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的熟練朗讀課文
2、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3、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情與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對比寫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把握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賞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分組展開討論
1、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小組內交流
2、互動、研習該句的妙處(修辭、選詞)
3、小組交流并推薦出發言的代表
二、集體討論,教師點撥
(一)學習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濟南與相比,突出濟南冬天特點,接著把濟南與相比,突出濟南冬天特點,再把濟南與相比,突出濟南冬天特點,最后把濟南與整個相比,突出濟南冬天特點,這主要運用了手法
(北平,沒有風聲;倫敦,響晴;熱帶(指新加坡),毒曬;北中國,溫晴對比)
2、“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能否把“聲”字刪去,為什么?
“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聲”字去掉,說成“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3、文中的“毒”“響亮”又是什么意思?
這里“毒”是厲害的意思,“響亮”一詞,一般用來形容聲音的宏大,根據上下文判斷,在此處是指“晴朗得刺眼”
4、想想看,作者有沒有告訴我們濟南冬天的特別之處呢,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呢?
特點有“沒有風聲,響晴,溫晴”明確:總特點是“溫晴”
(二)分析第二段
1、想想,文章怎樣轉入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過渡句“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2、濟南的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個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寫出濟南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
3、作者怎樣寫出陽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別可愛?
(l)用擬人手法: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用一“曬”、-“睡”、-“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烘托舒適、溫暖的環境
(2)用比喻、擬人手法: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溫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3)從人們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人們的幻想,不僅描繪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動
4、陽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適的小搖籃
(三)學習第三段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2、“看護婦”是對雪后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
3、“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
4、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嬌美和小山的秀麗,寫出雪色嬌美的情態;粉色羞容以微黃斜陽相映襯,色彩鮮艷悅目比擬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靜止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
點撥:
1、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
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頂”,“鑲”,“穿”,“露”
2、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讀要求: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處?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智兒 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根 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 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哪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5、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相調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6、總結:薄雪覆蓋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遠山;是張小水墨
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溫晴”越發顯露了出來
①全段的層次劃分是: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②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陽光
③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④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⑤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四)研讀第5自然段:
1、擬人:“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突出水的綠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愛用“不忍得”寫水不僅有生命的質感,而且還有一副和善心腸,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綠和清亮,充滿著春意雖沒直接寫天氣暖和,卻讓人感受到了溫暖
2、比喻:“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想想這一段寫濟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點
(l)水的綠:作者描寫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襯托出水綠由水的綠聯想到綠的精神,聯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機
(2)水的清、亮:作者描寫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4、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贊美之情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三、總結
四、比較閱讀:《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提示:兩篇散文都通過幾幅具體生動的畫面來表現特征《春》一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五幅畫面,體現了春的“新、美、力”的特點而《濟南的冬天》同樣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繪了陽光下的濟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畫圖,表現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五、作業設計
1、寫一段文字描寫你家鄉的冬天,并能恰當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濟南的天氣
異地之冬
北平 倫敦 熱帶
多風 多霧 日光毒 響亮
(奇跡)(怪事)(害怕)
濟南的冬天 無風聲 無霧響晴 溫情
教學反思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借,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
當然,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并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于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于是,對于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