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能夠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情節,把握敘事六要素;
2.學習由遠及近描寫外貌,烘云托月凸現中心人物的方法;
3.感受魯迅對進步青年的關心與影響。
重點難點:
1.多角度描寫人物外貌的寫法;
2.借助側面描寫凸現人物個性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問導入
同學們,你曾經有過與人一面之交的經歷嗎?
如果,我們想請你寫下來,你將從哪兒下手,怎樣來寫這“一面”的情形呢?讓我們走進阿累《一面》,認識一個人,學習兩種人物描寫的方法。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 )打出文中佳詞;
2.邊讀邊找出文中出現的人物名,并注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
參考:人物:“我”、內山老板、魯迅。
時間:1932年秋天
地點:內山書店
環境:外面下著雨
3.文章主要寫了那幾件事?
參考:我到內山書店躲雨,我與內山老板討價還價,魯迅先生推薦并贈送書給我。
三、外貌描寫
1.這三件事,正好是三次機緣,使我有幸與魯迅先生有了一面之緣。但通常的寫法,都是對“一面”寫一次,但文章卻突破常規,寫了三次。請用——線畫出三處描寫的“一面”的文字,讀讀,看看作者抓住哪些細節來描寫的,在頁邊作簡略批注。
參考:
第3段——
抓住體態(瘦)、年齡(五十上下)、穿著(牙黃的長衫)、舉動(嘴里咬著一枝煙)來寫。第18段——
抓住面色(黃里帶白),體態(瘦得教人擔心),頭發(約莫一寸長),胡須(好像濃墨寫得隸體一字)來寫。
第31段——
同上。
2.這些細節描寫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
參考:共同點——瘦。
不同點——描寫角度不同
第3段: 遠觀
第18段:近看
第31段:細描
3.這三副畫面是按怎樣的順序編排的?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參考:由遠及近、由朦朧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細。
照片式的構思藝術。
啟示:通過對三處外貌描寫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與觀察對象的遠近距離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相同。這一點在寫作中應當注意。
3.一個“瘦”字,體現了魯迅什么個性特點?
參考:“我們這位戰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竊得外國革命的火種,來照亮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瘦——突出魯迅把整個生命貢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四、烘云托月
1.然而,這些照片又是由什么紐帶把它們串聯起來的?再讀課文,尋找其中的創作技巧。
參考:內山老板的熱情服務;“我”的心理活動。
2.重點閱讀5-16段,分析內山老板的個性特點。
參考:開朗、熱情、同情中國;他與魯迅先生的交談聲中“夾雜著非日本的東西”。這些都給作者以好感。當我迫于錢少而買不起《毀滅》時,他非但沒有嘲笑,反而巧妙的引出了魯迅,所以本質里還藏著質樸的個性。
3.內山老板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一是由內山老板自然而巧妙地引出魯迅先生;
二是作為陪襯人物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這兒,魯迅是“月”(中心人物),內山是“云”,一云托月,以內山的美好個性襯托魯迅的善意、寬厚,可謂以美襯美。
4.找到文章重點描寫“我”的內在心理的句段,朗讀并揣摩“我”的內心情感,并說明其作用。
參考:
第2段:“我已經困軟地像一團棉花。”
第16段:我真躊躇起來:
第19段:那種正直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的撫摩似的。
第35段:同志、朋友、父親、師傅、戰士。
第38-42段:全部。
這些心理描寫,一方面展現了一個普通工人的貧困遭際、想買書又無錢買書的窘迫;更多地則從一個側面烘托了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關心進步青年的博大胸懷。
從這個角度講,“我”的內心情感,在文章中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魯迅這個形象更加飽滿起來。
5.對中心人物進行渲染烘托,還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來開展。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感悟它們的藝術效果。
參考:2、3、5、38.這些描寫,有自然環境的惡劣,有社會環境的悲慘,但正是這些壞環境,反襯出魯迅形象的光輝來。
6.小結:當我們對中心人物的正面描寫較為蒼白時,我們可以嘗試借助于側面描寫,使中心明確,人物生動、豐滿起來,真正達到“烘云托月”的藝術效果。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
導入: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對魯迅的形象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詩來說,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因此魯迅才是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師傅、戰士”,那么對于這些稱呼,你是怎么樣理解的呢?
