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揣摩詞語,品味語言,理解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詞句。
2、感悟“物外之趣”。
學情分析: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學后學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課文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細體會這種語體簡潔的特點。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詞。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1、聽錄音朗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
2、檢查生字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鶴唳lì云端 凹凸āotū 土礫lì 溝壑hè 怡yí然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4)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5)果如鶴立云端。 (6)捉蛤蟆,鞭數十。
(7)趨之別院。 (8)見渺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9)以叢草為林。 (10)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3、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四、課堂總結:
學生小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2、寫復述課文的提綱。
六、板書設計:
童趣
沈復
聽讀 自由讀 默讀
七、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二、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章以生動的筆調,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寫了自已童年的生活。朗讀課文思考全文圍繞什么來寫的?
(1)寫這篇課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請概括的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夏日戲蚊、草叢觀戰
三、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1)這篇課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物外之趣
(2)請概括的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投影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五、拓展延伸:
1、“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趨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1)、珍惜生命。(2)、處置有度。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六、布置作業:將學習本文你所受到的啟發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 思維方式 | 新的形象 | 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 | 聯想和想像 | 群鶴舞空 | 怡然稱快 |
草叢、蟲蚊、土礫 | 森林、野獸、丘壑 | 怡然自得 | |
癩始蟆 | 龐然大物 | 大快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