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朗誦和解讀意象,體會詩歌蘊涵的無限激情。
2、探究詩人的情感流程,梳理抒情脈絡。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讓學生小聲地讀,邊讀邊受到詩歌情緒感染的過程中,體會聲調的變化,初步感受詩歌傳遞的感情。
二、再讀課文
讓學生提出問題,找出你認為許多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合作解決,達到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把握。
三、思考
1、詩歌的開頭與結尾是否可以調換?說說理由
我召喚青青的小樹林
來吧,青青的小樹林
2、詩人為什么要召喚青青的小樹林和他一起飛奔?
青青的小樹林代表青春活力,生活的熱情;意味著茁壯成長,充滿希望,是全詩的核心意象。
3、詩人為何要寫“新葉、繁花、枝條、春水、春風、春雨”?
此能和青青的小樹林共同營造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意境。
4、展開聯想,說說中間五小節的意向。
此寫出了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由此產生一連串的聯想:枝條作馬——縱身馳騁——穿過山脊——踱到河邊——熱汗淋淋——與快樂一起流淌、與青春一起飛揚
5、詩人的情緒流程:
舒緩——奔放——激越——和緩——勒馬駐足,蓄勢待發——情感充沛達到高潮
自然流淌的情感——精致機巧的構思妙合天成。
6、這首詩表現了少年怎樣的個性?
活潑、快樂、純真、向上
7、全詩扣住什么字來寫,表現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春”字,表現了青少年時期更應該熱愛生活、奔向未來。
四、總結
這首詩是謳歌青春之作,以奔放、激越的情感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對青春的贊美,對讀者產生了強烈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