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法布爾和《昆蟲記》,感受他在這些昆蟲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生品味他自然、幽默、富有詩意的語言。
3、學習法布爾作為昆蟲學家的執著求真精神。
4、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生品味他自然、幽默、富有詩意的語言。
2、學習“法布爾精神”,感悟昆蟲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
教學難點:
學習法布爾行文語言特點并運用于自我寫作中。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看影片,簡單描述所觀所感。
二、默讀課文(檢查預習)
撬棍 孵化 氣餒 萬籟俱寂 渾渾噩噩 鞠躬盡瘁
三、解讀作品
從立意、選材、結構構思、表現手法角度賞析本文。
1、立意
通過細心的觀察,詳細的記錄,讓人們了解犀糞蜣身上鮮為人知的靈性,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2、選材
課文中描寫的犀糞蜣有哪些我們平時所不知道的靈性?
性情溫和、工作勤奮、忠于愛情、盡職盡責。
3、結構構思
犀糞蜣的生長歷程為序
4、表現手法
童話法 獨特的語言
四、法布爾充滿童心且執著的觀察,富有詩意與幽默感的描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還讓我們在妙趣橫生的語言背后,生發出了更多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以人性關照蟲性,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正是這種對于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普普通通的科學著作注入了靈魂,使這部描寫微小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巨制。
五、理解法布爾精神
追求真理 敬畏生命 反思自身
六、靈心妙語
交流閱讀感受,從文中讀出自我的體會。
七、小結
法布爾曾把未知世界比作處于黑暗之中的無限廣闊的拼磚畫面,把科學工作者比作提燈照看這些畫面的探索者;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探索者,一步一步的移動,一小塊一小塊的照亮方磚,使已知構圖的面積逐漸增多。盡管法布爾已經走了,可他把他的燈留下了。讓我們在法布爾精神的指引下,學會敬畏生命,反思自己。
八、寫作練筆
板書設計:
法布爾語言特點。
⑴充滿童心、輕松自然。
⑵詼諧幽默、富有詩意。
教學反思
《犀糞蜣》是省編教材七上的一篇文章,選自《昆蟲世界》,是法國昆蟲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的作品。
法布爾耗費一年多的時間去觀察這種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小昆蟲——犀糞蜣,才形成了這樣一篇鮮活的、充滿生命美感的文字。
在法布爾的筆下,犀糞蜣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他沒有蹲在實驗室里對昆蟲開膛破肚,而是在蔚藍的天空下,研究本能,探究生命,這是對生命莫大的尊重。這份獨特的情感滲透在《犀糞蜣》的字里行間。
法布爾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深受文藝復興時代作家的影響,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文字充滿童心,輕松自然,富有詩意又具有幽默感。
我面對的學生是小六的孩子,他們對本文的學習一定是充滿熱情,昆蟲這樣的小生靈連膽小的女生都會愛之惜之,覺得滿是趣味。可由于年齡特點,使他們在閱讀時往往流于熱鬧,而缺少理性的理解與分析,自然就更談不上從像法布爾這樣的大家身上學會一些什么。所以我教授此文時,把點定在對文章的賞析上。就從一篇記敘文佳作角度來賞析。也就是從立意,選材,結構構思,表現手法等角度賞析本文。
雖然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但連法布爾自己都說進行的是“散文寫作”,我們也自不必當作學術著作來講,把本節課區別于生物課,還是要關注文本,語言本身。看遍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讀本,能有多少這樣有鮮明的語言特點,又含義深刻的作品,能有多少是學生讀來就愛不釋手的作品,而本文就是。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自主賞析。
把一篇生物學文章以文學角度展示給大家,與寫作緊密結合是我教授本節課的最初設想,課堂教學中,賞析做的比較好,練筆沒有到位。評課時臧主任也提出若把寫作對象由螢火蟲、金龜子換成蒼蠅、蚊子會更貼近生活,學生會更有話可說。真是醍醐灌頂之語,備課是不能只考慮美感,不應該從我的喜好出發,學生才是主體呀。在同仁的評課中我收獲了許多,真心期盼下一次的四杯賽,能給我更多的意見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