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品味平淡樸實的文字,并感悟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2.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平淡樸實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學難點
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
教學方法
導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39歲時因患脊髓灰質炎而下肢癱瘓的羅斯福,4次當選美國總統,為美國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坐在輪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學家霍金向人類貢獻了偉大的黑洞理論;在中國,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華的時候不幸癱瘓,但他如“鳳凰涅槃”一般堅強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筆書寫他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授獎詞評價他“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就是史鐵生。
那么,史鐵生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主要由學生闡述,教師做補充和點評)
生平介紹:1969年史鐵生到陜西延川清平灣插隊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發高燒,
其后發現腰腿疼痛,當時沒在意,后來發展成雙腿殘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想以死來解脫自己,最后終于在母親的幫助下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小說)、《我與地壇》(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筆》(散文)、《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等。
2.關于母子情
請學生根據課前閱讀(《秋天的懷念》和《我與地壇》節選)談談作者對母親的情感。
歸納總結:從不理解到理解,懷著愛與愧疚。
三、感知課文
(一)在預習的基礎上迅速再讀課文,與《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比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提示:從情感基調、情感內容上去歸納)
情感基調——憂傷。
情感內容——對母親從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懷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樣的母親讓作者如此深深懷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時間為序,追憶了哪些事情?
10歲時“我”作文競賽獲獎;20歲時“我”雙腿殘廢;30歲時“我”的小說發表。
(三)這些事情刻畫了怎樣的母親形象?作者對母親又是什么樣的情感?
1.10歲時作文競賽獲獎
⑴誦讀第1自然段。
⑵歸納母親的形象特點。
母親:“年輕”、“聰明”、“最好看”、愛美、愛生活
⑶母親對“我”獲獎持什么態度?
故作輕慢、警戒勉勵
⑷說說此時的“我”對母親的態度怎樣。
“我”:對母親不理解,“掃興”、“故意笑”、“裝作”——倔強、好強、慪氣。
2.20歲時“我”雙腿殘廢后
⑴誦讀第2、3自然段。
⑵說說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給“我”治病。
“不年輕”“有了白發”(肖像描寫)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動作描寫)
“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心理描寫)
“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語言描寫)
②鼓勵“我”好好寫作:
為兒子尋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兒子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寫吧”、“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你小時侯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語言描寫)
③為“我”借書、推“我”去看電影
“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動作描寫)
⑶通過這些細節描寫,表現了怎樣的一種母愛?
無私無怨、堅強執著、寬厚仁慈、犧牲自我的愛。
⑷這時候,你會想起哪些頌揚母親的故事和詩文?(學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遷、歐母教讀、岳母刺字……
詩歌:冰心《紙船》、孟郊《游子吟》、泰戈爾《仿佛》……
名言: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法國】
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岡察洛夫【俄羅斯】
媽媽,你是母親、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結合。——泰戈爾【印度】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意大利】
母愛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簡單、自然、豐碩、永不衰竭的東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爾扎克【法國】
⑸“我”對母親又是什么態度?
不理解母親的苦心,對于治病喪失信心、絕望:
“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語言描寫)
“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寫)
3.30歲時小說發表
⑴“我”小說發表,獲獎成名,母親卻因操勞而早逝,我對母親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我理解了母親的苦心,理解了母愛的偉大,深深思念母親的同時又滿懷深深的愧疚(子欲養而親不待)。
⑵讀讀下列詩文,進一步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
老舍《我的母親》:
“街上是那么熱鬧,我卻什么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凄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著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歡樹”所寄寓的豐富的情感內涵
(一)閱讀第4-12自然段,找一找描寫合歡樹的句子并體會其象征意義。
1.請同學根據下列提示,簡要敘述合歡樹的由來。
合歡樹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時,在_______挖來的,種在________里。第二年,合歡樹______,母親______。第三年,合歡樹_______母親__________。第四年,合歡樹長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們搬家,合歡樹__________。
2.作者為什么在這里用了大量的筆墨寫合歡樹的來歷以及母親悉心培育它的過程?
