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哉,少年游》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司馬遷、徐霞客、白居易、沈括的游歷故事。
2.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3、學做讀書筆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呼喚學生走進山水之間去陶冶性情、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學生熱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搜集課外資料。課上小組研讀,掃清字詞障礙、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集體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重難點
1.正確辨別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2.培養學生熱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并付之與行動。
教學過程
一、小組合作,初讀課文。
學生在小組中自讀自學,學習要求如下:
1.熟讀課文,落實字詞,不懂的地方集體查閱工具書掌握。
2.小組集體填寫讀書摘記卡片。(卡片如下)
現在我們就結合預習資料和同學們制作的讀書摘記卡片了解課文人物和他們的游歷故事。(小組成員講解,各小組補充)
仿照上面的讀書摘記,自己制作另外3個人物的摘記。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掌握做讀書摘記的方法,教師給予適當點撥,直到學生會自己做摘記。
三、再次回文,品讀經典句段。
1.自古以來,許多名人在他們最美好的青少年時期,就熱衷于游歷、考察、探索。云間峰巔、莽莽深林、海角沙灘、瀑布飛泉……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或騎馬,或乘船,或步行;走一路,游一路,寫一路;搜集掌故,仿古獵奇,考察史實,憑吊遺跡。
3.登高,使白居易寫出了這樣精美的詩句;游山,解開了沈括心中的疑惑。
出示三段話,讓學生體會句子中標點頓號、逗號、分號的用法。
頓號用于分隔同類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單字、詞語或短句,當中的停頓較逗號短。表示句中并列的詞或詞組之間的停頓。
逗號表示一句話中間的停頓。
分號表示一句話中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
設計意圖:回文誦讀,在重溫課文的同時,讓學生交流標點的用法,明晰容易混淆的幾個標點所不同的作用。教學過程以學生反復誦讀為主,在讀中找依據說理由。
四、聯系生活,暢談旅游經歷和出游計劃。
設計意圖:課外延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講解學生的實際經歷,讓同學之間產生共鳴,激發全體學生對大自然的向往和熱愛。
《壯哉,少年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作者圍繞一個主題,列舉具體事例進行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感受旅行可以讓人們心胸開闊,生活豐富,意志堅強,理想崇高。
2、激發學生閱讀游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
難點:掌握圍繞一個主題,列舉具體事例進行表達的方法。
授課時間
一課時
教學環節與預設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旅行嗎?你都去過哪些地方?
(師生暢談)
你們知道嗎?自古以來,許多名人在他們最美好的青少年時期,也熱衷于游歷、考察、探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介紹名人游歷生涯的文章《壯哉,少年游》。
二、板書課題,齊讀。
三、教師范讀
聽老師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四、學生自讀,掃除生字障礙。
1、自己讀,畫出讀不好、難理解的字詞。
2、小組交流,互相解決疑難問題。
3、全班匯報交流情況。
重點講解“真摯”“撰著”“踏勘”“閱歷”等詞。
五、自學探究
1、出示“學習提示”
用心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
在文章中,你對誰的游歷生涯最感興趣?走進文本,畫出相關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對這兒感興趣,再體會著讀一讀。
學生自學探究,進行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
預設
第3自然段:司馬遷20歲時就到祖國各地旅行,為后來撰寫《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4自然段:徐霞客從青年時代起,三十多年從未停止過旅行,從而寫下專著《徐霞客游記》。
第5自然段:白居易登山時寫下精美詩句。
第6自然段:沈括游山解開心中疑惑。
3、小結
本文通過列舉具體事例論述了“壯哉,少年游”這一主題,從而說明了旅行可以讓人們的心胸更開闊,生活更豐富,意志更堅強,理想更崇高。
4、對于議論性文體的敘述方法適當作一說明。
五、拓展
讀課文,做讀書摘記。完成課后75頁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