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征,激發學生觀察、探索自然萬物的興趣。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征,激發學生觀察、探索自然萬物的興趣。
2.了解蝸牛“慢條斯理”特點的具體體現。
教學準備:
生字卡;課前搜集有關蝸牛的資料;觀察蝸牛的活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語揭題
1.出示謎語:一頭小牛黑溜溜,無角無尾不拉犁,背著房子很自在,拖拖拉拉慢慢走。
2.同學們,蝸牛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你能說說蝸牛有哪些特點嗎?(相機板書并理解“慢條斯理”)
3.通過觀察和課外閱讀我們對蝸牛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們想不想更全面地了解它?讓我們走近它吧!(將課題補充完整)
4.激疑:看到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主要介紹了蝸牛哪些特征和習性?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蝸牛的生活是慢條斯理的?
2.指名答思考題。
3.指名讀課文。
(1)檢查正音。注意以下生字的讀音。
泌(mì)灼(zhuó)盹(dǔn)卵(luǎn)
(2)相機理解詞語意思。
慢條斯理:形容動作緩慢,不慌不忙。
灼熱:像火燙著一樣熱。
黏液:黏稠的液體。
腺:生物體內能分泌某些化學物質的組織,如人體內的汗腺和唾液腺,花的蜜腺。
自食其力:憑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
三、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課文介紹了蝸牛哪些生活習性?(爬行、睡覺、吃食、繁殖、棲息)
2.課文的敘述順序是怎樣的?給課文分段。
四、識記生字詞
1.自由識記。
2.交流記憶方法。重點指導以下生字的書寫。
“灼”的右邊部分是“勺”,不是“勻”。“縮”是左右結構,不要寫成了上下結構。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課文介紹了蝸牛哪些生活習性?
二、感知蝸牛的生活習性
1.分組自學課文。
找出介紹蝸牛生活習性的詞句。
2.討論交流。
(1)蝸牛是怎樣爬行的?黏液有什么作用?
(2)蝸牛大部分時間不動,待在殼內睡覺。那么它們睡覺有什么特點?
(3)蝸牛吃食、繁殖和棲息方面各有什么特點?
(4)蝸牛的身體有什么特征?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吃驚?
3.練習:加上合適的關聯詞。
(1)( )蝸牛背著房子走,( )我們不會認為一小時爬行4米太慢。
(2)( )蝸牛的視力不好,( )它的嗅覺很靈敏。
(3)( )蝸牛的牙磨壞了,( )會長出新的。
三、感悟“慢條斯理”
1.快速瀏覽課文。
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蝸牛的生活是慢條斯理的?
2.討論交流思考題。
3.課文的開頭有什么特點?(一問一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一問一答,就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蝸牛“慢”的特點上來了。)
4.指導朗讀第1、2自然段。讀出疑問與驚訝的語氣。
四、拓展延伸
1.課文介紹了蝸牛的習性,誰還搜集了有關蝸牛的其他資料。補充介紹資料。
補充介紹:蝸牛除了鈣質硬殼以外,全身都是軟軟的,但它的力氣可大呢,能背動比自身重20倍的東西,能移動比自身重210倍的物體呢!
2.“蝸牛的自述”:以第一人稱復述課文,深化記憶。
五、作業
1.選擇正確的答案。
破折號的作用有:①注釋說明;②表示聲音的中止、停頓、延長;③表示話題轉移;④表示語意的遞進。
(1)這“地毯”是它自己鋪的——一條黏液做的“地毯”。( )
(2)觀察蝸牛是挺有趣的——假如你能找到它們的話。( )
2.練筆:觀察一種動物,抓住特點寫下來。
板書:
蝸牛慢條斯理的生活
生活習性爬行一小時只能走大約4米
睡覺灼熱的陽光,下雨,整個冬天
吃食整天吃,連吃幾個小時不感到飽
繁殖卵產在洞里,幾十粒到上百粒
棲息潮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