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贊頌豆腐的,更深層次地了解豆腐。
3.產生對豆腐的喜愛之情,并以我的“中國豆腐”為榮。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從幾方面來贊頌豆腐。
教學難點:
感受在說明事物特點的同時,表達贊美之意的寫法。
教學方法:
七要素相互轉化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引入課文
1、齊讀課題
2、導入
誰能說一說頌的意思是什么?(贊頌、贊美)
下面老師請七名同學讀文,大家邊聽邊想,作者是如何贊頌豆腐的,文中哪句話集中表達了作者對豆腐的贊美?
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們的“中國豆腐!”
板書:平民的 不平凡
二、感悟課文
1、自由讀文,邊讀邊畫一畫,從哪體現豆腐是平民的,是不平凡的。
2、小組討論。(把自己的觀點向學習伙伴說一說)
3、匯報:
(一)平民的
A豆腐的普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它潔白,是視覺上的美;它柔軟,是觸覺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覺上的美。
(排比句式體現出作者對豆腐的喜愛之情)
B易于搭配--------豆腐和各種顏色、奇異的香味搭配,沒有不結緣的。
(比喻句一方面寫出豆腐可以做成許多種菜肴,另一方面寫出了對豆腐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C豆腐是最早的平民百姓食品。
D豆腐在中國社會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征。
E麻婆豆腐的發明者是中國普通的百姓。
(二)不平凡的
A與多種食品搭配成味道更佳的佳肴,卻傲然保持著本體。
B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成為老少皆宜的食品。
C豆腐的文化淵源更體現出不平凡。
D我們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豆腐卻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深受歡迎。
三、再讀文章品味深意
1、豆腐對于中國人來講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題目?
優點眾多、體現智慧、蘊含文化。
《豆腐頌》可算是飲食小品散文,寫的是豆腐,但卻依托豆腐言志,即托物言志。
2、作家子敏曾說過“我對豆腐有一股溫情;它甚至影響到我的處世態度,人跟人相處,你不能蠻橫地要求對方的心情‘必須’永遠是春天。朋友難免失言、失信、失態、失約。那時候,只有像豆腐那樣‘柔軟’的寬厚心情,才能容忍對方一時的過失。朋友相交,夫妻相處,如果沒有‘豆腐修養’很可能造成終身的遺憾。
四、拓展延伸
看到豆腐想到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還有哪些物品,也能代表中國的文化。
中國結、龍圖騰、筷子、餃子、瓷器等等。
五、總結
板書設計:
總 美
易于搭配
營養價值高
豆腐頌 分 發展歷史
蘊含文化
百姓制作
總 平民 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