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

  明確: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明確: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二)品讀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明確: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三)論證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話屬哪種論證方法嗎?有什么作用?

  明確:主要運用了引證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話,論證人應當敢于負責任,因為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極具說服力。

  (四)語言探究

  本文語言凝重而輕靈,不死板,不呆滯,你能結合下面句子具體分析嗎?

  1.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明確:以排比句列舉種。種沒有盡到責任的現象,再用設問,一問一答來證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負未了的責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變得輕松活潑。

  2.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明確:運用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字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性,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是很審慎的。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五、課外拓展

  “最苦”與“最樂”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作者將兩者都與責任聯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請你以“最美”和“最丑”“尚”和“最卑鄙”“”與“最壞”為例,說一句有內在聯系且觀點鮮明的話。

  示例一:我認為最美的是優雅的氣質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為和骯臟的靈魂。

  示例二:我認為尚的是無私的愛心和偉大的奉獻;最卑鄙的是損人利己的自私和過度貪婪的欲望。

  示例三:我認為的是能講出最美的語言、溫暖人心的舌頭;最壞的是挑撥是非、顛倒黑白的舌頭。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上冊語文優秀教案09-26

初一語文上冊《春》教案11-26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5篇)08-29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5篇08-27

初一語文上冊《春》教案范文04-09

初一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08-03

《靜夜》初一上冊語文教案05-23

初一上冊語文《羚羊木雕》教案12-08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春》教案10-0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道丝袜国产一区高清 | 在线看片a免费人成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 在线播放欧美a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日韩小u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