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教學這篇課文,想尋找一個獨特的切入點,也想講得詳細一些:
在研討之前,可以簡介作者和湘西風情。對端午節的習俗也可以讓學生簡單交流,目的是為下面的更好的研讀課文做準備。
提供資料:北大老校長季羨林如此評價沈從文我認識沈先生已經五十多年了。當我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我就喜歡讀他的作品。我覺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獨立風格的人并不多見。除了魯迅先生之外,就是從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讀上幾行,立刻就能辨認出來,決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個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輕時當過兵,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他完全是自學成家。湘西那一片有點神秘的土地,其怪異的風土人情,通過沈先生的筆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沒有像沈先生這樣的大作家和像黃永玉先生這樣的大畫家,恐怕一直到今天還是一片充滿了神秘的沒有人了解的土地。
請同學們閱讀《端午日》,看看這篇文字在表達上有哪些獨特的地方。把你覺得使用上非常獨特的詞語和句子找出來,想想它們的意思,試著在不影響意義的情況下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老師可以事先找好典型的例子,做好分析。
采用這個步驟的目的是想通過這個較為獨特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語言的湘西地方特色。進而感悟語言的地方性在表現和傳達地方風土人情特征時的特有魅力。
經過研討和交流,學生一定會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入的印象,對湘西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有更真切的了解。我們就是在重點把握詞語的過程中將文章附帶的風俗更生動的傳達給學生。
正如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風土人情、每一位作家都有他習慣的表達方式,慣常的句式和使用頻率高于一般文章甚至普通文章很少使用的詞語。這些詞語和句子、句式(詞語排列組合以構成句子的方式)就是構成作家風格的物質基礎。
全文教學應當始終抓住“語文”來教,而不能在風俗習慣的泛泛而談中讓課堂遠離了文本,遠離了詞匯、句子,其實也就遠離了語文。在研究中可以對場面描寫的詞句做重點的揣摩、領會,分析場面描寫的作用。
教學目標
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學習文章精彩的場面描寫,體會用詞的精妙,語言的簡明,詳略的安排,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2、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獲得對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讓文化內涵從語言中品出來。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實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營造的熱鬧、激烈、歡悅的節日氣氛,從中體驗湘西淳樸民風和合作、爭先的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方法和手段
通過對話交流的形式緊扣文本進行有重點研讀;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借助PPT簡介端午日的由來,介紹蘇州地區流傳一首無名氏的詩(見教參),觀看劃龍舟的照片,讓學生簡單說說他們所了解的有關民俗,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情境。
《端午日》選自《邊城》,寫的是湘西一個叫茶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風俗。端午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同一個節日,各地的過法卻頗有地方特色,讓我們通過沈從文先生的文字,一起來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動氣氛。(導入務必要快)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
三、請同學交流
1、文中寫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穿新衣、畫王字、吃魚吃肉、看劃船、趕鴨子)
2、這些活動的參與度如何?從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個“莫不”、“任何”、2個“全”)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為下文寫龍舟比賽營造熱鬧氣氛并設置懸念)
3、其中詳寫的是哪兩件事?(龍舟競渡、追趕鴨子)
四、研讀“龍舟競渡”
1、朗讀(目標定位并初步感受)
2、研究幾個問題:龍舟競渡的準備工作做得怎么樣?(充分)文中哪些文字告訴了讀者,比賽的準備是充分的?(“數天以前”、“早”、“進退”……所謂充分,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早”,一個是“實”。“進退”一詞,語言直達心靈,不必分析,直接感悟,能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眼前似乎呈現出選手認真訓練的情景來。用詞很逼真,有現場感。然而這種情景也許是模糊的,讓人對龍舟到底是怎樣的船,競渡究竟是怎樣的場面隱隱的產生期待。)
說明:像“進退”這樣的詞語,我們應避免強加分析,而是采用感悟的方法,讓文字直抵心靈,表達也是直接說出心中的感受。
2、船只的“形式”是怎樣的?平時擱置的方式是怎樣的?為何介紹這些內容?
