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特定場面所展示的景物特征來感受夏天的特點。
2.學習課文優美、生動的語言。
3.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
2.體會作者對于夏天的獨特感受。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啟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過 朱自清先生筆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春天,領略過老舍先生筆下溫晴的濟南的冬天,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梁衡的《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作者筆下的夏有何特點?
生機、活力、金色、緊張、熱烈、急促等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一)、課文選取了哪幾個特定場面來表現夏天的特點,請為每個場面擬小標題,以“……圖”的形式。
板書:草木蓬勃圖、太陽烘烤圖、麥浪翻滾圖、
熱風浮動圖、農作物勃發圖、農民勞作圖
(二)、請小組合作,選擇一到兩幅你喜愛的場面,讀一讀,賞一賞
提示:賞一賞可以從詞語、修辭、色彩、多感官、動靜、正側、虛實等方面進行
小組討論
1.草木蓬勃圖
動詞:泛泡、冒氣、沸騰、長成、凝成、不見、換來、潛
(春景 色彩:淡淡綠煙——黛色長墻(春到夏,樹蔭漸濃,顏色漸深)
與夏景) 修辭:比喻,準確生動地表現出從春天到夏天的變化過程
個人讀 女生讀 男生讀
齊讀:讀出春天的柔嫩,夏天的蓬勃濃郁,讀出變化的過程
這個變化的過程體現了夏天的什么特點?(生命的勃發、磅礴的生命力)
2.太陽烘烤圖
烘烤:溫度高、火紅、金黃
3.麥浪翻滾圖
翻滾、撲打;比喻,表現出汽車在翻滾的麥浪中忽隱忽現的優美動人的畫面
4.熱風浮動圖
動詞:浮動、飄過、吹送;顏色:金色;香:麥子的香味
色、形、味
2、3、4連起來讀 小組讀 齊讀
以上幾幅圖展現了夏天什么特點?(生命的力度)
板書:生命
5.農民勞作圖
這一段抓住了什么特點來寫:緊張、急促
多用短句,讀起來節奏快,表現夏天的急促
反復,讀起來有節奏,表現緊張、急促
動詞:揮、彎、流,表現農民勞作的辛苦
思考:為什么要“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因為起風了,烏云要來了,天要下雨了,表現出農民的心理:緊張、擔心農作物
創讀(體會農忙的緊張感):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烏云來了),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要下雨了),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提問:農民們如此忙碌,他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呢?
明確:內心是喜悅的。
追問:為什么喜悅?
明確:因為揮鐮是在豐收,追肥、澆水是在迎接新的收獲,是為了創造美好生活而忙碌,所以是喜悅的。農民作為生命個體,在播種新的生命,創造新的生命。
板書:創造
6.農作物勃發圖
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擬人的修辭手法:挑、舉、匍匐(熱烈生長,表現熱烈的特點)
換讀:如果把這三個動詞換一換,有何不同?
那長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背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生長著的瓜秧。
在換讀中體會到農作物所表現出的精氣神。
這幅圖體現夏天什么特點?(旺盛的活力)為什么?(挑、舉、匍匐都是力爭向上、向前的動作,表現出生命的活力)
板書:活力
寫一寫:“挑、舉、匍匐”表現出植物怎樣的情態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
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同學們交流。
補白讀: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如同舉著旗幟高高飄揚;
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似乎在田野里放情歌唱;
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更像日夜兼程的士兵,只朝著明亮前行。
7.作者以他對夏天的獨特感受寫了這些特定場面,他想要表達什么情感?
明確:贊美夏天
作者為什么要贊美夏天?
補句: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因為這是一個生命勃發的夏季,這是一個活力充沛的夏季,這是一個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夏季。
四、板書設計
草木蓬勃圖 生命
太陽烘烤圖
麥浪翻滾圖
熱風浮動圖
農作物勃發圖 活力
農民勞作圖 創造
《夏》教學反思
《夏》是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單元“多彩四季”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梁衡以他的獨特感受展現了一個別樣的夏天。這篇散文通過選取的夏天特定場面的描寫來展現夏的特點,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因此,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通過感知特定場面所展示的景物特征來感受夏天的特點;2.學習課文優美、生動的語言;3.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教學重難點確立為:1.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2.體會作者對于夏天的獨特感受。圍繞這兩點來展開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一找文中體現出哪些夏天的特點,此時學生回答往往是從課文中找出單一、獨立的詞語,這一環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接下來采用師徒合作的形式,請同學們歸納概括文中的幾個特定場面,對文章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把握。再層層深入,以具體的場面的分析帶動學生對于文本的解析和情感的把握,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展現的對于夏季的獨特感受。同時采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力求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另一方面,在交流討論中活躍學生的思維。
起初我對于夏的特點的體會仍表面地停留在“緊張、熱烈、急促”上,沒能深入挖掘散文內涵,后來在師父的指導和幫助下,逐漸體會到文章通過特定場面所呈現出的對于“生命、活力、創造”的感悟。因此在課堂的主要環節中,重點引導學生在分析場面的過程中,體會到夏天的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磅礴、力度,旺盛的活力,夏天里的人——生命,又創造出新的生命,如此蓬勃向上,生生不息。同時,以創讀、補白讀、對比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體會,以發揮想象、造句的形式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在讀寫之中現出對這篇散文的深層理解。
遺憾的是,在文本解讀方面,第三小節的“挑、舉、匍匐”沒有講透,學生對于田間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農作物是比較陌生的,一時無法體會三個動詞所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態,我在分析過程中急于想要讓學生了解夏天的“旺盛的活力”,而為什么這些農作物表現的是一種“旺盛的活力”,并沒有讓學生理解透徹。這里實際上三個動詞都表現了夏天里農作物向上、向前、奮力生長的態勢,由此體現出活力。再者,在朗讀方面,第二小節開頭,從春到夏的過程,怎么來讀出這種變化,指導學生朗讀時沒有到位,春天草木的柔嫩仍然體現得不夠;第二節麥浪翻滾圖幾個動詞的使用,生動地表現出麥浪翻涌的壯觀,表現出生命的力度,在朗讀時要注意重音,讀出這種力度。最后,在教學語言方面,語言不夠簡潔,問題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力求改正的一點。
通過這節課,在師父和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文本解讀的重要性,進一步學習了散文教學的方法,更加領略到了蘇氏語文課堂所應該展現的語文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