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梁衡用清新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
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預設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1)識“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預設重難點】
1.能通過閱讀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決疑難。
2.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預設流程】
一、播放課件,暢談感受,深情導入課文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導入:滋養我們黃種人的土地是肥沃的,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勞樸素的中國農民。今天我們將跟隨記者梁衡走訪一位晉西北的農民,在課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提出質疑,初談老人印象
1.自由品讀,提出質疑
(1)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試著畫出你認為比較難理解詞句。
(2)反饋交流
預設1:不理解的詞語
肆虐——任意殘殺和破壞。
盤踞——非法占據。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著落。文中指老人生命的終結地。
奇跡——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預設2:不理解的意思
為什么作者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再讀課文,初談印象
質疑過渡:作者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那什么是會老的呢?(人)文中作者所要拜訪的就是一位老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
1、速讀課文,畫出描寫老人的詞句
2、初談印象(指名回答,隨機板書。)
預設:瘦小、讓人同情、敬佩、偉大
三、深入課文,重識老人,感受老人壯舉
過渡:老人果真如同學們剛剛所說的那樣嗎?讓我們走近老人,拜訪這位護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過渡:誰來說數這個老人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1.外表:旱煙 瘦小
2.年齡:65——81
3.居住環境:孤獨
方式:找——體會——歸納(側重酸楚情感的渲染)
(二)感受老人的壯舉
過渡:這樣的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還有很多,可僅憑這一點,不會讓作家寫成這篇文章。那么這位老人身上到底有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呢?
1.邊找邊讀
2.感受品讀
預設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十五年如一日”的執著
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與他共同堅守崗位的護林伙伴,多少淚水——讀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與他朝夕相處的老伴,卻來不及說一聲再見——讀
③十五年,多少次夢中驚醒,多少次淚如雨下,卻無助孤獨——讀
(2)“8條溝、七條帶、3700畝”的頑強
①多少崎嶇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綠化了——
②3700畝,那是一條一條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綿延多少坡,懷抱多少坎啊!讀——
(3)升華:這就是一個用瘦小的身軀扛起來的一個奇跡,讀——
預設2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1)指名讀,從樹的角度談談體會。
預設:樹的茁壯、頑強、勇敢
(2)讀著讀著,你仿佛見到了怎樣的情形?動筆寫下讀后的感受
(3)反饋交流
預設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一層層的樹經歷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襲,一層層的梯就是他們與泥沙抗爭的有力證明。老人鐵鍬下的孩子,就像這老人一樣頑強而永不言棄。
(4)指導朗讀:
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5)小結:是啊!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三)感受老人的悲情
1.回歸生命的悲情:這個老人和他的孩子們生活在怎樣的境遇里?
(1)找讀第二自然段
我知道這條山溝以外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煙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2)感受惡劣:肆虐、盤踞、險惡
2.提升:人類與險惡環境抗爭,書寫下的是一段輝煌!而輝煌背后又有誰知?看著老人離去的背影,我的腦海中一直沒有忘記老人說過的一句話——
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1)齊讀
(2)老人想告訴我些什么呢?
引導:土從何處來?將到哪里去?——無奈
(3)從中你體會到了老人此時說話時的心情了嗎?
3.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還隱隱地道出了自己對老人即將離去時的無限傷感,你能找到嗎?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蕩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出不來。
指名朗讀,說說內心的感受
四、照應前面,總結課堂,領悟“青山不老”
過渡:人死了就化成一抔黃土,今天的老人已是81歲高齡,我們不知道他還能栽植多少樹木?播下多少希望?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山將永遠銘記老人的豐功偉績,萬里綠樹長城已經鐫刻下他的名字。學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1.學生動筆練習,寫下自己對“青山不老”的理解。
2.交流學生的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用之前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預設——
(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2)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是老農這樣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里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
3.小結并指導朗讀: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4.總結課堂: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中“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后一句話。
【板書】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老 創造奇跡
人 山川共存 日月同輝
小環境—艱苦