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多種形式朗讀小說,把握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學習小說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三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小說題目“絕品”的含義。
四 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理解和學會誠信做人的原則。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情節,培養概括、歸納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
從多個角度理解“絕品”的含義,學會做人的原則。
教學方法:
閱讀賞析法、討論歸納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同題材小說《1938年的較量》(09年《讀者》第5期)
創設學習氛圍
二、復述小說情節。
通過默讀然后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概述小說。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保定富戶劉三爺與裱畫鋪的常先生相識,互相佩服。三爺對常先生推薦的字畫全都買下,從不斬價。一天,常先生推薦了一幅古畫,說是無價之寶,要價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來三爺得知常先生是革命黨,在京城被殺。盡管有人懷疑此畫的真贗,但是三爺始終珍藏此畫,哪怕家境敗落也不變賣。最后三爺遇到畫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畫的真正價值,王商人“餓死不賣收藏”的承諾讓三爺倍感欣慰,將全部收藏無償贈送,為國寶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去處。
三、
1、小說中哪些內容分可以稱為“絕品”?
圍繞“絕“字展開小說的分析:畫和人
2、分角色朗讀語言描寫,在課文空白處做人物點評批注。
學習談歌創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談歌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因而在其作品中,敘事主體很少直接發議論,而是借人物命運和人物語言來表明的。)
復習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通過描寫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常先生---舍生取義 劉三爺—重信守義 王商人---深明大義
民族人士---民族精神
四、小結。
體現德育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和學會誠信做人的原則。
小說的“絕”,可以理解為獨一無二,沒人能趕得上。本文中的畫,價值連城,可謂畫中絕品;本文中的裝裱技藝,能將畫揭為三層,后倒裝裱,可謂技藝中的絕品;文中的人,劉三爺、常先生的為人,可謂人中的絕品;兩人之間的友情也可謂是友情中的絕品。而他們體現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