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教育學生學習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13個生字,正確讀寫“冰坨、呼嘯、惡劣、
襲擊、嚴峻、覆蓋、晶瑩”等詞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從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通過不同角度地回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豐碑”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2課,齊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來說一下課文中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這篇課文記敘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課件出示文中圖片)這就是文中被凍死的軍需處長,如果老師說這是一座豐碑,你們有什么問題嗎?好,現在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學習課文,請同學們把書打到113頁。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指名讀1、2自然段。
2、其它同學思考:將軍為什么擔心這支隊伍能不能接受住嚴峻的考驗呢?(板書:艱難前進)你們想看一看當時行軍的真實情景嗎?(課件播放隊伍當時行軍時的真實場面)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播放錄像的時候,老師讀課文,(放課件,師讀文)紅軍面臨不僅自然環境的惡劣,自然條件的艱苦,還面臨著和敵人隨時都可能進行殘酷的戰斗。因此將軍擔心……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課件,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下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礎。
過渡:那么這支隊伍到底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他們在行軍途中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來學習課文的3~13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3~13自然段。
1、請同學們小聲地閱讀課文的3~13自然段。
2、出示閱讀提示:(1)用“———”畫出描寫軍需處長神態的語句,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2)用“~~~~~”畫出描寫將軍神態的語句,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3、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如果學完了,可以把你的意見和你小組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給學生搭設自主學習的平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4、交代學法:回答問題的時候,應該聯系上下文,抓住重點句子中的重點詞,誰能把你畫的描寫軍需處長的讀出來。(出示圖片)怎么樣理解,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他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面對死亡,坦然自若,泰然處之。)
5、還可以用哪些詞來表現軍需處長的品質?(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從不考慮自己,舍己為人,嚴于律己等等。)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過渡:將軍知道他是軍需處長嗎?所以當聽說有人凍死了,將軍很生氣,誰畫關于將軍神態動作的句子了。
6、生自由匯報。(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重點詞語進行感悟。)
7、教師點撥。這時風更狂了,雪更大了(課件演示大雪紛紛的下著,并伴有風聲。然后在下方點擊中心句師引讀)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件的演示,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心句,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
8、齊讀、理解。(突破難點)
9、滲透寫作方法:通過對軍需處長的神態、動作的描寫以及對將軍內心受到的巨大震撼的描述,進一步突出了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描寫將軍的比軍需處長的筆墨多,這是一種從側面襯托的寫法,這是我們在寫作中比較常用的寫作方法。這樣寫,比更多地直接描寫軍需處長會產生更加感人的力量和留給人更多回味的余地。
設計意圖:因為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而語文素養又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力求滲透寫作方法,使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能夠學以致用。
10、分角色朗讀3~12自然段。
11、教師升華:軍需處長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來像一座晶瑩的豐碑;他那舍己為人勇于獻身的精神與云中山同在,與白雪共輝,他不僅是戰士們與將軍心中的一座豐碑,更是千秋萬代永存的一座豐碑。因此,我們這篇課文用豐碑做題目,如果老師現在再讓你們讀課題,你會帶著怎么樣的感情去讀,齊讀。
12、如果讓你為這座豐碑寫碑文,你想寫些什么呢?(課堂達到了高潮,學生盡情發揮。)
設計意圖:通過寫碑文,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進一步感悟軍需處長的高尚品質。
過渡:因為我們的隊伍中有了這樣的軍需處長,所以我們的紅軍一定會取得戰斗的勝利,因此14自然段這樣寫道:如果……
四、齊讀14自然段,怎樣理解。
出示對應句,這兩句話在文中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齊讀。
五、總結全文:
戰士們都走過了雪山,紅軍的隊伍也取得了勝利,但是我們這位軍需處長卻永遠的長眠在雪山中了,盡管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們將永遠記住這段感人的故事,軍需處長那舍己為人勇于獻身的精神將在中華大地上永世長存,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向我們這位可敬的軍需處長,向這座晶瑩的豐碑獻上我們少先隊員最崇高的敬禮!
板書設計:
豐碑
軍需處長: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
《豐碑》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出示一些石碑的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知道碑用來做什么嗎?(紀念)那豐碑是指怎么樣的石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偉大的功績)看著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讓我們帶著這一問題走進課文中。
二、檢查預習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先來檢查預習。出示檢查的內容
1.認讀詞語:
冰天雪地 混沌迷蒙 冰坨子 狂風呼嘯 大雪紛飛 惡劣 殘酷 思索 塑像 鎮定 安詳 嚴峻 抽動 抖動 愣住 莊嚴 晶瑩 沉重 堅定 軍需
2.同桌互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3.還有什么疑問?
三、新授
看得出來,同學們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就是預習的好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把握課文。
(一)自學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學提示:
(1)想一想(用心讀一讀,細心體會這支紅軍隊伍在怎樣的環境里行軍?)