參考:“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魯迅和廣大革命者包括廣大的共產黨人有著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親密無間,魯迅熱愛廣大革命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父親”,表示崇敬和熱愛。“師傅”,表示循循善誘,魯迅熱忱地指導廣大革命青年。“戰士”,表示頑強戰斗,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在戰斗中總是吶喊著前進。
文章中還有許多語言值得我們去仔細體會品味,請找出你認為寫得比較恰當的詞語,在課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參考:“費力”表明我生活艱難,但還是擁有著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進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從我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在此也有強調的作用,突出了魯迅的瘦,表現了我對魯迅的關心,既寫出了作者為魯迅的崇高品質和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也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由衷的感謝和崇敬之情。
明確重點句子:
1.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
參考:由于書脊上“魯迅譯”三個字鮮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魯迅的偉大形象,對魯迅懷有異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異常興奮激動。
2.平素看貫了西裝同胞的嘴臉,現在忽然受著這樣的優遇,簡直有點窘了起來。
參考:這一句是寫內山,也是襯托魯迅。內山與“西裝同胞”不同,意味著魯迅也與西裝同胞有異。側面表達了魯迅先生的人民大眾立場。
3.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本好。
參考:魯迅推薦《鐵流》,表現魯迅的自謙,對戰友的支持,對讀者的誠懇。
4.那個名字在我的心里亂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
明確: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環境里的警覺,表現了對魯迅先生的愛護。
二、質疑升華
在課本上有這樣一些句子,老師點疑問: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們本該十分悲痛,但作者卻不愿恣情悲痛,還寫到“這還不是恣情悲痛的時候”,這不是矛盾的嗎?
明確:“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魯迅逝世后,僅僅感到無限悲痛是不夠的,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不是時候”是指當時社會太黑暗,要趕快頑強戰斗。因此“我們只有踏著他的血的足跡,繼續前進”這兒又進一步顯示了“一面”給“我”的精神力量。
學生質疑,老師解答。
將重點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寫作技巧
1.本文所寫的事情是極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義,小中見大,于細微初見魯迅的偉大品格。“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經常運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選題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為抒寫的對象。“大”,是指“小題”背后蘊藏的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社會的透徹思考,對將來的豐富設想。請同學們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現這種寫作技巧?
明確:作者僅僅與魯迅見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細觀察,表現出魯迅的偉大人格魅力;文章極力渲染我想買書但又無錢購買的窘態,描寫魯迅“慈祥的眼光”、“獎勵似的微笑”、“無償的贈書”,這就表現出魯迅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和鼓勵;描寫魯迅的肖像,突出頭發精神抖擻地直豎著等細節,指出魯迅雖然瘦但是很有精神,這就表現出魯迅對舊社會的不調和戰斗精神。
2.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也是本文的一個寫作特點,請同學們找出這些詞語來。
例如:“正直”“嚴肅”“慈愛”等詞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尊敬、愛戴之情。
3.照片式的構思藝術與烘云托月的表現手法。
總結:本文的這三個特點我們可以學習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借鑒這種方法。
四、作業:搜集有關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感受魯迅的革命精神
同學們,魯迅被譽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受到人們的愛戴與尊敬,就是因為他具有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就是因為他具有熱愛勞動人民、關心進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偉大的一生再次表明 :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遠記住他。我們要以魯迅為楷模,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板書:
一 面
環境:秋雨、書店 渲染烘托 遠景
內山:熱情、周到 魯迅:中景 博大、慈愛、友善
“我”:質樸、真摯 近景
更多相關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