合歡樹是作者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母愛的具體的體現物。母親把對兒女的疼愛融入在對合歡樹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中。合歡樹從弱小到長大長強長壯與史鐵生由殘疾到對生命有所感悟,堅定地活下來有相似之處。
所以,合歡樹=作者自己,母親悉心照顧的合歡樹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親逝世后,作者對于母親親手栽下的合歡樹的態度有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
⑴“我們搬了家,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顆小樹忘記了”、“沒料到那顆樹還活著”——搬了家,忘記了合歡樹,遺忘在記憶的深處,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個小院,推說手搖車不方便”。在大院中聽鄰居說合歡樹開花了,勸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歡樹,但是不敢去看合歡樹,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歡樹又想起母親來,勾起自己無盡的悲傷。
⑶時間久了,自己的心情平靜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我問起那棵合歡樹”,“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歡樹,看看母親住過的小屋,看到母親生前的事物讓我感覺母親好像并沒有離我遠去,母親似乎就在身邊。所以“悲傷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歡樹=母親,合歡樹是觸動作者思念母親的物,它是母親活在人世的見證,是母親生命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二)啟發學生自主體會,自由發言,說說合歡樹在自己心中還有什么豐富的情感內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歡樹=親情的象征,是合家歡樂(樹的名字的意義)的象征。
合歡樹=當年母子“合歡”的人間見證,是母親恩澤的一個生命。
合歡樹=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五、結束語
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史鐵生
六、作業
1.閱讀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全文。
2.背誦一首歌頌母親的詩歌。
3.用一段短文,抒寫自己對母親的愛與感激。
《合歡樹》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2、從細節描寫中體味母親對我的深情。
3、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
設計說明:
1、導入部分有關聯性較強的話題引入課題。
2、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采用由散入整的組合法,在內容主旨理解的同時,對散文寫作也有初步的認識。
3、品味文中細節的內涵能夠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感受愛、表達愛、珍惜愛。而作者在對往事的追敘中,也完成了自己對親情的感悟,這種感悟除了通過細致的細節來表現之外,都集中在合歡樹這一象征物上。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內涵,就必須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內涵,這樣也能幫助學生感悟親情的美好。
教學過程:(2課時)
1、導入
二十歲,對你意味著什么?
二十歲,對史鐵生意味著什么?
二十歲的兒子癱瘓了,對母親意味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2、題目為合歡樹,那么作者有沒有一上來就寫合歡樹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歡樹?
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歡樹:(7——12自然段)
(1)通過鄰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歡樹;(2)寫合歡樹的由來,似乎是當初誤以為的“含羞草”,歷經變遷,長成一棵樹影婆娑的參天大樹;(3)通過剛來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寫合歡樹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過那個孩子長大后憶起童年往事時會跑去看那棵合歡樹,卻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怎么種的。
3、后半部分才提到合歡樹,那么前半部分寫些什么內容?仔細閱讀1-6自然段,圈畫出描寫“我”和母親的句子。
學生圈畫并交流討論。(注意段首:十歲那年、二十歲、三十歲時)
我 母親 性格
十歲 作文比賽得第一 最美的女人聰明 爭強好勝,率真可愛
二十歲兩腿殘廢后 母親有了白發 處處對兒子隱忍退讓,堅強
三十歲小說發表 母親已經去世 早早的離世 因操勞而早逝
母親的變化:
從一位“好看的母親”變成早生華發的母親,從一位能為自己作“藍底白花的裙子的母親”變成了生活中只有兒子的母親,從一位爭強好勝的母親變成處處對兒子隱忍退讓的母親。
4、開頭寫兒子小時候與母親的一場沖突,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母親是個怎樣的人?
(1)、突出母親年輕時爭強好勝,不免孩子起的性格,使母親的形象一開始顯得率真可愛,這與后文中母親因操勞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構成對比。
(2)、展現母子間曾經有過的一段輕松快樂、無憂無慮的合家歡樂的生活,與后來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奪魁的氣氛形成對照。
(3)、回憶母親,如此開頭非常別致,增強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藝術感染力。
6、還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愛呢?
學生課文中圈畫,后交流發言。
明確: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往往顯得真實,和有感染力,運用它可以收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7、能夠回憶母親的物品想必很多,為何獨獨選擇合歡樹來悼念母親呢?
明確:母親對合歡樹的精心照料是她呵護關心我的寫照。
追問:為什么從母親照料合歡樹的過程能看出是她照顧“我”的寫照?母親照料合歡樹的過程和母親對“我”的關心照顧有什么具體的相似之處?
要點:對合歡樹希望的表現:
“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會,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
“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
母親對“我”對合歡樹都抱有無限的希望,希望合歡樹能開花,希望“我”由寫作闖出一條路以獲得生活的信心。
作者行文過半才出現合歡樹,顯示了作者結構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鋪墊為合歡樹鉚足了勁,蓄足了情。并且,在前面6段的記述中,作者很巧妙地選取了人生中的三個時間段,來說明自己成長的過程,來塑造刻劃母親的形象,可謂良苦用心,顯示了作者選材的高超。
8、小結
史鐵生說:“母親生前沒有給我留下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選自史鐵生 《我與地壇》
第二課時
1、母親為了我,過度操勞,早早的離去了如何理解“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母親心中有什么“苦”?
明確:二十歲的兒子雙腿癱瘓,對于母親意味著什么?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創,而母親付出的關心卻被我拒之心門之外,不被“理解”,母親心中的苦悶悲哀可想而知。
2、“我”又是怎么對待這棵合歡樹的?凝聚著我對母親怎樣的情感?
明確:忘記 ——找借口不看 —— 老惦記著 —— 主動想去看
追問: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變化?
