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分析】
(一)文章主旨
文中描寫戰國時期趙簡子打狼于中山,有一條狼被追逐甚急,恰巧遇到了東郭先生,狼就乞求庇護而得以活命。但危險一過,狼就露出兇惡的本性,竟想吃掉東郭先生。作品在刻畫狼的忘恩負義、兇殘本性時,也塑造了東郭先生迂腐懦弱、濫施仁慈的人物性格
(二)文章思路
寓言中的東郭,即是現實中那些善良卻認不清事物本質不能自保的好心人;寓言中的狼,是那些恩將仇報、自作聰明的惡人。獵人,是能救我們卻因把握不住良機而與之擦肩而過的人;而那個農夫,則是一個真正聰明,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的智者,是我們犯傻后老天派來相助的貴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絕不能憐憫像狼一樣的惡人。
2、引導學生認識“欺、侮、岔、仁、涂、掩”6個生字,理解“欺侮、岔道、仁慈、糊涂、掩面、知書達理、積德行善、信以為真”詞語。
3、輔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和表演劇本。
【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自學能力。
2、理解詞語意思,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古人為咱們留下了許多生動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今天大家一起學習(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東郭是人的姓,他是故事中虛構的人物。這篇課文是把寓言故事改編為了劇本。
問:讀了課題,你們想了解哪些信息?
(二)自學課文,了解內容。
1.自由讀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把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并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詞句意思,課文內容,用筆畫標注出來。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讀書,交流成果。
(1)學生先匯報自己找出的字音重點;讀書時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最后,學生把自己找出的字形、字義難點,進行全班交流。
(2)交流課文主要內容。
3.默讀思考:劇本中的事情經過是怎樣的?
(三)小組討論,檢查自學。
[意圖: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注意傾聽的能力,思辯能力。]
1.輪流讀文,讀準字音。[要求:畫出讀錯的字詞句,讀完訂正,再練讀。]
2.提出疑問,交流大意。
(1)學生認真思考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幫助解決。同學說出答案后還要談理由。
(2)通過討論,確定本合作小組的最佳“劇本事情經過”。
(四)全班討論,檢查自學。
1.指名讀書,了解全文。
(1)讀書聲音洪亮,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斷好句。
(2)讀后,各合作小組派代表交流,本組商定的劇本中的事情經過。要求:按“先生救狼——狼要吃先生——老農設法打狼”的順序講。
(3)全班交流,并評議。
2.討論問題,解決疑問。
師:通過自學,同學們還有沒有解決的難題嗎?
生提問,其他生幫助解答。
(五)細讀課文,感悟理解。(師出示課件)
【自學提示】
默讀第一、二幕內容,邊讀邊畫出描寫角色的語言、神態、動作的詞句,體會他們是怎樣的人,并做批注。
個人自學,
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意圖: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發展他們眼、腦、手多種器官的協調能力。)
1.生讀書,并分析角色的語言、神態、動作的詞句,體會他們是怎樣的人。師打相應的語句。
2.生體會朗讀。
(六)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說自己的記字方法。
2.把自己認為好的字詞摘錄在詞語花籃或采集本上。
(七)作業: 朗讀課文,并練習復述。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檢查朗讀。
1.復習鞏固。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字詞,難寫的字,生要說記字方法。
2.檢查朗讀。指名一人一段。
(二)角色朗讀,理解寓意。
1.角色朗讀。
(1)生自由練讀,讀出三個角色對話的語氣,注意體會劇本中的提示語和標點。
(2)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讀后小組評議。
(3)指名分角色朗讀,全班評議。
2.理解寓意。
師:我們學習了劇本,聽了同學的朗讀,你最喜歡哪個人物?最恨哪個人物?并說出理由。你想對東郭先生說些什么?
生思考后,自由發言。
(三)表演課本劇。
1.自愿組合,練習表演。要求:分好角色,記住臺詞,討論每個角色應怎樣演,并注意為角色加上動作、表情。
2.指名表演,同學評議。
[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寓意的感悟,把所學語言文字更加深入地記在頭腦中,并學習如何恰當應用。]
(四)總結升華。
問:學習了課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師:是的,我們應該做善良、有愛心的好人,但千萬別像東郭那樣聽信壞人的花言巧語,上他們的當。在今后的現實生活中,同學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希望你們擦亮眼睛,決不要憐憫像狼一樣的惡人!