(形體狹長、兩頭翹起,繪紅線——紅色是能激發人興奮情緒的顏色;擱置在干燥的洞中。介紹這些內容與前面準備工作的情況都在暗示競爭的激烈。)
3、每條船的船員是怎樣分工的?文章是按怎樣的次序介紹這些船員?文中用哪些詞語表現他們的動作和外貌?
(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次序如前;此題為課后練習)
4、潭中共有幾條船在競渡?但你讀了文章以后,感覺是幾條船的爭渡,節日的比賽場面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再從文章中找找看,你的感覺到底來自哪兒。
(2條;感覺有無數條,千萬條,反正是很多;非常的熱鬧、歡騰。感覺的來源:如雷鳴的鼓聲,岸上人的吶喊——側面烘托,水戰擂鼓的情形——聯想。調動并借助讀者自身的想象力來感受端午日比賽場面的熱鬧、喧騰。)
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入手,寫出龍舟爭渡時的那種熱鬧、歡騰的場面的?
(如雷鳴的鼓聲,岸上人的吶喊——側面烘托,水戰擂鼓的情形——聯想,都是從聽覺的角度入手,來寫競渡激烈而熱鬧非凡的場面。所以,上文將鼓手鑼手放在后面介紹,正可以引出這里寫聲音的文字,內容上銜接比較順暢,如果先介紹了鼓手鑼手,語言就不很連貫。)
5、寫優勝者領賞的文字中,作者連續使用了六個“一”字,從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處。如此熱鬧、喧騰、萬人空巷的場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達作用?我們一起來品味其中的兩個。
“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句中的“一點”有何意味?還有“某一個人的頭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現效果?
(“一點”表明競爭激烈,與上文準備工作及船只介紹遙相照應,互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榮即是整船的光榮。兩個“一”及其獎品“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現了湘西人“爭先不爭功、爭勝不爭物”的淳樸民風及“合作努力”的精神風貌。)
6、龍舟競渡的最后為何要寫軍人放鞭炮?
(放鞭炮為助興,一方面從側面反映龍舟競渡場面精彩激烈,用這種形式為他們喝彩,另一方面也為烘托節日熱鬧、歡快的氣氛,同時也能表現一種人性美,讓人感受到天真、淳樸的民風。)
五、略讀追趕鴨子的內容及結尾
此段文字較為簡略,問題設計如下:
1、是誰發起的這項競賽活動?目的是什么?什么樣的人可以參與?
(引導看書,用原句回答。)
2、追趕鴨子的場面寫得雖然簡略,但同樣讓人感覺很激烈、熱鬧,甚至可以說一點也不遜色于龍舟爭渡,你從文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換了新花樣”一句針對競渡而言,顯然沒有降低熱烈程度的意思,只是形式不同,趣味有變化。兩個“各處”以及參與面之廣可以讓人想見當地百姓奮勇追趕鴨子的盛況。從中也可見軍民的淳樸——所謂淳樸,或寫作純樸,我的理解是,他們思想是那種沒有受到過污染的、沒有雜質的狀態,是那種單純而美好的狀態。比如追鴨子這種活動,換了別的人,恐不大會去干。可見當地的民風淳樸厚道。)
3、當天的活動到什么時候結束的?表明了什么?
(“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說明整個當地端午日活動不但熱鬧、愉悅,而且持續時間還相當的長,群眾真正參與,不是形式上的那種,而且揮灑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興。這才像個節日,這恐怕就是當地端午日不同于別處的表現了。)
六、總結
作者憑著對湘西端午民俗的細致觀察和深切感受,描寫了龍舟競渡和追趕鴨子的歡快場面,展現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寫作特點簡單歸納。
七、布置作業
略
課后反思方向
1、問題設計是否導向文本閱讀;
2、研讀:文章如曲譜,放在那里永遠不會幻化出美妙的音樂。教師如同樂師,授課便也就是彈奏。語文教學力求精致。用思想激活文字符號,品出語文味,感受到書香。讓文字背后的活的思想還原到文字,使普普通通的無生命的符號閃出思想感情的光芒,使其變成學生頭腦中活的語言。如同舞獅的人披上沒有生命的獅子形狀的外殼而又能將獅子舞動得活靈活現一般。因此,湘西端午日節日氣氛及民俗文化內涵須從語言的咀嚼和品悟中自然得來,并非外在于課本的“人文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