交流后明確:
忘記:“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我搖著車躲出去”“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找借口不看:“推說手推車進去不方便。”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忘記,找借口不去:這棵合歡樹身上有母親的影子,怕睹物思人,所以我無法面對這棵樹。
找借口不看:“抖”字體現出我的難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對愧疚的理解:母親為我操勞而早早的離世了。逃避,曾經對母親的不理解,對母親付出的熟視無睹,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無法自拔。在她過世之前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傷里,無法直面自己的人生。同樣被母親寄予希望的合歡樹終于開花了,而我卻尚未成功。(“后悔兩年前沒有自己搖車去看看。”)
老惦記著:體現了思念之深,成長到了一定程度,但還沒有積聚足夠的勇氣去面對。
主動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況才想去看的,我在寫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歡樹告慰母親在天之靈。我在寫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歡樹告慰母親在天之靈。并且,自己的思想上也成熟了,能夠直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起伏,能夠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悲傷的打擊,社會的壓力,他人的目光,真正為自己而活著,直面人生。
小結:“我”之所以對合歡樹有這樣的態度變化主要是因為在“我”對母親的無盡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親當初的希望都實現了,她卻不在了。在她離世之前,我始終沒能完成自我的成長,而讓母親帶著對自己的擔憂離去。
3、如何理解“悲傷也成享受”?
悲傷:自己的殘疾給母親帶來的痛苦;
自己獲獎母親已不在了;
自己當年不體諒母親,給母親帶來的痛苦
想看合歡樹卻沒看成
享受:真正懂得理解了母親對我的愛;
寫作成功完成了母親的夙愿;
真正成熟了,擁有了獨特而深刻的人生體驗,領悟了生命的價值真諦。
4、作者寫此文是為了紀念母親,又何以“合歡樹”為題?合歡樹有何象征意義?
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寫法,雖為《合歡樹》但文章一上來筆觸并不落到合歡樹上,直至母親去世后,偶爾回到舊址才由鄰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引出母親種合歡樹的一段往事,雖未直寫對母親的深切懷念,甚至連物都未能目睹,只寫了當人們提及合歡樹“心里一陣抖”,但這足以令人感到萬般思念,情系“合歡”觸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樹已亭亭如蓋而植樹人已離世而去,因而產生“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傷,這樣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實在勝過千言萬語。
(1)合歡樹象征母愛。
理由母親挖回這棵“剛出土的綠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種生命常青的愿望。 樹是母親親手栽種的,在合歡樹中融入了母親的辛勤、母親的慈愛、母親的希望。它是母親活在人世的見證,是無私母愛的象征,是母親恩澤的物化。
(2)合歡樹象征著作者自己。
理由是合歡樹的經歷與我的經歷極其相似:當初合歡樹就像殘疾的我,弱小不健壯,在母親的照料下,第三年,合歡樹又長出葉子了,而且茂盛了。合歡樹就像我一樣,又顯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從事寫作,找準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又過一年,合歡樹被移栽在地上,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樣,生活的信念堅定了,生活的處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堅強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親去世了,合歡樹卻長成了參天大樹,我的作品發表了,也獲獎了,我已步入中年,身體雖殘疾,可思想經歷磨煉,意志更加堅定,性格更加成熟,對生命感悟更加透徹,事業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歡樹象征著我,象征著生命的頑強,意志的堅定,象征著事業的成就。
(3)合歡樹象征母子合歡。
理由“十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看似母子嘔氣,其實母子合歡;“二十歲,我兩條腿殘廢了” 母親全副心思放在給我治病上;還挖回一棵“剛出土的綠苗”,寄予了一種生命的期望。當我鼓起勇氣想從事寫作時,“母親鼓勵我,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抱了希望。” 母子齊心協力共同反抗命運,雖然生活是壓抑沉痛的,但這也是另一種意義的母子合歡。
“合歡樹”是我的象征,因為我和合歡樹一樣都得到了母親的愛,“合歡樹”是一種見證,是我和母親血肉相連,相依為命的見證,是母親對我的那種無私付出的見證。
通過討論、探究,我們明白合歡樹既承載著母親的愛,也寄托著兒子的情,它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命運多舛,但最終卻開滿了飽含生命的花朵;它雖然在文章中完全沒有影子,然而在作者的內心卻亙古長青。
可以說它是母子之情的合歡。
通過我們的分析品讀,發現這棵合歡樹并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系著史鐵生母子之間的深情,真可謂是:“亦子亦母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而作者以合歡樹為題想必是為了借“合歡”寄托他們母子之間無法實現的遺憾,在這樣的一歡一悲的兩極間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為之震撼。然而,我們卻不得不說文章再好也彌補不了史鐵生心頭深深的遺憾。因為……他理解得太晚了,用李商隱的詩來說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5、小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更多相關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