(五)寫作特點
在曲折中,把思想和結局盡可能隱蔽起來,直到最后才在高潮中顯示出來。從故事的轉折來看,《東郭先生與狼》和《漁夫的故事》有極其相似之處。但是,敵手重入袋(瓶)中之前,東郭先生和中山狼的沖突則更為曲折一些。在遇到老者之前,有一個向三老問詢的過程。注意,這似乎有點多余的曲折,卻用了比結局還要多的筆墨。這種手法,在故事的編撰中叫做“延宕”,民間藝人叫做“賣關子”,也就是拖延最后結局的出現。有了這種延宕,增強了讀者期待的緊張,故事才曲曲折折,搖曳生姿,才更有吸引力。不然,一下子把謎底捅出來,讀者期待的緊張就降低了,故事就太單調了。當然,《漁夫的故事》并不簡單,甚至更為曲折復雜,謎底之后還有謎,故事翻出新意,讀者又產生了新的期待。
(六)東郭先生的形象
東郭先生的形象刻畫相當深刻,這得力于故事的內在邏輯很精致。其精致在于:從東郭先生處于老命難保的狀態,到輕松地把狼給處理了,這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寫得很自然,很有說服力。大凡故事的轉折越是突然,轉折的難度越大,越是可能生硬。這里的轉折是相當突然的,但卻非常合乎情理。東郭先生求助于老者時,老者先是斥責中山狼,而中山狼則狡猾地編造謊言,說是東郭先生當初并不是為了救它,而是預謀把它放到袋子中悶死。這一著很兇惡,但在現場是無法證偽(反駁)的。關鍵一著是,老者佯作對每一方都不相信,讓中山狼重新演示一遍,中山狼就這樣回到了布袋里面。這一主意,對于兩方面(東郭、中山狼)來說都沒有可疑、為難之處。等到狼一回到布袋中,就失去了體能上的優勢,只能聽任老者和東郭先生處置了。這個轉折的特別之處,是老者表面上的中立,使狼不覺察于己不利。等到狼進入了布袋,這種表面上中立的試驗,馬上變為對狼的制裁。
【作業安排】 回家為家長講述或表演。
【教學資料及資源】
1、《東郭先生與狼》的主要批判對象是東郭先生,批判其不分敵我任意施舍同情,尤其是批判東郭先生已知悉忘恩負義者的真面目后,還對這種忘恩負義之徒施舍憐憫的迂腐愚蠢的“仁慈”。
2、《東郭先生與狼》與《漁夫的故事》這兩則中外著名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的極其相似之處,兩則故事各自寄寓的主要道理:
《東郭先生與狼》與《漁夫的故事》的極相似之處為兩點:第一,主人公所面對的都是忘恩負義之徒——這可能是善良的人們所認為最可恨的小人,認為是兇殘的敵人中最卑鄙的一類。第二,克敵制勝之法如出一轍。都不與敵手正面沖突(如不說你不該殺我、吃我),造成敵手麻痹大意。都是以“我不相信”這類表面上順從或支持敵手(即言外之意是,只要我相信了,就由你處置)的暗藏圈套把敵手引回其原先所處的“困境”。都是利用了敵手的愚蠢和疏漏。中山狼是不知道回到布袋就進入了困境,魔鬼是一時忘記了膽瓶曾是他的受難所。這樣的疏忽和愚蠢,如果不是在寓言和民間故事中,人們會覺得難以置信。它的普遍意義就是漁夫說的,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戰勝他的妖氣。要戰勝一時占有優勢的邪惡勢力,關鍵是充分發揮智慧,在智力上勝過他,包括進行“欺騙”、制造假象、利用其疏漏、造成他麻痹等等。請回袋中(瓶中)不過是有趣的共同形式。包含的共同道理主要就是以上所說的。但兩者要告訴人們的主要道理并不完全一樣。如前所述,對東郭先生式的愚蠢“仁慈”的批判,《漁夫的故事》就沒有。而《漁夫的故事》的完整故事所包含的另一些道理,即第8課練習說明中所分析的,在嚴厲打擊、懲罰之下的魔鬼(壞人)可能出現向善的一面,這又是《東郭先生與狼》所沒有的。
兩篇故事都是結局沒那么快出現,使得讀者有“期待”,有“焦急”,有“好奇”。這些都適于戲劇的表演。但兩篇各有所長。《東郭先生與狼》中“人物”較多,頭緒較多,蘊涵道理較多,主人公數次遭遇危機,高潮也可說有兩次(即將狼重裝入袋、東郭先生從“不同意”到“同意”宰殺狼)。總之,它的情節更為曲折,豐富,一般而言,選擇《東郭先生與狼》文演課本劇較常見。《漁夫的故事》(入選課文部分),以上有關要素均偏少,但是,①它留出的“空白”較多,這有利于進行創造性的補充、發展,但有難度;②如果以原來的完整故事為藍本,又另有曲折,又可演出新意,但處理中間夾雜的尋寶故事也有難度?傊,選《漁》演課本劇更具挑戰性,卻有著一種獨特的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