(2)圈一圈(你是通過哪些詞才有這樣的體會的,和學習伙伴說說你的理解。)
(3)讀一讀(把這種感受送回到課文當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匯報
(1)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頂著混沌迷蒙的飛雪前進。
引導學生從“冰天雪地、混沌迷蒙”這兩個詞來理解——天冷路滑,看不清楚路。然后出示圖片讓學生理解冰天雪地和混沌迷蒙的環境。如果說你遇到這樣的天氣,你會有什么想法或做法。
(2)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冰坨子,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云裝備很差的隊伍。
引導學生從“冰坨子就是冰塊子”理解,路那么滑,怎么走啊!然后從“狂風呼嘯、大雪紛飛”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理解。教師出示:“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冰坨子,風吹,雪飛,似乎要吞掉這云裝備很差的隊伍。”如果把課文中的句子,換成這個句子行不行?,同時,從“吞”這個詞感受這風雪像野獸一樣要把這支隊伍吞噬。最后,讓學生想一想,裝備很差指什么差啊?
(3)這么惡劣的環境,你能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嗎?
教師小結過渡:這是一支裝備極差的隊伍,這是一支隨時會被狂風暴雪吞噬的隊伍。那么這支隊伍的將軍,會怎么做?怎么想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第二自然段。
(二)自學第二自然段
1.出示自學提示:
(1)想一想(一邊讀一邊想,將軍有哪些做法和想法?你從中感受將軍是個什么樣的人?)
(2)圈一圈(圈出相關的詞,和學習伙伴說說你的理解)
(3)讀一讀(把你的感受送回課文當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匯報
(1)將軍的馬,早已讓給了重傷員。
從“讓”字感受到將軍是一個關心愛護士兵的人。
(2)將軍和戰士們一道踏著冰雪行軍。
從“一道踏”感受到將軍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人。
(3)他要率領這支隊伍向前挺進,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道。
從“開辟”這個詞感受到這支隊伍的前面根本沒有路,他們要靠雙腳、雙腿踏出一條路。
(4)教師承接:所以“等待他們的將是十分惡劣的環境和十分殘酷的戰斗:可能是( );可能是( );可能是( );可能是( )…這里有一處省略號,請你想象這支隊伍還會遇到什么困難?
第一種“可能”是吃不上飯。冰雪封山,沒有燒飯的柴火,沒法做飯。帶的糧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種“可能”是睡雪窩。茫茫風雪路,腳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出雪山,過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戰士們又累又餓,一停下來,馬上就會睡著。連棉衣都很缺乏的情況下,上哪兒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窩里。
第三種“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以稍加計算:每天走10小時,每天走100里,每分鐘得走80多米的風雪山路,實際上,不止一百里,還要加幾十里,我們可以體會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之難。
第四種“可能”是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紅軍在長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還有飛機轟炸,敵人的追兵隨時都可能到來。
還可能有的戰士不小心滑倒摔傷,還可能有的戰士不小心滑倒掉進山澗,還有可能遇到雪崩。)
小結:是的。這支隊伍在未來的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可能存在。無論哪一種可能都足以摧毀我們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更何況是幾種“可能”一齊出現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正好是這支隊伍的將軍,面對這重重困難,你會怎么樣?……對,將軍也會這樣憂慮:“這支隊伍怎么樣呢?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呢?”
(三)自學第七自然段。
過渡:就在這時,一個警衛員回來告訴他:“前面凍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軍需處長。大家知道軍需處長在軍隊主要是做什么工作的嗎?他為什么會凍死?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1.出示自學提示
(1)想一想(用心讀課文,把帶給你強烈感受的詞語和句子圈畫下來,在字里行間感受軍需處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2)說一說(用自己的話把感受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讀一讀(把這種感受送回到課文當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匯報交流
(1)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著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
我打算這樣進行導學:從文中“凍僵”一詞引導學生說一說他為什么會凍僵?運用上掛下聯的學習方法,聯系最后一句話“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說明他穿得少。他是軍需處長應該是這支隊伍穿得最暖和,最有可能爬過雪山的人。可是他卻凍死了。他的棉衣呢?別的戰友沒有棉衣嗎?(這是一只裝備很差的隊伍)他為什么要把棉衣給戰友?他把自己的棉衣給別人時是怎么想的?
(2)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
我打算這樣進行導學:請你聯系生活實際想像一下:如果一般人在面對死亡時會怎么樣?為什么軍需處長神態十分鎮定,安詳?引導學生理解是因為他感到自己已經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他沒有看到一個戰士在雪地里倒下,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感到很安慰很滿足,所以他十分鎮定十分安詳。
3)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經被飛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引導學生思考:請同學們再看這句話,臨死之前,軍需處長想要做什么?再想一想在這冰天雪地里,他抽煙做什么?因為他冷,他很痛苦。你再聯系上文說他死時神態安詳。這不矛盾嗎?他這么做是為了想用抽煙來掩飾他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軍需處長和正常人一樣,他在死之前也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他為了讓其他的戰士活下去,他寧可自己被凍死,體現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精神。
3.引導學生想象寫話:
(出示軍需處長凍僵的畫面)我們可以想到,在冰天雪地里,軍需處長肯定瑟瑟發抖過,手腳麻木過……他都挺過來了,可現在,他饑寒交迫,無力站起,只好倚靠在樹干上。此時,他會想起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對戰友叮囑些什么?對遠方的親人寄托些什么?請把自己當成軍需處長,把他崇高的內心和美好的靈魂展現出來。
4.師生對讀:就是這樣一位掌握著這支隊伍所有物資的軍需處長,卻因為衣服單薄破舊而被活活凍死了,多么令人肅然起敬!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崇敬之情送回到課文中去,好嗎?
四、總結
學習到這兒,你有什么感受?剩下的部分我們第二節課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