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思想意蘊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3.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誦讀,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的戀土深情,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聆聽呼喚,讀出 情感
課間播放歌曲《祖國之戀》:
在愛里 ,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喚著你;
在歌里,在夢里,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
縱然是凄風苦雨,我也不會離你而去
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里
你戀著我,我戀著你,是山是海我擁抱著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著你
縱然我仆倒在地,一顆心依然托舉著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1 .從剛才的歌曲中,你聽出歌者心底怎樣的呼喚?(對祖國的熱愛)
是的,故國、故鄉、故土,與我們每一個人血脈相連,也是我們一生一世都無法割舍的眷戀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 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向飽經滄桑,多災多難的祖國唱了一首深情的戀歌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
你初步感受到詩人對祖國懷著怎樣的愛?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
(學情預估:學生可能會說到“深沉”、“熾熱”、“真摯”、“執著”等詞)
3.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么,你認為是什么誘因使艾青爆發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學情預估:根據詩歌創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系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作激情教師可適當補充:悲壯的時代氛圍觸動了詩人艾青的情緒,于是在《我愛這土地》中抒發對祖國的熱愛)
(說明: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閱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節,由聆聽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
“假如 我 是一只 鳥,/我也應該用 嘶啞 的喉嚨 歌唱 ”
請注意,在這里,詩人用了 “嘶啞”這個形容詞,而我們都知道,鳥兒鳴唱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的,珠圓玉潤的由“嘶啞”這個詞,你會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情緒?
(學情預估:有些學生不一定能快速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師可以相機點撥:啼血的杜鵑,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這憂患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深沉的愛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的執著的愛)
朗讀這兩句(注意重音位置),體味詩人的憂患詩情和執著的愛
詩人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后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庫存”里搜索一下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相關詩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 “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著的愛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播放朗讀錄音)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詩人摯愛著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容包括哪些?
同桌交流后明確(多媒體出示關鍵詞句):
這 被 暴風雨 所打擊著的 土地
永遠洶涌著我們的 悲憤 的 河流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 激怒 的 風
來自林間的無比 溫柔 的 黎明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 “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這些修飾語有什么深刻的含義?(討論)
(學情預估:這是整個學習活動中最有難度的環節,學生說的大多比較零碎,教師可以通過板書進行整理、提升)
土地 …… 飽受蹂躪的國土
喉嚨嘶啞的鳥 河流 …… 滿腔郁結的悲憤
歌唱 風 …… 不屈不撓的反抗
“我” 黎明 …… 獨立自由的曙光
好,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所以這些地方要讀重音(指定幾名學生朗讀,作簡要點評)
(說明:教學時不一定要用“意象”這個概念,看各自教學的積累,也可以用“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這個說法,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把握節奏,讀出韻味
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后我 死 了,連羽毛也腐爛在 土地 里面”
正當我們為詩人不斷的歌唱 ──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學情預估:學生會各抒己見,教師提供艾青的創作談:“我們的祖國,貧窮落后,多災多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痛苦多于歡樂,我們心中郁結著過多的‘悲憤';然而,這畢竟是生我養我的祖國 !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離開這土地”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這是一種悲壯而凄絕的愛,是一種高貴而純潔的愛)
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表現出來呢?
探討:“死”、“連羽毛也”“土地”這些詞也是重點強調的,但根據詩歌意境來看,不能讀重音,否則就顯生硬了那么該怎樣處理呢?
討論后明確: 我們可以這樣:語速放緩慢,聲音稍微壓低、拉長,同樣達到了強調的效果而且,輕重緩急處理不同,詩歌的韻味便出來了
教師范讀,同學跟讀、體會,語調要深情、殷切
2.一首優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 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 我 對這 土地愛 得深沉……”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里的淚水?
(學情預估:經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教師補充: “ 深沉 ” 一詞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的共鳴,留下不盡的余韻)
那么,怎樣朗讀才能表現出這種涌動著的激情呢?
學生試讀,揣摩,交流:
要像歌唱家那樣,在隔開一行,作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后,吸夠氣,蓄足勢,最終唱出最高的一個音符(范讀、齊讀)
3.詩歌的節奏體現在兩個方面:外在的音樂性,如音節、對稱、押韻等;但更主要的是內在的節奏,這個內在的節奏就呈現為情感的變化試著用曲線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抗爭 熾烈
悲憤 憧憬
憂患 執著
我們在誦讀時要隨著詩中感情的起伏體會內在的節奏,通過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表現出來處理好停頓,詩歌的韻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學們交流朗讀節奏的劃分,明確后開始誦讀,讀給小組同學聽,相互切磋讀時將自己想象成詩人,沉浸到詩人創作時的情境中
(說明: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但其內在情感的旋律節奏非常鮮明,是詩情的秩序請學生用曲線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能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在節奏,讀出韻味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不必將概念凸現出來)
情緒對接,強化體驗
每一個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里凝聚著詩人獨特的思想與感情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就是土地請大家欣賞艾青同期創作的另一首土地情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見材料1)
學習小組從情感基調、意象內涵、節奏韻律等角度交流讀這首詩的感受
(學情預估:用剛才的學習方法,學生應該能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內涵和韻味能理解 “土地 ” 的意象里,凝聚著詩人對祖國 ── 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這種愛,來自詩人內心深處,來自民族生命深處教師可以提供錢理群的評析——“土地”的意象還凝聚著詩人對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命運的關注與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詩都是獻給中國農民的)
祖國是親愛的母親,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詩,就是獻給祖國的錚錚誓言(多媒體展示若干詩句)
如果讓你抒寫對祖國的熱愛,會用什么樣的詩句?
(學情預估:為了點燃學生嘗試寫詩的熱情,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冰雪并沒有封鎖住母親美麗的容顏,但歷史不會忘記那刺骨寒冷的歲月……;當神舟再度飛天,中華續寫輝煌的時刻……還可以提供舒婷的《土地情詩》作為仿寫參考)
(說明:讀詩的目的是指導學習,指導生活,仿寫詩句,就是將詩作的情感體驗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積累篩選,升華情感,建構起人文底蘊)
小結: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們與詩人的心是相通的,我們讀懂了詩人殷殷的赤子情懷,祖國之愛在我們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假如,我是一只鳥……
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舒婷《土地情詩》……
背景音樂《祖國之戀》響起,師生齊誦一首首愛國詩歌,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常教常新的詩歌,其情感內涵就是對祖國的熱愛詩言志,歌詠情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從歌曲《祖國之戀》導入,有利于感情基調的把握,更容易引發共鳴而且,這樣開宗明義點出愛國之情,也是著眼于情感態度價值觀來創設情境
設計以朗讀為主是深得短詩教學之三味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是對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特點的準確總結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和思想意蘊通過師生的美讀加速實現感染熏陶,從而更快地進入角色,更好地去領悟詩人的心聲,豐富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設計走出偏重理性分析的挖掘式閱讀,回到了詩性的閱讀上來精彩之處是“情緒對接”的設計, 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強化,將學生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與詩歌的情感基調相連,并付諸實踐,使語文學習充滿著生活和生命的氣息利用多媒體進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觸,更易于入境入情的理解把握,但又不是僅僅停留在悅耳悅目的視聽欣賞層面上,或者進行泛泛的討論,而是引領學生“ 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整個操作的落腳點還在語言,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1.七年級上冊《我愛這土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